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告別》——思考死亡是為了活得更好

1月16日,趙忠祥因癌症在北京去世,享年78歲,剛好這天也是趙忠祥的生日,莫名的多了幾分感慨,幾分緬懷,緬懷童年的那份純真,感慨歲月的無情。

人生最後一個考題,就是如何面對死神的召喚,恐懼、沮喪、憂傷是人之常情。無論你多麼堅強,多麼豁達,在死神面前都無法高傲、從容起來。無論你是達官貴人,還是平民百姓,都逃脫不掉。那我們究竟要怎麼面對死亡這個問題了?我將分享《最好的告別:關於衰老與死亡,你必須知道的常識》這本書給大家。

該書作者是阿圖·葛文德, 白宮最年輕的健康政策顧問,影響奧巴馬醫改政策的關鍵人物,受到金融大鱷查理·芒格大力褒獎的醫學工作者,《時代週刊》2010年全球“100位最具影響力人物”榜單中唯一的醫生。 美國麥克阿瑟天才獎獲得者,2003年美國最佳短篇獎得主,2002及2009年美國最佳科學短篇獎得主,2009年榮獲哈斯丁斯中心大獎,2004年被《新聞週刊》評為“20位最具影響力的南亞人物”之一。

《最好的告別》——思考死亡是為了活得更好

作者作為醫生,深知生命是一條單行線,一步一步走向衰弱和死亡,生老病死的過程是不可逆的。但對於大眾來說,認為該問題太殘酷,都會下意識的拒絕面對該問題。書中說到:“因為我們的文化拒絕接受生命週期的限定性,以及衰老與死亡的不可避免性,我們的末期病人和老人才會成為無效治療和精神照顧缺失的犧牲品。”如何面對死亡,書中給出了詳細的闡述。

1.獨立的生活到老是不可能的

人的一生是從非獨立到獨立最後到非獨立的生活過程。

八大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如廁、進食、穿衣、洗浴、整容、下床、離開座椅、行走。

八大安全獨立生活能力——購物、做飯、清理房間、洗衣服、服藥、打電話、獨自旅行、處理財務。

隨著社會的進步,醫療水平的提高,人的壽命越來越長了。人會衰老,每個人的身上或多或少會出現步履不穩、記憶衰退、失能、失智的情況。隨著年紀的增長,問題會越來越嚴重。醫生都提供不瞭解決方法,只能靠自己和自己的家人。

《最好的告別》——思考死亡是為了活得更好

2.接受變老這件事

作者同菲力克斯·希爾弗斯通溝通過衰老的問題,他告訴我們:衰老過程並不存在一種單獨的、共同的機制。我們的身體在逐年積累脂褐質、氧自由基損傷、隨機的基因突變以及其他的各種問題,這個過程是逐漸的、不停息的。

衰老是我們的宿命,死亡終有一天會降臨。

科學的醫學護理,可以緩解衰老的速度。人們都怕死亡,也怕衰老。大家都不惜重金投入醫美整形,就是為了延緩衰老。

明尼蘇達大學的研究者們找到了568位70歲以上的男士和女士。這些人都是獨居,且都有慢性健康問題。

隨機安排一半的人看老年病醫生和護士,剩下的人看平常的醫生。18個月內,兩組都有10%的人離世,但是,看老年病醫生的病人失能概率降低了1/4,患抑鬱症的概率降低了50%,需要家庭保健服務的概率下降了40%。

3.面對衰老,我們準備好了麼

書中說到:高齡的老人最害怕的不是死亡,而是喪失聽力、記憶力,失去最好的朋友和固有的生活方式。

我外婆今年80了,由於舅舅要去外地發展,因為只有一個兒子,我外婆不得不和我舅舅一起去陌生的地方。附近沒人陪她說話,而且腿腳也不利索,還摔了兩跤,經常忘記一些事情。和媳婦關係不好,孫子也不孝順。基本上只能看電視,成為一個悶葫蘆。每年回來一次,去老家找隔壁的嘮嗑,緩解下自己的情緒。

當我們衰老脆弱,不在有能力保護自己的時候,那我們可能只能去養老院了。養老院的目標只能是護理,你能做什麼事,你不能做什麼事。從來不會問你的需求,也不會關心你的喜好。

4.放手:什麼時候努力醫治,什麼時候放棄治療

《聖經·傳道書》中說到:生有時,死有時——當我活到頭的時候,我希望能平靜地面對生命的終點,並且是以我自己選擇的方式。

當你身患絕症,生命所剩無幾,醫生提供給你兩種方案,方案一:活一個月,但是可以正常的和家人再一起;方案二:活三個月,但是可能有很大的後遺症。

絕大多數人都不會和病人本人商量,來詢問他的意見,都是家屬單獨的給出了選擇,病人只能被動的去承擔。

我外公得了癌,已經擴散到脊柱了,內臟大部分都有。醫生就給出了兩個建議,切除脊柱上面的癌細胞,可以活三個月;不動手術,天天吃藥,可以活一個月。然後我舅舅和我媽,就沒有和外公商量,直接就下了結論,動手術。雖然我外公三個月之後離世了,但是期間的痛苦,常人無法忍受,無法下床,全身疼痛無比,到最後離世的時候,左腳都比右腳短了一截。

選擇家屬來做,痛苦病人來承擔,這種是不可取的,需要病人和家屬一起來做選擇。

5.勇氣:最好的告別

勇氣是面對知道需要害怕什麼或者希望什麼時候體現的力量,而智慧是審慎的力量。

人的結局是不可控的,物理學、生物學和各種意外在我們的生活中為所欲為。我們需要有勇氣來面對。

只有不去努力活得更長,才能夠活得更長。

書中作者舉了個例子,是他的一個患者,名字叫朱厄爾·道格拉斯。她是一個結腸癌患者,但是她不願意面對手術給他造成的痛苦,擔心手術的情況會使他惡化。另一方面,她還有很多願望,她想和她家人一起去商店,給家人做晚飯,幫一個孫子出個主意。

她需要在不冒險的前提下,儘可能的幫助她回家和家人在一起。

不需要考慮風險,不需要考慮活多久,我只需要立即覺得舒服,然後能回家陪伴家人一段時間。

《最好的告別》——思考死亡是為了活得更好

伊壁鳩魯說過:賢者既不厭惡生存,也不畏懼死亡,既不把生存看成壞事,也不把死亡看成災難。賢者對於生命,正同他對於食品那樣,並不是單單選多的,而且選最精美的;同樣地,他享受時間也不是單單度量它是否長遠,而是度量它是否最合意。

善終不是好死而是好好活到終點。在人能獨立的前提下,長壽是我們優先考慮的問題。但是當衰老來臨,建構個人故事才是維持人生意義的根本,通過改變生命最後階段,我們才能不留遺憾的活到終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