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流血上市:收割機太多,“韭菜”不夠了!

小米流血上市:收割機太多,“韭菜”不夠了!

哪怕是“流血”,也要上市,因為,留給小米的時間,不多了。

正解局出品

恭喜小米,成功上市!

哪怕以“破發”為開局、以“流血”為代價。先是估值從2000億美元,縮水到543億美元,後又慘遭破發,可謂慘烈。

除了小米,美團、寶寶樹確定要上市,滴滴、螞蟻金服、鬥魚、快手、喜馬拉雅準備要上市,就連成立不到3年的拼多多,也急著要上市。

最近一段時間,中國互聯網公司爭相上市,背後有什麼貓膩?

01

這波上市潮,瀰漫著一股“焦急”情緒。

2015年,雷軍明確表示:小米5年之內不會上市。剛過去3年,雷軍就自我打臉。

被打臉的還有王興。2017年10月,美團完成新一輪融資後,王興也對外表示,“如果我們想上市立刻就可以上市,但這不是最好的選擇”。

不到1年,畫風突變。

不是說,創業者必須“一諾千金”,自己吹下的牛皮,跪著也要繼續吹下去,而是說,上市是公司發展的關鍵大事,雷軍、王興同為成熟、極有耐性的企業家,對公司上市時間節點的判斷,必然是經過充分的考量。

小米流血上市:收割機太多,“韭菜”不夠了!

是什麼,讓雷軍、王興推翻了之前的判斷?

比小米、美團更急的,是拼多多。

成立不到3年,爆的大名也不過是近一年的事情,就是這樣一家剛剛爆紅的公司,急著要上市。

百度上市,用了5年;京東,用了6年時間。

拼多多,你為什麼這麼急?

02

在商言商。

企業上市,利益為先。

小米、拼多多、美團之所以急著上市,肯定是,“當下上市”的利益大於“未來上市”的利益。

在局長看來,主要有兩大原因:

一是見好就收。

先看小米。小米的核心業務,還是手機。手機能賣多少,決定了小米能走多遠。問題是,國內市場已經飽和,海外市場也不確定,小米的手機業務,必然迎來天花板。特別是,度過2016年銷量危機後,小米應該有劫後餘生之感:趁著現在業績不錯,趕緊上市。

小米流血上市:收割機太多,“韭菜”不夠了!

(2018年第一季度智能手機出貨量)

再看美團。美團宣稱“無邊界”,也是想突破既有的業績瓶頸。外賣、網約車、共享單車、酒店……這些行業很大,但是,阿里巴巴、滴滴、OFO、攜程正在不斷擠壓美團的增長空間。

最後看拼多多。依託微信流量,拼多多通過低價拼團的模式,在電商行業殺出重圍。這種高速模式,能夠持續多久?此外,“假貨”事件,已經成為拼多多的阿喀琉斯之踵。一旦持續發酵,拼多多能夠承受嗎?

小米流血上市:收割機太多,“韭菜”不夠了!

(拼多多陷入“假貨”醜聞)

地球太危險,未來不確定,還是趕緊上市、見好就收吧!

二是見風使舵。

巧的是,瞌睡來了,有人遞枕頭。

對小米們來說,現在並非上市的最佳時機,卻也迎來了兩大風口。

第一個風口,嚐鮮港股新規。

4月30日,港交所“新興及創新產業公司”上市制度改革生效,允許“同股不同權”公司赴港上市。

小米流血上市:收割機太多,“韭菜”不夠了!

(港交所新規)

簡直就是為中國互聯網公司量身定製。這不,新規生效3天后,小米就向港交所遞交IPO招股書。寶寶樹、美團緊隨其後。

趁著新規初定,搶先上市,必然受到市場追捧。

第二個風口,搶食美股牛尾。

2009年以來,美國股市開始了波瀾壯闊的超級牛市,持續近十年,累積漲幅超過300%。

小米流血上市:收割機太多,“韭菜”不夠了!

(標普500指數)

這波牛市,漲勢之持久,漲幅之大,為歷史上所罕見。

但是,已有專家警告,牛市可能很快結束。另一方面,中美貿易摩擦的不確定性在增大,以後赴美上市,可能會受到影響。

趁著牛市還在,搶先上市,還能抓住牛市的尾巴。

03

另一個原因,可能更為“致命”:沒錢了。

這些互聯網企業,看似風光無限,實際上,無時無刻不在燒錢。

看看財報——

小米,虧損638.5億。

美團,虧損38.26億元。

拼多多,虧損13.12億元。

寶寶樹,虧損9.1億元。

燒錢的前提是要有錢。

依靠融資度日的互聯網企業,現在,找不到錢了。

從大環境看,中國正在去槓桿,降低負債率,風投基金的現金儲備不夠。

小米流血上市:收割機太多,“韭菜”不夠了!

(近年來中國VC/PE市場募集基金規模)

有數據顯示,2018年1-4月,社會融資總量累計71400億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1579億元,為2014年同期以來的新低。

今年以來,已經有一批公司融不到錢了。

像美團這樣的巨頭公司,歷經了七輪融資,超過80億美金。投資方涵蓋了紅杉中國、泛大西洋資本、阿里巴巴、騰訊等著名財團及企業。

小米流血上市:收割機太多,“韭菜”不夠了!

(美團融資歷程)

換句話說,該投的都投了,能投的也投了,找不到新的“接盤俠”了。

這種情況下,除了上市,別無他法。

你看,小米——

2016年,宣稱沒有上市計劃;

2017年底,放風上市,估值2000億美元;

2018年5月,遞交IPO,估值1000億美元;

2018年6月,定價前夕,估值700億美元;

2018年6月,定價17港元/股,估值543億美元。

從2000億美元,到543億美元,哪怕是“流血”,也要上市。

因為,留給小米的時間,不多了!

04

對企業而言,錢不夠燒,需要融資。

對創業者而言,創業維艱,需要犒賞。

對投資者而言,前期投入,需要回報。

這樣看來,上市真是皆大歡喜。

局長唯一擔心的是,收割機太多,“韭菜”不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