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端上的村子,因轉山經濟活躍,一項特別服務滿足很多旅人


阿丙村在一個山崖上,時常雲霧環繞,旅者知道這個村大多因梅里雪山外轉。初次看阿丙村都是俯瞰角度。因為轉山路線是順時針圍繞梅里雪山,朝聖者從梅里雪山南側翻過多克拉埡口到達西藏林芝地區,然後徒步兩日便可在一個較低埡口看到怒江峽谷裡的阿丙村。

阿丙村是轉山路上難得的一塊平地,秋天來訪,房前屋後是金燦燦的苞谷地。第一眼看它猶如神仙的居所、海市蜃樓。在到達這裡的前4天路上根本沒有像樣的村莊。一路景色雖美,連續上下山體疲憊不堪。當旅人腳踝開始打彎兒,身板兒搖搖欲墜,野狗一般急需張軟軟的床和一桶熱乎乎方便麵緩解的時候,猛然看見金燦燦阿丙村靜靜等待,馬上兩眼放光,鬥志重燃。

阿丙村位於西藏東南角,屬林芝地區察隅縣。前不著村後不著店。距離它最近的察瓦隆鄉開車要3個小時。聽村裡寺廟和尚說,小村在這兒有400歷史,村子周邊農地肯定養活不了村子的百號人,靠的是轉山經濟。村民為外轉梅里旅人提供服務,換取報酬,其內容主要為食宿、交通運輸。


村裡的小賣鋪以及西藏段沿路補給點商品來自60公里外的雲南怒江州丙中洛。開車前往,一路要沿著怒江邊行駛,時常有山體滑坡,而且路面窄,坑坑窪窪。另外,阿丙村的客運路線是沿著怒江向北,走到察瓦隆鄉。全程45公里,同樣路上會遇到事故多發的大流沙,且難以錯車。

80%的轉山人都會放棄徒步前往察瓦隆,但仍有很多人覺得途中坐車缺乏虔誠。其實懸崖上的阿丙村到怒江邊還有很長一段路,如果執意步行,需走一整天才能到達察瓦隆。沿著怒江的這條路即是第6條進藏線,名叫:“丙查查”,正在拓寬修繕中,因落石頻發,工程進展緩慢。

阿丙村另一條運輸線是“曲瑪塘~阿丙村”這條山路。運輸工具是摩托車。很多旅人到曲瑪塘會體力不支,一聽到“曲瑪塘到阿丙村還翻過兩座山”,心拔涼拔涼的。幸好這裡有代步的工具,不至於困於山野,進退兩難。


圖:多克拉山埡口

以前是騾馬,如今是摩托車。乘客必須有膽量,騎手要具備相當的經驗技術,操作不當,會連人帶車墜落深不見底山崖。全程約3個小時車程,途中要停下來休息4次。一是要抽根菸,緩和下緊繃神經。二是剎車過於頻繁,油碟太熱不能正常運作,需要降溫。還要在最後一個埡口祈禱能順利抵達阿丙村。

運送費和運輸難度同樣高,不會少於500元。正常情況下,一天能跑兩趟。好在畢竟敢騎著摩托載人走山路的車手沒幾個,不存在競爭對手,但也是高空走鋼絲,拿技術和膽量換的。運營人老大“扎西尼瑪”當過兵,身材精瘦,身手敏捷反應快,處事冷靜。他和弟弟搭伴,每次運人要編隊,至少3輛車同時出發,路上相互照應。


“轉梅里雪山”這一風俗始於明代初期,後參與的信者越來越多。梅里雪山是藏區第二神山,通常在立秋以後,天氣乾燥少雨,藏族人放下手頭的活兒,空出一段時間,以轉山形式思考人生。梅里雪山轉山活動沒有地域侷限,多是藏族,或有轉山信仰的人,所以幾乎在同一時間,梅里雪山腳下能看到全國各地朝聖者。

圖:轉山人在曲瑪塘休整

轉梅里雪山有內轉、外轉兩條線,內線以東麓雨崩村為中心,前往神瀑、冰湖、玉湖參拜。通常三天可完成。外轉是整整一個大圈,跨三省,全程280公里,途中要徒步翻過兩座4500米以上的雪山,下降到2000米左右怒江、瀾滄峽谷底端。轉山大軍所過之處便會產生消費,阿丙村作為轉山必經之地,靠著轉山經濟活躍在大山之中。

轉山活動一直會持續到大雪封山,埡口不能過人的時候,往往是第二年春天南北氣流轉換頻繁之際。以前轉山人都是藏族朝聖者,現在有很多徒步登山愛好者、攝影師、動植物學家、大學生也加入進來。由於爬山弱雞越來越多,扎西尼瑪的生意越來越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