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純屬名詞羅列,為啥給人感覺意境悠遠?

雅欣雅緻


因為這首《秋思》很特別,所以,讓人感覺意境悠遠。作者馬致遠,如不假思索一般,啪啪啪,一口氣道出了九種風物,在猝不及防之間,帶給讀者的衝擊力極強。不禁讓人覺得,自己不是在吟誦文字,而是正在瀏覽一幅秋郊夕照圖。



馬致遠是元曲大家,是元大都(今北京)人氏。其生卒年,約為公元1251年-公元1323年(此僅為其中一種說法,未定論,僅供參考)。他字千里,號東籬,別稱馬神仙。從這幾個稱號就可以看出,馬致遠屬於老莊一派,素有遠離塵囂、歸隱田園的心願。不過,據史料記載,馬致遠年輕時,也曾熱衷於追逐仕途,並且,在宗族和鄉里中間還頗有聲名呢。


“天淨沙”是元曲的曲牌名的一種,就算小令吧。在這首《秋思》裡面,整篇沒有一個“秋”字,也沒有一個“思”字,更沒有一個“愁”字,卻透露出一股濃濃的悲涼和哀愁。請看原文: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深秋時節,黃昏時分,想必已是涼風瑟瑟,日影低垂了。此時,疲憊的遊子,在不經意間,由近及遠,瞥見了周遭的一切。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就像電影中的定格鏡頭一樣,一一順序呈現在眼前。


這前三句,一共一十八個字,全部是由形容詞加上名詞組成,其中,沒有一個動詞。並且,枯、老、昏與古、西、瘦等的運用,恰到好處,在無形中,起到了對景物的強化作用。不但沒有人工雕琢的痕跡,還精煉到極致。如此的巧妙安排,使得其韻味雋永悠長。這一手法,也算是前無古人了。難怪,後世對這首《秋思》的評價極高。


秋天蕭瑟,引發愁思,是中國傳統文人特有的情感表達方式。那麼請問,到底是羅列景物再借以抒情為好呢?還是心中縱有千言萬語卻欲言又止為佳呢?我看是各有千秋。雖然都是斷腸人在天涯,不過,由於各個人的秉性不同,所以,其表現手法也是大有分別的。


馬致遠這個落魄的遊子,早已心灰意冷。所以,他的心中只留下了一個“愁”字;反觀一生豪放不羈的辛棄疾,雖然也是壯志難酬,卻仍然是憤憤不平。因此,辛棄疾心中的思緒,較之馬致遠,就要複雜得多了,也就不僅僅是一個“愁”字所能概括的啦。請看: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俗話說,文而第一、武無第二。你覺得,以上哪一首更合你的心思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