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段話來介紹你自己的農村老家?

農村一味


我的老家位於安徽北部,淮河以北的平原上。這裡土地肥沃,風調雨順。養育了170萬人口。我們縣是全國人口大縣,全國排名前五。但經濟還是欠缺,都說平原好,一眼望不到邊。小時候總嚮往著大山,還記得村子附近有一個土堆,是燒磚窯廠留下來的,夥伴都喜歡往上跑著玩,因外站在上面可以看的更遠。一個土堆承載著美好的回憶,長大以後發現土堆變小了。夥伴們都各自成家,再也找不到童年的樂趣。

現在家鄉是一年一個樣子,新農村建設,村村通公路。家家小汽車小洋樓,日子比童年是好了好幾倍,只能總結國家在強大,農民在富裕。









小寶迪迪


我的家在陝西渭北山區唐昭陵西邊的一個小山村。全村千把口人,民風淳樸,人人安樂。家鄉盛產各種水果,蘋果是主要產業。這二年,紅提葡萄值錢了,大家又發展了紅提葡萄。可由於一下子一齊栽植,紅提價掉了許多。

家鄉這些年人們基本上已脫離了過去的窯洞,房子蓋得高大敞亮。不少人與時俱進,裝上了太陽能,還裝有互聯網。年輕人基本上都玩微信,上網查資料,打遊戲。

家鄉修了水泥路,也裝有路燈,晚上街道上亮堂堂的。

可惜的是村上的年輕人大都進城打工了,路燈底下很少有人聚集了,更沒有那歡聲笑語。

過去家鄉的人經常爭地,有時為一綹地竟大打出手,如今的地撂荒的很多,給都沒有人要。

家鄉留守的基本都是老人兒童,有個侄子十二歲常年在家上學和料理家務。

老人心慌了,找一個聊天的人有時都很難,儘管路燈夜裡很亮,大家基本上是各在各家看看電視。

我住的那個街道共有五戶,差不多四十口人,現在只剩下一對老夫婦。街道上很少有人來,草長得很高很高。門上的杏子黃了,落了一地,都沒有人吃。


關中鄉土文學樵夫


大家好,我也來說說我的老家,我是山東的,山東濟寧金鄉縣。以前吧,那個農村的,都很窮的,沒有吃沒有喝的,更不要說這個路,這個路呀,一下點雨都得好幾天不能出門,以前雖說窮了點,都過的挺有意義的,鄉里鄉親的鄰居都很熱情的,吃的水果蔬菜都是健康的。也不上化肥,也不打農藥。現在雖說比以前好過了,你看現在吃的東西都不健康,那一樣東西,不都是用農藥的和添加劑。現在的人,也比不上以前的人,人對人一點熱乎勁都沒有。下面的圖片,就是以前的農村。




zxl123zxc趙蘇


我的老家福建東北部山區屏南縣雙溪鎮乾源村,縣戶籍人口18萬,我們村有700人左右,加其他三個自然村也就1000多人口,真正的地少人多,一個人不到兩分地。縣城也沒有幾家工廠,鎮裡沒有工業。

年輕人基本外出做生意,打工的比較少,年老的在家種花菜跟玉米。

鎮上消費高,堪比北上廣一線大城市,甚至猶過及,簡簡單單幾道小菜,不下四五百,這不宰是外地人,本地人也是這個價格。

最後白水洋跟景區離我們村4公里多,鴛鴦溪10多,去景區必經我們村,夏天我們那邊是避暑的天堂,天然的空調縣,夏天晚上不開空調不開風扇還得蓋被子不然會著涼哦。

我是AI陳正雲,聚焦財經和生活領域,想要學習自媒體營銷的夥伴,可以私信關注聯繫交流分享!





華東華南地理圖書


窮,那是真窮啊!這是我對老家的最深的印象,下點雨那泥巴能到大腿,你就別想出來了。我老家在安徽亳州利辛縣的偏遠農村,小村莊不大,也就幾十戶人家。

村民大多出去打工了,村裡只剩下了一些孤寡老人和留守婦女。連個樓房都很少見,我好多年也難得回老家一次。

但是我今年回去,突然間眼前一亮。水泥路一直修到了村裡,家家戶戶蓋起了小樓房,新農村建設,村裡的房子都是統一規劃的,整齊的小樓房,現在水泥路的兩邊。再也不會像以前那樣下點雨連家門都出不了。現在農村變化真大啊,這都是因為黨的政策好啊,給農民得到真真正正的實惠。不但居住環境變得好了,而且農民的腰包也變得鼓了,環境的治理,讓天空越來越明亮了。也許有一天我會回到老家哪也不去,給新農村建設添磚加瓦。


肥哼哼


我的家鄉是廣西一個小鄉村。雖然沒有綿延大山,沒有流水潺潺,但是小村很寧靜,家家戶戶都敞開著大門,也不怕會有小偷小摸的。我們種植稻穀為生,每到農忙時節,田裡就是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大家在各自的田地裡一邊忙活著,一邊聊著說著,又辛苦又快樂。家家戶戶都會養些雞鴨豬狗,以前沒有手機沒有網絡的時代,和雞狗玩耍可以說是一種最容易獲得的快樂。最開心的還是母雞生蛋的時候,那悅耳動聽的雞叫聲,宣佈著我們即將有雞蛋可以吃了。我永遠熱愛那一片充滿了回憶的土地,和那些簡單的人,還有那純樸真實的快樂。


大大發


我的農村老家是在南方。小時候給我最大的印象是周圍都是山,群山環繞,開門就是山。儘管山清水秀好風光,但我還是想著要走出大山。就這樣,我來到了北方工作。第一次坐火車北上的時候,我看到一望無際的平原,非常感慨,原來世界上還有這麼平坦的地方。如今,走的越遠,越想念家鄉。還好,我在老家的宅基地上蓋了房子。每當我在外心情不悅的時候,我就翻出家鄉的照片看看,心心念唸的老家,充滿生機的綠色,總是能讓我的心平靜下來。非常感恩自己有一個農村老家,感恩自己的祖宗和父母等家人。


和女兒一起成長


2017年9月被國家譽為‘’中國花生之都‘’。我的村莊是在美麗的淮河北岸的天中大地,氣候分明,土地肥沃,人們勤勞。一年一季冬小麥和夏季花生,水稻,旱稻,大豆,玉米。優質花生,香豬養殖也是我縣的名片。

在改革開放的40年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紛紛走出家門,打工創業,率先成為小康村,精神文明示範村。率先實現農業機械化。道路整潔,房屋寬敞明亮,各種文化娛樂,健身設施應有盡有,農業基礎設施正在逐步完善。

村莊於四年前就沒有人居住了,下一步,國家補貼老房面積,撤掉老房恢復可耕地,為土地流轉作準備。

現在,人們所到之處都是歡聲笑語,載歌載舞……











花生之都陳哥


我的家鄉在烏蘭察布市轄區內,是一個偏僻的小山村,這裡四面環山,典型的丘陵山區,有人形容是七溝八梁三面坡,出門不是上樑就下坡,這話一點也不假。一條五公里南北走向狹長的山溝直通南面的雙耳山,溝兩邊不遠不近依坡勢零星散居著八九十戶人家,這個數字是改革開放初期的數字。現在可沒有那麼多人家了,隨著社會的發展,大多數人家進城闖蕩了。村子南高北低,每當下大雨從南山發下來的山洪水,向北順著沙石溝滾滾一路向前衝進大黑河,沿途兩岸不斷有支毛溝渠的雨水加入,水勢越往下游越大,跑山水水流湍急,山溝裡的大石頭隨著咆哮的山洪滾滾而下,山洪水流聲不時發出石頭碰撞發出的聲響,人們都習慣了每到大雨過後,山洪下來時跑出來看山水,也主要是通過水量判斷雨下了多少,下到了沒(這是方言,是說雨水下透了沒有)。山水過後裸露在河漕裡的右塊便一堆一堆的散落在河漕裡,這是人們蓋房房基礎最好的石料,準備蓋房子的人們便下河漕搬運儲存石頭。

這個村子立地條件並不算好,沒有水澆地,全是坡梁旱地,不過土頭比較厚,土質較好,三丈餘深度才見沙石,大集體時經過了"大躍進"和“農業學大寨"幾次大規模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坡梁地都打了地邊埂和水平田,這樣雖是旱田,但也保土保水,如雨水調均的話,農作物收成也算可以。百十多年前,先民們隨著走西口的人流先後來到這裡落腳,依地依坡取向陽處切土挖窯而居,黃土地上世代勞作的山民,面朝黃土背朝天,勤勤懇懇,繁衍生息,安安穩穩過日子。他們與世無爭,勤勞善良,從舊社會過來的人們,更是倍加珍惜新社會安穩的生活環境。

生產責任制落實以後,這裡的人們也像全國農村一樣,莊戶人釋放出了極大的生產熱情,他們勤勞苦幹在責任田裡,連年獲得好收成,生活得到很大改善,大多數人家蓋了房,人們從住了多年的窯洞裡搬進了新房……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變革,人們的思想也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大多人不再安於現狀,逐步走出大山,尋找新的更好的生活出路,一部分人進城落了腳,村裡的人戶也逐年減少,雖然有些僻靜孤獨,出門購物也不太方便,但人們生活無憂,特別是近幾年來,國家的政策好,農業稅減免了,還給糧食直補,退耕還林給補帖,生活困難有低保,加入新農合後,村民也能看得起病了,雖然村裡都是些老弱病殘者,但吃穿不愁,生活過得美滿幸福。

塞北的農村,春季雖然風大些,但畢竟是個充滿希望的季節,進入正月後冰雪逐步消融,封凍的土地也漸漸甦醒了,慢慢地隨著天氣轉暖,小草們便爭相探出頭來,最先開的花朵也一展風采,在一個不起眼的向陽處爭先亮相,隨後的日子在人們忙忙碌碌春耕中,不經意間便滿山滿坡綠起來了,各種花也競相開放了,引得燕子飛舞,蝴蝶蹁躚,打扮得小山村頓時有了光彩,不再灰眉土眼。

我們村子最使人驕傲的是樹木多,林草覆蓋率高。每到春天樹葉開展時,滿山遍野樹木蔥綠,人戶掩映在樹叢中,把個山村打扮的分外妖嬈,美麗好看。形成這地方樹木多的原因,一方面是土層較厚,水位較淺,有的地方泉水外溢,村子東南有一條溝由於有泉水小溪,人們習慣稱其為水溝子,大集體時雨水充沛,溝裡四季有常流水,春天順溝能一直流到溝外,人們常利用溝裡泉水脫坯和泥,攔壩飲牛羊,特別是春天利用泉水栽樹,自然樹木就很容易成活,村民春秋把樹枝椏臥在開挖好的溝渠,引水灌注,成活率很高。

村子除部分榆樹、山楊樹等天然林外,大多數是人工林,主要樹種是本地楊,還有引種的北京通天楊,新疆雜交楊等;其次是這裡人們的種樹積極性比較高,大集體時響應國家“植樹造林,綠化祖國"的號召,激發了人們的造林積極性。再就是利益催化作用,那時候農村建築房屋時,椽檁是主要建築材料,按當時價一條椽3元,一條檁多則30元,少則也10元多錢,一根梁就是上百元呢!除了自家人蓋房用料外,大多能出售,特別是後山人蓋房子大多來前山地區購買椽檁。你想那時一個工分才幾毛錢,賣一道檁就是30多元錢,夠過一個好大年的呢!因此,這也是人們積極造林的主因,大多人起早貪黑在自己的住宅周邊和屬於自己的地頭堰畔植樹造林,有的人家賣了樹還能娶回媳婦呢。由於村民植樹造林的熱情高,加之近年退耕還林的實施,所以,這地方的樹木就顯得特別多!樹木多了風景就自然好了。村裡原有兩大片山楊樹天然林,每到秋天樹葉熟透時,一片片,一溝溝,金黃色的,紅黃相間的,特別好看,特別養眼,真不亞於九月北京的香山。2015年秋我回去眊父親,被這裡熟透的紅葉徹底征服了。老實說在這裡住了四五十年還沒有發現有這麼美的景色,或許是住慣了熟視無睹,或許是忙的根本就顧不上也沒心情去欣賞這些,離開了偶爾回一次,反倒被這裡的美色吸引住了……按頓好家裡的營生,稍微閒暇時便抽空去水溝子和盧家樹林拍照……我把這些照片展示給親戚朋友欣賞,他們異口同聲問:"去九寨溝旅遊區了?"我故意"賣關子","啊哦,哈哈"發笑……還真把他們給忽悠過去了,哈哈😄,家鄉美,家鄉真美!!

夏秋季節,當你站在高處望去,山坡上溝堰畔到處被美景覆蓋著,特別養眼。那東西梁地堰裡的各種莊稼,一塊塊,一片片,藍色的葫麻花,紅白相間的山藥花,白色的蕎麥花,還有那莜麥和小麥,在輕風吹拂下,一浪一浪翻湧著,特別的好看,總之,我們村的夏秋季節非常美,我每次回到故鄉就不想走,非常留戀,走時總是一步三回頭地不想離去……

特別是到了後秋收獲的季節,特別高興,也特別的愁腸。高興的是自己一滴滴汗水澆灌的果實就要歸倉了,愁腸的是一來天氣漸冷,各種花卉和綠草漸漸的枯萎了,由此帶來了不捨和傷感;二來收穫作物的苦相當重,傳統的耕作方式,從收割到拉運碾打,道道工序很費力,特別是起山藥,既要一窩一窩用鍬挖起來,還需拾起成堆兒再拉運入窖,相當費力氣。不過,眼愁手不愁,更多的是收穫的喜悅,和豐收後享受的幸福!

說起家鄉使我至今難以割捨的是,家鄉人那種互助互幫,互相照顧,有事兒大家都來問問尋尋的那份情感,特別深也難以忘懷,雖然離開家鄉多年了,但每每憶起令人想念和回味。

大家見了面總是問長道短,都非常熱情,誰家有事兒大家都去幫忙,從不怕誤工舍力,頂多吃頓飯而已,有時頂多抽你一根菸了事兒。特別是起房蓋屋,紅白事宴,大家都互相調工幫忙,誰遇到事情也不愁無人幫忙。這在城裡是不多見的,我體驗得特別深,一個樓道住了幾年的人互不認識,見了面也和路人一樣,更談不上互助幫忙了,想也別想。越是這樣就越是感覺到村裡的那份濃濃的鄉情是多麼的可貴啊。

還有,還有,每年正月十五鬧紅火時,鑼鼓嗩吶一響,全村人都來參加,扭著,說著,笑著,唱著,把秧歌辦的紅紅火火,為的就是圖個喜慶熱鬧,那才叫與民同樂呢……

最後忘了告訴你,我們村隸屬於卓資縣梨花鎮管轄,小村名不見經傳,解放初期叫慶隆,現名大包溝村。你可便小瞧了這個不起眼的小村,解放初期的慶隆小學校可是一所六年制完全小學,學生人數最多時達六百多人,是卓資縣六大完小之一,當時稱“六完小"。慶隆小學也是全縣最早的民辦公助全日制小學,1952年建校,設六個公立班,生源範圍除慶隆、慶豐(大場面)的學生外,還包括周邊碌碡坪和保安部分鄉村以及獅子溝、榆樹營村的部分學生。小學校的興建主要是當地村民重視教育,辦學熱情高,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小學校的興建,為當地培養輸送了大批有用人材。要說這個村美麗有風水的話,那麼,小學校就是這個村的希望和魂,那叮叮噹噹上課下課的鐘聲,特別悅耳動聽,曾喚醒開啟了多少學子幼小懵懂的心靈……











快樂638567


用一段話來介紹你的農村老家?

農村怎麼能用一句話就能介紹完的,要說來話長的很只是很少有人願意去說自己是農村的,這裡面的意思大家懂的。

我們村以前很窮,現在雖然有些改善了,但是和其他地方的農村比較來說,農民收入還是很落後的。



現在雖然比以前富裕多了,但都是靠農民外出打工做生意改變的現狀,倒塌的土胚房痕跡還依舊清晰可見,整體的環境顯得特別的髒亂差。

縣城裡這幾年建設的還是比較好的,都是開發的一些可以旅遊的項目,和一些對農民沒有用的公園,如果用那些建設公園的資金來搞民生,也許現在我們那的農民會過的更好。

以前我們村都是種棉花的,每到了收棉花的季節,站在地邊上遠遠望去都是白花花的一片,現在都改成種玉米和小麥了,收入也不是特別的好。

前幾年說什麼農村改造,農村合併建設新農村,當時說的天花亂墜的,以為能過上好日子,結果是有音無訊了,到現在也沒有什麼動靜,不知道到是謠言還是傳言,給我們農民潑了一頭的冷水。

不管怎樣,在農村永遠都有家的感覺,只要回到農村第一件事想到的,就是嚐嚐家鄉的特產美食,也是我我們那的人形成的一種風俗習慣,只要回家吃上了我們那的特產美食,就算到家了。

我是你們的小古,分享農村見解,一起看三農,喜歡記得點點關注,轉發評論說說您的家鄉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