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的《冬去春歸》,人間的山河無恙

橙色的呼救指示燈不斷閃爍,伴著急促的“滴滴滴滴”,氣氛陡然緊繃。

“十三床怎麼了?”“人不行了,看瞳孔,快點!”

視線跟隨身著防護服的醫生後背來到病房。一位病人心臟驟停,晃動鏡頭下,上腎上腺素、阿托品,做心肺復甦,上氣囊,病人的心率才慢慢起來,緊急搶救過後,危險解除。

這是真實發生在2020年春天,武漢危重症病區的一幕。“這裡,是我的家。”

武漢的《冬去春歸》,人間的山河無恙

由優酷拍攝出品的紀錄片《冬去春歸》第一集《隔離城下》已於3月8日零點上線,為我們講述著隔離城下的抗疫故事。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鬥中,《冬去春歸》將鏡頭聚焦在每一位溫暖堅守、默默努力的普通身上,用影像記錄真實觸動的故事、眾志成城的決心,以及時代當下那些生動鮮活的面孔。

“你有信心,我們就有信心。”

在這座超千萬人口的大城市,武漢人的一天從“過早”開始。

1月23日,因為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武漢關閉了街道、公路、車站等所有的交通樞紐,人煙疏落。只有公園、小區的一些象形人偶告訴我們這裡曾有的繁華和煙火氣,抗疫宣傳的背景廣播下,平時沸點頻出的熱鬧城市瞬間改換了容顏。

武漢的《冬去春歸》,人間的山河無恙

信奉“人們總要‘過早’”的龐婆婆,和平時一樣凌晨4點準時來到店裡接班,燒水、擔面,準備食材。今年春節,她的龐記熱乾麵仍照常營業,這是她經營45年的小店,從8分錢到4塊錢一碗,賣的就是一個薄利多銷。曾經熱鬧的早餐街如今只剩龐記熱乾麵這一盞暖光了。

封城期間,武漢上萬家早餐店的停業率達到98%,龐婆婆的麵店也迎來考驗,客流量減少70%,非常時期只能保本。

武漢的《冬去春歸》,人間的山河無恙

還是要“過早”。清晨6點05分,武漢一元路的龐記熱乾麵迎來第一波顧客。簡陋樸實的燈牌下,鍋裡透出熱騰騰的水蒸氣,一碗熱乾麵,給此時不多還出門吃早餐的武漢人們一個溫暖的慰藉。

相比人煙稀少靜謐無言的街頭,武漢各處的醫院已然成為城市乃至世界的焦點。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光谷院區收治的全都是危重症病人,從各地馳援武漢的醫護工作者,他們的工作就是守護危重症病人生命的最後一道防線。

這天,專家們需要為一位危重症病人進行呼吸機拔管,這是病患從危重症轉向重症的關鍵步驟,治療情況向好。但過程中,積壓在病人肺部的病毒會集中噴發,危險性極大,醫務人員們都格外謹慎。

武漢的《冬去春歸》,人間的山河無恙

結果令人振奮。經過19天456小時的治療,這名病患拔管成功,同濟醫院首例“新冠”危重症患者重獲新生。醫生們紛紛鼓掌互相給予力量。久違的舒心。

但在重症病區與死神搶時間,每天遭遇最多的,就是意外。勝利的喜悅還沒有蔓延太久,此時另一位患者又出現了心臟驟停現象,心率極速下降,於是出現了開篇的緊急救治。“都不給人喘息的機會。”事實上,一個人好轉另一個又有突發情況,醫護們見慣了太多這樣的生死瞬間。

除了危重症病區的突發事件,醫務人員更多要面對的是抗疫持久戰。

同濟醫院副主任醫師王瑩,在早期一線救治中不慎感染新冠病毒,通過積極治療後,兩次核酸檢測呈陰性,又主動要求重返崗位,這樣的例子不是唯一。

武漢的《冬去春歸》,人間的山河無恙

武漢長航總醫院護士賴小燕,已經五週沒有見到年幼的孩子;長航總醫院主治醫師白志剛是一名新晉爸爸,妻子生產後一直未與母子相見。持續高強度的工作節奏和壓力,也讓他們更加深了對家人的牽掛。

武漢的《冬去春歸》,人間的山河無恙

59歲的武漢長江航運總醫院感染科專家許綠葉,主要負責輕症病人的收治療愈。她所在的院區有好幾例一家三口同時住院,但相互不在一個病房的情況。許醫生就在每天查房的時候把家人們互相的身體狀況、信息給他們傳遞。用自己的醫學專業分析,不斷給他們鼓勵和信心。

武漢的《冬去春歸》,人間的山河無恙

“你有信心,我們就有信心。”一位年輕輩的後生笑著對她說。這是信任的交付。

武漢的《冬去春歸》,人間的山河無恙

“我沒覺得我是英雄,我就是幹這個工作的呀,假如你是幹這個工作的,你會不做嗎?”許綠葉只是淡淡表示,從選擇這個職業起,她所受到的教育就是救死扶傷,把自己全身心交給醫學事業,為大眾服務。

“我沒經歷過戰爭,

但這就是一場戰爭”

醫院之外,武漢的這個春天,各線路途格外暢通。道路上,除了防疫專車、維持城市運行的特種車,最多的就是志願者車輛。

據不完全統計,疫情期間武漢約有官方機構和個人志願服務者超4萬人,在早期口罩、防護服等醫用物資緊缺的關口,他們把四面八方的救助物資彙總,再運往各個醫院,對醫護們來說,這是生的希望。

武漢的《冬去春歸》,人間的山河無恙

他們是捐贈方和受捐方聯繫的橋樑,更有眾多默默無聞的義工們為一線醫務人員運送蔬菜糧油等生活物資,提供生活保障,力所能及發揮能量。他們就像一張網,將人們的生活隔離在病毒之外。

就像志願者霍霍所言,“我們這個年紀的人,雖然沒有經歷過戰爭,但這(新冠肺炎疫情)就是一場戰爭”。他們日以繼夜往前線送“物資彈藥”,只有一起努力,才可以打贏這場戰爭。“往後想起自己在這場戰爭中做了什麼,參與了什麼,其實我挺自豪的。”

武漢的《冬去春歸》,人間的山河無恙

還有在武漢各個大小社區做服務的社區工作者,他們是所有政策方案的一線執行人。對轄區居民的心理勸導,社區防疫、人員排查,分類、上報、運送物資等,都是看似微末實則及其重要的防控工作。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社區志願者與醫務工作者一樣衝鋒在防疫一線,為群眾做好服務,就是為防疫工作添柴加薪。

添一把柴火的,還有上海東方航空。截至2月19日,東航已執飛77班援鄂包機任務,運送了近千名來自上海中心醫院、同濟醫院、華山醫院等馳援武漢的醫護人員。

前方的抗疫之路仍舊艱險,後方的普通群眾也是時代進程下的重要構成。作為第一部由互聯網拍攝出品的中國抗擊疫情紀錄片,優酷製作的《冬去春歸》攝製組還走進了武昌區、漢陽區、黃陂區、江漢區、江夏區、礄口區、青山區、東西湖區、江岸區的千家萬戶裡。

武漢的《冬去春歸》,人間的山河無恙

孕周36周的cindy,和大多數武漢人一樣,她不僅在等待著疫情的結束,更在等待一個新生命的到來。居家隔離期間,cindy和老公把平時沒有機會學習的技能,全部都學會了。

2020春天的第一現場,

《冬去春歸》堅守紀錄價值

《冬去春歸》後續的故事中,無論護士醫生、志願團隊、東航機組、病患家屬、早餐店老闆、海外華僑還是居家的普通民眾,無論城中人的努力還是城外人的守望,他們都是2020疫情之下中國全景視圖的不同側面。

在參與時代記錄的初心之上,《冬去春歸》歷時月餘,分赴武漢、北京、上海、青島、南通、昆明六地,以及烏干達和美國,跟隨拍攝了疫情之下身處不同時空、不同風暴眼中的普通人,主要人物和線索超過30個。

武漢的《冬去春歸》,人間的山河無恙

1月28日開始策劃,31日得到優酷內部正式立項,2月3日完成團隊搭建、開始調研,2月9日正式開機拍攝。作為唯一進駐到一線拍攝的互聯網紀錄片團隊,優酷紀錄片在拍攝溝通、設備選取、成員精簡搭配,甚至拍攝期工作人員、設備防疫等環節,都經歷了史無前例的全新挑戰。

驚蟄過後,春雷乍動,萬物復甦,沒有一個春天不會歸來。這是2020年武漢的春天。這裡的街道、橋樑,碼頭,江河,每一個人,每一處地點,第一部由互聯網拍攝出品的中國抗擊疫情紀錄片《冬去春歸》都有參與其中。

武漢的《冬去春歸》,人間的山河無恙

是的,這裡是武漢。勝利街、東湖、糧道街、漢街、江漢路、江漢關、一元路、司門口、戶部港、南京路、火神山醫院、雷神山醫院、武展方艙醫院、洪山體育館方艙醫院、武漢客廳方艙醫院、武漢長江航運總醫院、武漢長江大橋、武漢長江二橋、光谷、花橋街四村等一個個觸角,《冬去春歸》走遍了城市的每個角落。

黑暗終將散去,陽光即將溫暖大地。從待機模式到重新啟動,不遠的將來,武漢人會重新走上街頭,用儀式感滿滿的“過早”開啟新的一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