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文玩

1、文玩核桃

文玩核桃是中國十大文玩之一,起源於漢隋,流行於唐宋,盛行於明清,清朝有句民謠:核桃不離手,能活八十九。清末時期,皇宮內賞玩核桃之風大行,在當時手中有一對好的核桃成了身份、身價和品位的象徵。當時京城曾傳言:“貝勒手上有三寶,扳指、核桃、籠中鳥。”文玩核桃種類中最珍貴的核桃所屬花中花,在清代末期滅絕,把玩核桃採取揉、搓、壓 、扎、捏、蹭、滾等技法運動雙手,還可以達到舒脈通絡,活血化淤,強身健體的效果。

中國的文玩

2、文玩葫蘆

文玩葫蘆寓意“福祿”,作為把玩源於明清,玩葫蘆的人最初的目的是強身健體,現代科學證明揉葫蘆能延緩機體衰老,對預防心血管疾病、避免中風有很大作用,大多數文玩葫蘆都是越小越值錢,手捻葫蘆越小越好,手捻葫蘆是一個稀有品種,8釐米以下稱為手捻葫蘆,玩的就是小巧玲瓏,葫蘆本身經過長期的把玩以後,本身的色澤會逐漸由黃變紅、由紅轉紫,光亮潤澤,這種顏色葫蘆的價值必然遠遠高於一般葫蘆,因此有的商家為了逐利的需要,作舊現象隨之而生。

中國的文玩

3、佛珠

佛珠是中華十玩之一,進入中國始於東晉,延至唐後各代,盛行於朝野上下、僧俗之間,材質以檀木最佳。佛珠與“弗誅”諧音,為不要誅殺生命之意。佛家第一大戒不殺戒,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佛教更是著重這一點,強調戒殺護生的人必定有健康長壽的結果。佩戴佛珠,首先意在時時提醒要愛惜物命。

中國的文玩

4、文玩菩提子

當年佛祖在菩提樹下成正等正覺,菩提子便有成就菩提之意。而據佛經記載用菩提子唸佛,可獲無量倍功德,因此菩提子成為最廣泛使用的法器之一,六祖慧能大師一句“菩提本無樹”更使得“菩提”家喻戶曉,文玩菩提手串主要三類是金剛菩提、星月菩提、鳳眼菩提,佩戴文玩菩提子的講究很多,包含了各類文玩菩提子的意義以及不同數目串珠的穿法。

中國的文玩

5、和田玉

和田玉是中華十玩上五玩之一,歷來就是皇宮貴胄們的專用之物,它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徵,有不少用和闐玉雕琢出來的器物,如商周的禮器、秦代的玉璽、漢代的玉衣、唐代的玉蓮花、宋代的玉觀音、元代的瀆山大玉海、明代的子剛牌、清代的大禹治水玉山等,這些都是國之瑰寶,在玩賞過程中修煉,體會天呈合一玉的細膩與堅毅的品德。

中國的文玩

6、紫砂壺

紫砂壺是中國漢族特有的手工製造陶土工藝品,據說創始人是中國明朝的供春,因為有了藝術性和實用性的完美結合,具有收藏價值的“古董”,名家大師的作品往往一壺難求,正所謂“人間珠寶何足取,宜興紫砂最要得”,紫砂壺以宜興紫砂壺最為出名,宜興紫砂壺泡茶既不奪茶真香,又無熟湯氣,能較長時間保持茶葉的色、香、味。真紫砂壺摸上去的手感細膩但不打滑,假紫砂壺手感粗糙。

中國的文玩

7、摺扇

摺扇是中華十玩下五玩之一,最早出現於公元五世紀的中國南北朝時代,北宋進入市井,自明清盛行至今,包含了書畫藝術的全部,是雅緻的體現。文玩摺扇的把玩主要是對扇骨的把玩,多以竹質為主,竹製扇骨是文人、玩家常置手邊的玩物。如果在扇骨上有名家的精雕細刻,再配上名家的書畫佳作,那麼這把扇子就價值連城了。

中國的文玩

8、蛐蛐罐

我國的三大傳統鳴蟲分別是蛐蛐、油葫蘆和蟈蟈。用來飼養鬥蟋蟀的器皿,就叫做蟋蟀盆,或稱蛐蛐罐,蛐蛐罐製作有著悠久的歷史,至少在南宋時期即已有之,到了明清已很流行了。蛐蛐罐的質地有瓷、陶、玉石及漆器等。北京琉璃廠老古玩商中曾流傳著這麼一句話:“六個子玉蛐蛐罐能換一對道光官窯粉彩龍鳳碗。”小小蛐蛐罐這麼昂貴,自古名家制作的蛐蛐罐都身價不菲,其中由趙子玉製作的在清末民初時就值百八十現大洋。

中國的文玩

9、鳥籠

自唐朝以來玩鳥已成氣候,而製做鳥籠到了清朝乾隆皇帝則達到極為興盛之時,當時明清宮廷都有造辦處,是好中之好的供品,京派鳥籠保持了較高的技藝水平,伴隨著文人雅客的參與,鳥籠慢慢的成了一種可觀賞的文玩,社會有閒階層攀比之風盛行,進一步促進了工藝的革新和提升,而且鳥籠收藏不同於瓷器、書畫,贗品極少,養鳥、玩籠、藏籠吸引著無數文玩收藏家。

中國的文玩

10、菸斗

菸斗不僅選材苛刻,之後的工序更體現了木、石雕刻藝術,銀器鍛制工藝等,總共需要5個階段75個步驟才能完成全部鬥身成形與處理。一把好的菸斗具有高度的藝術、收藏價值。菸斗並不像紙菸般,路邊張三李四都能輕鬆駕馭的,把玩時,非常依賴知識、經驗和技巧,一把菸斗的昂貴之處除了手工、產地、歷史等原因之外,一個決定性因素是選材,手工製作的東西越來越被推崇,純手工製作的東西跟機器生產的東西價值也不一樣,如果出自名家之手,則更價值不菲。

中國的文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