過把“眼癮”,你沒見過的青銅器

近二十年考古中,有哪些青銅器重見天日?日前,一批精美的從未走出過本省、博物館,甚至是庫房的青銅器與公眾見面!

過把“眼癮”,你沒見過的青銅器

秦 銅雁

長53釐米 高26釐米

陝西省秦始皇陵叢葬坑出土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藏

銅雁出土於距秦始皇陵園最遠的一座陪葬坑,坑內有象徵性河道,46件銅禽排列在河道兩側,其中銅鶴6件、銅天鵝20件,其他為鴻雁等禽類。

這些銅禽均仿照真實禽鳥原大製作,與兵馬俑共同代表了東周以來日漸興盛的寫實藝術風尚,表現了製作者對造型藝術的嫻熟駕馭能力。這座陪葬坑未必是象徵御苑,可能體現了某種神仙思想。

今年三月,紐約佳士得拍場上,藤田美術館藏青銅重器高價成交的槌音,仍猶在耳畔。

對於藏家而言,如果能收藏一件高品質的青銅器,實乃三生有幸,可這樣的機會總是落在少數人身上。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過把“眼癮”,體味青銅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是難得的良機。

過把“眼癮”,你沒見過的青銅器

西周晚期 兔形銅尊

高22釐米 長31.5釐米 口徑17.5釐米

山西省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尊為盛酒器。此尊做臥兔狀,中空腹與背上喇叭形口相通,可盛、倒酒。四足下有長方形圈足,腹側各有同心圓渦紋。該墓還出土兩件大小相次的兔形銅尊,背部為方形小銅蓋。

三件兔尊均高度寫實、憨態可掬,是商周寫實主義造型藝術的經典之作。在禮制所追求的抽象神秘藝術原則之下,商周時期寫實藝術始終有一席之地,並在東周開始發展壯大。

過把“眼癮”,你沒見過的青銅器

西周早期 噩侯銅方罍

高62釐米 寬32釐米 厚31釐米

湖北省隨州市羊子山出土 隨州博物館藏

銅罍是大型盛酒器,存世數量少,方罍更屬珍稀禮器。此罍蓋呈廡殿形,捉手為雙鳥首。口沿飾夔紋,肩部飾夔龍紋、渦紋並接鑄一立體吐舌獸首,側面接鑄獸首銜環耳,扉稜做鳳鳥形。

蓋面、腹部的主體紋飾為獸面紋,細緻的眉毛、高浮雕耳廓均較罕見。圈足下拴有一鈴,體現了禮與音相合的思想。蓋內有七字銘文“噩侯作厥寶尊彝”。

此罍獸面紋省略了兩側身軀,整器沒有地紋,將西周青銅禮器的簡約風和南方的浪漫氣質融為一體,堪稱佳作。

這些青銅器分別來自湖北省隨州市葉家山曾侯墓地、山西省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陝西省秦始皇陵叢葬坑等,360餘件精美的文物從史前一路沿著夏商周漫步至漢唐,再到宋元明清。

過把“眼癮”,你沒見過的青銅器

西周 銅方鼎

湖北省隨州市葉家山曾侯墓地出土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隨州博物館藏

方鼎代表的等級很高。商周青銅器的鼎蓋一般製成簡單的扁平狀,而這件方鼎的鼎蓋卻極為考究,蓋內有高約1釐米的長方形凸起,是為扣合器口之用。

蓋面中部長方形環鈕的兩側各有鏤空狀的夔形扁鈕,十分罕見。

來自隨州葉家山西周墓地的一批青銅器,精美的紋飾、隨意的線條、不拘一格的造型和構圖,讓楚人的浪漫主義氣質呼之欲出。

葉家山西周墓地是近30餘年來湖北省首次發現的高等級貴族墓地,規格和規模在江漢地區乃至長江流域都是首屈一指。

墓地自2010年開始發掘,其出土的文物至今未完全整理完,也從未對外展出過。

過把“眼癮”,你沒見過的青銅器

西周早期 銅觥

湖北省隨州市葉家山曾侯墓地出土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隨州博物館藏

銅觥是盛酒器,多為立體動物造型,大都出土於高級貴族墓葬,發現數量不多,體現出崇高的地位。

此觥器蓋前段為立體圓雕獸首,器身和觥蓋飾獸面和鳳鳥紋,主體紋飾之間沒有補白的雲雷紋,但仍不失神秘與威嚴之感,體現了周代審美觀漸趨簡潔,與商人喜好三層花繁縟紋飾的意趣已大不同。

周朝的青銅器在器型和紋飾上有著獨特的美學追求。西周、東周時期,新工藝、新理念與鮮明的地域性使青銅禮器的紋飾更具裝飾美,體現的是美學風格的漸變。

如果說商周時的青銅紋裝飾拘謹,更為講究對稱,更為繁密擁擠,動物的形態也更為概括,那麼西周由於禮制的確立與完善,之前原始社會的圖騰崇拜不再是主流,所以更加追求簡約與和諧。

過把“眼癮”,你沒見過的青銅器

戰國至東漢初期 三騎士銅鼓

雲南省江川縣李家山古墓群出土

李家山青銅器博物館藏

銅鼓是中國西南滇桂地區和東南亞的一種重要樂器,用於宴會、戰爭、祭祀等重大場合。銅鼓可能起源於炊具釜,當時貴族以佔有銅鼓的數量代表自己的權力。

這件銅鼓的鼓面上鑄有三個騎士和一頭牛,騎士頭戴鴨嘴形盔,戴有大耳環,身著對襟衫和披肩,真實再現了古滇國武士的風采。騎士的動感與銅鼓鼓點的節奏相配,突出了裝飾與功能相符的造物思想。

這種美學追求也延續至秦朝。比如來自秦始皇陵叢葬坑的銅雁,仿照真實禽鳥原大製作,與兵馬俑共同代表了東周以來日漸興盛的寫實藝術風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