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明明實力弱小,諸葛亮為何還要頻頻北伐?

在古代戰爭中,關於攻守,《孫子兵法》有這樣的論述“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這句話翻譯成白話文意思就是說,如果我方兵力是敵人的十倍,那我方就實施圍殲,如果我方兵力是五倍於敵,那就可以實施進攻,兩倍於敵就要努力戰勝敵軍,勢均力敵則設法分散各個擊破。如果我方兵力弱於敵人,就要避免作戰。但是很奇怪的是,諸葛亮在面對強大的魏國時,卻沒有遵守規律,而是“犯了兵家大忌”,不斷率領蜀漢軍隊進攻魏國,這其中到底是何原因?諸葛亮是在自取滅亡嗎?

蜀漢明明實力弱小,諸葛亮為何還要頻頻北伐?

諸葛亮雕像

根據《三國志》等史書記載,公元263年,蜀漢滅亡時共有四百萬左右人口 ,其中戶數二十八萬,民數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官吏四萬。這個數字可以說已經是經過諸葛亮北伐後,休養生息三十年的結果,比起當初諸葛亮北伐時肯定是增加了不少,很多專家推測,諸葛亮北伐大軍最多九萬人左右

而魏國呢?在同樣的時間有戶六十六萬餘,人口一千三百萬左右,是蜀國人口的四倍多,軍隊人數達到了五十萬左右,基本也是蜀漢軍隊的五倍。而且當時的魏國佔據了當時的九州之地,主要包括司、豫、兗、青、 徐、涼、雍、冀、幽、並、荊、揚等長江以北的廣大中原地區,多為平原地區,城池眾多,人口稠密,經濟發達。而蜀漢則只有益州一州之地,而且多為山地、丘陵,雖然易守難攻,但是卻大多屬於當時的落後地區。

蜀漢明明實力弱小,諸葛亮為何還要頻頻北伐?

魏蜀吳三國地圖

綜合以上對比,我們可以發現,魏國攻打蜀國才是符合兵法規律的,而蜀漢攻打魏國則是違背常理,那麼,為什麼才比管仲、樂毅的諸葛亮還是要主動去攻打魏國呢?

第一、 諸葛亮的三個自信

諸葛亮之所以頻繁進行北伐,一方面是自信自己的才能可以實現大一統,實現“光復漢室”的志向抱負;另一方面,諸葛亮自信地認為蜀漢政權是漢之正統,自己攻打曹魏是討逆,中國人講究“邪不勝正”,自己的勝利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

蜀漢明明實力弱小,諸葛亮為何還要頻頻北伐?

劉備劇照

諸葛亮正是基於以上兩點的高度自信認為北伐一定有成功的可能,而且戰爭中,雖然兵力和財富等實力都是勝利的關鍵因素,但是並非唯一因素,就像三國時期的“官渡之戰”、“赤壁之戰”都是以少勝多的典型案例。而且諸葛亮認為在北伐中,自己只是面對曹魏大軍的一部,並非全部,主要策略得當,就可以實現逐個擊破,一旦突破曹魏防線就可以一邊補充兵源、給養,一遍繼續攻打對方剩下的城池。

蜀漢明明實力弱小,諸葛亮為何還要頻頻北伐?

七擒孟獲

所以,諸葛亮認為蜀漢軍隊師出有名,再加上自己的才能一定可以勝利。不過,歷史總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諸葛亮遇到了同樣老謀深算的對手司馬懿,最終終究未能取得勝利,六次北伐均無功而返,最後,只能“出師未捷身先死”。

除了以上兩個自信,諸葛亮之所以敢於頻頻發動北伐戰爭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則是其自信大後方是安全的。一方面,諸葛亮“七擒孟獲”解決了西南蠻夷的威脅,鞏固了蜀漢內部的民族團結,促進了蜀漢政權內部的統一;另一方面,蜀漢和東吳還有盟約護體,解決了外部的威脅。不過諸葛亮敢放心去攻打曹魏,最重要的還是因為蜀漢的地理位置能夠確保安全,“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所以諸葛亮不用擔心東吳會乘其北伐時偷襲蜀漢。

蜀漢明明實力弱小,諸葛亮為何還要頻頻北伐?

蜀道難

諸葛亮對蜀漢正統的自信、對自己能力的自信以及對蜀漢固如金湯的自信可以說是其不斷北伐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因

第二、 魏蜀發展的速度不同

曹魏因為繼承了東漢的大部分地盤,而且因為佔領的都是中原地帶等以前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本來基礎就好,而且曹操時代就開始實行屯田等措施恢復生產,所以其發展速度遠超蜀漢,而這一點是十分可怕的。

蜀漢明明實力弱小,諸葛亮為何還要頻頻北伐?

曹操劇照

大家想想,本來曹魏的實力就超過蜀漢,基數就比蜀漢好,如果發展速度再高於蜀漢,那麼,如果蜀漢選擇休養生息,就只會被曹魏越拉越遠,實力更加難與對方相比,最終只能坐等滅亡。諸葛亮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所以才不斷北伐,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奮起反抗,說不一定還有一線生機。“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諸葛亮正是在這種形勢下,才採取了以攻為守的戰略,不斷北伐,直至病逝五丈原,而這一點也是諸葛亮最值得我們學習和欽佩的地方。

第三,蜀漢後繼無人

大家都知道,在魏蜀吳三國中,蜀漢的人口最少,不僅僅是兵源少,而且各方面的人才也會少,所以後來才會出現“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的局面。蜀漢在劉備病逝後,很多人才也都先後死去,諸葛亮也已經上了一定的年紀。

蜀漢明明實力弱小,諸葛亮為何還要頻頻北伐?

費禕劇照

諸葛亮看到自己的創業元老們一個個離去,而後面的人才又跟不上,一方面會感覺“光復漢室”的重擔越來越重,另一方面,也難免會擔心自己如果有一天死了,誰能接過自己的重任,後來的事實證明還真沒人能做到。比如他指定的接班人蔣琬、費禕、姜維等人,在綜合才能上都沒辦法和諸葛亮比。所以面對北伐的失敗,諸葛亮沒有辦法,只能一次次地重新來過。因為他知道自己一死,將沒人能勝任這項工作,而蜀漢的滅亡也只是時間問題

後來的事實也證明,諸葛亮是對的。諸葛亮病逝後,費禕曾對姜維說:“吾等不如丞相亦已遠矣,丞相猶不能定中夏,況吾等乎!”事實證明確實如此,後來不管費禕還是姜維,他們當中的任何一個人都不如諸葛亮生前的表現。所以說,充滿大智慧的諸葛亮在看清了後繼無人的情況下,只能硬著頭皮往前衝,不斷堅持北伐。

蜀漢明明實力弱小,諸葛亮為何還要頻頻北伐?

諸葛亮劇照

綜合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諸葛亮堅持北伐既有自己的主觀意願又有形勢所迫的成分,總之,諸葛亮堅持面對強大的曹魏用兵,看似不符合兵法,但是卻是符合當時蜀漢的政治和軍事的,因為諸葛亮不僅僅是軍事家也是政治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