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子不言父過,女不道母奸”是什麼意思?有何道理?

農人李哥


“子不言父過,女不道母奸”這句俗語的意思是:當兒子的不要直言父親的過錯,當女兒的不要說母親奸詐。(我覺得不是指母親和人通姦,古代女人地位低下,不守婦道打死勿論)

這句話在古代沒任何毛病,放到現代有待商榷。

我國古代講究的是“三綱五常”,“三綱”是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五常”是指:仁、義、禮、智、信。

“三綱五常”這個詞兒出自於西漢大儒董仲舒之口,他是根據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婦婦”總結而來的。

無論孔子還是董仲舒,都認為人們應該遵守一種尊卑、高低、貴賤之別。也就是說當皇帝的要有一個皇帝樣,當臣子要有臣子樣……

即便皇帝犯了錯,當臣子的要口下留情,要給皇上一個面子。

比如殺岳飛明明是高宗的旨意,秦檜奉命執行,最後秦檜卻為高宗背了黑鍋,至今秦檜的鑄像依然跪在岳飛面前贖罪,高宗是皇帝,當然不會受到任何指責。

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清朝四大名臣之一的李鴻章,他為慈禧背了一輩子“賣國賊”的黑鍋,你見過李鴻章說過慈禧的不是啊?

涉及到父子、母女也是這樣。

相傳舜的父親不喜歡他,舜的母親死的早,父親續絃娶了後老伴,生了一個兒子,即舜的異母弟。

父親喜歡弟弟不喜歡舜,父親和弟弟想法百計想害死舜。顯然父親有錯,舜卻沒有怨恨父親,而是以德報怨,數次死裡逃生,最後因德高望重成了一國之君(三皇:堯、舜、禹)。

古語云“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當初秦始皇猝死後,宦官趙高和次子胡亥陰謀奪權,趙高冒充秦始皇的筆跡,傳詔秦始皇的長子扶蘇自殺。

扶蘇雖然感到蹊蹺,但還是自盡而亡,扶蘇連辯解都不敢,他哪有勇氣指責父親有過呢?

由於尊卑和家庭倫理思想的薰陶,古代家庭秩序由一家之長確立,父子之間的關係猶如君臣關係,父親說了算。

即便父親有過錯,當兒子的不可以直言父過,同樣女兒也如此,母親再奸詐也不能指責。

這句俗語放到現代有點不妥,父親有錯,當兒子的不能沉默不語,而是要耐心相勸,比如父親偷了人家的東西,當兒子的應該勸父親收手,這是為父親好,避免父親滑向深淵。

如果女兒發現母親有外心,不要置若罔聞,應該單獨規勸母親珍惜安定的家庭生活。總之晚輩規勸長輩要好言好語,千萬不要激化父子、母女之間的矛盾,尊老是古今永遠不變的基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