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000億人中選出14個歷史瞬間,看完我驚呆了

本週,我們將陪伴大家共讀的是奧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人類群星閃耀時》。


從1000億人中選出14個歷史瞬間,看完我驚呆了

《人類群星閃耀時》,2019


斯蒂芬·茨威格,流傳著這樣一個說法,他是自己家鄉薩爾茨堡,除了聳立在山上的十二世紀的古堡和音樂神童莫扎特之外的又一寶。


茨威格能成為家鄉的三寶之一,不僅因為他在文學上的成就,還因為他曾給包括巴爾扎克、托爾斯泰、尼采等人立傳,有歷史上最好的傳記作家之稱。


《人類群星閃耀時》向我們展示了茨威格認為最重要的14位歷史人物,以及他們一生中最重要的瞬間。


通過書本,我們可以知道,是哪些人物,他們怎樣的瞬間,讓世界因此變成了今天我們所看到的模樣。


從1000億人中選出14個歷史瞬間,看完我驚呆了


為了弄清楚關於歷史的發展,和推動歷史前進等問題,馬克思、恩格斯創立了歷史唯物主義理論,從而得出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也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力量這一答案。


從1000億人中選出14個歷史瞬間,看完我驚呆了


而在更早的時候,人們則普遍認為,是英雄創造了歷史。但是更多人,卻對那些英雄人物,在歷史某一刻的抉擇充滿了興趣。


隨著歷史的推進,茨威格也加入到了尋找相關問題的答案行列。他用一本《人類群星閃耀時》回答了人們關心的諸多歷史問題。


我們很多人知道茨威格,是因為他的小說和同名電影《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事實上,茨威格的更大成就是他的傳記作品。今天這本書,就是他的傳記名作之一,光是漢語譯文,就多達幾十種。


當然,這本書不僅是歷史傳記的經典,還被人認為是新聞寫作的標杆。


我們不僅可以通過茨威格,學習到他觀察歷史的一種方法,我們還可以看到,茨威格是如何運用他的心理和情感刻畫,來表現人在歷史中的思想與行動之間的關係。


茨威格主要把歷史的決定性瞬間分為三類,分別是決定西方格局的瞬間、人類對世界的探索瞬間、以及人類思想和藝術的光輝瞬間。


從1000億人中選出14個歷史瞬間,看完我驚呆了


在這些歷史時刻裡,人的情緒、性格,包括靈感的突然迸發,都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從1000億人中選出14個歷史瞬間,看完我驚呆了

然而,被諸多光環環繞的茨威格,其實是一個內心極度缺乏安全感的人。


1881年,他在維也納的一個猶太富商家庭出生,他的一生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茨威格從事反戰工作,成為了著名的和平主義者。


後期他遭遇當局者的追逐,只能先後流亡到英國、巴西。流亡的生活,讓茨威格找不到一個可供自己安身的地方。


加上時局的動盪,世界時而光明,時而黑暗,這讓本就敏感的茨威感到深深的不安。


從1000億人中選出14個歷史瞬間,看完我驚呆了


可即便是這樣,茨威格也依舊沒有喪失信心。他先後經歷了戰爭的混亂,戰後隨處可見的饑荒、寒冷、以及通貨膨脹的災難。


茨威格對這一切感到無能為力,他只能通過作品,來書寫自己的心境。


這就是《人類群星閃耀時》被看成是一部反戰主義作品的原因。


我們在這部作品裡,看到的那些主人公,他們身上充滿的勇氣、堅決、信心,都是茨威格特別欣賞的部分。


在茨威格看來:“只有雄心壯志才會點燃火熱的心,去做那些很難獲得成功的事。一個人雖然在同不可戰勝的,佔有優勢的惡運的搏鬥中毀滅了自己,但他的心靈卻因此變得無比高尚。”


他用自己的作品,勸說人們不要放棄為和平提供自己的一絲力量,他鼓勵人們勇敢戰勝殘暴,讓自己獲得幸福。


比較矛盾的是,茨威格也開始意識到,作為個人的力量極其有限。


從1000億人中選出14個歷史瞬間,看完我驚呆了


因此,他在塑造一些人成為英雄時,也塑造了一些被命運狠狠開了一個玩笑,從而跌入萬丈深淵的主角。


也許,茨威格就是想要用這樣的一種方式,來告訴我們,一個人的期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


但他同時也善於盡力地說服自己,他告訴我們:就像沒有一個藝術家,會在他一天的二十四小時之內,始終處於不停的藝術創作之中那樣。


其實那些具有特色,最有生命力的成功之作,往往只產生在難得而又短暫的靈感勃發的時刻。


他試圖更多可能地向我們展現,歷史上少數的關鍵人物在極短時間內的行為,可能會直接決定整個世紀的歷史走向。


從1000億人中選出14個歷史瞬間,看完我驚呆了


《人類群星閃耀時》的寫作方式,被稱為歷史特寫,我們讀每一個故事,都能感覺到極強的畫面感,茨威格對人物的心理刻畫,也做到了細緻入微。


從1000億人中選出14個歷史瞬間,看完我驚呆了


但由於茨威格對歷史不拘一格的主觀寫作手法,讓歷史愛好者很不服氣。


在一些歷史愛好者看來,歷史是客觀的,不應該用一種主觀的方式去進行講述。


古希臘的知識體系裡,歷史其實不被當作是真正的知識。


比如,古希臘哲學家兼思想家亞里士多德,他就曾把很多學科,納入到了可供討論的範圍,但他唯一不重視的就是歷史。


在亞里士多德看來,過去的事情,已經沒有討論的必要,需要去討論的,應該是已經發生,或者是將來可能發生的事情。


亞里士多德甚至覺得,歷史事件只有特定和偶然的意義,在整個的歷史長河中,是十分渺小的。


但是我們的中國古人,卻把歷史作為精神世界的根本。因為他們認為,通過閱讀史學,可以達到“鑑往知來”的功能。


當然,茨威格的這種特殊寫法,同樣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


從1000億人中選出14個歷史瞬間,看完我驚呆了


因為他的作品,很多原本對歷史毫無興趣的人,開始愛上歷史。


他通過抓住人的情感、心理活動和人性,讓我們在看別人身上發生的一些可能性時,也看到了自己身上存在的某種希望。


與此同時,從茨威格還原的歷史真相中,我們不僅可以弄清一件事情的原委,還可以看到那些隱藏著的人性真相。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是一場十分奇妙的體驗過程,我們參與閱讀,也就參與了一場關於人性的探險之旅。


《人類群星閃耀時》這本書的14篇人物特寫,跨越的時間長達28年。


最早的《滑鐵盧的一分鐘》和《英雄的瞬間》在1912年完成,最晚的《西塞羅》《威爾遜的夢想與失敗》在1940年完成。


也就是說,這本書其實貫穿了茨威格的整個文學生涯。


茨威格是一個較真的人,所以當他1942年流亡到巴西時,就對二戰局勢感到絕望。


從1000億人中選出14個歷史瞬間,看完我驚呆了


他覺得西方文明已經不復存在,於是他選擇了和妻子一同自殺。


他的遺言是這樣說的:“我的語言通行的世界,對我來說已經淪喪。我的精神故鄉歐洲已經毀滅,我再也沒有地方重建我的生活。”


他內心的絕望,我們隱隱能夠覺察得出來。


但是在《人類群星閃耀時》這本書裡,我們卻可以讀到一些希望。


有人失敗了多次,也依舊在堅持心目中的理想,最終取得了成功。


還有人在落魄的時候,突然從一首詩中找到靈感,最終寫下了不朽之作,讓自己獲得救贖。


在明天的共讀中,讓我們一同走進書本,去看看德國偉大的作曲家亨德爾創作《彌賽亞》的一段經歷。我們明天見。


在閱讀《人類群星閃耀時》之前,我們可以先思考以下五個問題:


  • 歷史發展是否有規律可循呢?
  • 推動歷史前進的力量到底是什麼?
  • 是英雄創造了歷史,還是歷史成就了英雄?
  • 如果歷史瞬間降臨,有多少人可以當場接住?
  • 當我們個人的意志和歷史宿命發生碰撞,會產生怎樣的結果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