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峰塔倒,西湖水乾?專家這麼解釋,還有一件不能打開的“佛寶”

如果對旅遊感興趣的人,那麼必然就知道,在杭州有一處景點叫做:“

雷峰夕照”。這個地方的景色在夕陽西下的時候,可以說是最為美麗的。而這裡說的雷鋒,就是在西湖邊上的雷峰塔​。雷峰塔在民間故事當中,還有著一個動人的傳說,也就是我們熟知的白娘子的故事。

而在數千年之後,這座在故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的雷峰塔​,居然還真的倒下了。在1924年倒下之後,在民間開始說這是塔底下壓著的白蛇,終於要出來了。可直到現在,“預言”當中的塔雖然倒了,但是西湖的水也沒有乾涸,也沒有出現什麼白蛇出世的異常現象。可就在數十年後,考古隊重新來到這個地方的時候,卻在塔底下發現了一個地宮,地宮當中,還藏有一件不能打開的“佛寶”。

雷峰塔倒,西湖水乾?專家這麼解釋,還有一件不能打開的“佛寶”

當然,這種民間故事可信度肯定是不高的。在史料當中,這座塔的來歷是為了迎接佛寶才建成的,無論是傳說還是史料裡,這座塔也起碼有了數百年的時間。經過了這麼長時間的風吹雨淋,還有各個朝代的戰火波及,雷峰塔的倒塌早就是意料之中。然而推動了雷峰塔快速倒塌的原因,卻是江南嚴重的蛇災。在1924年,江南一帶的蛇患盛行,再加上民間傳說當中,認為這是白娘子要出世的預兆,因此在江南一帶的百姓,對這件事情非常在意,甚至還有了動用雷峰塔磚瓦的行為。

雷峰塔倒,西湖水乾?專家這麼解釋,還有一件不能打開的“佛寶”

原本雷峰塔就已經老化了,再加上週圍民眾拿走了不少磚瓦,日復一日,雷峰塔再也沒有辦法撐下去了。於是在1924年,雷峰塔轟然倒塌,對當地,乃至整個中國都造成了不小的影響。之後又在好事者的謠傳之下,不少人都認為這很有可能,是白娘子要出現了。

因此,人們還開始在江邊祭祀白娘子,以免她遷怒於本地的居民。當然這件事在科學家的眼裡,自然是無稽之談,於是特地還寫了一篇文章,刊登在報紙上,表示這些事情只是碰巧,那些鬼神之談都是不存在的。而且不管怎麼說,雷峰塔一直都是我國的著名建築,他的倒塌算是一件非常大的事情了。只可惜在1924年,當時的我國正是內外交迫的情況,因此只對雷峰塔​做了最低限度的保護。

雷峰塔倒,西湖水乾?專家這麼解釋,還有一件不能打開的“佛寶”

直到2000年,科技水平提高了的考古隊,才再次回來了這個地方,準備對雷峰塔周圍進行詳細的考察。在掃開了雷峰塔的廢墟之後,考古隊居然在這裡,發現了一個地宮。不少媒體得知消息之後,就特地直播了考古隊對地宮的發掘。

據考古隊代表說,在地宮的入口,壓著一塊重達1500斤左右的石板,在移開這塊石板之後,下面就是被隱藏了數百年之久的地宮。在下到地宮之後,首先見到的,就是一個極大的鐵函。在鐵函的周圍則有各種金銀玉器和文書等東西,因為靠近西湖的關係,地宮中已經出現了積水,為了避免這些珍貴的文物再受到破壞,專家只好將鐵函慢慢取出。此後專家在鐵函之下,還找到了玉器和瑪瑙的各種寶物,經過專家的確認,這些應該是一套佛家“七寶”。在將地下全部探索完畢之後,專家對記者說,接下來的目標就是打開鐵函。

雷峰塔倒,西湖水乾?專家這麼解釋,還有一件不能打開的“佛寶”

在發掘遺蹟之前,專家曾經在廢墟當中,找到了一塊寫有《華嚴經》的碑刻。從上面專家得知,雷峰塔的歷史由來,是吳越王用來收納佛寶。根據碑文記載,這個佛寶是佛祖真身舍利中的一部分。因為這個寶物的價值和身份,都在佛教中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因此專家打開鐵函的時候,自然也是小心翼翼。好在沒有事情發生,鐵函就被打開了,在打開之後,一件閃著銀光的“舍利塔”出現在了人們的眼前。整件寶物除了底部被水浸泡過之外,幾乎完全沒有受到損傷和髒汙。在經過驗證之後,專家發現,這就是佛教當中記載過的“鎏金銀阿育王塔”,是佛教中相當貴重的寶物。

雷峰塔倒,西湖水乾?專家這麼解釋,還有一件不能打開的“佛寶”

整件寶物分為三個部分,底座是由銀製作而成的,每側都有著五顆菩提樹和四尊佛像。整件寶物以銀為主要材料,在表面一部分鍍金而成。在佛教的故事中,阿育王信奉佛教後,就領悟了道,因此成為了高僧。在他死後,自然是因為自己的道行,而留下了自己的舍利子。當專家們從寶物的縫隙中窺視的時候,發現在塔的內部,還有著一層金色的“小棺材”。這也正對應了經書當中說到的“金棺銀槨”,專家猜測,這裡面就是阿育王的舍利子。但是不管怎麼樣,專家也沒有辦法打開這個寶物。

雷峰塔倒,西湖水乾?專家這麼解釋,還有一件不能打開的“佛寶”

首先,文物保護的角度來看,因為這段時間內都是隔絕外界的環境,如果輕易打開,說不定會出現瞬間氧化的現象,導致國寶消失。其次,在佛教的角度上看,這些寶物是保存了將近千年的寶物,還是最高級的那種,沒有經過許可輕易打開,之後產生不良的影響。因此在拿到寶物之後,考慮到種種原因,考古專家至今還是沒有打開它。

參考文獻

《華嚴經》

《金陵長幹寺真身塔藏舍利石函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