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填仓日:祭仓神、打囤,最重要的是要饱餐一顿

老北京填仓日:祭仓神、打囤,最重要的是要饱餐一顿

​在过去,每到正月二十五,是填仓日(也称“添仓”)。

老北京的粮商米贩都忙着点鞭炮,祭仓神,好不热闹。普通人家不用祭仓神,也一定会买上米面煤炭,补上正月消耗的储备,一定要吃上一顿“小米干饭杂面汤”,或是“薄饼卷盒子菜”,慰劳自己的胃。

如今疫情当前,在家的日子,不妨好好了解一下老北京在填仓日都吃些什么、干些什么。


作仓存粮:打囤

填仓,顾名思义,最重要一点就是要作仓存粮

老北京填仓日:祭仓神、打囤,最重要的是要饱餐一顿

对于京城里的百姓来说,家里一般没有那么多粮仓,去买点米面煤炭,就算是过节了。

而对于住在京郊,以种粮为生的农民来说,这天黎明时分就要忙活起来,打囤

老北京填仓日:祭仓神、打囤,最重要的是要饱餐一顿


明嘉靖修河北《霸州志》卷九《风俗》载:“二十日、二十五日以灶灰围囤形,中撒五谷,以砖石压之,名曰填仓。”

打囤的时候,一般是在打谷场上用簸箕盛草木灰,用棍棒均匀敲打,在地上撒出三环套五环套圆圈,意为粮仓或者粮囤。讲究的人家还要在灰窖旁边撒画出耙子、扫帚、甚至扇车等图案。

圆圈中间要放上五谷,然后然后用砖石将粮食盖住,称为压仓

老北京填仓日:祭仓神、打囤,最重要的是要饱餐一顿

过去有小填仓大填仓之分,北京地区的大小填仓日分别为正月廿三和正月廿五。压仓时,大小填仓日也有不同。据说小填仓日的灰窖,象征夏粮丰收,要在圆圈中心放置少许夏粮;大填仓日的灰窖,象征秋粮丰收,圆圈内则放秋粮。

布置好了,将鞭炮放在圆圈里,点燃,取“粮食爆满仓”之意。

这一套忙活完,差不多天也大亮了,该吃早饭了。饭后把压粮食的砖拿开,任自家的鸡狗等动物去啄吃,表示粮满仓囤不怕鸡狗吃

老北京填仓日:祭仓神、打囤,最重要的是要饱餐一顿

这整一套流程下来,我们能看出,打囤,取的是“天仓藏谷”之意,以兆丰年。

说到天仓,也就说到了天仓节起源——古代星象崇拜。

天仓,本是古代一种星官,属于西方七宿中的娄宿,共有六星。

老北京填仓日:祭仓神、打囤,最重要的是要饱餐一顿

《宋史·天文志四》载:“天仓六星,在娄宿南,仓谷所藏也,待邦之用。星近而数,则岁熟粟聚;远而疏,则反是。”

更确切来讲,“仓谷”所藏之星是“胃星”。胃可包容五谷,古人认为胃是仓廪之官。《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载“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老北京填仓日:祭仓神、打囤,最重要的是要饱餐一顿

古人将对人体的认知,比附到星象。于是,胃星便负责粮仓,关系着五谷的丰歉

对以农为本的古代小农社会来说,胃星的星象变化,关系着的不仅仅是粮仓是否充实,更是农民能否安居乐业。

《宋史·天文四》载:“胃宿三星,天之厨藏,主仓廪,五谷府也。明,则天下和平,仓廪实,民安;……暗,则仓空;就聚,则谷贵、民流;中星众,谷聚;星小,谷散;芒,则有兵。”

这种天人合一的理念,也正是打囤习俗的由来。光绪年间所修《宁津县志》载:“以胃星为天仓,所谓以人合天也……而吾乡则以灰画仓囤之形,而置种粒于中,乃仰观天象而祈年。”


祭仓神: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有祖师爷,填仓节这天,老北京的粮商米贩照例是要拜仓神的。您知道这仓神是谁吗?

猜不出来的给您提个醒:所谓“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仓神,指的就是韩信

清韶公《燕京旧俗志》云:“相传仓神为西汉开国元勋韩信,俗称之曰韩王爷。”

据说韩信的第一任官职就是仓官,并且曾“暗度陈仓”,因此被民间奉为仓神。在东岳庙里,就供有韩信的神像供人们拜祭,旧时还曾有很多香会活动。

老北京填仓日:祭仓神、打囤,最重要的是要饱餐一顿

▲ 北京东岳庙琉璃牌坊,额书“秩祀岱宗”,图源网络。

当然,除了粮商们,对于老北京的粮仓来说,这一天也是它们一年一度需要大操大办的日子。

如今我们经常能在北京看到诸如“海运仓”“北新仓”“禄米仓”“南新仓”等带“仓”的地名,过去都是粮仓。

老北京填仓日:祭仓神、打囤,最重要的是要饱餐一顿

▲ 北京市文保单位禄米仓,位于禄米仓胡同71号、73号院,图为73号院内的一处仓廒,图源@访古游记。

这些粮仓多是明清时期留下来的,但其实,在北京建粮仓最多的朝代要数元代

元初定都大都,北京一跃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随之而来的就是人口的爆发式增长,如何解决吃饭的问题,成为当时王朝面临的首要问题之一。

当时的粮食都由南方而来,到通州下船,存到当地粮仓(即通仓),再由车马陆路运输到大都城内(即京仓),这种运输方式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运输费极高,仅车马运输费每年就高达6万缗(一缗相当于一千钱,这对元政府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至元二十九年(1292),郭守敬开凿通惠河,补上了京杭运河的最后50里。至此,南起杭州、北至北京的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由南方而来的漕船可以直达积水潭。

据记载,元代有京仓22座,通仓13座。粗略统计,13座通仓共有仓廒756间,可存储漕粮约182万石;22座京仓共有仓廒1223间,共可存储漕粮约306万石。

老北京填仓日:祭仓神、打囤,最重要的是要饱餐一顿

▲ 据专家考证,今东四十条桥西南处的南新仓,是明永乐七年(1409年)在元朝北太仓的基础上改建的。图源网

明永乐年间迁都北京,京城的格局以及漕运的主力——通惠河都有所变动,最终在嘉靖年间

,通惠河终于恢复运营,由通州运往北京的漕船可以直达东便门外的大通桥下,这距离朝阳门、东直门一带的京仓就很近了。

在不通水路之前,漕粮要从张家湾或通州陆路进入北京,进京时一般要走朝阳门,因此朝阳门又称为“粮门”。据说在朝阳门瓮城的门洞中上刻有一束谷穗,这象征朝阳门专走粮车。

老北京填仓日:祭仓神、打囤,最重要的是要饱餐一顿

▲ 1952年的朝阳门城楼东北面,图源网络。

据记载,明朝共有京仓11座,通仓最多时有4座。到了清代,光绪朝之前,京城有7处是沿用明朝旧仓,5处为新建,合称京师13仓,另外还有2座通仓。

清代的漕运制度一如明代,运往京城的漕粮会存入京、通两仓。

清康熙帝非常重视河务及漕运,京城段的通惠河更是其重点治理的对象,康熙三十五年(1696)通惠河全面疏浚,水量充足,航运能力提高,使通惠河又迎来生命中再一次的全盛期

老北京填仓日:祭仓神、打囤,最重要的是要饱餐一顿

▲ 北京CBD附近的通惠河,图源ZOL论坛@chaojidann。


不仅如此,第二年政府又疏浚了护城河,从通州而来的漕粮可以到大通桥后,再进入京城的东护城河,直接浮运到东直门、朝阳门一带的京仓,如裕丰仓、储运仓、太平仓、禄米仓、富新仓、兴平仓等等,大大地节约了运输的成本与时间。


饮食风俗:填仓填仓,小米干饭杂面汤

在老北京,“填仓”有两层含义,除了填家里的粮仓,最重要的得填满身上的“粮仓”——胃。

宋代《东京梦华录》载:“正月二十五日,人家市牛羊豕肉恣飨竟日。客至苦留,必尽而去,名曰填仓。”


清代《帝京岁时记胜》载,每年“正月二十五日,全家加菜盛餐;有客来,必苦留,使之醉饱而去。俗称填仓。”

也就是说,正月二十五这一天,老北京人都要筵请亲友大吃一顿

吃什么也有讲究。老北京有谚云:“填仓填仓,小米干饭杂面汤。”这天照例是要吃小米干饭杂面汤的,杂面是绿豆面的切条,过去的切面铺子里有售。

老北京填仓日:祭仓神、打囤,最重要的是要饱餐一顿

另外还要吃顿薄饼卷盒子菜

盒子菜是老北京的传统吃食了,据说是清廷定鼎中原以后开始的。早年间,北京有不少盒子铺,都是以制作熟肉、酱肉、熏肉而闻名。西城要数西单牌楼的天福号泰和坊,东城要数八面槽的宝华斋,北城首推烟袋斜街的庆云斋,南城的便宜坊除了烧鸭子外,盒子菜也不错……

老北京填仓日:祭仓神、打囤,最重要的是要饱餐一顿

▲ 百年老店天福号的酱肘子,至今还是No.1,图源网络。

在这个宅在家里就可以做贡献的时期,大家或许家里囤没有杂面,没办法叫盒子菜,但不妨动手做点美食犒劳自己胃~




本文图片部分源自网络,侵删。

参考文章

[1] 唐鲁孙,大杂烩·从梁寿谈到北京的盒子菜

[2] 常建华,中国古代人日、天穿、填仓诸节新说,民俗研究

[3] 张田,老北京的粮仓史,北京纪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