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中的道和西方的邏輯學在思維方面有什麼關聯性嗎?

心理之路之社交恐痛


道與物之爭--老子的道與科學研究的互合

詮釋東西方文化的思維差異,探索人類文明的未來模式。

【前言:本文探討了老子、莊子、禪宗道思維與科學研究的互合關係。道思維是對終極法則的思維,與科學研究的法則思維具有互合關係。法則思維完整的體現在科學研究和西方邏輯學中。科學發展到相對論、量子力學、弦論這個階段,與老子道思維越來越有“共同語言”。本文的西方邏輯學是指最廣義的邏輯學,即亞里士多德、歐幾里得幾何學所建立的邏輯學傳統和科學研究及其所遵循的邏輯學準則。探討是站在老子、莊子、禪宗道思維的立場上的,對經典力學、量子力學、西方邏輯學的理解是不夠準確的,這是作者自身的問題造成。但作者認為:老子混成學說、莊子齊物學說、禪宗無心學說是觀察宏觀世界和微觀世界的根本學說,心屬於微觀世界的最深層,三大學說與量子力學的疊加態、量子糾纏、物質確定性消失、弦論有某種關係,能夠啟發科學家的思維,消除邏輯慣性、為大腦的固化邏輯解鎖,有益於微觀世界的未來科學研究。五官是動物為了獲取食物而進化出來的,是偶然形成的,正像牛和馬是偶然形成的一樣。五官的本質只是工具,與儀器沒有兩樣,具有進化的偶然性和能力邊際。老子、莊子、禪宗道思維對五官能力邊際和心的探索有助於理解微觀世界,獲得客觀真理。科學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人的思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開挖一條水渠,讓水在渠道中流淌,這似乎很正常,但莊子知道水同時也被渠道約束住了。人的思維如同渠道中的水,既有了寶貴的邏輯性,但渠道又成為束縛思維的籠子,水無法在渠道外任由馳騁了。道的思維是求同,科學研究是求異,這是二條不同的道路,平行運行。萬物有同有異,此謂小同異;萬物畢同畢異,此謂大同異。道的思維和科學研究雖然走在不同的道路上,但又畢同畢異,此是互合(兩行),可以碰撞出美麗的火花。但必須承認科學探索是獨立的,不能認為道思維三大學說高於科學,只是互補作用。】

混成=疊加態?

【正論】

牛馬之爭。古代名家發生了一場著名的牛馬之爭:牛為什麼不是馬?或者說,牛為什麼是牛,馬為什麼是馬?墨子、莊子、惠施、公孫龍是論主,但真正的論主是無名自隱的老子。老子用一牛一馬,挑動了所有邏輯學家的神經,他們再也無法安睡了。論主們是古代最深刻的哲學家-邏輯學家,雖然人數寥寥無幾,但門外的觀眾人山人海,很多國王都在等待爭論的結果。惠施、鄒衍從齊國稷下學宮出來的時候,國王們爭相請他們當相,還拿著掃把為後者開路,表示恭敬,因為能夠領會宇宙大道的哲人治理小小邦國如烹小鮮。牛馬之爭並沒有結束,物理學波和粒子的爭論,我們再次發現牛馬之爭。量子力學中薛定諤的貓是死是活也是牛馬之爭,牛馬之爭的火從二種動物已經燒到微觀世界,東方道思維與西方邏輯學的思維方式之爭也是牛馬之爭。牛馬之爭的本質是萬物的同異之爭,再進一步,就是萬物是否有同一的本原,宇宙萬物的運行是否有不變法則存在?莊子說“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忘記牛和馬吧,這個爭論就結束了,最偉大的成果就獲得了,這個成果就是宇宙萬物偉大的同。不僅要忘記牛和馬,而且要把牛和馬的念頭連根拔掉,偉大的同才會真正呈現。不僅要把牛和馬的念頭切斷,還要把波和粒子的念頭切斷,真正的光子才會呈現。思想家的沉思朝二個不同方向探索,一條是朝異的方向,最後發展出科學,越分越細的知識;一條是朝同的方向,最後發展出道思維,宇宙原來就是一,所有的分別都是假象,同才是真相。老子稱為玄同得一。人類得到異,目的就是為了得到同,因此求異研究碩果累累的時候,求同的呼聲越來越強烈。物理學中首先由牛頓萬有引力獲得天體與蘋果的同,然後麥克斯韋爾獲得光電的同,再由愛因斯坦獲得萬有引力和相對論的同,統一場論則是想獲得四種力(萬有引力、電磁力、弱作用力、強作用力)的同,弦論追求更宏大的同。同和異,牛和馬總是糾纏在一起。

老子最關心的是大象,這是另一種大型動物。老子說:“執大象,天下往”,誰能找到這隻大象呢?把大象切成碎片加以研究,這是求異,這使科學技術發展了。即使統一場論也不過是大象的碎片,把碎片組裝為大象才是求同,這是最艱鉅的探索。生命存在於大象中,不是存在於碎片中。生命的價值在於同不在於異,任何生命都是一,哪怕是螞蟻般小的一。我們看不到統一場論能夠組裝出宇宙真相的大象的前景,因為生命這隻大象還沒有組裝起來,遑論宇宙真相?因此統一場論雖然宏大誘人,還是走在求異的路上。這就是老子開啟的牛馬之爭的餘音。牛馬之爭的背後是老子的象論,象論背後是老子的道思維。

道思想是老子的核心思想,只有老子建立了道思維的體系。根據《道德經》,道的術語是老子命名的,古代其他思想家,包括孔子都沒有建立自己的道學說,只是使用了道的通用概念,沒有發展出完整的道思維,不構成道的思想體系。老子在定(沉思)中實證了宏大的宇宙體系,道就是要述說這個體系,人的智慧有了最高的嚮往。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之所以被稱為西方哲學之父,是因為建構了完整的哲學思想體系,解答人類精英關切的重大問題。黑格爾分析古希臘人的品格,指出後者對“普遍問題”具有不可遏制的熱情,普遍問題就是求同的問題,所以其哲學對後世有無與倫比的影響力。人類一旦失去對普遍問題的關注,命運就變得暗淡了。因為對普遍問題的探索本身就是點亮心靈的智慧,沒有點亮心靈的智慧,那文明社會無從建立。普遍問題就是老子的道,道的本質是同,為了區別於相同和大同,老子命名為玄同。玄是宇宙的聯繫圖,因為聯繫,所以互相影響,因為互相影響,所以互相轉換。牛轉變為馬,馬轉變人,這很正常。老子的一牛一馬使華人哲學家早早洞悉了進化論的全景圖,洞悉了無物不然,無物不可的真相。

禪邏輯--形式邏輯

中華道思維傳統是老子所開創,莊子是第一個偉大繼承人,一千年後慧能建立禪宗,其無心學說是道思維的又一次偉大繼承和創新,並開啟了禪邏輯的滔滔洪流,影響世界的心靈。禪不僅是一種微妙的生命體驗,而且是一種全新的邏輯。禪邏輯帶來對生命的神往,遠遠超出形式邏輯。今天禪的運動在東西方普遍展開,正是其中隱藏的禪邏輯開啟的全新感受。老子第一偉大貢獻是把古老的天地人三元宇宙觀改造為道天地人四元宇宙觀,告訴世人,在神秘的天之上還有更神秘、更抽象的道存在,道才是最高存在,是宇宙萬物的本原,道具有最大的普遍性、抽象性、真實性。只有道的思維才能窺探宇宙萬物的有序性、規則性、穩定性,離開道的思維,宇宙將失去存在的依據,社會將陷入混亂,秩序永不可得。老子告別了對五官的盲目崇拜,正確認識了心的主體地位。天地人三元宇宙觀是依據感官建立的,而道是超越感官的。老子崇尚抽象思維,把抽象思維的火種帶入世人的心智中。更高的出現思維誕生更高等級的邏輯,才能佔據邏輯塔的頂端,推動人類思維的轉型,推動文明的進步。老子告訴弟子,只有最抽象的才是最真實的,道是最抽象的,所以是最真實的。道生萬物,道是第一因,第一因無疑是最抽象的。人不理解抽象是沒有智慧的,也是沒有出路的。離開第一因,沒有地基,宇宙大廈無法建立,宇宙萬物也無從建立,無從誕生,即使誕生了,也無合理性、有序性。社會的混亂是起源於對道的無知,一旦認識宇宙萬物的道這個母體,世界隱藏的有序性就顯示出來,人類也將從爭走向和,從野蠻走向文明。世人擁有五官和凡心,而道對於五官和凡心是隱形的,因為道不是“物”,是“無象之象,無物之狀”,只有玄照妙心才能契悟道的存在。

抽象思維--概念分離

人的內在世界無比複雜,覺知-分別-意識-思維-沉思-禪定-玄照,步步深入,但世人沒有概念分離能力,因此沒有抽象能力,只能籠統的稱為心。概念分離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是人所超越動物的天賦,是人類知識寶庫的來源,是人類文明的基石,是文化的根本。內心世界的七個階梯是概念分離和抽象思維上升的階梯,人類文明必須建立在這個基石之上,沒有概念分離就沒有抽象思維,沒有抽象思維人類文明就無法建立,抽象思維的上升與祥和之氣是同步的。人們文明具有普遍的抽象思維能力,無疑促使和性的恢復。

沉思--禪定

哲學是沉思的產物,是仰望星空的感悟。哲學家都有沉思的習慣,只有沉思才會有深刻的思想發現。老子的道是定中的契悟,是深刻的哲學。“致虛極,守靜篤”,老子的定是特別的沉思,是修道士的特殊訓練和日常功課,比哲學家的沉思要寂靜,能夠切斷念頭,防止念頭侵入的危害。古希臘哲學家並不懷疑自己的念頭,但老子是第一個懷疑念頭的沉思者。自己的念頭正是妨礙自己認識宇宙真理的魔鬼,會使真我偏離正道。“致虛極,守靜篤”就是要切斷自己的念頭,拒絕思維在固定的渠道中流淌。禪宗大師慧能則進一步發展這一學說,提出“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為繫縛。”禪宗深知念頭一個接著一個,相續不斷的危害性,要把前念後念一刀兩段,深思維的光明頓現。禪宗以無念為宗,無念是沉思的極點。禪師深知念頭侵入的危害,切斷念頭,才可以跳出思維籠子,獲得自性的光明。禪是切斷念頭,同時也切斷了原有的邏輯,形式邏輯失效了,禪邏輯產生了。禪邏輯是一種超越形式邏輯的高等邏輯,生命的全部意義就在其中。

仰望星空--哲學

老子與古希臘的邏輯學和科學不同,走了另一條道路,但其中的有序性、法則性、存在性是不會改變的。今天相對論、量子力學、弦論誕生以來,科學向宏觀世界和微觀世界愈來愈深入,基因編輯、人工智能、大腦研究成為科學的最後禁地,人的秘密何在成為最為關心的話題。探索老子的道思維與西方的邏輯學、科學研究互相促進的可能性很有價值。

道=混成?

西方邏輯學有二個來源,一個是哲學來源,一個是幾何學和數學來源。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最早提出邏各斯(logos)概念,邏輯就是邏各斯的展開。中國翻譯家也把邏各斯意譯為道,老子的道與西方的邏各斯和邏輯學內涵很接近,都是指法則、原理。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這是人類社會的概念,不是宇宙的概念,老子的道更具有“普遍性”,因此更為深刻。老子早就看出這一點,要解決人類社會的問題,光研究人類社會本身是無法完成的,只有深刻研究宇宙的本原--道才能解決。老子說:“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第38章),非常堅定的把認識宇宙的道作為解決社會問題的第一命題,這點比古希臘哲學家還要強烈,而與周公孔子的上層社會思想不同。

妙=非觀察態?

邏各斯是宇宙的法則、本原,宇宙是按照邏各斯運行的,因此是前後一貫的,可以推導的。邏各斯的提出,使人們相信在這個似乎無序的世界背後隱藏著某種法則和秩序,誰也不能夠改變這樣的法則和秩序。這對人類整體信心的提高是不言而喻的。柏拉圖則提出了著名的理念論(idea),理念是本質,是永恆不變的。每條牛不可能完全相同,但它們都是牛,因為符合牛的理念。手工的圓是不圓的,但理念的圓是絕對圓的。在變化的現象中尋找不變的本質是赫拉克利特、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的共同追求。只有發現不變的東西才有真正的探索價值,哲學家是一位農學家,實用主義者是一位農夫,二者目標不同,價值不同。前者研究不變的本質,後者關心現象;前者關注理念,後者關注現實,而本質和理念是決定性的。在禪宗這裡,世人的現實是虛妄不實的,只有究竟的道才是現實的,所以道是唯一的實相。

徼=觀察態

亞里士多德是西方邏輯學--形式邏輯的創始人。他明確認為人類必須重視二種知識,一種是物理知識(physics),一種是哲學知識(metaphysics),即物理學不能包含的知識。《易經》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物理學是形而下(研究有形)的,哲學是形而上(研究無形)的,metaphysics又譯為形而上學,實際即道學,但為了區分二程朱熹的道學,故稱形而上學。亞里士多德是古希臘知識的集大成者,掌握二大知識(二藏),個人著作超過中國秦以前的全部現成文獻。西方哲學和邏輯學深受亞里士多德影響,阿奎那的《神學大全》、笛卡爾的《第一哲學原理》和康德的《三大批判》都是依據邏輯學的論證方式述說的,作者對結論具有無比的自信。因為他們堅信只有是邏輯的,才是可靠的,後世無法推翻的。

西方邏輯學最深刻的來源是幾何學和數學。歐幾里得發揮了劃時代的作用,他的《幾何原本》是訓練邏輯思維的最佳教材,使人的大腦相信邏輯推理,相信客觀性,相信公理,從而也間接相信公平正義的必定實現。歐幾里得《幾何原本》是中國接受的第一本西方科學著作,由明朝末年的傳教士利瑪竇和中國天文學家徐光啟合譯,中國精英才真正接觸西方科學和邏輯體系的嚴密性和推理力量,給理解《幾何原本》的人建立了一種信念,即依據幾條“不證自明的公理”可以推理出一個強大知識體系。邏輯推理超越任何人間權威,沒有人能夠讓三角形的內角和不等於180度。

客觀=無心?

西方邏輯學最大的威力是哥白尼、伽利略、牛頓等科學巨匠在16世紀以來開創的科學進步和後來的工業革命,科學技術徹底改變了這個世界,並將繼續下去。科學發展是建立在邏輯學推理和科學觀察的結合基礎之上的。在哥白尼、伽利略之前,人們相信從幾條不證自明的公理、原理可以推導出一切真理(這是歐氏幾何學的影響),所以科學一直沒有進步,只有等到推理與觀察聯姻才產生輝煌的成果。推理是陰,觀察是陽,一陰一陽結合,威力巨大。貌似孤立的存在(陰和陽)一旦結合,就會改變世界。天文是哥白尼的業餘愛好,他本身是一位神學家。偉大的科學家很多是業餘人士,主修神學和其他職業。古希臘人對普遍問題和邏輯學的熱忱和西方人對實驗驗證的熱忱終於匯合,世界由此改變。如果只有一種熱忱,不可能改變世界。這是一個重要的結論。科學橫掃一切,西方邏輯學橫掃一切,今天,人人都成為了科學和邏輯學的信徒。但科學走到了十字路口,物質、科學、決定論、客觀的定義和認識的本質正在受到挑戰。莊子擔憂的問題出現了,你只留下了幾個相同的術語(名),內涵(實)已經消失了。

幾率=玄+妙?

第一個挑戰:客觀性和決定論。科學取得輝煌勝利的時代遇到的第一個挑戰就是對客觀性和決定論的挑戰。客觀性是科學的第一準則,科學是完全拒絕主觀性的。因為客觀性,所以答案是唯一的,是決定論的。每個人的心理活動不一樣,而且有利益動機,因此科學絕對不能相信人的心理,只有相信觀察和可重複的實驗結果,只有相信邏輯推理。決定論是科學的基石。客觀性和決定論奠定了科學的絕對權威,超過了信仰的權威。愛因斯坦雖然引入觀察者效應,使科學的客觀性準則受到挑戰,但科學的決定論準則還是堅持住了。托馬斯·楊1801年的雙縫實驗產生了明暗相間的干涉條紋,人們疑問光粒子是如何穿過雙縫而形成干涉條紋的?這涉及光的性質。牛頓把光視為粒子(particle),如同微小的球體,光線就是一組微粒流。同時也有其他科學家提出光是波,而不是微粒流,但這種聲音在牛頓的光環下暫時消失了。雙縫實驗再次證明光具有波的屬性,從此光是波的概念逐步佔據上風。但1905年愛因斯坦研究普朗克的黑體輻射理論後,提出光是粒子,稱為光子,成功解釋了黑體輻射的量子特性。從此光被認為既具有波的特性,又具有粒子的特性,被稱為波-粒二象性,光的這一奇異特性讓人墜入雲裡霧裡。1924年德波羅意提出物質波的假說,任何粒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後來得到證實。從此波-粒二象性成為共識。波是連續性的,量子是不連續性的。能量是一分一分的,如同車位是一個一個的。連續性如同一條無限長的泥鰍,或者就是音符。波和粒子之爭就是車位和泥鰍之爭,最後的結論是既是車位又是泥鰍。但科學家無法理解為什麼光既是波又是粒子,因為二者是矛盾的。哥本哈根學派(波爾、海森堡、薛定諤等年輕一代科學家)提出觀察態的概念,即光在觀察時呈現粒子的確定性,非觀察態時呈現波的非確定性。光受到“觀察”的影響,觀察會影響被觀察物的存在狀態,被排除的主觀性又幽靈般的回來了。光粒子不觀察時,它會同時通過雙縫(因此會產生干涉條紋),觀察時則會選擇一條通過(因此不會產生干涉條紋)。光的波-粒二象性是因為人的觀察造成的,不觀察就沒有波-粒二象性。這是對波-粒二象性的量子力學解讀。人們認識到,原來觀察如此重要,會改變觀察結果。經典力學的客觀性還存在嗎?波爾就這樣來演繹了光的波-粒二象性(多麼像老子的妙-徼二象性,老子強調“觀”)。愛森堡提出了測不準原理,進一步把測量的影響力(干擾觀察物)提高到理論的高度,人不能同時提高觀察的速度和位子精度,二者互相影響。科學家想無限精確的深入觀察的夢想遭受挫折,“自然”不容許你用貪婪的眼睛無限觀察。薛定諤的貓出現了,當這隻貓在呼呼大睡的時候,人們在爭論這隻貓是死的還是活的。此刻觀察,這隻貓是死的,下一刻觀察,這隻貓是活的。貓似乎可以死而復活。就是觀察時,貓處於死\\活確定態。但不觀察時,這隻貓處於“非死非活”的非確定態,就是生\\死疊加態。觀察如同魔術,讓妙變為徼。觀察結束,魔術也結束了,徼又恢復為妙。量子力學誕生了,觀察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觀察態\\非觀察態、幾率、疊加態、量子糾纏的新概念頻繁出現,客觀性、決定論搖搖欲墜,物質也逃逸而去。弟子問王陽明,山谷中的花無人觀察時如何?王陽明回答:“同歸於寂”。堅信決定論的愛因斯坦搖搖腦袋--上帝不擲骰子!

生命=玄妙?

第二個挑戰:生命意義挑戰。生命有意義嗎?宇宙的秘密被科學一件一件揭露出來,人們開始探索基因編輯、人工智能,開始探索大腦的運轉機制,甚至探索意識、愛情、信仰的物理學機制。阿爾法狗已經打敗人類圍棋高手,人類的邏輯思維能力現出了原型,人類的價值何在?生命的價值何在?科學使信仰受到了沉重的打擊,所以在早期教廷把科學視為摧毀人類信仰的魔鬼。科學與教廷的衝突延續了400年。在科學家認為最後取得勝利的時刻,忽然發現科學無法回答生命的意義是什麼?這一下捅了馬蜂窩。人們發現人類的信仰是根深蒂固的,二十世紀後半葉後現代主義信仰在社會生活中又重新變得重要。科學目前無法回答意識是什麼,大腦的秘密也遲遲不能解開。人類擔憂,一見不再見,一旦真正解開人類大腦的秘密,人類就會失控,科幻小說擔憂大腦的秘密會被個別人或少數人用於控制人類全體。大腦是人類最後的私密處,一旦被科學暴露在陽光下,後果不堪設想。這是科學倫理學的擔憂。另一方面,基因編輯技術不斷深入,人類疾病都可以被攻克,衰老密碼也可以被破解,人類壽命將大幅度延長,150歲,甚至500歲、1000歲都不是極限,“千歲悟道”的可能性正在走來。《未來簡史》作者尤瓦爾·哈拉里預言,人類將最終接受“生命是毫無疑義”的結論,然而毫無疑義的長久活著。這多麼可怕!自古以來每一個人活著,都接受了“生命是有某種特殊意義”的暗示,這是看不見的心理支撐力,是求生的意志和生命美好所在。難道科學最終會告訴我們生命是毫無意義的嗎?如果科學最後的結論就是如此,那麼絕大部分人會拒絕科學帶來的物質利益而寧願回到科學尚未開啟的時代。尋找生命意義的難題無法交給科學,科學也不會接受這個任務。

物質=徼?

這是現代科學和西方邏輯學的二大挑戰。國學的道怎麼來回答二大挑戰呢?我們聽到老子發出二聲哈哈大笑,第一聲是針對“非生非死”的疊加態的,第二聲是針對生命的意義的。

一聽到非生非死的疊加態,老子就從玄同大定中出定了。老子說:“有物混成”,道是混成的,不能分割的,認識就是分割,五官就是分割道體的五把刀,就是鑿死混沌的鑿子。疊加態就是混成,就是不可分割,不可觀察,觀察就會失真,所以說“大制不割”。老子早就告誡過,今天量子力學提出來了。老子說物有妙-徼二態,妙是未顯形、未固化、無邊界;徼是已顯形、已固化、有邊界。觀察得徼,不觀察得妙。得徼則失真,得妙則得真。老子和禪宗反覆教導弟子,真相是“非生非死”、“非有非無”、“非來非去”,你肉眼看見的生死、有無、來去都是妄念,是唯心所造。疊加態無處不在,不是在微觀才呈現,只是你被肉眼誤導了,以為自然是確定態。不,自然就是疊加態。確定態是假象,疊加態才是真相。

量子力學=徼+妙?

第二聲笑聲來了。生命沒有意義嗎?老子的道思維說:不是生命沒有意義,而是你的分割使生命失去了意義。大象的鼻子割下來了,你研究再透徹,已經死了。當你證明生命沒有意義的時候,正是證明你方法錯誤的時候。你認識的“生命”不過是照片,根本不是女士本人。你認識的生命是觀察的生命,不是生命本身,當然沒有意義。認識對象都錯了,當然會得出荒唐的結論。基因編輯、破解衰老密碼非常好,人的壽命可以大幅延長。但老子道家告誡,不要超過1000歲。人不願在同一個地方呆千年以上,要游到六合之外了。記得千歲悟道的預言。觀察有徼觀和妙觀之分,徼觀就是分別,妙觀就是不分別。徼觀是有欲觀,妙觀是無慾觀,即禪宗的禪觀。有欲必然分別,無慾才能不分別。生命無比美好。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生命之美是世人無法想象的,只有修道的證悟者才可以領略。老子說:“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世人心理慾望太甚,“嗜慾深者,其天機淺”(莊子),因此無法欣賞生命之大美。學會減少嗜慾,生命的大美才會像孔雀開屏一樣展開。返樸歸真、少私寡慾、迴歸自然的道思維生活方式與科學發達的結合才是高度文明的標誌。

物莫非指

女士與照片:認識離真相到底有多遠?集體聚餐合影,咔嚓一聲,照片出來了。女士大喊,太醜了,不要這張!嚇一大跳!女士的臉不就是混成的道體嗎?不是疊加態嗎?可哭可笑,可醜可美,有無數態。咔嚓一聲,只有一態。薛定諤為什麼要挖空心思去找一隻貓來?女士的臉不更好嗎!女士的臉本來就是疊加態,只是不注意罷了。萬物都是疊加態。肉眼看起來都是徼(有邊界的物),玄照妙心看起來都是妙。你看成徼就是確定態,看成妙就是疊加態,薛定諤的貓增加戲劇性罷了。

觀測結果與本來狀態有不可逾越的鴻溝,但人們錯誤把觀測結果與本來狀態當做一回事。正像把語言與語言所含意義(莊子的“言與意”)當做一回事一樣。莊子怕人誤解,說:“跡,履之所出,跡非履也”,腳印不是鞋子,雖然腳印是鞋子留下的。語言是語言,含義是含義,語言表達含義,但絕不是含義(又是概念分離!)。知道觀測結果與本來狀態的區分具有重要意義。如果不懂混成,不懂疊加態,那不可能解開大腦的秘密。

女士是A,照片是P,世人錯把P當A了。P是徼,A是妙。P是有限,A是無限。C是真知比,即P\\A,C=P\\A=0 。世人的知是有限的,與混成的道體相比,“秋毫之末萬分不及一”(莊子),光子不是粒子,不是波,只是粒子和波的二張照片,光子的體性是妙,是無限,將來還有無限的發現,這就是妙。大千世界有無限的無限,這是眾妙。只有玄照妙心能夠契悟眾妙之門。

人類認識數學演算

A:女士 P:照片 B:人對A的真知比 C世人的誤認

D:道體混成(自然) ⊿:認識與道體(自然)的差別

1)A=P*∞ 女士信息量∞

2)P\\A=0 照片信息量\\女士信息量=0

3)B=0 真知比=0

4)⊿=A-P=∞ 女士信息量-照片信息量=∞

5)C a\\A=1 人誤解認識比=1

給女士A拍攝一張照片P,人通過照片P心中產生認識C。以信息量衡量,現在問:A=C嗎?

答案(任何人都同意):照片P≠A女士 所以:A≠C

結論1:人對女士的真知比C=0,因為女士信息量大於照片信息量∞。

結論2:通過接觸等其他方式會大幅增加對女士的信息量,但結論不變,真知比=0

結論3:真知比B=0,不等於對女士沒有認識,而是指差值是∞。

結論4:認識從與人有直接關聯的信息開始。因此雖然真知比B=0,已知信息雖少,但能維持日常交往。

女士本人包括她的身體、健康狀態、心理、知識、基因、家庭、親戚、過去現在未來等等一切=混成道體D=N自然。

女士A的信息量是無窮大,道體混成D的信息量必然是無窮大,因為女士A信息量

“物莫非指”是名家大師公孫龍的核心命題,認為人們談論的“物”都是心中的物,即心中的物象,不是物的真體。物的真體是不可以被認識的,信息量是無窮大,認識是很有限的。這是糾正世俗的錯誤觀點。這一命題掀起了驚天海浪,讓世人重新認識自己“對世界的認識”的真實性質。

認識很有價值,但更要知道人的認識與道體混成的信息量差距依然巨大,不能認為已經是最後真理。那種認為已有認識離道體混成信息量幾乎一致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人應該保持謙卑,接納未來的新信息。對於光子是如此,粒子、波都是宏觀的模擬圖像,與光子真體還是有很大差距的,今後有更多信息量發現並不奇怪。光子如此,任何物象也是如此。這就是宇宙道體混成的妙。這個“人類認識數學演算圖”從信息量這個指標解讀道體混成與人類真知之間的差距,即真知比的差距。真知比揭示了人的認識的真實狀況,但世人卻誤認為自己的認識與道體已經相等了,這個錯誤觀念是要糾正的。世人崇尚“可知論”,就把此誤解為“不可知論”。道體混成是“非可知非不可知”,是不二法。“非可知”指道體混成信息量無窮大,“非不可知”指人的認識逐步逼近,但不管如何逼近,這是一個過程,不是完成時。未來更大發現是必然的,完全顛覆以往認識模型也是必然的,但都是以更為真實代替以往的不足。人的認識都是以宏觀建立模型,粒子、波都是宏觀建立的模型,微觀模型未必與宏觀模型一致,因此粒子、波都是模擬而已。道體混成有多妙,妙心就有多妙;妙心有多妙,混成道體就有多妙;真實之際只有契悟而已。生命的意義在於妙,不是一章照片可以獲得的,只有直擊道體混成。大腦神經中沒有生命的意義,這很正常,但絕不意味生命沒有意義。錯把大腦神經當做道體混成,等於錯把照片當做女士一樣。

老子說:“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第10章)莊子說:“聖人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世人的觀察傷害了被觀察物,只有聖人的無心觀才能不傷物。老子莊子提供了一種“凝神抱一、用心若鏡”的觀察法,就是讓滾滾的心流停下來,如同靜止的水一樣,這樣才能有鏡面效果,能夠照見萬物的真相。莊子說“唯止能止眾止”,生命的妙、萬物的妙只能安住在止水般的妙心中。老子和禪宗都把“無心”、“無念”當做最高的法則,只有心靜如水,一念不起,讓自性呈現,把萬物放在自性的玄鑑上,主觀和客觀為一(本來是一),以真對真,才能獲得真相。滾滾心流中呈現的是萬物的失真相。主觀與客觀的對立消失了,科學家夢寐以求的真正客觀性呈現了。科學家是有心觀,老子禪宗是無心觀,生命的意義必須無心觀。黃檗禪師說:“無心即無一切心”,無生滅,無來去,心無一切則生眾妙。光子是妙,有心觀成為波-粒二象,無心觀則回到本來的一象,只是世人的心中呈現不出來這一妙象。

心靈=眾妙之門

科學發展到今天的高水平,成就無可置疑,科學的方法也十分珍貴。但量子力學的幾率、量子疊加態、觀察效應和雄心勃勃的弦論正在使物質、能量、科學的內涵發生深刻的變化,主觀和客觀的界限正在消失,這一切與老子莊子所證悟的道的實相愈來愈接近。混成、無分別性、勝物不傷、不可分割、無物不然、無物不可、非有非無、非生非死、非來非去這些古老的概念正在進入科學家的視野中,尤其老子的玄的宇宙聯繫圖和妙的境界正在展開它們的魅力,見素抱樸、少私寡慾、返樸歸真的生活信念(陰)和科學高度發展(陽)二條不同的道路將出現一陰一陽的再次結合,人的玄照妙心中將呈現更加清晰的宇宙真相圖,人類的心靈將最終擁抱祥和之氣,人類的爭將被和取代,文明的究竟地在現實地上開化結果。在世人面前呈現一座邏輯塔,固化的邏輯是在最底層,玄妙的邏輯是在最頂層。什麼是玄妙邏輯和玄妙幾何?無物不然是玄妙邏輯,無物不可是玄妙幾何。牛生牛、馬生馬的單一邏輯時代將一去不復返,無物不然,無物不可的混成邏輯時代--最有創造力的時代終將來臨。

物質=混成?

赫拉克利特、歐幾里得、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與哥白尼、牛頓、愛因斯坦、波爾、薛定諤匯合前行,終於與老子莊子握手,齊物論的歌聲最終響起。此時此刻,牛原來就是馬,馬原來就是道,牛與馬與人是疊加態,宇宙萬物都是混成的、玄妙的,它們的本體都是道,只有人的玄照妙心能夠契悟,眾妙之門終將打開。和是唯一的法則,無是唯一的本原,自然是唯一的真相,這一切都是道的顯現。當後現代以後的科學家認真領會老子混成學說、莊子齊物學說、禪宗無心修證之後,玄照妙心開啟,認識五官的邊際,目前的物質、量子、邏輯都會有全新的認識。混成學說、齊物學說、無心修證在科學探索中的偉大價值將開出更美麗的花朵。

腦科學(意識)=玄+妙?

求同的學說和求異的學說。人類知識千千萬萬,但歸納起來只有二種:求同和求異。求同的學說和求異的學說是二條不同的道路,是理解宇宙的二條平行線。老子的道是求同的學說,科學是求異的學說。求同的道路上也求異,是大同異;求異的道路上也求同,這是小同異,結果完全不同,但可以互合(兩行--莊子語),結出豐碩的成果。白馬非馬是古代名家論辯最著名的命題之一,公孫龍是論主。白馬非馬是求異的學說,名家敏銳的意識到概念分離的重要性,因此把白馬與馬分為二個概念,這樣就顛覆了常識。天下哲人不能接受公孫龍的白馬非馬論,就不遠千里前來挑戰,但都鎩羽而歸。為什麼白馬非馬呢?因為你要一匹黑馬就不能牽一匹白馬過來,證明黑馬非白馬。黑馬是馬,所以白馬非馬。如果反方認為黑馬不是馬,那論主同樣獲勝,黑馬非馬與白馬非馬是同一邏輯。這裡獲勝的不是公孫龍,而是概念分離。求異的學說是增加知識,越分越細,最後走向科學,編程、人工智能都是概念分離的成果,沒有概念分離就沒有邏輯學,就沒有編程、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指令必須是無歧義的指令,否則無法執行。科學從物體到分子,分子到原子,原子到原子核和電子,一步步都是概念分離,越分越細,科學大廈就是建立在越分越細的知識體系之上的。白馬非馬是概念分離的第一步,還只涉及肉眼可見的物象,一旦藉助科學儀器,就進入肉眼不可見的物象。科學在越分越細的道路上又會及時求同,牛頓萬有引力、麥克斯韋爾電磁方程、相對論、弦論都是求同,要把破碎的宇宙整合為統一的宇宙。科學巨匠們都認為自己接近完成宇宙知識的統一大廈,剩下的都是雜音。

半個西瓜的陷阱:桌上放了半個西瓜,老子問:你看見了什麼?答:我看見了半個西瓜。老子說:錯,這是一個西瓜。學生:明明是半個西瓜!老子說:桌上有半個西瓜,另外半個存在。世人看物,以為看見了一個,其實只是半個。肉眼所見任何一物,都是宇宙偉大作品的碎片。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我們在地球上待的太久了,以致對地球一無所知。我們不到2米的身高,高不成低不就,造成宏觀微觀兩盲。而且眼睛是橫長的,莊子稱為“橫目之民”,長的不是地方,對宇宙真相確實勉為其難。五官長的地方並不理想,如果眼睛是豎長的,那就不一樣;如果眼睛長在頭頂,那不需要仰望星空,人人都是哲學家。

但老子的道認為科學巨匠即使完成了宇宙知識大廈的統一,也只是小同異,根本不是大同異。廣義相對論統一了四種力也是小同異,弦論最後結果也是小同異。在同一個領域內求異再求同是小同異,把二個不同領域打通為大同異。小同異追求這個領域的越分越細的知識,然後力求統一,這正是科學領域走的道路。大同異是在不同領域架設橋樑,要開啟無分別智才能完成。科學發展為什麼不能發現生命的意義呢?老子的道清楚其中的原因,這是半個西瓜的陷阱。生命的意義根本就不在求異的這條道路上。

生命意義的探索。求同的道路是什麼樣的?“類與不類,相與為類”(莊子),把牛和馬看成二類就是求異,反過來,把牛和馬看成一類就是求同。老子拋出牛馬之爭已經指出求異和求同二條道路,只有求同才會發現生命的意義無比美妙。求異的道路是科學家走的道路,也是大部分世人走的道路,只是程度淺一些而已。只有極少的哲人才知道求同的道路關乎生命的意義和宇宙的真相。沒有真相就沒有意義,沒有意義就沒有真相。走在求同道路上,四海之下,皆兄弟也,宇宙萬物都是“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人與人是心心相印的,萬物是陰陽相合的,沒有爭,只有和。自古以來哲人都在研究靈魂,論靈魂的書實在太多。醫生希望用解剖學找到靈魂所在,笛卡爾認為靈魂就在大腦的松果腺中。200多年過去了,科學求異的道路上碩果累累,但在大腦中沒有發現靈魂的蹤影,更沒有發現生命的意義在那個部位。為什麼會是這樣呢?人工智能取得了巨大的進步,阿爾法狗已經打敗人類的大腦,圍棋高手無一倖免,人類智能的尊嚴蕩然無存。人的本質是什麼?“諸可還者,皆非是汝;不可還者,非汝是誰”,這是一個古老的關於人的本質的定義。人覺得很奇怪,但到了人工智能時代才領悟這個定義。人工智能能夠代替的都不是人的本質,只有人工智能不能夠代替的才是人的本質。人工智能一步步緊逼,人還有最後的領地嗎?“生命無意義”的“科學”結論,老子肯定幽默一笑。

我們甚至認為生物進化一直擔負一個使命,就是讓生命有意義。身體器官的進化是為了腦器官的發展,腦器官、腦神經的發展是按照“生命有意義”的這樣一個目的前進的。按照黑格爾的觀點,這是宇宙精神在自由展開,在排演一曲偉大的劇本。生命有意義是一個主題,進化是為了這個主題。這就是負陰抱陽,衝氣為和的解讀。不和不生,和就是生命的意義。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日益是求異,求越分越細的知識;日損是求同,求萬物的無分別性。為道就是在萬物的分別性中解脫出來,回到無分別性,這時生命的意義就找到了。生命的意義既不是越分越細的知識,也不是把這些知識組裝起來。即使組裝起來也是小同異,不是大同異,不是玄同,不是玄通,不是得一。生命是一,生命是大象,不是大象的鼻子。五官已經精疲力盡了,思維也窮途末路了,科學也束手無策了,但求同的道路上傳來令人振奮的好消息,生命的意義找到了。老子的道是求同的,科學是求異的,二者各自擔負使命。求同與求異,類與不類,相與為類。把求異的成果與求同的成果結合起來,把求異和求同契悟為更高一層的邏輯,從低等邏輯升為高等邏輯,生命的意義就在其中。邏輯等級太低了,所以生命沒有意義,只有讓邏輯等級升高,生命才有意義。求同和求異都有自己內在的邏輯,但邏輯等級不同,求異的邏輯等級是最低的,因此不能理解求同的邏輯,因為求同的邏輯等級更高。牛馬分開是低等邏輯,牛馬不分開是高等邏輯。老子的道探索的就是這個問題。要在同異之間架設橋樑,類與不類構成更高等級的一類。同情心、愛情、親愛、責任心、博愛、慈悲,一切如同明月,高掛在當空,只等人去契悟了。

科學和道,求異和求同應該互合(兩行),前景一定光明。“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二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徼是科學的求異,妙是道的求同。徼是低等邏輯,只能獲得越分越細的知識,妙是高等邏輯,能夠超越徼的邏輯。一旦在二者之間架設玄通的橋樑,則可以獲得更高等的邏輯,美妙的生命就完全呈現。這是一首音樂,玄就是音樂(玄弦同源)。古人幾乎都精通音樂,音樂有喚醒靈魂的作用,老子、孔子、莊子都是大音樂家,愛因斯坦是小提琴高手。道是在音樂的演奏中契悟的。把一個音符分解出來,音樂的美就蕩然無存,把生命分解為細胞,生命的意義就蕩然無存。人的五官是分工的,也是隔絕的。眼不能聽音,耳不能觀色,但偉大的詩人可以讓詩發出美妙的音樂。蘇軾評價白居易的詩畫說:“觀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詩歌與繪畫的鴻溝是可以打通的,耳與眼能夠打通嗎?世人肯定認為不能。但這只是又一個牛馬之爭。

音樂與生命意義。《楞嚴經》中有一段“擊鐘驗常”的實驗。佛陀讓羅睺羅敲了一下鍾,問大家聽到鐘聲了嗎?大家都說聽到了。佛陀問“鐘聲從哪裡來的?是鍾裡面來的?棰裡面來的?空氣裡面來的?”結果都不是。單獨的鐘、棰、空氣都不會產生鐘聲,但確實有鐘聲。一個物理現象,細細分析,求異的道路也存在疑問。世人把鐘聲歸於鍾是不對的,鍾裡面沒有鐘聲。把每一個分子原子電子都找遍都不會有鐘聲,這能證明沒有鐘聲嗎?昭文是古代最偉大的音樂家,莊子指揮棒一揮,昭文鼓琴了,奏出美妙的音樂;莊子指揮棒再揮一下,昭文立即停止鼓琴。莊子問:“昭文不鼓琴,美妙的音樂藏在何處?”(“有成與虧,昭氏之鼓琴也;無成與虧,昭氏之不鼓琴也”)這下全世界的科學家、解剖學家、腦神經專家一起來了,把昭文的每一個細胞都研究透了,三年沒有找到,花去了大把的研究經費,這筆經費足可以登月十次了。老子莊子可謂看懂了宇宙和生命的真相,他們已經在求同的道路上攀登到邏輯塔的頂端,契悟了生命是一,不可分割的一,一旦分割,生命的意義就找不到了。研究昭文的細胞,肯定找不到美妙音樂所在。人生就是求一,得一是最偉大的使命。不能得大一,就得小一,不能得小一,再求其次。老子一牛一馬就讓最有智慧的邏輯學家發懵了,莊子揮了揮指揮棒,天下的求知者發懵了。莊子不為難求知者,告訴答案是“兩行”,兩條道路都走得通,兩條平行線可以不交叉,也可以選擇交叉,但結果不同。求同和求異,道與科學是互合,莊子的術語是兩行。莊子是從鳥鳴時上喙下喙一張一合契悟的,只有上喙或下喙是不能鳴叫的。道是混成的一,宇宙是混成的一,生命是混成的一,求異就是把一拆分來認識,於是道、宇宙、生命就被切為碎片(樸散則為器),獲得了細分的知識,老子的道再把拆分的道、宇宙、生命再架設橋樑,重新聯繫為一。人類文明的法則就是求同和求異的互合吧,道與西方邏輯學的關係也許是如此吧。

徼=現象+不真

當老子說道法自然的時候,已經證悟宇宙萬物都有活性,都是從玄妙中來,又迴歸玄妙。玄照妙心就是來見證這一切的玄妙演化。神奇化為腐朽,腐朽化為神奇。神奇腐朽只是名詞,玄妙自然才是真相,玄同得一才是美好結果。

【後論】

1,意識-思維體是加工中心還是創造中心?意識-思維體有三層:淺層意識-思維體,中間層意識-思維體,深層意識-思維體。淺層意識-思維體是信息接收中心,中間層意識-思維體是加工中心,深層意識-思維體是創造中心。覺知-分別-意識-思維-沉思-禪定-玄照是人的內心意識-思維體的七層寶塔,覺知-分別對應第一層,意識-思維-沉思對應第二層,禪定-玄照對應第三層。第一層是接受中心,第二層是製造中心,第三層是創造中心。世人的意識-思維體是接受中心和不成熟的加工中心。禪定者(莊子的大覺聖人)的意識-思維體是創造中心。世人與禪定者(大覺聖人)的淺層意識-思維體(第一層)、深層意識-思維體(第三層)是完全相同的,所以所人人皆有道性(偉大的覺性)。這是玄照妙心的本來面目,唯識宗的“一切唯心造”就是玄照妙心的無為妙智。世人與禪定者(大覺聖人)的真正區別是中間層意識-思維體(第二層)是不一樣的,這是後天培養的,禪定者(大覺聖人)的深層意識-思維體(第三層)已經處於激發狀態,從而培養了中間層意識-思維體(第二層),使其不斷增強創造能力,從製造中心向創造中心轉變。世人的玄照妙心處於休眠態。如何激發玄照妙心?智者大師說:“止則愛養心識之善資,觀是策發神解之妙術”。止觀-禪定修法無可替代,能夠有助於創意師獲得靈感,甚至對科學家理解微觀機理都有幫助。深入禪定,以目視目,以耳聽耳,以心觀心,反觀自照,就能生無心妙境,這與微觀世界有點類似。深入禪定,能夠幫助理解微觀世界的妙境。禪定者(大覺聖人)的意識-思維體(第三層)的創造不會超出物象的本來狀態,老子堅信物象是混成的,本來狀態是玄妙的,創造只是對物象的本來的玄妙的契悟,並非任意發揮,無的放矢。因此說深層意識-思維體的創造是真正的客觀,也是徹底的主觀,因為處於無慾、無念、無心狀態,玄照妙心與物象以真合真,以妙合妙,所以老子的體驗是“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思維如此精微,妙境自生。

2,邏輯塔。符合邏輯的並不等於是正確的,即使邏輯所依據的原理、公理是正確的。因為邏輯是有等級的,正像安全通行證是有等級的一樣。不同邏輯等級構成一個邏輯塔,低等邏輯不能窺探高等邏輯,二者之間有一堵防火牆,使邏輯成為單向透明的。低等邏輯不能通向高等邏輯,高等邏輯對低等邏輯如同黑幕,低等邏輯對此一無所知。但在高等邏輯眼中,低等邏輯是透明的,如同躶體的人。衣服對於人眼是黑幕,但對於X光來說是透明的。低等邏輯的設計師不能攻克高等邏輯設計師的防火牆,但高等邏輯的設計師可以輕易穿越低等邏輯設計師的防火牆。圍棋中高段位棋手可以輕易擊敗低段位棋手,低段位棋手很難擊敗高段位棋手,道理相同。邏輯等級是邏輯學中遇到的新問題。那個理論更正確,這要看理論所含的邏輯等級。處於低等級邏輯者總是容易發動對高等級邏輯的進攻,因為他無法理解高等級邏輯,但一無所獲。正確與錯誤,真與假之間的爭論不完全是誰的證據多,證據更可靠,擁護者更多,而且要審查其中的邏輯等級。牛頓力學高於亞里士多德的物理知識,相對論高於牛頓力學,量子力學在某些方面高於相對論,理論所含的邏輯等級是不同的。誰處於邏輯塔的頂端呢?低等邏輯是高等邏輯的特例,但低等邏輯者會誤以為是普世真理。一種理論看不到生命的意義,另一種理論看到生命的意義,二種理論的邏輯等級不同。玄是一個關鍵因素,拒絕玄必然降低邏輯等級,玄使萬物聯繫而成為玄同,玄只是隱藏的聯繫而已。邏輯等級愈高,它所看到的同愈多,能看到萬物玄同玄通確實令人驚歎。天地一指,萬物一馬;無物不然,無物不可的新邏輯不是遐想,而是古哲的實證。雖然沒有實驗為基礎,但這個結論本身是從古代“牛馬之爭”中推導出來的,是認真嚴肅的,這就是齊物學說的本質。惠南禪師接引學人,首先伸出一隻手問:“我手何如佛手?”學人疑惑的看著,正要回答,惠南禪師突然伸出一隻腳再問:“我腳何如驢腳?”學人徹底懵瞪!佛手長在佛身上,這是學人的邏輯。突然間佛手長在驢腳上,這不符合學人的邏輯。前者是低等邏輯,後者是高等邏輯。為什麼佛身上不能長出驢腳?為什麼馬不能生出一個牛犢?低等邏輯上不可以,高等邏輯上當然可以。超過八萬大劫,所有的邏輯都可以重置,這就是老子的“覆命”。帶著宏觀的腦袋進入微觀,同樣遇到邏輯等級問題。而且世人的腦袋既非宏觀也非微觀,是不倫不類的。莊子說:“自大視小者不明,自小視大者不盡”,大小互盲。人類的邏輯處境很尷尬。莊子齊物學說是極其深刻的邏輯學,是古代名家的巔峰之作,惠施這樣的大名家也只能望著莊子的大邏輯絕塵而去,白馬非馬、離堅白、雞三足等名家高論只能目瞪口呆。

3,我的消失與物的消失。以身體建立起來的我是會消失的,一旦認識本來面目,我就消失了。以宏觀建立起來的物同樣會消失,因為不是本來面目。

【結束語】

老子的混成學說、莊子的齊物學說、禪宗的無心學說是道思維的三大學說,是認識論的瑰寶,是全新的邏輯,非常適合心靈的開啟,同樣適合對微觀世界的觀照。西方邏輯學是分析推理的道路,認為宇宙有同一的本原和法則,即邏各斯,只要認識了同一的本原和法則,一切其他知識都可以推論出來。歐幾里得幾何學啟迪了邏輯思維,是邏各斯思想在幾何學中的天才應用。今日的西方繼承了古希臘的邏各斯思想和幾何學的路基思維成果,但一直沒有誕生科學。直到邏各斯思想和幾何學的推理傳統與實驗觀察相結合,才產生偉大的科學成果,並促成了技術大發展和工業革命。這是第一次一陰一陽的結合,貌似無關的元素(邏輯學和觀察)的結合,爆發出巨大的威力。今天科學進入基因編輯,微觀世界、腦科學和廣義相對論宇宙學、量子力學、弦論的時代,中華文化固有的老子、莊子、禪宗的道思維與此是否可以碰撞一些火花呢?看來還是有可能的。同和異二條道路糾纏、匯合,“類與不類,相與為類”。同和異二條探索之路平行,又交叉,這破壞了歐氏幾何、黎曼幾何的公理,但沒有辦法,這就是玄妙幾何。

邏輯是有慣性的。世人創造了科學,建立了很多規則,我們的思維也形成了渠道,很難再超越這條思維的渠道。這條渠道如同思維的籠子,把世人的思維封閉在其中,是徼不是妙了。如何釋放思維籠子,這是科學家和設計師所需要的。一位禪師修禪多年,一直不能開悟,就離開師父。一天走路路過一個肉肆,聽得屠夫一聲猛呵:“一刀兩斷”。禪師開悟了。前念起,前念斷;後念起,後念斷;切斷念頭,頓現一片光明。把自己的念頭切斷,才能跳出思維籠子。當科學研究陷入困頓之際,像禪師那樣切斷念頭,也許有靈感出現。

雨果說:“真正的科學家應當是個幻想家;誰不是幻想家,誰就只能把自己稱為實踐家。”(《海上勞工》)這是農學家與農夫的區別。莊子可以說是歷史上難以超越的幻想家,其中對進化論的洞見是無與倫比,對宇宙真相的洞見更是超乎凡人的。齊物學說的價值無與倫比,當世界上所有學說都被證明是錯誤的時候,齊物學說依然有效。“一呼我為牛,一呼我為馬”,人們喊老子是牛,老子答應,人們喊老子是馬,老子也答應。牛與馬與人是玄同玄通的,所以是一。老子用一牛一馬,攪動了這個世界的邏輯學,顛覆了所有的邏輯。莊子在齊物論展示了玄同得一的邏輯學,這是不朽的。西方邏輯學和科學在求異的道路上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老子莊子的道思維在求同的道路上達到了巔峰。類與不類,相與為類,同與不同,相與為同,二條平行的探索之路終於交匯。

科學極其所含的邏輯是無比深奧的,外人難以置喙。由於本人對科學的知識極為有限,對道思維也是一孔之見,內容只是一種探討,決不可認為道思維可以指導科學研究。或其能激發一二,也是巧合。


道一解道德經


國學中的道,我理解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道,和西方的邏輯學(哲學),思維層面有很大的區別,這就要跟每個民族獨有的文化發展而來的分別,當然了,也有聯繫,只不過我覺得我們的更加高級。

第一、西方人思考的方向

先說西方的哲學(邏輯學),實際上這個邏輯學就是要考慮事物前因後果,分析這件事能否成立,他的推理正反兩個方面,從生到滅,從結果往開始,我們反推,倒推我們應該做什麼?

舉例1,就像這個燈泡為什麼會亮,因為通過電,那種可以承受電流呢,鎢絲可以。舉例2,黑格爾的辯證學,他是辯證存在,相互依存,當然了他的這種哲學還收到中國《周易》《老子》思想的影響,這也是有一定的關聯度了。

第二、中國人獨有的思考世界觀

我們中國人思考世界,可不是這樣思考的,我們中國人是多種多樣的思維方式,不拘泥於一種形式,我們是高於正反兩個思維層面存在的,多個角度去思考這個世界。

1⃣舉例,黑白,那有沒有存在第三個形式,有,灰,我做一個灰人,不做好人也不做壞人,我做一箇中間地帶的人,我藏起來,我清靜無為總可以吧?

2⃣舉例,上下左右前後,有沒有第三種,是不是多了一個“中”字,你看上中下,左中右,為什麼多了一箇中,中是什麼概念,中是恰到好處,所以河南話說中,那就是行了,別左右搖擺,這也是中原,中醫,中國的由來。

3⃣舉例,獨有的差不多的思維,如果西方人談事情,都會說幾點準時見,而我們中國人說“5點左右差不多吧”這就是一個明顯的思維的不同,差不多就是大差不差,我4點多也行,5點多也可以,反正你的等著,誰等誰都可以。

4⃣舉例,西醫中醫,啥叫西醫,你那裡疼,我給你治哪裡,哪和器官壞了,要麼給你割了,要麼給你換一個;中醫呢,頭痛去腳上給你治,西醫是用一種疫苗去對抗另一種病毒,中醫給你三位中藥搞定了,中醫是預防醫學,上醫治未病,這次的冠狀肺炎疫情,中醫就取的了舉世矚目的驕人成績。西醫到目前我認為在很多方面也沒有中醫這麼強大的功能,中醫思考的是我們這個人跟自然,環境的關係,遵循這自然,和諧,陰陽五行相刑相剋相生的多種複雜道理。

5⃣舉例,建築學,中國的很多建築,現在讓西方人去學,都不得精髓,那種追求跟自然的對立統一,相互制約的關係,西方人是理解不清楚的,換句話,科學解釋不清,比方說都江堰工程,陝西的靈渠,趙州橋,木塔,鐵塔,很多建築千年不倒,西方有幾個建築能做到的,大概很少考慮到這方面的思考。

我更覺得中國人的思維層面是形而上學,尤其是向儒釋道的文化,是高於科學的,是發散性思維,是多個面去思考,而西方的邏輯學(哲學),更傾向於科學科技的,深究細節,一個點去思考問題的,我想這應該就是其中根本的區別。


易經君


道,是個什麼沒人能講清楚,一般現在人都用《道德經》中的“道”來定義道,可是對《道德經》中的道,理解也各不同,《道德經》幾乎是文字遊戲,怎麼斷句、甚至倒讀都可成文,因此道是個啥,還是各有個的理解。我的理解是:

道可道,非常道…:道就是道理(規則,但不是普通的規則。是什麼道呢?第二十五章明確地出了:

物有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字之曰道,強為之曰大。說“道”就是天地(宇宙)形式時定下來的規則。

《道德經》全篇並沒有給出這個規則是啥,但全部都要遵守這個規則,即: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人最終也要遵守道,道自己遵守自己,也就道是最終極規則,然也(就是這樣)。

道的內涵是個啥?老子也沒說(不知道),但《道德經》很多章節都在舉例,“上善若水”、“聖人之治”……,全篇都是教你怎麼做人,為什麼要這麼做人呢?因為你要遵循“道”。實際上《道德經》是教你怎麼做人,理由就是遵循道。仔細看,這與《聖經》基本一致,只不過《聖經》中教你怎麼做人,理由是我是你的“主”。

這麼看,“道”與思維沒有關係,是個說教中最後的精神支撐。

邏輯一般指形式邏輯,表示一種因果關係,也沒法證明“形式邏輯”本身對錯,只能說是人公認這種因果關係成立。

邏輯與道完全兩不沾。


ched123


從終極的道理和源頭這個角度看,國學中的道與西方的邏輯學,在思維方面有很大的關聯。

首先,西方的邏輯學Logic的字根是Logos,在希臘文化中就是指向終極的道理和源頭,因其不與世俗發生任何交集,就使得其理念超乎尋常,叫人雖可以揣摩,但又琢磨不透。就這一點上說,希臘文化中的道與國學中的“道可道,非常道”的“道”有得一比。

再有,令人無法忽視的是,在西方的名著《聖經》中,有一本用希臘文寫的書卷,將這超乎尋常,無法明說的道Logos,與另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耶穌,竟然連在了一起,講出了“道成肉身”的理念,顛覆了希臘哲學家思維中的道,將其賦予了人性和人格化的內涵。

無獨有偶,在老子的《道德經》中,也能找到國學中的道之人格化的內涵。比如,在《道德經》第四章有這樣一句話:“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原文)。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 “我不知道他(道) 是誰的兒子,有帝王氣象,卻在帝王之先。”

再有,道德經直接用“聖人”點出了道的人格化內涵,比如在《道德經》第七章有此話: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原文)。意思是說: “聖人把自身置於末後,卻反而在眾人之先;聖人將自身置之度外,反而置於死地而後生。”

由此可見,脫離了人和人的思維談經論道,難免讓人感覺其玄而又玄、奧秘難測,但無形的道一旦和有形的人聯合在一起,就有形有體、有情有理、深入人心了。


心聞


給你分享一下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簡史中關於大陸國家和海洋國家哲學觀的不同的原因,可能對你這個問題的思考有所幫助:

諾思羅普(Northrop)教授說過,概念的主要類型有兩種:一種是用直覺得到的,一種是用假設得到的。中國的哲學就是從這種直覺的領悟作為出發點的,並不表示任何演繹推理的概念,例如我看見我面前的桌子,它是真實的還是虛幻的,它是僅僅在我心中的一個觀念還是佔有客觀的空間,中國哲學家們從來沒有認真考慮。他(哲學家)只是告訴我們他所看到的罷了。

舉個例子說明西方的邏輯學的產生:希臘人生活在海洋國家,靠商業維持其繁榮。他們根本上是商人。商人要打交道的首先是用於商業賬目的抽象數字。然後才是具體東西,只有通過這些數字才能直接掌握這些具體東西。這樣的數字,就是諾思羅普所謂的用假設得到的概念。於是希臘哲學家也照樣以這種用假設得到的概念為其出發點。他們發展了數學和數理推理。

從這個描述中能看出東方的道和西方的邏輯學有關聯嗎?顯然兩者並無必然的關聯性。因為哲學的起源更多的是從現實的生活狀況中發展起來的,我們是陸地國家,更多的重視是農,世世代代在一個地方耕種。而西方更多的是海洋國家,他們可以更多的多方遊走。所以就東西方就產生了截然不同的哲學觀了。






大額頭者


道,自然也。自然即是道。自然者,自,自己。然,如此,這樣,那樣。

一切事物非事物自己如此,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風無人扇而自動,水無人推而自流,草木無人種而自生,不呼吸而自呼吸,不心跳而自心跳,等等不可盡言皆自己如此。

因一切事物非事物,不約而同,統一遵循某種東西,無有例外。它即變化之本, 不生不滅,無形無象,無始無終,無所不包,其大無外,其小無內,過而變之、亙古不變。

邏輯(logic)是一個外來詞語,指的是思維的規律和規則。

狹義上邏輯既指思維的規律,也指研究思維規律的學科即邏輯學。廣義上邏輯泛指規律,包括思維規律和客觀規律。

邏輯包括形式邏輯與辯證邏輯,形式邏輯包括歸納邏輯與演繹邏輯,辯證邏輯包括矛盾邏輯與對稱邏輯。對稱邏輯是人的整體思維(包括抽象思維與具象思維)的邏輯。

從狹義來講,邏輯就是指形式邏輯或抽象邏輯,是指人的抽象思維的邏輯;廣義來講,邏輯還包括具象邏輯,即人的整體思維的邏輯。

國學中的道與西方的邏輯學有相通之處,他們都是研究客觀事物運行及其之間的關係的,但也有不同,邏輯注重的是思維的規律,而道指的是自然界一切事物的運行規律及事物之間的必然規律。


鵬學天下


國學中的"道",一般指的是"大道"!大道即無夾雜私慾,具有宏觀性、方向性、正能量性和探索性!而中國的"道"其實更講究的邏輯、圓融,只是中國古人的邏輯性是貼近自然、天地的;西方的邏輯性可能更貼近於理性分析!

例如:"探天地之道,繼聖賢之學"是不是很有氣魄、很具正能量和探索性,求的是天地之大道,符合中國人一慣的哲學思維!

又如"一陰一陽謂之道"是否很有對立關係、邏輯關係!陰陽即是對立的,又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盛時則陽衰,如白天黑夜之轉換,四季六時之更替,古人言"道"是通過天地萬物的類象、類比,引申到君臣之道、治世之道、處事之道、孝謙之道的,很有東方的邏輯和關鍵性!





福善易學講堂


中國的思想家是在封閉的環境中形成的,根據經驗再經過深邃的思考直接得出結論。西方哲學家因為語言關係,大腦邏輯推理能力強,一般都是在確定的事情基礎上去邏輯演算,推導出結果。所以老外經常說中國人沒有邏輯,中國人則覺得老外思維機械,缺乏靈活性。


道亦有道1


邏揖即生存並延續的最佳途徑,而道是來處和歸宿即本命初衷!而邏輯是德的層次,是自然界中頂級之知能法則。失道而後德,德即生存延續!而道是德圓之結果,即永生永存,在建設培育中,並不實在!


陽光明貞


[玫瑰]個人觀點[祈禱]

[玫瑰]道:應該是”道家”的”道”,非”道教”。

[玫瑰]所謂:大道至簡,道法自然……

[玫瑰]是世界觀,有辯證法,也有方法論

[玫瑰]邏輯學,是方法論

[玫瑰]細分很多學科[大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