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的陶瓷藝人團體——“珠山八友”其實不止八位

民國十七年(1928),瓷業美術研究社解散後,以王琦為首成立了一個新的陶瓷藝人社團——“月圓會”,旨在重振景德鎮美術瓷。“月圓會”成為當時最為著名的藝人結社團體,時人稱其為“珠山八友”。

當時景德鎮藝人的瓷板畫成為官宦名流倍加推崇並大力蒐集的時尚禮品,受市場追捧,大為行銷。王琦應客商的一套瓷板畫有八個不同的畫面,由各有專長的藝人執筆彩繪之要求,遂邀請幾位志同道合的藝人組成“月圓會”(取月圓人壽年豐之意),於是時人便將圍繞著王琦周圍幾位配畫者成為“珠山八友”或“八大名家”。

民國時期的陶瓷藝人團體——“珠山八友”其實不止八位

田鶴仙粉彩《香風清夢》瓷板

“珠山八友”究竟為哪八個人,八友中藝人的說法也不一。

“珠山八友”最早見諸文字記載的是王大凡寫於民國二十七年至三十三年(1938-1944)《希平草廬題畫詩稿》中的《珠山八友紀實詩》,其中記載有王琦、王大凡、汪野亭、劉雨岑、程意亭、畢伯濤、徐仲南、田鶴仙八人。

而在20世紀60年代王大凡又回憶說,最早參與聚會的是王琦、王大凡、鄧碧珊、汪野亭、劉雨岑、程意亭、何許人、畢伯濤八位。

而八友中最年輕的劉雨岑(1904-1969)則回憶說,參加“月圓會”並經常在一起配畫的藝人是王琦、王大凡、鄧碧珊、徐仲南、田鶴仙、汪野亭、程意亭、劉雨岑八人。

1959年出版的《景德鎮陶瓷史稿》中記載“珠山八友”為:王琦、王大凡、鄧碧珊、徐仲南、田鶴仙、汪野亭、程意亭、劉雨岑八人;

1961年吳海雲撰文《憶“月圓會”,談“八友”畫》也認為“珠山八友”為:王琦、王大凡、鄧碧珊、徐仲南、田鶴仙、汪野亭、程意亭、劉雨岑八人;

1984年畢伯濤之子畢淵明撰文《“珠山八友”的來龍去脈》則認為:“珠山八友”為王琦、王大凡、鄧碧珊、何許人、汪野亭、程意亭、畢伯濤、劉雨岑八人。

民國時期的陶瓷藝人團體——“珠山八友”其實不止八位

王琦粉彩《漁翁》瓷板

其中有爭議的有鄧碧珊、何許人、畢伯濤、徐仲南、田鶴仙五人。

據相關史料考證,“珠山八友”活躍於民國十七年至民國三十一年(1928-1942)前後。鄧碧珊為王琦學瓷像畫的老師,獨善玉藻,王琦對其敬重有加,結社理應有他,但途中於民國十九年(1930)因涉攬訟事惹殺身之禍;四年後,何許人又於民國二十三年(1934)離開景德鎮客居九江開彩瓷店;民國二十六年(1937),王琦逝世;民國二十九年(1940)何許人逝世;民國三十一年(1942),汪野亭逝世。

民國時期的陶瓷藝人團體——“珠山八友”其實不止八位

畢伯濤粉彩《春燕圖》瓷板


由於八友中先後有人離去,因此,配畫期間八友人員應有更替。

諸多學者認為,“珠山八友”是一個歷史時期的特定文化現象,不必可以確定某個歷史時間斷面上的哪八個人,一般認為這個群體為王琦、王大凡、何許人、徐仲南、鄧碧珊、田鶴仙、程意亭、汪野亭、畢伯濤、劉雨岑等十人。

民國時期的陶瓷藝人團體——“珠山八友”其實不止八位

民國時期景德鎮陶瓷藝人團體“珠山八友”

其中王琦、王大凡以人物見長,何許人以雪景見長,徐仲南以竹石見長,鄧碧珊以玉藻見長,田鶴仙以梅花見長,汪野亭以山水見長,程意亭、畢伯濤、劉雨岑以花鳥見長。儘管“珠山八友”形成的初始原因是為了迎合市場,接受訂貨,但他們都在陶瓷藝術與繪畫藝術的結合上不斷探索新的瓷上作畫的表現技法。

民國時期的陶瓷藝人團體——“珠山八友”其實不止八位

程意亭粉彩《花鳥》瓷板

“珠山八友”在吸收“淺絳彩”文人畫派瓷上繪製國畫的藝術表現形式的同時,又繼承和發展了景德鎮傳統粉彩瓷上作畫的技藝,使中國畫風骨與陶瓷藝術融為一體,並且在工藝技法上又各有創新。

如王琦的人物畫在乾隆的粉彩畫法的基礎上,運用自己早年捏麵人的立體造型能力,吸收西洋畫法,以富有明暗變化的體積感刻畫人物頭像面部;

民國時期的陶瓷藝人團體——“珠山八友”其實不止八位

王琦粉彩《人物》瓷板

鄧碧珊在瓷上吸收東洋繪畫風格,所作玉藻圖既具有較強的寫實性,又有濃郁的裝飾性而自成一派;

民國時期的陶瓷藝人團體——“珠山八友”其實不止八位

鄧碧珊粉彩《魚藻圖》瓷板

王大凡在程門“淺絳彩”的基礎上進一步發揮,研究出“落地粉彩”技法,不用玻璃白填底,直接將色料繪製在瓷胎上,不僅簡化了工藝,而且使“筆墨”畫意更濃;

民國時期的陶瓷藝人團體——“珠山八友”其實不止八位

王大凡粉彩《大富貴亦壽考》瓷板

何許人巧妙地把粉彩玻璃白作為一種瓷上繪畫顏料,運用於雪景山水畫中,增加了雪景的質感和意境;

民國時期的陶瓷藝人團體——“珠山八友”其實不止八位

何許人粉彩《雪滿梁園》瓷板

汪野亭將粉彩的顏料自行調配,改良“墨彩山水”,開創“汪派山水”明麗清雅的風貌;

民國時期的陶瓷藝人團體——“珠山八友”其實不止八位

汪野亭粉彩《雲山煙水圖》瓷板

劉雨岑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創立了“水點桃花”技法,既有傳統填色粉彩的粉潤效果,又有畫意生動的筆墨韻味……

民國時期的陶瓷藝人團體——“珠山八友”其實不止八位

劉雨岑粉彩《春色滿園》瓷板

正如王大凡在他的畫作《“珠山八友”雅聚圖》上題詩所言:“道義相交信有因,珠山結社志圖新。翎毛山水兼梅竹,花卉蟲魚獸與人。畫法唯宗南北派,作風不讓東西鄰。”

民國時期的陶瓷藝人團體——“珠山八友”其實不止八位

王大凡《珠山八友雅聚圖》紙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