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裡老人去世了,為什麼還要大擺筵席?

用戶108244950556


老規矩在解答問題之前,小魚先來講個我們村的一個故事。在我們家門口有一個按照輩分我應該叫他爺的一個老先生。他有兩個兒子三個女兒,一直以來幾十年都相安無事的生活著。老先生每天從事這去鄉下收廢品的工作,但是有天突然查出了居然罹患皮膚癌,這個時候大兒子就來他們家吵鬧著說以後不養老先生了,說白了就是怕出錢看病。事情的解決方案就是小兒子及三個女兒兌錢看病直至送終。

這個時候話題點來了,在老先生去世的當天晚上,他大兒子全家哭著去老院哭喪,其實大家都知道他的本意,無非就是想跟著攢份子一起辦喪事,最後被轟出家門。一時間被很多街坊四鄰所看不起。

好了言歸正傳,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

農村裡老人去世了,為什麼還要大擺筵席?


現在的農村老人去世,一般會在家裡面放五天,然後等下葬時候會擺宴席,然後就是三週年.十週年、甚至是20週年,這些作為所為何呢?

(農村辦喪事,家屬不落淚,卻找哭靈女代哭,孝嗎?)

1.收禮金

就像是前面我講的這個真實事例似的,他大兒子所為的無非就是像一起辦喪事,然後順便收些禮金,但是對老人生前不管不問,死後卻想要來分杯羹,有這麼好的事嗎?

現在的農村老人去世也算是個大事,擺起宴席來親朋好友肯定是要來的,按照一桌200-300元來算,也花不了多少錢,但是卻能收好幾萬的禮金,我僅個人現在的農村喪事擺宴席所為的就是這個禮金了。

2.一種精神寄託

現在的很多年輕人整體素質提升上來了,在平時沒有足夠的時間陪自己的老人,當有一天自己家的老人不幸去世的話肯定會感覺務必愧疚。埋怨自己沒有在老人生前時多陪陪他們,所以只能在老人死後為他風風光光的下葬,所為一是為了緩解自己內心的愧疚,二是為了長活人的臉面。


3.傳統風俗

中華文化幾千年,假如誰家有老人去世的話,肯定是周圍的鄰居朋友都會來幫忙,出於禮節在事情安定之後肯定要請他們吃頓飯,我想這可能就是現在的這種現象最初的雛形吧,只不過是現在在時間的慢慢演變中變味兒了而已。變的只為利益,只為活人的臉面。


而且現在的喪事宴席已經慢慢變得無比醜陋,院內停放著已逝老人的棺木,院外各種演出表演團吹吹打打,各種勁歌熱舞露大腿已經屢見不鮮。小魚去年在周口西華一家辦喪事的那裡,親眼所言一場喪事七班歌舞廳,甚至有的時候會有脫衣舞。這是在緬懷老人,還是在丟人現眼???


其實在大多數人看來無論在老人死後把喪事辦的在風光、在漂亮,都不如在老人生前多多陪伴、照顧一下他們,等到他們死後在玩這些虛的,只是徒增笑料罷了。



小魚遊三農


剛剛五月底我公公去世了,享年八十二歲,頭天還好好的,第二天一早,感覺頭昏想吐(十幾年前得過腦梗),急送醫,又轉市醫院,不捨得放棄,花了十多萬動了手術,終因回天乏術,公公還是在第三天離我們而去了!接下來就是操辦喪事,去世第二天去火化,也請了一幫鼓樂隊,三餐主家都提供,我們離縣城遠,早上四點就委託四個小輩去買菜,安排五桌,因我自己掌廚,就沒送公公去火葬場,午餐稍早點開席,我一起送到村口,等車隊走了,洗洗刷刷,就準備晚餐,等親友回來就可吃上熱飯,有的路還不近。我們這白席和喜事菜雖稍少幾個菜,但起碼也要準備十幾個菜,有魚有肉有蝦,葷素搭配,冷盤滷味都要有的。第六天送到公墓,是正日子,請了廚師到家包席七百一桌,中晚兩餐,共十六桌。


一對彼岸花


這個問題我是這麼看的,對不對相互討論下,就別噴了…!

以前吧(至於多久以前我也不知道),人們少吃少穿的,一年到頭都很難吃上一頓好的。如果家裡有老人過世肯定需要大夥幫忙(以前一個村子的基本都是同宗同族的),幫忙了總得多少意思一下請大夥吃點東西不是,那麼問題來了,自己都吃不飽那有多餘的糧食請大夥吃,這個時候人們就自覺的從家裡拿一些糧食或者錢財來幫助主家,這就有了我們現在有的宴席。

只不過現在完全變味了,就是為了收禮!就在昨天我路過正好有一家老人過世,他們竟然請了樂隊在哪裡穿著孝服扭秧歌,你敢信……!


心塵162258489


農村裡老人去世了,為什麼還要大擺筵席?

歡迎關注【旗甲生態農莊】,一起討論關於三農的人或事!

農村老人去世了,大擺筵席的情況很普遍,旗甲生態農莊的老家就存在這種現象。

老人去世,首先要請風水先生看日子,看看需要放幾天,夏天和冬天不一樣,冬天寒冷可以多放幾天,讓孩子們多盡幾天孝,一般七天和九天。夏天熱,放置的天數少,一般是五天。

選墳墓在我們當地更為重視,還要根據日曆看天坑的方向,如果天坑相沖,還進不去墳墓,還要一直放置到可以進去為止。

這期間,就需要吃九頓飯,其中六頓是正餐,需要正式的筵席,一般都是聘請當地的農村廚師,自己備菜備料,備菸酒,一桌基本安排十人,十六個菜。雞、魚、肘子不能少,其他菜看情況定,當然了不能太差,親戚朋友來燒紙是要花錢的,得讓人家吃好。

為什麼農村白事興大操大辦呢?我覺得有這麼幾個原因:

一、為兒女留個好名聲。

在我們當地,厚葬越來越嚴重。老人在世,兒女孝敬與否咱不清楚,但是去世後,這個葬禮是弄的越來越隆重了,樂隊都得請好幾撥,互相比著吹。鞭炮,花炮更是不計其數。攀比風氣太濃,借用村裡老人經常說的一句話“那是活人的名譽”,其實都是做給人看的。

二、禮錢太高,筵席自然不能差,要不會讓人笑話。

大擺筵席,是對禮金的最好回應。我們當地攀比風氣太盛行,禮金是一年高過一年,人家真金白銀的花了,飯菜質量總不能太差吧,要不人們就會議論。這幾年特別是菸酒的檔次提了又提,都是叫的上的牌子,沒名氣的菸酒根本不考慮。

厚葬老人,量力而行,移風易俗,摒棄不健康的做法,祛除攀比風氣,還社會一片潔淨的天空。


旗甲生態農莊


農村老人去世,也成之為喜喪,死者德高望重,家族興旺,是全福;年齡在八十歲以上,是全壽;一個無病痛的去世,自然而去,是善終。

擺筵席是對老人一生的一個總結,人活在世上匆匆幾十年,離開時所有的親朋好友去送送,也是為了答謝前來弔唁的親戚好友。





一把鋤頭一片田


極盡哀榮的葬禮,其實不僅僅在農村,就是很多縣城或中小城市也盡收眼底。如此大操大辦老人的葬禮,還不是因為這些原因:

為死者而為。在農村有一種說法,老人的喪事要按喜事來辦。一來報答老人的養育之恩,二來對老人辛苦一生的紀念。當然也不乏極少數人,在老人活著的時候,沒有完全盡到孝心,想做為一種“補償”。參加過葬禮的人一定也聽到過“如泣”的祭文吧!這在一定程度上還是可以被接受的。



讓別人看的。老人去世後本該蓋棺定論了,可是做為子女、做為鄉鄰卻不這麼認為。

對於子女來說,不論老人生前他們是如何對待的,老人去世了,這可是大事。就要盡其所能,按喪事的程序辦。既是盡孝,也是看了別人的樣。否則會遭人譏笑的;再者是為他們自己“揚名”,說有孝心,還是有“錢”人;其實,好多人是打腫臉充胖子,沒錢也得辦;還有,為了“斂財”。說是斂財,就是收些“份子錢”。要知道,全村人幾乎沒有落下的,還有各路親戚的禮金也不菲啊!不然,酒席能在自家辦?




做為鄉鄰,也是受其村裡人都這麼辦事的先例,這誰家子女不辦,就是“不孝”,就是辦不起葬禮,“窮”得讓人瞧不起。

歌舞怪象是用來“炫”的。老人大都是因病而亡,做為農村人,病大都是拖的。一旦有病,就是已經無藥可救了。“一夜致貧”也不無可能。但是就是為了“熱鬧”,請戲班、舞隊、哭喪表演,這些收費也不低,幾個小時幾千元都是常事。 《我的老父親》、《世上只有媽媽好》的曲子,無不在老人的葬禮上回旋。這場面、那曲子,彈唱讓別人聽,表的可是子女的“心”。說實話,一看到請來哭喪人,真想揍那些子女幾巴掌。做給誰看?村裡人難道不知道你們盡孝了沒有?還有那些跳歌舞的,濃妝豔衣,才是對老人最大的不敬。而那些做子女的,還洋洋得意,瞧,我有錢嗎?我孝敬嗎?



生死兩重天,死了就是永別。再不孝順的兒女恐怕此刻才醒悟。然而已經晚了。唯一能做得就是在葬禮上大做“文章”。這其實是華而不實的,也是老人最不滿意,誰讓老人是農民呢?一輩子節儉慣了!如此鋪張,老人心裡都不安,也是對老人的大不敬。

好在這兩年,有些地方已出臺了嚴禁大操大辦婚喪事的禁令。就喪事,還有紅白理事會呢,正監督著,已經有扼制的勢頭了。但願達到預期的效果!


為生活而提神


做為在農村生活了大半輩子的人,見過了太多的喪禮喪宴,也包括大家常常吐槽的另類舞蹈,但是我覺得還是無可厚非。因為我始終認為,農村老人去世大擺宴席,並不是大家所想的那樣,這裡我來說說我個人的理解。

首先高齡老人去世在農村也是件喜事,農村人都叫做“白喜”。其實生老病死都是很正常的事情,老人高壽那就是後人的福份,即使去世那也是自然規律,能風風光光的送老人最後一程,也未嘗不可。

你知道在農村裡的人最怕的是什麼嗎?這裡說個故事給大家聽聽,我們村一老人家,快七十了非常喜歡胡攪蠻纏,那天又在跟人家胡鬧,怎麼都勸解都沒用。

結果村裡那個主持喪禮的就說了一句話,他說你再這樣鬧,我保證等你死了,大家一個人都不會去。好了,一句話那是啥都不說老老實實回家了,知道為什麼嗎?因為在農村家裡有人去世,沒有村裡人幫忙還真的就出不去。要請人幫忙那肯定就得宴席擺著呀,不能虧待人家不是?

在我們這裡農村,誰家裡老人去世,單單是幫忙的最起碼都有好幾十個人,打雜的、放鞭炮的、總管庫房的、抬靈柩的、還有倒茶的等等,然後加上村裡隨禮的,這些人都要吃飯呀,而且還不能太寒酸了呀,這樣一擺就是十幾二十張臺。

在農村喪禮大擺宴席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為了答謝左鄰右舍以及親戚朋友的關照。一般來說,村裡誰家有老人的話,左鄰右舍還有親戚朋友都會經常去探望一下,尤其是老人病了的時候。所以老人家去世了,子孫後代也是代表老人家感謝大家一直以來的關心,所以就得挨家挨戶的去跪請。

所以我說,農村老人去世,家人大擺宴席,並不是說慶祝老人家死的好值得高興,而是有很多的原因在裡面。至於請歌舞樂隊那些,也只是為了讓來賓不那麼無聊,能夠開心熱鬧點而已,畢竟家裡擺放著冰冷的棺材,冷冷清清也不是個事。

這就是我對農村老人去世大擺宴席的理解,歡迎大家留言關注,我是【農民也優雅】。(圖片來自網絡)


農民也優雅


我們這邊倒沒有這種習俗,說說我的看法吧!

第一,我相信不是家家都辦得起

一個村子裡肯定有人比較富裕,有人比較貧窮,就算真有這種習俗,我也相信不是每一家都認真執行!我相信村民們也能理解這一點,所以對於不執行這一點的人,也不會過於責怪他。

第二,我認為主要目的是表心意

我工作的地方和老家的送葬習俗就不一樣,但也有相似的地方,就是基本上全村人都會參加,當然也沒有強制,想來就來,不來就算。還記得當時我爺爺和奶奶出殯,我負責抬靈柩,看到那麼多人出來為他們送行,我真覺得感動,起碼他們這一行並不孤單。

回到題主的問題,面對這種喪事,主人家請大家吃一頓,也是表達對大家的謝意,我覺得這裡面沒有問題!當然了,如果有的人經濟實力不佳,可為了面子而強行舉辦,這就不應該了!不過這不是習俗的問題,而是人的問題!


明17890714


農村裡老人去世了,為什麼還要大擺筵席?

一是,與農村移傳下來的傳統習俗分不開。在農村,老人去世後一般都是棺材土葬,而土葬就要涉及到挖井做墳墓、發喪、做法事等一系列的很多事情,需要三至七天不等,要不少的人手幫忙。所以,當哪家的老人去世後,左鄰右舍的親朋好友都自發的過來幫忙,幫忙總得有飯吃吧。所以,得辦筵席。

二是,無論農村城市,都是長者為尊逝者為大的。在農村,一般親戚朋友都居住的不算太遠,人情味都十分濃厚。說是哪家老人去世了,都會帶著禮金前去弔喪,見老人最後一面,送老人最後一程。主人為了表示對逝世老人的敬重,以及對賓朋的回敬答謝,必須得大擺筵席招待前來送喪的親朋好友。在農村,老人逝世,你若不辦筵席,人家會說你,老人死了都不捨得為其花錢,老人在生時可見你就更沒捨得花錢了,說你做晚輩的是不孝順。所以,在農村,不管生前對待老人怎樣,但老人死後,怕人家說閒話,一般都是會大辦喪事筵席的。有的是真心辦的,也有是做給別人看的。

三是,為了收回平時隨禮份子錢。剛才說了,在農村,人情味特濃,象張三的升學宴、李四的小孩滿月酒、隔壁老王訂親了等等,在農村就是禮不停。俗話說,禮償往來,可有些人平時家裡沒事,為了情面平時光只往外隨禮。所以,老人逝世了,他大辦筵席,一來表示他對逝者的重視,二來,他也好順便收回部分平時往外送出的隨禮。

總之,農村老人去世了大擺筵席是農村的一個習俗。

(配圖來自網絡)




樂享未來的農村人


我來說說這個話題

農村的老人去世,喪亊畢後,根據不同的經濟實力,事主家都要大擺宴席,請前來送葬的親朋好友及村上幫忙送葬的所有人,吃喝一頓,這個舉動,是人之常情,是答謝之禮,是人情世故,是一種美德,更是千百年來先人們遺傳下來的一種習俗,一種習慣,一種喪葬祭祀文化。

這絕不是什麼迷信,什麼鋪張浪費,什麼應該不應該,首先思想認識上一定要正確。想想,自家的老人離世,親朋好友們放棄一切手頭事,從百忙中擠出時間,帶著禮品前來參加葬禮,事畢後,你能忍心客人們餓著肚子回家嗎?村上人幫忙打墓、抬棺、復土,要做一糸列活,你說讓他們回自個家吃飯嗎?絕對不能!必須事主家隆重招待,這就出現了要擺宴席招待大家的緣由。

人去世後,入土為安,這不僅是個“工程”活,而且還反映的是一個人的鄉興、品德、活人大事,不請村上人幫忙,一家人能行嗎?所以就要鄉鄰門幫忙,事主家要感恩,不答謝大家能行嗎?種種原因,都得擺宴席請大家吃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