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如何從家奴發展成可以與文官、皇帝三足鼎立的政治勢力?

說起宦官,愛看宮廷劇的人都會比較熟悉,電視劇中經常有捏著個嗓子宣旨或者報門的人物,基本上都是面白無鬚或者面目可憎之輩。

宦官如何從家奴發展成可以與文官、皇帝三足鼎立的政治勢力?

宦官

宦官在我國曆史上出現的非常早,據說在商周時期就已經出現在宮廷之中了,只不過那時候的宦官並不全是被閹割的男子,因為“宦”是指天空中帝星附近的星宿的名字,所以帝王身邊的官職被叫做宦官,最早的閹人叫做內侍或者內臣,到了漢朝時期宦官才正式成為內侍的代名詞。

宦官如何從家奴發展成可以與文官、皇帝三足鼎立的政治勢力?

漢朝時期宦官

太監一詞則在唐朝時才出現,當時有太監、少監之分,並且是品級非常高的宦官才能夠當太監,比如高力士或者李輔國之輩,到了明朝時期,太監才成為宮中內侍的通稱。

因為與帝王朝夕相處,所以宦官比較容易被帝王信任,這也很正常,誰不是相信自己朝夕相處的人呢,許多皇帝有自小陪同一起長大的太監,這種人被叫做大伴,像宋仁宗趙禎的大伴陳琳、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燳的大伴劉瑾、明熹宗天啟皇帝朱由校的大伴魏忠賢等等,無一不是名震朝野的大太監。

宦官如何從家奴發展成可以與文官、皇帝三足鼎立的政治勢力?

蔡倫也是著名宦官

宦官有權力不奇怪,可是當宦官成為一種可以左右朝局的力量就有些奇怪了,比如說唐玄宗時期的高力士、宋仁宗的大伴陳琳,他們都是在當時非常有權勢的人物,連宰相見了他們也給三分面子,但他們並沒有能夠左右朝局的權力。

東漢時期的五侯、十常侍,唐朝的李輔國、田令孜等,則是可以決定廢立皇帝的人物,權力之大簡直駭人聽聞,比如漢靈帝就曾經說過“張常侍我父,李常侍我母”這樣的混帳話。

宦官如何從家奴發展成可以與文官、皇帝三足鼎立的政治勢力?

十常侍

那麼究竟是什麼情況會造成這種現象呢?究其主因還是皇權旁落。

皇權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並不是你在那個位置就能得到,或者你不在那個位置就不能掌握的,有的人當了一輩子皇帝,卻連一件真正想做的事都沒做成,比如光緒。

有的人不但能決定讓誰當皇帝,當得不好還能撤掉再換個皇帝,比如霍光;還有的換皇帝之前還要殺掉原來的皇帝,不滿意連殺了三個,比如最牛權臣宇文護;還有的問皇帝為何要造反?最後惱羞成怒暴打皇帝一頓,比如高湛;更不要說傀儡皇帝的那些太后們,如呂雉、劉娥、慈禧,像武則天都不好意思提及,畢竟人家自己當皇帝去了,這些沒當皇帝的權臣、權後們雖然不是皇帝,但是掌握的權力並不比一般的皇帝小。

宦官如何從家奴發展成可以與文官、皇帝三足鼎立的政治勢力?

高湛

所以這就給那些想傳宗接代的皇帝一個難題,如何能夠將權力順利的傳給未來的皇帝?

有人試過在自己去世之前讓長子去軍中歷練,比如秦始皇,結果公子扶蘇讓二世矯詔殺害了。

有人試過讓太子在自己去世之前掌握一些權力,比如漢武帝,結果被有心人利用父子之間的矛盾,最後釀成“巫蠱之禍”,太子劉據全家只有幼孫劉病已僅以身免,皇后衛子夫自殺,讓一向強勢的漢武帝也後悔不已。

有人試過讓太子早日處理政務,結果宋文帝劉義隆覺得繼承人沒有選好,想重新更換一個,結果被太子劉劭率精兵殺死。

有人試過讓太子的兄弟們保持一定軍權以震懾太子,同時讓太子學習處理政務,結果太子的兄弟太強勢了,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弒兄殺弟逼父,最後登基當皇帝。

宦官如何從家奴發展成可以與文官、皇帝三足鼎立的政治勢力?

玄武門之變

鑑於漢武帝去世之前殉葬鉤戈夫人對漢朝政局影響巨大,漢朝後世帝王若是去世時子嗣尚幼,便將江山託付於未來的太后,雖然最直接的結果就是造成外戚掌權,如大將軍梁冀等權傾朝野,但是終歸皇帝還是劉家的,只是沒料到王莽是個例外。

外戚掌權容易造成小皇帝親政也拿不回權力,小皇帝的接觸面太窄,與朝臣都不容易見面,只好與閹人抱團取暖,最後在閹人的幫助下成功奪回大權,所以越是小皇帝登基多的朝代,宦官們就越吃香。

唐朝的太監生態則是一個奇葩,唐朝的太監好多會打仗,於是他們便參與軍機開始帶兵,最後他們掌握了守衛宮廷的軍事力量神策軍,從此皇帝的廢立便基本掌握在他們的手上,比如唐僖宗時期著名的大內兩頭羊楊復光與楊復恭便統率禁軍,後來軍閥混戰時期的楊姓軍閥多為二人的義子。

宦官如何從家奴發展成可以與文官、皇帝三足鼎立的政治勢力?

高力士

宋朝時期是典型的與士大夫共天下,除了劉娥之外,後宮沒有掌握到太大的權力,高滔滔雖然被稱為“女中堯舜”,但是在宋哲宗成年後還是將權力交給了皇帝,宋朝除了對文官太過放縱和對武將太過壓制之外,可以說是歷代王朝中對後宮、外戚和內侍管理最好的一朝,雖然徽宗時期出了個“六賊”,但是基本這些奸臣還算在正常範疇,並沒有架空皇帝的權力,所以主要是皇帝昏庸並不是奸臣亂政。

明朝本來宦官是沒有機會參與朝政的,朱元璋時期沒有哪個太監在史書上留下姓名,結果在永樂靖難之時,有大批的宦官參與進來,比如鄭和、亦失哈等人都是因軍功而受到朱棣信任,一個被委任組建船隊下西洋,一個被委任為奴爾幹都司的鎮守太監。

宦官如何從家奴發展成可以與文官、皇帝三足鼎立的政治勢力?

鄭和

土木堡之變以後,朱元璋設計的文官、武將、勳戚的三足平衡被打破,武將與勳戚損失慘重,尤其是于謙率文官取得北京守衛戰成功之後,文官一家獨大已成定局,所以成化朝時,皇帝不得不拉籠宦官來與文官分權,並且在錦衣衛與東廠之外又設立西廠,加大特務情報機關的監督力度,所以即使是《明史》上名聲最好的皇帝朱祐樘,也不得不任命許多大太監如李廣、苗逵等人。

自此以後,明朝大太監層出不窮,比如劉瑾、張永、馮保、魏忠賢、王承恩等等,尤其是收稅等職司,如果讓文官們去收,文官們會告訴皇帝不要與民爭利,然後自己接受農民帶田地投獻,可能文官們一年也收不上來多少賦稅,而讓太監們去幹,雖然他們會中飽私囊,但是多少皇帝還是能收到銀子的。

宦官如何從家奴發展成可以與文官、皇帝三足鼎立的政治勢力?

明朝大太監

所以到後來就發展成了,越是皇帝想幹的,大臣們就攔著不讓幹,皇帝只有讓太監們去幹,而太監們幹活既要自己撈又不顧吃相,行事不擇手段,自然罵名滾滾,再加上寫史的都是讀書人,太監自然在史書上沒有幾個好東西。

奈何當官對讀書人的誘惑還是太大了,所以在高官厚祿的引誘下,還是會有一部分官員投靠在太監門下,比如魏忠賢的乾兒子就遍天下,他們被東林黨稱為閹黨,另外一批讀書人則被東林黨稱為齊楚浙黨,明朝末年基本就是這三黨在扯皮,最後導致大好江山被女真人佔據。

只是無論在史書上怎麼罵,皇帝對大臣畢竟是有先天優勢的,那就是大義名份,所以閹黨基本上是得勢的多,而且對於皇帝來說,怎麼處置閹黨都沒人說過份,比如魏忠賢就被崇禎皇帝逼死,至今無人為其翻案,但是袁崇煥早在清朝時就有人為他翻案,這就是讀書人與不是讀書人的區別。

但是不管讀書人如何潑髒水,也改變不了皇帝與宦官親近的局面,尤其是後宮當政的時期,太監更是熾手可熱的當紅人物,比如慈禧時期的安德海、李蓮英等等,尤其是後者,簡直就是清末大太監的代名詞。

宦官如何從家奴發展成可以與文官、皇帝三足鼎立的政治勢力?

李蓮英

所以只要有畸形的皇權出現,就一定有它相應的伴生物出現,作為宮中的兩大群體之一,宮女與後宮嬪妃因為同性相互排斥的道理,相對嬪妃們來說還是太監更靠得住,而且太監雖然是不完整的男人,但畢竟是雄性動物,還是會有一點雄性動物的本能的,所以相對於宮女群體太監們更熱衷權力一些, 這也是歷代權閹比較多的原因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