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明風華》的“魔幻”劇情說,這類歷史影視劇的三個改編困境

引言:

近日,一則"明粉""狀告"影視公司(加編劇,原著作者等)的消息被刷上話題榜,引發原因還在於《大明風華》這部號稱"歷史大劇"的影視劇的風靡,針對其中種種“疑似”不尊重"史實"的"改編"劇情,"明粉"們極為憤怒,遂而向有關方面"告狀"。


從《大明風華》的“魔幻”劇情說,這類歷史影視劇的三個改編困境


看此消息,使筆者不由得想到此前歷年來,數不勝數地多部歷史影視劇的"改編"劇情,其大多數的糟糕程度不亞於排山倒海之"換殼"大法,除了人物角色原名還保留"真實"之外,其人、其事,皆以服務所謂的大眾"偏好"(大多數為美化的"糖"情"渣"愛)為目的進行"改編"。

但是,為何此前大熱的清朝影視劇以及其他零星的歷朝影視劇,沒有“如此劇烈”地引起各朝"粉絲"的憤怒,而唯獨此劇就如此,難道是因為"明粉"的力量特別龐大,還是因為量從質變,只是此前的逐漸積累,終於一朝"爆發"?

且不說,這種行為本身的對與錯,或者說有用與否,就說歷史影視劇內容的演繹(創作)的界限,其本身的拿捏就極為困難。

下面筆者就想和大家,以《大明風華》為例,討論一番歷史影視劇改改編的三個困境,藉以抒發一些或稱為"洗白",或稱為"吐槽"的想法。



01 "洗白"或"抹黑"拉扯

眾所周知,人無完人,自然人性本質天生就帶有屬於自己的"偏好"所在,這一點,不管是古人也好,今人也罷,都"逃離"不了本心的指向。

尤其對於所謂"客觀"且"中立"的歷史史實來說,更是如此,誰也不敢說,當時那些修"正史"的史官或官員、士子們絕對沒有自己的偏好或者"私心"。

尤其以明代歷史為藍本的《大明風華》一般,主角之一的明成祖朱棣,本人按照歷史史實來說就是為了"清君側"而發動"靖難之役"的明君,而不是大多數人認為的"篡位逆臣"。


從《大明風華》的“魔幻”劇情說,這類歷史影視劇的三個改編困境

大明風華之成祖影視形象


更別提,根據後世多本古籍,諸如《明實錄》、《奉天靖難記》、《南京太常寺志》、《太祖實錄》等書的記載,其中關於這段"靖難之役"的說法是眾說紛紜,或者這麼說,站的角度不同,那麼看待這場"篡位"或"清君側"的性質也是不同的。

《大明風華》開播最開始,被很多人詬病的地方之一,就是劇中始終沿用的是"勝利者"的角度,使用的全部是"靖難之役"的說法,也就是說是即使身為被牽連的"反賊",口口聲聲報仇的如徐斌(筆者沿用劇中人物名稱)、孫若微等,都自稱為"靖難遺孤",就立場來說,是在難以讓人接受。

可以說,還沒開始報仇,心底已經認為自己及其"族人們"就是"反賊"了,否則,或許應該改口為"壬午遺孤",或是把“靖難之役”改稱為“壬午殉難”。

就這一點上看來,與其說導演和編劇的"忽略",不如說是他們的刻意為之,好突出其全劇的基調—成祖為正統帝王。


當然,這樣一來,就會有為成祖"洗白"的嫌疑,那反過來問一問"明粉"們,關於成祖"正統"的立場,筆者想或許眾多位"明粉"們,以及廣大歷史愛好者們,也不能同意意見吧。

因為從不同的角度去解釋,就會有不同的看法,如對明朝後世的貢獻看來,即使建文帝順利坐在王位之上,以當時他重用的"文人"朝臣,及史書上其本人的性格看來,尤其是當時的大環境的影響來說,也許不會比叔叔成祖做得更好,甚至會敗壞爺爺太祖留下的"好格局"也說不定;

當然,換個角度來看,沒有發生的事情,其實不好判斷,如果就"正統"的角度看來,成祖篡位是不爭的事實,那麼是否因為其得位不正而就完全抹殺掉其全部的功績?


從《大明風華》的“魔幻”劇情說,這類歷史影視劇的三個改編困境

圖中間為胡皇后的影視形象


好,再來,舉個"抹黑"的例子,在《大明風華》中,明顯被"抹黑"地最厲害的,恐怕就是明宣宗的第一任皇后胡皇后了,其實演到她與後來的孫皇后為親身兩姐妹的設定之時,尤其兩任皇后都被設定為"靖難遺孤"之時,那滔滔不絕的"鄙夷"之聲就不絕於耳了。

因為按照史實來說,且不說這樣的設定有多麼荒謬,就說即使明朝時為了防止外戚,特別設定后妃人選只需"清白",而不看身份,但像是"靖難遺孤"如此敏感的身份,就算以漢王、皇孫的身份"親自"作假也顯得極為"可笑"。

再來就是關於胡皇后後續的演繹,更加是對歷史史實上記錄的那個"功效良順"的胡皇后的一種實實在在的"抹黑"!

當然,筆者也能理解導演及編劇的意圖,畢竟多年以來,大眾"習慣"看的劇大多數都是"不動腦子"的愛情喜劇,或者看似跌宕起伏,實則"套路"滿滿的"愛情史詩"等,對於劇情的要求其實很簡單,只有壞人更壞,才能凸顯好人更好,所謂愛憎分明,又不用去"猜"誰好誰壞的"爽"劇,才是大眾普遍接受並喜歡的劇。

正是因為如此,《大明風華》的劇情裡,總要有一看就知道的反派"壞人"來推動後續劇情的發展,當然身為主角的孫皇后是不可能壞的,那同為皇后身份的,又是親姐妹的胡皇后,就自然只能當"壞人"了。

否則,全劇都是"好人",這種劇有什麼好看的?


從《大明風華》的“魔幻”劇情說,這類歷史影視劇的三個改編困境

接地氣的害怕“君威”演繹


而這就是歷史影視劇改編的關鍵所在:

其一,是真實歷史人物的事實,寫在正史裡的,被普遍視為"正統"的人物性格、事蹟等,一旦有改編、戲說,或者套用的演繹,皆被視為篡改史實,"抹黑"歷史人物,但是話說回來,我們看到的正史,真的是真實的歷史史實?

就說明朝的正史《明史》好了,以成祖的性格,或者說當時其他古籍的佐證,關於他本人行為及事蹟的記錄,本就存在極大的爭議,包括出生及後續事蹟等皆是如此,那麼試想,就當時"家天下"的統治格局裡,包括相近的宣宗時,是否同其爺爺一般上行下效地"篡改"史實,都沒有確定的說法。

所以就這一點來說,無論是"抹黑"也好,"洗白"也罷,那段歷史終究離我們太遠,真實與否,全依賴於各種古籍的記錄,嚴格算起來,我們其實都不能確定那個被正史記錄的胡皇后、孫皇后等,是否真如《明史》中所寫的那般"模樣"?還是另有隱情?


其二,也是一個關於"抹黑"和"洗白"二詞的看法,雖說筆者使用了這兩個看起來立場極為鮮明的詞語,論《大明風華》中兩個人物胡皇后和成祖的種種改編,但實則只有立場分明,才能說明一些個人的傾向。

人生來每個人的看法就是千變萬化的,出於自己本身的眼界、背景、看法、性格等的不同,看待事物的方式及觀念都是有差異的,所以所謂尊重史實一說,筆者看來有"偏頗"之嫌,因為沒有一個人可以真正做到完全客觀且中立。

且如《大明風華》般的歷史影視劇是一種藝術表演形式的延伸,對於藝術形制來說,其本身就是一種極富創造力的藝術展現形式,那麼以刻畫人物,改編劇情來說,沒有"對"與"錯",只有"喜歡"與"不喜歡"之說吧。



02 該被"劇透"的史實,還是"新意"的創造

如《大明風華》一般,我們其實只要看到眾位角色的名字,其實從一開頭的"年份",就可以大致推斷接下來的幾乎"所有"的歷史了。


從《大明風華》的“魔幻”劇情說,這類歷史影視劇的三個改編困境

只存在歷史影視劇中的“一家人”像


可謂是故事的結局早已寫在開頭,如果所有歷史影視劇全部按照真正的歷史史實演繹的話,我們或許就有種被迫劇透的"鬱悶感"。那麼,或許大家也不再有興趣看劇了,因為故事的內容我們都知道,還有什麼好看的?

所以,如《大明風華》一般,擺在導演及編劇面前的首要困境就是,按照真實史實演,還是改變人物的背景、性格、事蹟,創造"新意"地演。

其實,明朝的史實不少,但看下來也不多,大致的歷史及脈絡,我們都知曉,看到成祖,必演"靖難之役",看到宣宗,就知道那個"倒黴"兒子英宗必然會被釘在恥辱柱上等等。

以及那個歷史上真實的人物,如成祖、宣宗、漢王等的"結局",我們也十分清楚。

那為了尊重歷史史實,能改編的部分,就只有除去開頭和結尾的大框架之下的"中間"部分了,畢竟關於這些人物的具體衣食起居部分,正史不會全部記錄,何況也"不能"全部記錄。

於是歷史影視劇最"好看"的部分就來了,也就是大家的想象和劇情的差距的魅力所在。


比如《大明風華》中,讓大家愛也讓大家認為不尊重史實的部分,比較大的爭議,或許還在於成祖、太子、漢王、趙王、皇孫五個人物之間如平常人家一般嬉笑打罵的"日常",太過接地氣,哪有什麼皇家威嚴和冰冷的樣子,這麼演,豈不是視皇權為無物?


從《大明風華》的“魔幻”劇情說,這類歷史影視劇的三個改編困境

“大明五子一家親”


以及劇中主角朱瞻基及孫若微的互動和發展,更是大家吐槽所在,且不說對兩位扮演者本身的喜好的"偏愛"或"偏惡",就說從歷史史實看來,宣宗和孫皇后要是如此"做派"和性格的話,還真是大明的"禍端",難怪可以生出如此"不肖子"—英宗來!

筆者想,正是如此,才被"明粉們"所"討伐"吧,把一位英明神武的宣宗,演繹成"娘兮兮",為愛痴狂又疑神疑鬼的暴烈帝王,把明明"恭順良善"的胡皇后,演繹成一位不擇手段的"黑蓮花"等等。

尤其漢王的演繹,更是極為"可笑",誠然漢王乃武將出生,有著武人直來直去的直脾氣,不懂"算計"很正常,但是要是如劇中演繹的,把"造反"兩個字寫在臉上般的性格和做派,真的可以在歷史上活這麼久?不會一出場就被"秒殺"?

尤其是暗地裡在史書上評價堪比“堯舜”的宣宗之母張皇后(嚴格來說,這位才是歷經多朝,尤其是宣宗時期,及英宗前期的“實際掌權者”),大多數“治國大才”都被移花接木放在了本劇“大女主”的孫皇后身上,為了反襯,演繹成了一位溺愛孫兒的“惡婆婆”!


從《大明風華》的“魔幻”劇情說,這類歷史影視劇的三個改編困境


如此,就是歷史影視劇改編的第二大困境,真實史實與"新意"改編中,輕重、方向等拿捏的程度。

但就筆者的看法來說,就讓藝術歸藝術,而歷史歸歷史,我們看劇不就圖個開心嘛,影視劇,可以把"學術"的部分放寬一點,底線也可以放低一點,這麼說,只要不太過張冠李戴的隨意改動大的歷史方向和結局什麼的,其他的改動,能接受的就去看,不能接受的不看就好。

當然,筆者看《大明風華》是一邊"吐槽",一邊歡樂地"解悶",挑刺也是一種樂趣不是?



03 真實人物、事蹟與戲說、野聞之間的真假之辯

最後說到歷史影視改編劇的第三個困境,那就是這個真實歷史人物的性格、事蹟等,到底該聽誰的?

如《大明風華》的藍本(其實話說內容演繹,還是偏向原著小說《六朝紀事》比較多,但既然打著“歷史劇”的旗號,也只能以“正史”為藍本了。)正史《明史》一般,其本身就疑竇重重,還是後世清朝所編撰,說沒有春秋筆法,是不太可能吧!


從《大明風華》的“魔幻”劇情說,這類歷史影視劇的三個改編困境

原著小說《六朝紀事》


那麼,關於人物的塑造,尤其是除去開頭和結果的"史料",這中間的"一生",關於人物的性格和事蹟,該怎麼演?

我想就是有著深刻了解的"明粉"們,或許也沒有一一深入研究每個人物,而是觀其大略,看如《明史》、《明實錄》較為真實的史料記載為心中的"正史"。

而不是佐以民間私修的,諸如《奉天靖難記》、《建文別記》、《明通鑑》、《革除辯》等古籍,相互應對,以"邏輯"或者說"理"來一一對應,勘誤,再得出一個相對真實的人物。

那麼是否可以"偏激"地說,搞不好《大明風華》中諸位演繹的人物,有一部分的"表演"就是那個真實的"他"(她)?


從《大明風華》的“魔幻”劇情說,這類歷史影視劇的三個改編困境


公平地說,其實對於那個已經作古良久的歷史人物,我們及那些研究已久的學者們,其實都不能完全"瞭解"全部,更重要的是,就算認為自己的看法是真實的,但也無法"證實"不是?


所以,筆者其實在一定程度上,是支持如《大明風華》般,對真實歷史人物進行的改編,但不是全部。

因為就筆者"口味"來說,《大明風華》的改編過於黑白分明瞭,主角所有性格、事蹟都是"好"的,而重要的配角卻是"壞"的,這種用大反派來推動故事的發展,真的有點太"套路"了,好在起碼大致的脈絡沒有改變,該有的人物,都出現了,其人物身上的大部分事蹟,也是符合的。


誠如,即使是"錢"也做不到人人都喜歡一般,就人物改編上來說,與其說是歷史改編影視劇的"通用"詬病,不如說是"新意"與"史實"碰撞的火花。


真也好,假也好,其實在於為我們帶來的"意義"是什麼,只要有人喜歡,筆者認為此劇就是對其有"意義"的,關於真實與否,尊重與否,全在個人吧。


結束語:

其實,筆者突然想"不吐不快"的原因,就是偶然間與友人討論過後的"產物"。

從前喜好歷史的筆者,也曾經對"魔改"的歷史影視劇深惡痛絕,更有甚者潛入官微"罵一罵"解氣,但是或許是年紀漸長,閱歷加深,這次與友人相談各自的看法後,突然生出與以往不同的看法,所以想"吐槽"一番,與大家共論。

最後,期待那個"倒黴"英宗的高光時刻的演繹,想必樂趣與"屈辱"的交織,會很有意思。


那麼,大家的看法如何?歡迎與筆者討論。



文:長了鹿角的兔子(打破固有概念,站在對面,理性觀察)

圖:網絡,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