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多個兒子,父母老了,是固定一個兒子家住養老好,還是輪流居住養老好?

亮仔為農


父母老了,該怎樣養老,這個權利我覺的應該交給父母,讓父母做決定,兒子們不應該干涉。有些父母喜歡輪流住兒子家,而有些父母喜歡固定居住在一個兒子家,有些父母誰家也不想去,就喜歡獨居。



前些天,我們去了一個小山村裡,村裡七零八落的居住著幾個老大娘,她們都是單獨居住,有幾個老大娘還算是比較幸運、她們挨著居住在一個小山坡上,她們說,兒子們都不在身邊,而她們不願意離開她們的固土,可對面一座比較高的山上孤零零的住著一位老大娘,而且廁所離家很遠,老大娘已經八十多歲,她說不願意跟兒子們住一起,住樓房就生病。這幾位老大娘的處境,確實讓人唏噓。但是,她們的精神狀態很好,這也許與她們的選擇有關吧?


所以,父母老了如果身體條件允許,應該尊重父母的選擇,有的父母願意自己獨立生活,有的父母願意固定住一家,有的父母則願意輪流住兒子家。如果身體不好,那麼,就不能一味的依照父母的選擇,兒子們應該合理分工,比如說長期居住在一個兒子家,其他兒子可以在經濟方面多支助點。

歡迎大家留言關注。


三農張老師


我很喜歡回答這個問題。

我先給大家講一個我遇到的真人真事。我們地方要辦一個革命紀念館,我負責這方面材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我們去採訪一位抗美援朝的老兵,得知他在村衛生所輸液,我們就去了衛生所。我們說明來意後,他並沒有直接講他的作戰功績,而是說:"虧得你今兒個找我,要是明兒個,就找不到我了。"我說這是咋會事。他說他是幾個兒子輪著養,每人一個月,明天就該到xxx市裡去住了。因為我們比較熟悉,他有一個兒子又是我教畢業班時考上中專(那時中專包分配,最難考)的,他們全家都非常尊重我。我就和他開了一句玩笑,說他這是免費旅遊。本想活躍一下氣氛,沒想到他淡淡地回了一句:"還旅遊哩,跟要飯沒啥區別。"他幾年前見我又說又笑,沒想今天竟會這樣,弄得我很尷尬。我怕他再說下去更傷心,趕忙叉開話題。

在回程的路上,我就思索這個問題。這個兒女們看似公平、公正的養老方式,恰恰是傷害了父母。即使是每一個兒女都孝順,但父母多麼不願意過這種他們認為的流浪生活。如果兒女非這樣的話,他們會想起古戲《牆頭記》的。

這種輪著養的情況,大都是剩下一位老人。兩人年紀再大,他們也會相互扶持,單獨生活,不願拖累兒女。

我認為,幾個兒女們千萬別因贍養父母爭個是是非非,應商定由一家固定居住生活,其他兒女應根據經濟能力,出錢給父母在的家庭。並經常拿點禮品到他們家去,一是看望父母,二是與養父母者保持良好的關係。千萬別認為他(她)才該養,自己因為養兒女,養孫子、孫女,不養父母情有可原。

我們這有一位老漢,因為一女兒家離他家很近,近幾年他的一日三餐都由這個小女兒供著。可去年出了問題,老人生了病,一個女兒拿著父親攢下的全部養老錢,用時不出一分,還對花錢給老爹治病和養著老爹的女兒心生怨恨,認為她們落了好名聲,甚至背地裡謾罵詛咒,成了不共戴天的仇人,更不用說平常給養爹家庭錢了什麼的。

結果是:輪養。這下子,老漢再也無有以前的樂觀心情,還時不時說些要自殺的話。

我還想補充一句,哪些不知好歹的人,輪到他(她)養老人,他們會讓老人有好果子吃嗎?光臉色就會讓老人生不如死。

謝謝大家!


悠悠子民


其實這個我真的挺有感觸的,是真實發生在我家裡的,剛好跟這個問題比較吻合,趁這個機會跟大家分享下吧!

我奶奶快60了,頭髮已經全發白,儘管用那種染髮膏洗也堅持不了一陣子,養了兩個女兒,一個是我媽,招的女婿留在了家裡,還有一個遠嫁了。在上面,還剩下我老太一個了(我奶奶的媽媽),我老太快要滿100大壽了,本來是一件比較歡喜的事情,但是以前一個人住的時候不小心摔了一跤,把腳摔壞了,她養了兩個兒子,四個女兒,小兒子早逝,剩下的來承擔撫養,說的是撫養,從以前的各家兩三個月,變成了我家全年照顧,從八十多歲左右開始的,那時老太就腿腳不利索,身體還不錯,一年到頭基本上都在我家,就過年的時候,被大兒子接去過到十五之後就送過來了,一年三年五年,這樣在我家待了八年多,我記得我在上小學的時候就有印象老太在我家住過了。


如果只是這樣,不是攤著,一直要人照顧,也就住著沒事,但近的不親遠的親啊,常年住著,負責吃喝就不說,還天天唸叨不對她好,有人來看望老太,還說我們的不是,我奶奶爺爺都氣死了,吃力不討好,就這樣生活了快九年了,身體還不錯,你們覺得是虐待了嗎?

今年,因為家裡忙,沒人照看,老太拄著柺棍不小心摔了一跤,攤在了床上,自此都要人一直照顧,可能情況不太好,加上家裡忙,沒人照顧,便聯繫我舅爺(大兒子),接去撫養,估計不願意,接走的時候一直道我們的不是,剩下的二女身體不好,三女就是我奶奶,小女早年中了風,情況都不是很理想,就我家和我舅爺稍微好一點。我媽也心疼我奶奶天天又要幹活又要照顧老太,頭髮都白了,自己也要幹活養家還要照顧我弟學習,我舅爺兒子也都工作了,自己也是退休人員,身體家庭方面都比我家不錯,所以,讓他們撫應該是可行的!


事情並不只是想的那樣簡單,舅爺家並不願意,打算商量輪流照顧。

我作為後輩,沒權利說話,我只是認為,各家撫養都是應該的,誰家情況好一點誰家多攤一些不就行了嗎?都是一個娘養的,儘儘孝都是必須的!

所以,在農村,養老問題一直都是熱點,一定要定好約定,不管是一個兒子撫養還是輪流撫養,都要安排好,不然最後苦了還是老人家。


冒藍火的小農民


看到這個問題,荔浦青山就想到有離我家較遠的伯母,有五個堂哥、一個堂妹這麼一大家子的家庭,生活也不困難,每個堂哥在周邊鄉鎮上開有門面或開車做生意,按照以前農村人多崽多福的傳統,八十多歲的伯母不管跟著哪一個子女過日子都不愁呀。

在現實當中,雖然每個堂哥會輪流回家看她,但伯母卻只能自己一個人守著一棟二層的樓房過日子而已。在堂侄還沒有結婚的時候,身體還好的伯母沒有跟著任何子女一起生活,而是在農村做些力所能及的種養。到了身體欠佳的時候,每個兒子都想接她到身邊照顧,但是,隨著堂侄長大要結婚了,卻出現一種兒子可以養父母,但要養祖母就有意見的情況。

從第一個堂侄結婚開始,伯母就過著在子女間輪流贍養的日子,即使每個堂哥都想讓伯母在自己家裡生活,也抵不過子女的意願。最終,年邁的伯母只能一個人再回到農村,過著堂哥輪流回家看望的生活。


荔浦青山


我奶奶80多歲了,她老人家有三個兒子,現在我奶奶想輪流著養老,就來問我們家,說願意接受她輪流著養老嗎?我們說可以是可以的,可是我弟大專還沒有畢業,我父母要出去打工掙錢給我弟讀書,我呢?已經成家,有了自己的孩子,不可能長期在老家。所有我們家的意見是讓奶奶先跟大伯家,住兩年再到我們家,接著再到小叔家,可是大伯他們家也是像我們家一樣,長期都在外地打工,沒有人在家,按照道理來說輪流著來養老是可以的,我小姨父他爸媽都是這樣的,一個人跟兩年,接著再跟另外一個兒子,這樣輪流著,還好,他們家是門對門,不要到處搬東西。其實嘛!我覺得還是輪流著好,老人家跟一戶人家久了,會覺得煩了,就老覺得人家對她不好。

其實嘛!還是按照老人的意思來,有的老人長期在一個地方習慣了,就不願意去別的地方了,比如老人的大兒子在農村,小兒子搬去了城市,這個時候,老人家可能還是願意長期只跟著大兒子在農村養老,因為農村是老人家的故鄉,老了,,都想落葉歸根的!


苗鄉爆哥


養兒防老,老人家都希望老了之後,兒子們都陪在身邊,養兒送終,

農村裡有個兒子的話,肯定不能全部都住在一越,成家之後肯定是要分家的,這就觸及到父母和誰住的問題了;讓父母兩個人單獨一起住的話肯定不行,人老了各方面都要人照顧,也不孝道;輪流贍養老人,我覺得也不好,這個月去你家,這個月來我家,這樣會讓父母覺得沒家的感覺,像住賓館,再說老人家行動不放便。

我覺得應該幾個兒子商量,由父母決定,喜歡和誰住在一起就和誰住一起,其他人贍養老人的責任一樣要承擔,沒出力的出錢,平時的老人的生活費什麼的都要給,幾兄弟要做到孝字為先,而不是利字為先,




錢塘捕頭李公甫


在農村,老人哪怕地裡的活幹不動了,但只要生活還能自理,大多願意自己單過。

一來是因為住在兒孫家,在飯菜喜好上和年輕人不同,老人通常喜歡吃熟爛的飯菜,而年輕一輩呢則偏脆硬些,吃不到一塊兒去。

二來是就算兒子孝順,但媳婦終歸是外人,很少有和自己親生的那樣貼心的,多多少少會鬧些矛盾,弄得大家心裡都不順暢。如果媳婦是個尖酸刻薄的,那老人就更遭罪了。

但是,父母終有年邁的一天。中國人自古講究“養兒防老”,農村人更是覺得“多子多福”。所以,早些年,大多數家庭都有兄弟姐妹好幾個。女兒外嫁需奉養公婆,養老的擔子自然是由幾個兒子分擔了。

在農村,有多個兒子的,基本都是成家後另建房子與父母分開住。也有些家庭,兒子上學工作後就在城裡定居成家。

早些年,直到現在,有多個兒子的家庭都普遍實行“輪飯”養老的形式。就是選定一個時間單位,或者是一個月,或者是三個月,或者是半年,讓父母在幾個兒子家中輪流居住,由幾個兒子輪流承擔父母的飲食起居。

這種形式看似很公平,但對於老人來說,卻有諸多不利。

你想,幾個兒子家中的飲食習慣肯定是各有不同吧!老人好不容易習慣了這一家,馬上又要改換去適應另一家,對於年邁的身體來說,也是一種負擔。當然,家中媳婦如果特賢惠,會給父母單做飯菜,那這點就無需擔心了。

再有,幾個兒子的脾氣,父母肯定是摸的透透的,父子母子之間就算有些矛盾也不會往心裡去。但是兒媳婦就不一樣了,每個兒媳婦有每個兒媳婦的脾性,福氣好的,每個兒媳婦都孝順,老人不受氣。可福氣好的又有幾個呢?所以,固定的住那個相對來說孝順點的媳婦家,老人可以少受氣。

還有,老人年紀大了,不管是從心理還是從生理上來說,都習慣安穩,不原意折騰。他們剛在一家住習慣了,把環境都熟悉了,比如說床鋪睡得是不是舒服,平常要用的東西放在哪,出門可以去哪裡遛彎,悶了可以找誰聊天等等,剛有了一種依戀感和歸屬感,此時又要他們換地方,又要去重新適應一個相對來說較陌生的環境,對他們其實是一種身心的折磨。

有些老人,尤其是那些在兒子家過得並不順心的老人會覺得,自己就像是沒有家的人,今天這家,明天那家,今天看這家臉色,明天看那家臉色,心裡別提多淒涼了。

所以,以陌上花個人覺得,父母年邁後當然是能安定的居住在一個固定的,而且是他們比較喜歡的所在養老最好,免受各方面的折騰。

但這個又哪是父母能說了算的,即使某個兒子特孝順,有能力、又不怕吃虧,願意單養著父母,但媳婦那邊沒有意見的怕是不多吧!很容易就為這事引發家庭紛爭了,所以,難呀!


陌上花開且緩歸









蓮蓮緣


在農村多個兒子,父母老了,是固定一個兒子家住養老好,還是輪流居住養老好?

俗話說,"養兒防老, 積穀防饑"

養兒防老不止是在農村,在我國不論是城市還是農村,養兒防老是所有人的都知道的,尤其是老一輩的人更為看重,在八十年代有多少人為了生兒子,打掉了多少女嬰,造成了現在娶妻難的現象,不過這也不妨礙人們非生兒子的美好願望;為的就是老了能老有所依,老有所養;可現實是什麼情況呢?

我認為在農村老人養老當然是固定居住在一個家裡最好了,因為人老了以後對於環境的適應是非常慢非常難的,如果頻繁的幾個兒子家來回串著住,就算身體很好,慢慢的也就折騰的不行了,說句不好聽的本應該活九十歲呢,到頭來也就活個七十多歲;

我說這個是有根據的,我們這裡就有現實生活中的真實發生過的,他們家裡兄弟幾個,母親在這個孩子家住一段時間剛適應過來,就又搬到另一家,剛適應又搬,來回折騰,本來很好的身體,折騰了一年多點就去世了,我想說父母為了自己的孩子累壞了身體,陶空了家底為孩子們成家立業,在老了本應該頤享天年的時候,兒子們卻為了贍養老人的問題愁眉苦臉吵得不可開交!


這樣說也不是說所有的兒子多都是這樣的,畢竟喊是有孝順的;


在這裡我分析一下為什麼兒子多了反而老人的養老到成了難題了?

兒子多不願意贍養老人無外乎就是兒子不孝順,媳婦不孝順,還有就是兒子多,父母年輕是不可能都兼顧的到,這就為長大後埋下了禍根,加之長大後結婚了兒媳婦在不孝順,在吹吹枕邊風就更完蛋了,如果長期居住在這一家,那麼其餘幾家就算拿出相應的錢物來補貼長期居住的這一家;也是不願意的,所以也就出現了一家住半年或一年,更有甚者一月一換;

這時候開來還不如就一個兒子,你養也得養,不養也得養,明知道固定居住對老人的身心健康都好,可偏偏兄弟幾個為了各自的小家庭,小利益,把我們養育成人的老父母倒過來拉過去,這種現象在現在的社會上比比皆是!

父母把我們帶到人世間雖然沒有給我們好的物質條件,但生養我們已經實屬不容易了,反過來當他們老去時我們雖然同樣不能給他們很好的物質生活,但最起碼也要做到你養我小,我養你老,我們中華美德就是百善孝為先,不要讓父母老了老了在傷心落淚!


農村小車哥


養老固定一家還是各家輪流好?我想這選擇權應該交給老人。十指伸出有長短,子女有賢愚、孝逆,能力有大有小,廚藝有精與不精。專住一家養老,還是各家按時輪流,老人自有體會。

但若是眾子皆不孝,固定也罷,輪流也好,總是沒有好日子過。有位鄉下親戚老人,她輪流在兩個兒子過活,小兒媳先前尚好,後來知道妯娌虐待老人,便覺自己吃大虧了,也學著苛刻老人。老人死在大兒家,臨死前對她妹妹說,“我肚子空,想吃口油炒雞蛋。”她妹妹就向那媳婦申請,那媳婦卻斷然駁回,“要死的人,吃有什麼用?白糟蹋雞蛋。”你想這樣的媳婦,非但住她家無好飯、無好語,她還傳播她那忤逆不孝的負能量,無論固定還是輪流,老人生活狀態唯有一個字:慘。

老人可以選擇養老方式的,那子女應當不錯的 。究竟怎樣養老,如果真的孝敬父母,就應由父母說了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