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照《女史圖》,今天守婦德的少了

寫在前面的話: 今天的興漢服,迴歸傳統文化與文明,它的意義是非凡的,我不主張過分的袒胸露背,而漢服是非常理想的服飾,可以根據歷史圖案中的風格進行改良,為今天的民眾所用。今天守婦德的少多了,不顯得是好的現象,需要的深刻檢討,內省。若有不同主張,可寫在下面的評論中。今天最美的妹子是抗疫前線的護士妹妹們,她們穿著包纏很嚴的防護服,雖然在大多數情形下你不知道她們的廬山真面,但在今天這種突發疫情的的情形下挺身而出,無疑是最美麗的一群人。

對照《女史圖》,今天守婦德的少了

《女史箴圖》下同

《女史箴圖》--成教化,助人倫的繪畫經典

顧愷之的《女史箴圖》,是以張華的《女史箴》一文為內容繪成,是教化婦德的圖像作品,圖中繪有馮媛、班捷予等人的故事。某種意義上說是古代的宣傳畫,教導婦女臨危不懼,節制歡愛,行為有度,重視修養,寬容大方等等,此長圖原為十二段,現存九段,在鴉片戰爭中被英國軍隊劫去,現收藏大英博物館,為唐摹本,另有宋摹本收藏故宮博物館,由於時代久遠,加上戰爭的遷移,胡人的保管不善,畫有點斑駁迷朦,讀它如在夢中。二戰時英國感謝中國遠征軍解救英軍緬甸之圍,以此寶圖與一潛艇選一贈當時中國政府,當時中國政府也是因為胡未滅何以為家,人如此,畫亦然,只收了一潛艇,道出長期以來貧弱的近代中國的一種無奈與悲愴。

繪畫也許可以多元,為藝術而藝術也好,為人民為社會也好,不管是什麼目的,藝術性是本質與核心的要素,顧虎頭的藝術造詣本身就高,縱是此一作品是宣傳畫,卻有讓觀者獲得無上的藝術享受,同時潛移默化地影響觀畫者,尤其是女子們。在《女史箴圖》的處理上,山小人大的作派延續他的《洛神賦圖》作法,只不過不再是穿插而是分隔畫面,山水圖成為人物圖的一個片斷,在山水片段中,圖有一日一月,日月中有金烏玄兔的意象,並有裝飾紋樣的雲象環繞,山上有各種禽獸等等,千里江山的世界下的人事便向左右展開,人物的片段背景不再有,以中間的山水簡明代之,這樣背景空虛,但人物因此更為簡明而充實,並題上張華的句子,表達圖中每一片段的主旨。

關於山小人大的中國繪畫圖式與其說是中國繪畫的幼稚狀態並不確切,因為在古代的中國人的觀念中,人是自然的主體,所以畫得大是自然的,好比畫大人與小人一般,不按照生活中的原樣比例而是按照人倫等級的標準來進行,此圖把山水與人事的圖像分隔處理同樣表明畫者有意為之,便於繪出主要人物的狀態與表現的主旨,達到宣傳教化的目的。

我們看這種處理方法在戰國的帛畫中已經有之,只不過戰國的帛畫還是原始狀態的空白處理,到了晉代經歷山水與人物間雜後的一種迴歸,到了唐代的人物畫和動物畫比如張萱《搗練圖》韓滉的《五牛圖》中,背景空虛,省略的作風更好的把表達的精力對準人物與動物本身,達到精緻的藝術表現目的。

繪畫作品省略的目的是專注於重點,比如人物還是在眼睛上著力:傳神阿堵,所以簡省是“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這便是顧長康對繪畫藝術理論與實踐的貢獻。空虛中的充實,注意點在眼睛上,這便是虛實相生的藝術原則的高妙運用。

顧氏繪畫作品時代已經久遠,但它的神采仍然具備,其線條的力度感覺是從書法中來,從篆筆的中鋒力量中來,堅韌便又是多麼的流暢,有飛動之勢。英國學者貢布里斯在其《藝術的故事》一書中談到中國畫的書法因素與東方神秘主義,正是中國藝術在現代社會,照相術的衝擊下,印象主義的導引的現代主義的興起,彰顯東方藝術與自然主義相左的風尚正是藝術永恆而具有持久魅力的原因所在,這離不開早期的中國繪畫者的探索與傳授,先定下高妙的作畫範式,讓後人傳承並修正。

回到《女史箴圖》,中國繪畫的總體風貌就是從先秦而漢晉的歷史動作中定型而來,後來的中國繪畫作風其實少有越過這種預成的民族繪畫習慣與圖式,並且影響到日本韓國等中原的邊區。當然,在現代的中國繪畫中,變化也許大,那也只是在色彩的濃郁中下功夫,它的內在結構,並無任何實質的變化。所有的中國畫人都會注意傳神的位置。繪畫不僅娛樂於人,還有它的使命,對社會的影響力。

《女史箴圖》的社會場景:漢服與木鞋,席地而坐,女子的貞靜閒雅,女子不過分親近而不同車,女子面對猛獸的沉著機智,女子悅已者容,但更當充實內在的精神素養--這種女性文明的標準與要求是繪畫的政治意義,與儒家傳統思想連綿的中國古代社會相和諧的。

顧愷之是個文人,他的理論影響不遜於其繪畫作品,而且它的文與畫,散發的就是魏晉風流,但那種風流並不是今天這般的過分,而是有適度的解放,他的畫,會把我們時間穿越,帶進那個風流倜儻的東山高臥時代,一個自由而有序的時代。

文章結束之前,順便說一下中國的珍貴藝術品流失海外的話題,《女史箴圖》的逸事說明了宋之後的中國社會相對於西方如同是文禽對鷹隼,同時中國民族往往是以德報怨,對於流失的作品,我們的態度不一定是要求全部地迴歸,實際上藝術品的遠征,對於另一個社會,西方的社會的藝術影響力是潛移默化的,反而達到了收藏中國深宮而達不到的效果,人們從包裝紙的浮世繪中影響印象主義,但不盡然,中國的藝術品,瓷器圖紋,它的東方作派,已經影響西方現代藝術的革命,只不過少有理論的發揚罷了,西方的藝術工作者從他們不熟悉的世界如東方非洲藝術品獲取藝術革新的元素,完成他們的變革與藝術的生命,也就是世界藝術的大同趨勢,隨著時代的深入而深入,互補與交融,成了不可阻擋的態勢,當然民族的特色也許不會完全的同化,但你中有我的現實是無法逃避了的。

在歐洲國家中,英國的藝術與東方的藝術最為親近,這也許有它的原因,打開中國的大門者,同樣被中國傳染最深,記得莫奈流亡英國後,畫風轉變為抒情,精力對準居家的那一片荷塘,那一片睡蓮池,就象徐渭、八大畫荷一般,我猜得不錯的話,一定是收藏在英國的中國藝術品傳染了他。

對照《女史圖》,今天守婦德的少了

對照《女史圖》,今天守婦德的少了

對照《女史圖》,今天守婦德的少了

對照《女史圖》,今天守婦德的少了

對照《女史圖》,今天守婦德的少了

對照《女史圖》,今天守婦德的少了

對照《女史圖》,今天守婦德的少了

對照《女史圖》,今天守婦德的少了

對照《女史圖》,今天守婦德的少了

(原創文字作者系網絡藝評家,詩人,書畫家)

主要文章:《宋畫哲學》、《家林論唐宋藝術》、《家林讀苦瓜和尚畫語錄》、《說唐代書法》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