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人和人的最大差別,是在認知上,恍然大悟

在這個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

普通人和高手之間最大的區別是什麼?

其實就只是

認知的快慢、深淺、高低、長遠

還有就是有多少認知


原來人和人的最大差別,是在認知上,恍然大悟

這麼去理解認知的這幾個關鍵詞?


1、認知的快慢

意思就是說

有一些很普通的道理

有一些人在20幾歲的時候就已經徹底的悟透了

而則有另外一部分人,10年、20年、30年

甚至是一輩子都能去悟透那個道理

那麼認知本質的快慢或者說覺醒的快慢,到底有沒有捷徑?


送你三句話

先知先覺者

後知後覺者

不知不覺者

如果你很早就已經知道

並且是真正的體驗過、或者覺醒

也就是體驗過印象最深刻的, 這些到道理

那你就非常容易去悟透裡面真正的核心


舉個例子

像毛爺爺、馬雲、這些人都是先知先覺的人


原來人和人的最大差別,是在認知上,恍然大悟

先知先覺的人有什麼特性?

給別人的第一印象就是

說的每一句話,談的每一件事,一出口就有一鳴驚人

然後你就會覺得,太TM有道理了

沒錯,就是這種感覺


對於後知後覺的是哪些人呢?

就是先天的領悟能力比較差

而且又缺乏體驗、就很難去覺醒

對於這種人應該怎麼辦?

唯一的捷徑就是

通過大量的培訓、學習、看書

然後去加入很多行業的圈子

也就是跟別人去學習

看看別人是怎麼做這件事,怎麼去講這個原理的


比如我舉個例子

詐騙犯是怎麼去詐騙的?洗腦營銷是怎麼搞的?

社群營銷是怎麼玩的?情感營銷是做的?


也就是說

這些你都很難自己去領悟

但是,如果你通過後天的學習

就會明白

一下子就會覺得這說的太好了,原來是這樣

對於這一類人

只要去獲取到足夠的認知,也是可以成為小有成就的人才

以上就是獲取認知維度最快的捷徑之一

那麼對於不知不覺的人呢?

就是他自己被騙了,也從來不去反思

我為什麼被騙了?為什麼被忽悠、套路

我為什麼會上當?


也就是說

從來不去主動的深度思考

也不去學習這門防騙,或者詐騙別人

就是這樣一種狀態,好死不如賴活著的

然後就讓這事就這麼過去了


結果呢?

接著一次又一次的被騙


2、認知的深淺

公司隔壁,有一個30出頭的哥們

自己做了一個生意,就是開了一個網吧

有一天正好在等電梯的時候碰到他,就閒聊了一會

我就問他,你為什麼要開網吧?


這哥們就跟我說

因為現在有一批電腦正在處理,我也不知道去幹點啥

就覺得網吧的生意也還好,就匆匆忙忙的裝修開業了

再加上房租開業免2年,就去開幹了


原來人和人的最大差別,是在認知上,恍然大悟

你發現沒,其實只要是稍微有點市場洞察能力的人來說

只要你簡單的去其他網吧做一個調查

瞭解一下情況,你就會發現

其實現在的網吧已經是一個衰退的時期

你再去看看身邊的年輕人還有幾個人會去網吧?

現在大部分人

都已經是用手機,去玩手遊

而且現在誰家裡沒一臺電腦?


所以說

這哥們還是活在過去的思維和以前的認知狀態裡

當他開始去裝修的時候,我就認為是已經失敗了

結果開業後的3個月來就沒多少生意

但自認為生意很好的他,還在堅持死磕


這種人

做事情的認知,就是非常淺薄的

如果你要去做生意,就一定要往深了去探索

1、先去問問現在同行的情況怎麼樣?

2、然後再調查一下附加的門店怎麼樣?

3、在去調查一下你的目標客戶,他們的想法是什麼?他們在做什麼?

也就是說

只有通過大量深入的調查,你就能發現這事能不能搞

而不是TMD僅憑自己的直覺就去幹

但是

在現實生活中,這種傻X太多了


3、認知的高低

到目前為止,還是有非常多的人認為

做生意TMD就是買買產品

這其實是一種最低級的認知玩法

不要覺得除了賣產品就沒有了

還可以賣技術、加盟、代理、商機、信息

各種東西,不管賣什麼,能賺錢不就可以了嗎​?


可能你這輩子都沒想到過,其實賺錢也是有軌跡可循的


比如我舉個例子

像我們平時出門

比如今天我要去北京,那選擇這麼去就成為了關鍵

為啥?

因為選擇大於努力這句話一點都不假


你是

是步行(賣產品)

還是騎自行車(賣服務)

又或者是做去租車(賣技術)

還是自駕遊(創業)

或選擇坐火車(賣代理)

高鐵(賣故事)

飛機(資本運作)

所以選擇什麼工具就非常重要

因為這就決定了你達到結果同樣的時間內

你到底創造了多少價值

賣產品、賣服務、賣技術、賣故事

賣概念、賣加盟,代理、賣區域,分銷

賣原材料,抓核心技術,壟斷、賣夢想

賣信息、玩資源整合、玩資本運作、玩空手套白狼

或者是組合來賣產生的核爆

賣產品+技術

賣故事+賣夢想的


一定要記住一句話

只賣看得見的永遠沒有賣看不見的賺錢

但是大多數人,還是停留在賣產品

這種低緯度的賺錢軌道里面,從而一輩子都走不出來


4、認知的長遠

宗慶後是做實體發家致富的

但是一直認為馬雲的互聯網就是虛擬經濟,走不長遠


但是結果呢?

自從馬雲超越宗慶後後

宗的各種行為,說法,每次打自己的臉


為什麼?

因為宗慶後是傳統發家的

他就認為馬雲搞互聯網的,不切實際,不靠譜

當大部分00後,90後都已經開始在淘寶買東西

用支付寶的時候

宗慶後的鄙視互聯網的情節,很顯然弱化了很多

而且現在也不怎麼比比了


所以這就是看的長和遠

和不敢於順應時代潮流,以變應萬變的區別

如果你還著眼於自己的傳統思維

傳統鋪貨模式,那麼在現在已經不適用了

你要學會順應時代的趨勢,去把控長遠的未來

這樣你才可能持續脫穎而出


5、認知的多少

很多人的認知,都是一個點的

什麼意思?

就是他只知道客戶就是來消費,僅僅是來買產品的


事實上呢?

客戶除了消費產品,其實還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舉個例子

1、幫你轉介紹

3、幫你口碑傳播

4、成為會員

5、成為合夥人

6、成為你的粉絲

7、消費其他更多產品和服務

8、成為加盟商,代理商,分銷商

現在都說是社群的時代

那麼你到底有沒有利用社群,也就是社交去做生意?


比如

用戶分享優惠券給朋友,兩個人都得5塊錢優惠券

可能很多人認為這麼一個小的動作,有人會轉嗎?

其實只是你不懂

有很多女生閨蜜之間,是會經常這樣互相分享的


所以

你要多設計一些內容,福利,讓用戶去主動傳播,轉發

這是非常有必要的


拼多多,為什麼能做起來?

不是男人和男人之間的轉發

大部分情況下都是閨蜜與閨蜜之間的轉發


所以不要太侷限於一個點的認知

一定要換多個角度去思考問題,那麼一切就變的簡單了


通過以上我說的這5個點的分享和感悟

請問

普通人和高手最大的差別是不是就是高緯度認知和低緯度認知的差別?


所以一定要記住這幾句話

人和人之間的競爭

表面上是車子、房子、面子,裡子之間的競爭

其核心是能力、資源、背景、圈子,人脈之間的競爭

但本質上是認知、思維,洞察本質規律快慢之間的競爭


  • 陳波
  • 95後創業者
  • 專注於分享記錄自己對互聯網創業的思考感悟
  • 關注【陳波頻道】頭條號,每天收穫最實戰的乾貨
  •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不妨點贊、轉發、收藏一下
  • 有任何問題都可以私信或者給我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