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禍之後他年輕依舊,厚積薄發評書大家,他叫田連元

說起評書四大家來,筆者有一種感覺,好像田連元始終排在後面的樣子,一說起大師範,袁闊成當仁不讓。一說起名氣大,單田芳跟著井水走。似乎田連元的名氣和藝術修為要弱一點似的。


車禍之後他年輕依舊,厚積薄發評書大家,他叫田連元

筆者當然也承認袁闊成和單田芳的藝術成就和地位,不服不行。但從內心出發,評書四大家筆者最愛聽的還是田連元,而且田連元總給人一種感覺,那就是他好像從來沒老過,始終是一副年輕人的樣子,這可能也是他的藝術特點決定的吧。


車禍之後他年輕依舊,厚積薄發評書大家,他叫田連元

一、 平常又不平凡的曲藝世家

田連元1941年生於長春,他的祖籍是河北鹽山,祖父田錫貴是滄州木板藝人,父親田慶瑞是從東北大鼓改說西河大鼓的藝人。

田連元本名田長庚,他還有一個妹妹田素珍和一個弟弟田長連,本來父母親也是不想讓三個子女從事曲藝行業的,兄妹三人和其他孩子一樣都安心上學。無奈田慶瑞後來生病,身為大哥的田長庚小學沒畢業就輟學學藝。他的妹妹後來也從事了曲藝行業,進入本鋼文工團。弟弟則一直紮根學業,後來由於表現突出而從政。


車禍之後他年輕依舊,厚積薄發評書大家,他叫田連元

田長庚九歲時拜相聲演員王佩元的父親王起勝為師得藝名田連元。王起勝是天津知名評書藝人,田連元的“連”字也就是西河大鼓清家門的字輩,和他同輩的還有馬連登,趙連甲和金連瑞(金文聲)等人。單田芳屬於西河大鼓梅家門的,字輩不同但輩分和田連元一樣。坊間傳聞馬岐曾和田連元盤道,問他是哪個“連”,田連元一笑,和你父親是一個連。

田連元有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在他的堅持下,幾個子女都沒有學習評書而是紮根學業從事普通工作,兩個孫女和一個外孫女同樣如此,不過一家子都富有文藝細胞,多從事和藝術相關的行業。

論起曲藝世家來,田連元沒有袁闊成那麼家世顯赫,說起家族的歷史,田連元也沒有單田芳家族那麼跌宕起伏。田家就像一個平常的曲藝世家,但在平常中透著一股不平凡。


車禍之後他年輕依舊,厚積薄發評書大家,他叫田連元

二、 厚積薄發的曲藝之路

在全國大部分觀眾眼裡,田連元的成名似乎比袁闊成、單田芳和劉蘭芳都要晚一些,當然他也確實年輕一些,直到1985年他憑藉電視評書《楊家將》一舉成名走紅全國。

事實上田連元的從藝之路和袁闊成單田芳差不多,他們都經歷了動盪的時代,也經歷了舊書—新書—舊書這樣的過程,田連元在這個過程中積累了相當多的藝術沉澱,這才有了他後來的一鳴驚人。


車禍之後他年輕依舊,厚積薄發評書大家,他叫田連元

田連元十幾歲時曾在天津跟隨武術前輩岳家麟學習武術套路,還練了刀法、劍術甚至還有護手鉤,這些東西雖然沒有堅持下來,但在幾十年後卻在電視評書上起到了關鍵作用。我們看到田連元的電視評書很大的一個特色就是武術動作精彩而到位,這和他早年的武術積累是分不開的。

在下鄉時,田連元曾經唱過兩年多京劇,《沙家浜》中他唱刁德一,《杜鵑山》中他演溫其久,這讓他掌握了一些戲劇和京劇的表演技巧和理論。


車禍之後他年輕依舊,厚積薄發評書大家,他叫田連元


車禍之後他年輕依舊,厚積薄發評書大家,他叫田連元

由於工作的關係,田連元甚至還說過相聲,當過主持人,他是本溪曲藝團業務副團長,因此需要涉獵很多曲藝項目,比如他比較擅長的短篇評書就很有個人特色。

還有一點更重要,田連元學歷不高,這是事實,比如他曾被詬病的唸白字如“面面相觀”“校玉”什麼的廣為流傳。但不能否認的是田連元愛看書,他幾乎是自學成才,對於古今中外各種書籍都愛不釋手。他說《水滸傳》捎帶著科普老虎的發情期是怎麼回事,他說短篇評書或者留釦子經常會模仿歐亨利和莫泊桑的結尾等。

正是由於這些厚積的過程,田連元終會迎來薄發的時刻。


車禍之後他年輕依舊,厚積薄發評書大家,他叫田連元

三、 電視評書和實景評書

1985年田連元在遼寧電視臺錄製了長篇評書《楊家將》,當時大部分人都沒有信心,甚至連遼寧電視臺的攝像師們都不愛給他錄,因為實在是太沒有技術含量了,一個人站在那裡嘚吧嘚半天,攝像鏡頭都不需要動,什麼推拉搖移都用不上,白瞎攝像大哥一身本領了。

事實上田連元自己心裡也沒譜,畢竟沒人嘗試過這種形式,他忐忑不安的告訴遼寧電視臺,要是有人寫信來罵一定要告訴我是怎麼罵的。

沒想到播了快一個月,沒有人來信罵,也沒有人來信表揚,唯一的變化是攝像師們再也不牴觸給田連元錄像,因為攝像師自己都聽進去了。用攝像大哥的話講,一開始覺得枯燥,但聽了十分鐘就聽進去了,錄了一回就惦記著什麼時候接著錄下回,因為有釦子在那,攝像大哥也著急聽下回啊。

有一天臨時有球賽任務,電視評書《楊家將》停播一天,結果當天就有很多電話打到電視臺質問,你們什麼意思,播了一半不播了,這還沒講完呢,帶著懸念呢你就不播了啊。遼臺和田連元這才知道,成了!

長篇評書《楊家將》一炮打響,開啟了評書行業的新紀元,田連元功不可沒。


車禍之後他年輕依舊,厚積薄發評書大家,他叫田連元

由此開始,田連元走紅全國,他參加了春晚,甚至在1990年春晚上當了紅隊隊長,成為串場主持人之一。

田連元再接再厲,《瓦崗寨》《包公傳》等長篇評書陸續上了電視。他個人被邀請到北方曲校講學,還擔任了中央電視臺《曲苑雜壇》撰稿人。

有很多觀眾可能沒趕上《楊家將》爆紅的時代,但九十年代田連元的另一部電視評書代表作《水滸傳》也是家喻戶曉。


車禍之後他年輕依舊,厚積薄發評書大家,他叫田連元

筆者記得當年在《電視書場》上天天追田連元的《水滸傳》,對他的人物刻畫和場景刻畫能力記憶猶新,尤其是“三碗不過崗”和武松喝酒巧遇孔明孔亮等橋段,把電視機前的筆者說得口水直流,這種刻畫人物和細節的功夫簡直是爐火純青。


車禍之後他年輕依舊,厚積薄發評書大家,他叫田連元

評書行業有話,會說的說人物,不會說的說故事。田連元就是一位特別會說人物的,尤其是他說寇準,那表情、動作和口音簡直猶如寇老西兒上身,於是有人說田連元就是寇準再世。


車禍之後他年輕依舊,厚積薄發評書大家,他叫田連元

正是因為田連元對人物刻畫的獨到功夫,央視拍攝《水滸傳》時特別邀請了他擔任顧問,這也是對他藝術成就的一種認可。


車禍之後他年輕依舊,厚積薄發評書大家,他叫田連元

難能可貴的是,田連元到了功成名就的古稀之年還在創新,他在七十歲之後開始錄製新的評書—電視實景評書。這種走到事發地現場說評書的形式確實讓人耳目一新,雖然目前來看肯定是達不到當年電視評書的那種火爆,但對於這個歲數這個身份的田連元來說,已經是在足夠讓人敬佩的了。


車禍之後他年輕依舊,厚積薄發評書大家,他叫田連元


車禍之後他年輕依舊,厚積薄發評書大家,他叫田連元

四、 車禍歸來依舊年輕

田連元曾概括自己的身世,二十多歲喪父,四十多歲喪母,七十多歲喪子,人世間的痛苦和悲劇大抵如此。

不得不提的一件事就是2014年田連元父子在瀋陽青年大街發生的那起車禍,當車禍發生時,筆者就在事發地不遠的加油站,當時只知道是撞了車傷了人。沒想到回家一刷新聞才知道,去世的是田連元的小兒子,重傷的是田連元。這時候筆者也才意識到原來田連元成名這麼多年卻一直沒離開本溪。


車禍之後他年輕依舊,厚積薄發評書大家,他叫田連元

車禍的具體過程筆者不再贅述,肇事者是中鐵九局的項目經理,醉酒駕車造成事故。事後田連元提出408萬的元的民事賠償還一度引起爭議。

對此田連元態度明確而且理智,408萬對於普通人來說感覺是多了點,但一切由法院判決,而且你就是給我四個億也換不回我兒子的一條命。此外,對於肇事司機獲刑三年,田連元表示判決是輕了。筆者認為田連元的表態沒毛病。


車禍之後他年輕依舊,厚積薄發評書大家,他叫田連元

事後筆者曾想過一件事,如果田連元成名後也像其他名人一樣定居北京而不是經常北京本溪兩頭跑,如果他兒子像其他星二代一樣稍微奢侈一些開一輛安全係數高點的豪華車,是不是這個悲劇就可以避免。

當然,可能大多數人都和筆者一樣,認為田連元經歷喪子之痛和重傷,會不會就此隱退頤養天年。


車禍之後他年輕依舊,厚積薄發評書大家,他叫田連元

半年後,田連元復出了,復出之後的他演出時依然神采奕奕,依然能夠大幅度展示那些武打動作,甚至還上了遼臺春晚,最近還收了徒弟,其中一個徒弟則是苗阜的搭檔王聲。


車禍之後他年輕依舊,厚積薄發評書大家,他叫田連元

就像筆者前文所說,怎麼就感覺田連元沒老過一樣呢,經歷了這麼多波折,歸來之後他依然是個年輕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