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羿射日故事中,“十日”指的究竟是什麼?


大羿射日故事中,“十日”指的究竟是什麼?

在後羿射日(實際上是大羿射日)這則神話故事中,“十日”引發出歷代人們豐富的猜想。

一種說法是根據《楚辭章句》:“堯時十日並出,草木焦枯,堯命羿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烏皆死,墮其羽翼,故留其一日也。”


大羿射日故事中,“十日”指的究竟是什麼?

傳說在遼闊的東海邊,矗立著一棵神樹扶桑,樹枝上棲息著十隻三足烏。它們同是天帝俊(即帝嚳)的兒子,每日輪流上天遨遊,三足烏放射的光芒,就是人們看見的太陽(所以太陽也稱三足烏)。 後來,十隻三足烏不聽東方神的指示都搶著上天,天空中同時就出現了十個太陽,大地草枯土焦,炎熱無比。人們只好白天躲在山洞裡,黑夜出來覓食。猛獸毒蟲藉機殘食人們,人類瀕臨滅絕的危險。消息傳到天上,帝俊就賜給羿(天上的神仙)一張紅色的弓、一袋白色的箭,叫他下凡到人間,一方面懲治妖魔怪獸,同時也教訓教訓他的這些太陽兒子。

可這些三足烏根本不把后羿放在眼裡,照樣一齊上天逞威逞強。大羿大怒,選擇背蔭之處拉弓搭箭,瞄準太陽中心處的三足烏射去。他箭無虛發,一連射下九隻三足烏。人們圍著他連聲喝彩。三足烏一死,火光自滅,人們頓感清涼爽快,於是歡呼雀躍。呼喊聲傳到天上,帝俊看到九個兒子已死雷霆震怒,不準大羿再回天庭。同時也令僅存的這隻三足烏日日遨遊,不得休息。


大羿射日故事中,“十日”指的究竟是什麼?

一種說法,今天學者們認為此九日當然不該是太陽,或者是東夷九黎或多個部落方國的代名詞。

一種說法,《山海經.·大荒南經》中還記載“東南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於甘淵。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根據這段史料記載,所以有現代學者確信,“十日”絕不會是十個太陽,而是人名!有人指出這個“十日”即“相”,也就是仲康之子,“相”實質上是在日後傳播中搞成十日的誤寫。

老師個人認為,這則神話故事背後隱藏著是對遠古時代戰爭的記憶和英雄懷念,在堯帝晚期已逐漸進入階級社會的初期,圍繞著接班人的爭奪日益白熱化,是繼續維持部落聯盟會議共選的接替者?還是開啟私有制特徵的父傳子繼?多方勢力都在展開激烈角逐。結合其它神話故事綜合分析,我們可以展開這樣的想象:此時能夠繼承堯帝位置的大概有三大勢力——堯帝之子丹朱代表的是堯帝氏族意志(想世襲)、共工代表的是堯帝手下的官員意志(在神話中共工是水神,大概是管理水利的官員)、歷經堯帝長期考察並被部落聯盟公認的接班人是舜。三大勢力各自積極活動、拉幫結派,暗自擴充自己的實力,隨時準備以戰爭來奪取最高權力。具有豐富政治鬥爭經驗的舜憑藉自己的優勢,遊歷諸部落說服天下百姓求取支持,許諾不徵兵不納稅以獲取民心。雖然史籍中記載舜帝出生一為孟子所說的東夷之人、另為司馬遷《史記》中“舜,冀州之人也”,據現代學者研究其實兩種說法都是一個意思,一個是說其宗族出身、一個是說出生遷徙之地,在先秦時代冀州之地就是東夷族部落活躍之地,故主流觀點認為舜的地望是在今山東菏澤到河南濮陽一帶的古濮州地域。也就是說舜是東夷部族的代表,而大羿作為東夷部落聯盟中一個部落的首領(有窮氏?)自然聽從和支持舜的上位。於是,舜憑藉自己的德行、領導能力和政治手腕得到天下人的擁戴,最終也就繼承了堯帝的位置。


大羿射日故事中,“十日”指的究竟是什麼?

關於帝位的交接很可能不是我們今天想象得“田園牧歌”式的“禪讓”——迄今為止,還沒有任何考古發現支持這一說法,不少學者都認為這是後世漢儒們美化的結果。最接近的可能是,或者像晉代出土的古本《竹書紀年》上記載得那樣:“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舜放堯於平陽。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

” 意思就是說,堯帝年老的時候,失去了權力,於是被舜奪了位,還關了起來,後來放逐於平陽(山西臨汾)。舜軟禁堯之後,又將堯之長子丹朱流放到南方丹水(河南淅川)一帶,讓他見不到他爹堯,也不知道在他爹身上所發生的不幸經歷。結局或者是舜直接繼承了權力,藉口堯指責丹朱無德徹底放逐了丹朱;或者依照《史記》所言,假意先讓丹朱上位(古籍中皆稱帝丹朱,故很可能曾短暫上位),三年後藉口丹朱為政不善,還位於舜。最大可能,舜與丹朱之間爆發了奪位戰爭,大羿射日就是影射此次戰爭的。

傳說堯有十子,一種可能是在這場戰爭中九子都被大羿所射殺,另一種可能是支持丹朱的另外九個部落首領皆在這次戰爭中被鎮壓,而善射的大羿憑藉戰功而被立為東夷部落聯盟的領袖之一。


大羿射日故事中,“十日”指的究竟是什麼?

類似這樣的爭位大戰到了舜帝晚年又一次上演,《韓非子·說疑》中直言不諱地指出:“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弒其君者也”。按此說法舜帝是被大禹逼退位,之後被囚禁於蒼梧並死於此。蒼梧在哪裡自古有兩種解釋,一種說是在湖南永州的九嶷山(毛澤東有詩:九嶷山下白雲飛,帝子乘風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淚,紅霞萬朵百重衣),但考慮到遠古時期此地是一片蠻荒人稀之地;另一種按《竹書紀年》記載鳴條即今山西運城以北鳴條崗,西距舜帝都城蒲坂即今運城永濟縣僅60公里,舜帝晚年曾在此休養。舜帝巡狩病死最早見於《尚書》,這很可能是儒家的美化寫法,老師也是懷疑舜帝被大禹逼死的可能性較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