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奇葩:童芷苓的《紡棉花》)

童芷苓是一位十分傑出的女演員,是從天津劇壇升起的京劇明珠,享譽梨園中的“坤伶皇座”。童芷苓既演青衣,又演花旦,嗓子也好,做工亦佳,是當時青年女伶中的翹楚。

京劇奇葩:童芷苓的《紡棉花》)

1940年,19歲的童芷苓搭班,作為二牌旦角初到上海黃金大戲院演出,由於營業情況不甚理想,戲院老闆慫恿童芷苓唱《紡棉花》。

《紡棉花》演的是張三夫妻二人在臺上逗趣取樂,沒有固定的故事情節,全憑個人自由發揮。精明的戲院老闆把童芷苓大大地包裝了一番:先在紅玫瑰美髮廳燙上一個時髦的髮型,再施以脂粉,配以定製的旗袍和高跟鞋,素面布衣的北方姑娘變身為滬上摩登女郎。

在臺上,童芷苓顯現出驚人的模仿能力,各種行當的名段學啥像啥,還能唱出許多趣味來,加之她俊美健康又不失嫵媚的外形,讓上海觀眾趨之若鶩。

京劇奇葩:童芷苓的《紡棉花》)


《紡棉花》是一出純粹的玩笑戲,類似於《盜魂鈴》、《戲迷傳》、《十八扯》等戲。這出戏是講張三外出經商回來,在家門外聽到妻子王氏在紡棉花時唱一些雜戲、曲藝、歌曲以自遣,後來夫妻相會。

就是這麼一出不起眼的戲;居然在四十年代的戲曲界,形成一股強勁的旋風。以吳素秋、言慧珠、童芷苓為代表的一批才華橫溢的女演員,帶著這出戏,南下淞滬,北出幽燕,海報一出,不僅連演連滿,而且臺上臺下聲氣相應,喝彩聲如雷滾濤吼,那氣氛真不亞於港臺紅歌星的音樂會。其鋒芒所指,連一些京劇“泰斗”也怵頭和她們打對臺。

京劇奇葩:童芷苓的《紡棉花》)

袁世海在《藝海無涯:袁世海回憶錄》一書中也提到:“黃金戲院特地給她(童芷苓)設計了一件銀絲大褂,金皮鞋,並做了一個霓虹燈的紡車,開關按在手柄上,只要用手一轉搖柄,霓虹燈紡車五光十色地旋轉”。

《紡棉花》這出戏的內容實際上就是雜學唱。所學的無非也就是“四大名旦”(往往是學他們合灌的一段《五花洞》)、“四大鬚生”(最常學唱的是言菊朋的《讓徐州》)、麒麟童的戲、“一趕三”的《二進宮》、《四郎探母》楊宗保的娃娃調等等,除此之外,如果在北方演出就學唱一些鼓曲,像京韻、梅花、單絃等;如果在南方演出就學一些越劇、紹劇、評彈等,再者就是加一些當時的流行歌曲,像《賣糖歌》、《戒菸歌》什麼的。

能夠把《紡棉花》唱得所向披靡而且歷久不衰,真是談何容易!除紮實的基本功之外,沒有膽量和沒有天賦都不行,沒有鑽研揣摹的苦功仍不行。要用唱撐起第一流的劇場,維持第一流的票價,就要拿出真玩意兒,否則觀眾不會買賬,更不能指望持久。

京劇奇葩:童芷苓的《紡棉花》)

童芷苓與張學良


黃裳在《舊戲新談》中也提到了童芷苓的學唱:“學四大名旦每人一出。《鳳還巢》一段也學得最為規矩。學程硯秋的一段可謂全部裡最好的。學荀慧生則拼命強調了荀的‘媚’,這倒頗合適,難怪臺下要大聲喊叫了。《二進宮》除卻跳來跳去惹起笑聲之外,整個的是胡鬧”。

黃裳的這段話比較中肯,因為童芷苓學“四大名旦”是很有名的,水平也很不一般。尤其是我聽了童芷苓晚年學尚小云的《乾坤福壽鏡》、程硯秋的《鎖麟囊》等戲,簡直可以亂真。

京劇奇葩:童芷苓的《紡棉花》)


《紡棉花》吸引了無法計數的新觀眾,特別是青年觀眾,在頗大程度上改變了觀眾的結構。沒有任何一出傳統戲能象它那樣,把演員和觀眾的距離拉得那麼近,而這正是由它的獨唱會的性質決定的。

上海京劇院的陳朝紅為童芷苓的《紡棉花》錄音配了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