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扯秧和插秧都有哪些操作事項和細節你知道嗎?

鄉村云溪


農村扯秧,也就是起苗分株的前湊。事先準備好溼潤的稻草或者用釘子裁好筍殼葉作為捆綁秧苗的紮帶。帶好水鞋,秧凳(一種很特別的凳子,一塊厚木板,一隻木棍做的腳,底下那頭尖的),稻草帽或者遮陽傘。秧田提前上水浸泡,沒過秧根即可。不然遇上結板的沙田都很難扯秧或是扯斷秧苗。 水鞋即膠鞋,最好是半筒靴。可以有效防止水田的螞蟥叮咬。草帽和遮陽傘分別可以遮太陽和遮雨水,但是也有人喜歡戴蓑衣和斗笠的。把秧凳插在泥田裡坐著扯秧更方便高效。

扯秧的時候俯視彎腰,兩手左右開弓迅速動起來。注意兩手小拇指部位緊貼秧根和泥土。否則容易扯斷秧根。五指握緊秧苗,左右手各扯半把,眼睛盯著秧苗分別是否有雜草,一定要挑出來。選擇發顆(較壯的)秧苗為主。邊扯邊洗淨秧苗根部淤泥,這叫汰秧。捆綁的時候一隻手緊握秧苗另一隻手抽根稻草從食指繞過大拇指捆綁秧苗打個結實的活動結,以便插秧的時候容易解散。
插秧的田裡一定要經過犁耙耖三部曲。犁田,翻土。耙田整理均勻。耖田,去除田裡的草類石頭雜質,讓泥田更平整乾淨。泥田裡要上少許水,水太深不方便插秧。農村習慣一邊扯秧一邊打(拋)秧。用秧籮挑秧。把扯好的整捆的秧苗均勻的拋到整理好的泥田裡。注意不要太稀疏也不要過於密集,以免插秧時耽誤太多功夫。
家鄉互幫式插秧挺好的。鄉親們輪流一起去各家插秧既熱鬧效率也高,大家分散開來,一大塊田從裡排到外,有說有笑。一手拿秧一手鑽泥,兩腳不間斷向後挪動。這就叫插秧。插秧多了手指都鑽腫了。插秧講究植株間隙。這算是最早的行高列寬了。插秧插得好看的整體宛如畫卷,隨風搖曳,在農村最美的風景莫過於此。雙搶時插秧最難受。烈日曬背,田裡的水曬得滾燙,連蚯蚓都翻白肚,整個人揮汗如雨,衣服貼著背。弓在田裡插秧感覺腰都不是自己的了。即使累也不能打襯杵(胳膊肘不能搭在大腿上,不然立馬變得紅腫)最好趁著早晚插秧,天微亮時和傍晚時,午後高溫最容易讓人中暑。實在要搶幹,就只能多帶茶水或紅糖水。


農野山貨


我來自農村鄉咔咔,小時候聽大人說。城裡人不知道大米那來的。只知道是船上裝去的。城裡人只曉得吃商品糧。不知道農民伯伯種水稻有多辛苦。七八十年代中國還未改革開放,農業技術不發達。農村沒有科技化。

下秧子是把穀子下水田裡,管理很麻煩。田都在那些山溝溝邊。離住房比較遠。插秧的時候要吃湯圓了去,農村人稱為過早(吃東西)。一般都是轉活路,幾個人到十幾個人。扯秧苗的時候不要用力過大,要按順序按節奏去扯。那樣秧苗才不會壞。

插秧的時候都是專門有兩個人開箱。五尺寬的箱。一箱插五路往後退。不要插太深,插穩就可以。

如果不開箱,就栽滿天星或者順天灣。老年人不愛麻煩。就喜歡那樣栽。因為以前習慣了。現在怎麼也改變不過來,栽來不成直線,窩距也不均勻。罷滿田就算完成任務。

水田下的秧苗。一窩要幫兩根。那時肥料跟不上。科學不發達。收入產量低。改革開放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推廣。農村就實行下旱秧苗子了。把穀子下在土裡,管理更方便。省工省力。扯秧苗的時候很快的,不要太 多人。插秧苗的時候只需插一根。

現在科技發達,什麼機器都有人造,有錢能使鬼推磨,有錢可以買千百樣。打土打田不用牛,收糧食有收谷機,栽秧有播秧機。

只要合理施肥。來年豐收在望。舊社會肥料跟不上,怎麼種也差飯吃,現在 新社會, 隨便種年年有餘!











託險


插秧的好壞,對於最終的產量有著很重要的關係,有些農戶在插秧時,比較隨意,導致最終的產量上不去,而有些農戶插秧時注重細節,最終能多收上百斤,下面說的這3點注意事項,希望能給種植戶們帶來一些幫助!

1、插秧時間和溫度

溫度上來說,氣溫不能過低,主要針對的是早稻的種植區域,如果溫度低於15度左右時,不建議去插秧,穩定在15度以上,可以去插秧,以免產生凍害,影響正常的返青和分櫱,降低成活率。

時間上來說,不能過早或過晚,影響播種時間的因素有多種,比如品種原因、氣候原因等,舉個例子,如果是晚熟的品種,正常情況下應該是要早播,如果晚播的話,一方面會縮短水稻的生育期,另外一方面,還很容易導致貪青晚熟,影響到最終的產量和品質。

2、插秧技術

插秧過程中,可以遵循8個字的原則“淺插插穩、插直插勻”,插秧時,不要插的過深,但是要保證插穩,另外根據地形,要插直插勻,不要隨意亂插,這樣的話,保證了秧苗合理性,一方面不會出現爭水、爭肥的情況出現,另外一方面,水稻的分櫱節位低,提高有效分櫱率,還能夠促進快速返青,到了後期還不容易倒伏。

3、插秧密度

插秧時,密度是否合理,對於後續的一系列生長有著很重要的作用,插秧密度不是固定不變的,要根據實際情況具體分析,比如秧苗的素質、土壤的肥力、品種等等,舉個例子,分櫱能力比較強的品種,可以適當稀一些,相反,分櫱能力較弱的品種,可以適當密一些;土壤肥力比較好的地塊,可以適當密一些,相反,土壤肥力一般的地塊,可以適當稀一些。


農民的小幫手


不請自來

農村長大的,什麼農活都少不了,水稻種植分兩種,一種插秧,一種拋秧。

這裡就說插秧, 插秧的苗在拔時需要注意用力的方法,要不容易拔斷或拔折,即手指要貼著淤泥走,速度不能過快,然後就是清洗根部的泥土,再進行捆紮即可。

插秧需要注意的是,在分撥的時候要根據每一株的大小來,不能強行掰開了插,否則存活率低,倒插時保持橫平豎直的適當距離,基本都是拇指和中指張開的間距,儘量讓苗保持立正的姿勢,但不可入泥太深,力度不倒剛剛好。

最後留一把秧苗在角落,由於補充存活不了的苗。

插秧是個體力活,除了比速度,沒太多技術要求


一手農貨


我是農村長大的,從小就跟著父母扯秧和插秧,尤其是種雙季稻的時候,大家都急急忙忙的扯秧、插秧趕季節。我那個時候就經常扯斷秧苗,插的秧也東倒西歪,有的還飄浮起來。最後總結岀經驗。

1、扯秧:用食指挨著秧苗插入泥中把根部和泥一起帶出,但是要一根一根的扯,不能太快。秧苗扯出後放水裡輕輕抖動,以免根部泥太多。

2、插秧:秧苗在分撥的時候不能強行掰開,要根據每一株秧苗的大小來,大的一株苗就行了,小的要兩株秧苗插在一起。在插的時候要中指、食指、拇指拿著秧苗插入水中後拇指不能跟著入泥,食指和中指貼著根部入泥一寸左右,儘量讓秧苗保持立正的姿勢。


農村曉蘭


我是江西上饒農村長大的,什麼農活都少不了,水稻種植分兩種,一種插秧,一種拋秧。

這裡就說插秧, 插秧的苗在拔時需要注意用力的方法,要不容易拔斷或拔折,即手指要貼著淤泥走,速度不能過快,然後就是清洗根部的泥土,再進行捆紮即可。

插秧需要注意的是,在分撥的時候要根據每一株的大小來,不能強行掰開了插,否則存活率低,倒插時保持橫平豎直的適當距離,基本都是拇指和中指張開的間距,儘量讓苗保持立正的姿勢,但不可入泥太深,力度不倒剛剛好。

最後留一把秧苗在角落,過幾天來補充未存活不的禾苗。

插秧是個體力活,也是一個熟能生巧的技術活。


木偶日記


扯秧要連著根一起扯起來,一根一根的扯;插秧就要三四根一起插進泥土裡,不要太深,可是一定要有泥土,有坑的地方,先把坑填平再插秧


我眼中最美的星星


農村裡面的插秧是怎麼來的?首先,要耕田。田耕好了,定義兩天。然後就撒種谷。撒下去三天以後就打封閉藥。等他長了 三張葉子的時候。就可以施尿素肥。然後就打農藥。然後就等著收割吧。收購回來要把它曬乾。曬乾以後要搞那個風車,把他裡面那些雜草吹乾淨。就可以入倉庫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