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下葬後,封閉地宮的最後一位工匠怎麼出來?

每天拍攝生活趣事


古人們認為人死了之後,會到另外一個世界繼續生活。為了能夠繼續享受生前的一切,古人們就修建了奢華的陵墓,並配備了大量的陪葬品,在死後一同帶進墳墓中。

在古代皇帝作為天下的主人,陵墓的規格自然是極高的。一般來說大部分的皇帝在剛登基時就開始為自己修建陵墓,一座大規模的帝王陵墓常常需要好幾年,甚至幾十年才能修建好,可以說是極盡的奢華。為了防止陵墓被盜,帝王陵都會用上十分精密的機關,在皇帝下葬之後陵墓的石門就會關上,並從裡面反鎖,再也無法打開。

以秦始皇為例,據說他下葬之後後宮沒生育過子女的妃子全部都殉葬了,而一同殉葬的還有修建陵墓的工匠。之所以殉葬工匠,是因為這些人十分熟悉陵墓的地形和構造。如果放走怕他們日後會夥同他人前來盜墓。 可以說在中國歷史上為皇帝修建陵墓的工匠,活著回來的少之又少。

而在先輩們一次又一次血的教訓中,工匠們也變得聰明起來,在修建陵墓的時候往往都會留一手,為自己日後逃生所用。那工匠們都是怎麼做的呢?

最常用的就是偷偷修建一條叫做木栓頂門的暗道,只留有一條細縫。等到墓室關閉之後,工匠們就可以通過這條暗道打開通往外界的洞口。傳聞孫殿英盜取慈溪陵墓的時候就發現了這個秘密,當時因為軍費緊張,他不得不盜墓獲取錢財。他以軍事演習為藉口,用炸藥炸開了慈禧的陵墓,但是效果十分的不理想。在他一愁莫展的時候,手下有人告密之前為慈禧修建陵墓的工匠有人活著回來。於是他把工匠抓了起來,逼問出了進陵墓的暗道,同時也使得這一秘密大白於天下。


彈指千年


皇帝下葬後,封閉地宮的最後一位工匠怎麼出來?我來說說我知道的吧!


工匠的智慧!

在很早以前,皇帝下葬之後都是要留下一名工匠在陵墓裡,用作從墓室裡面栓鎖住墓室大門,以防止盜墓賊輕易的進入,而這名留下來的工匠最後會因為墓室裡缺氧而死。當然也有聰明的工匠會秘密地在墓室裡留下個出口,最後從這個出口秘密的溜出去!

後來,為了避免這種殘忍的事情再次發生,聰明的工匠們發明了一種叫“拐釘鑰匙”的工具,這種“拐釘鑰匙”能從墓室外面把墓室裡面的栓鎖落下,從裡面將墓室封閉,這樣一來既避免了工匠們的死亡,又防止了盜墓賊盜墓!

而“自來石”的發明更是展現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智慧!當皇帝下葬之後,從外面關閉墓室大門,墓室裡面的“自來石”會從墓室裡面自動將墓門鎖死,這也避免了工匠們的死亡!

當然,這些工匠都算運氣好的,如果碰到要求殉葬的皇帝,這些工匠的命運就悲慘了,例如:統一六國的秦始皇,他的陵墓修建動用70萬勞工,當陵墓建造完畢之後,為了保住陵墓裡的秘密,參與建造的工匠都被活埋進了陵墓中為秦始皇殉葬!


唐古看今


但凡是工匠,就有一門吃飯的玩意,反正是餓不死。

但,作為封閉地宮的工匠,工作總是戰戰巍巍,小心翼翼,因為一個搞不好,就給帝王殉葬了。在歷史上,就有記載,給秦始皇建地宮的工匠,最後就被殉葬了,原因是知道太多了,怕引來盜墓者。

後來,帝王們是不讓工匠殉葬了,但工匠得將墓門設置巧妙,要保證最後一位出來後,墓門上鎖後,很難打開。這如何做到?

三個字:頂門石。

說起頂門石,不得不說老祖宗們還是很有智慧的,在墓門後面設置一道獨特的裝置,在最後一位工匠出來,墓門緩緩關閉,再也不能從外面打開,除非炮轟。

這個獨特的裝置,就叫“頂門石”,也叫“自來石”。將這塊石頭立到墓門靠墓裡那一側,離門大概有1--2米的地方,讓頂門石底部在一個凹槽裡面,隨著墓門關閉後,有工匠通過裝置慢慢把頂門石拉近,最後頂住墓門。

此後,無論如何也打不開墓門了。這是工匠們偉大智慧的體現,更是為了自我保護設計出的絕招。

自從有了頂門石之後,工匠們再也沒有被殉葬在墓裡了。中山靖王劉勝的墓,被挖掘之後,就看到了頂門石。

總之,後來頂門石就成為了王侯將相墓室的標配了。當然,主要就是為了防範盜墓者。

另外,為了防止盜墓,在墓門口設計通道,放置很多的大石頭,讓盜墓者無法穿越重重石頭,打開墓門。

當然,到了近代之後,盜墓變得容易了,因為炸藥出現了。無論多麼牛逼的墓,只要官方想挖開,就沒有做不到的。而私人盜墓炸墓,那是違法的。

只是,那種缺德事,現在政府不組織去挖掘罷了。對於施工過程中出現的墓地損害,國家允許進行搶救性挖掘。僅此而已。

(地宮工匠)

還是現在好,身有一藝,不怕吃不上飯,也不怕受到生命危險。這才是工匠們應該有的待遇。


藍風破曉


皇帝下葬後,修建陵墓的工匠往往有兩種下場。一種是修建陵墓的人包括工匠會被殺死,成為皇帝的陪葬;另一種則是皇帝仁慈工匠們能夠活下來。

歷史上,秦二世胡亥、成吉思汗、慈禧都殺害了修建陵墓的工匠。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贏政在出巡途中於沙丘駕崩,兩個月後秦始皇棺木運回咸陽,在臨潼下葬。然而根據制度,秦二世胡亥下令,秦始皇的所有後宮女人全部殉葬,而胡亥也沒有放過當過給秦始皇修陵墓的工匠,凡是參與修建陵墓內部的工匠也都全部殉葬,古代殉葬制度真是一點人性都沒有!

而那些仁慈的帝王,而那些封閉地宮的最後一位工匠,自有過人的辦法出來,他是從外面封閉地宮,這就是墓門防盜機關設計—自來石。

古人在長期的觀察與實踐當中,發明了一種可以從裡面自動鎖住墓門的機關。當皇帝下葬後,所有人撤出墓地,只留下最後的工匠來關閉幕門。

當工匠從外面把墓門緩緩關閉的時候,門後的自來石由於自身的重量而落下,由於設計這時候會剛好卡在門後的卡槽裡面,把木門死死地頂住,這樣就可以從墓門外面封閉陵墓大門,工匠也活了下來!

這種自來石是天然的石頭,呈長條狀,一般是兩邊寬中間窄,高度約1.6米,重量大約在幾百斤左右,因此用他來鎖住的墓門很難打開。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考古學家挖掘明定陵時,有兩扇1.8米寬,3.3米高的石門,大門關著,從門外面並沒有任何鎖子或者門栓住東西,但是石門推不開,之後,專家用手電筒從門縫裡看到石門是被一塊石條給頂住了。

知道了原因,經過專家幾次實驗,專家用鐵絲繩套加木板才打開石門,石門打開後,專家一研究才明白,古代工匠先把石門的門軸上下端做成了球狀,然後在石門中間門縫位置鑿了一個凸起的槽,最後在門內地面上距離石門不遠處再鑿一個洞,最後一名工匠出來前,會把自來石放到門內地面的槽洞上,然後讓它慢慢地傾斜,當關上石門後自來石就會順著球狀軸移動到石門的石槽內,從而工匠就從外面徹底的關上墓門。

如此巧妙設計的自來石,保住了工匠的命,也讓睡在帝陵裡面的皇帝能夠安心的享受地下的榮華富貴,畢竟帝王的陵墓都是有很多金銀財寶的陪葬品,而這些陪葬品歷來都是盜墓者對帝王陵墓不斷盜掘的原因。

清末民初時孫殿英盜慈禧太后的陵墓,最初挖掘四處亂挖,找不到墓門,之後,找來了當時修建的工人,對他嚴刑拷打加上威逼利誘,搞清楚了墓道門的位置,但是他沒能手工打開墓門,最後只能一包炸藥炸開了墓門!

古代工匠用他們智慧發明了很多墓門機關,自來石只是其中之一,他們用這種巧妙的設計保住了自己的性命,也為盜墓者製造了不小的麻煩,在這裡我們不得不向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點贊致敬!


南山居史


古代皇帝是一個朝代的最高統治者,而他的墓地也是在他活著的時候就開始著手操作,雖然許多皇帝都在追求長生不老之術,他們希望江山永固,自己永遠活著,但是,長生不老之術未免又太過於霧裡看花,水中望月,皇帝們也深知這一點,所以在自己的有生之年開始了自己墓地的建設,因為他們覺得活著的時候風風光光去世了,也得風風光光。


不管皇帝是壽終正寢還是抱病而亡,皇帝死後都由他的後人來主持葬禮並下葬,那麼皇帝墓穴中的最後一名工匠是怎麼出來的呢?

皇帝下葬的時候,會有很多的金銀珠寶,陪葬物品,還有許多不為人知的秘密,所以皇帝墓穴裡的最後一名工匠,按照常理來說,就是封死在裡邊兒,因為這名工匠他知道皇帝鎖門之地,而且對裡面的東西數目一清二楚,萬一引來盜墓賊怎麼辦?


對於這一點,那些皇家人士早就想到了,所以最後一名工匠是沒有出口的,就等於所以皇帝陪葬在裡邊,或者說去世以後,把他的屍體弄出來另埋他處,對於這一名最後一名工匠來說,他其實早就知道自己的命運命該如此,但是無奈何胳膊擰不過大腿,只能聽之任之 ,但是有的工匠還是比較聰明的,他在設計之初就給自己留了後路,比如他們在封鎖墓門的時候會藉助其他的物品或者是方法,把墓門先固定住,他們首先會在兩扇木門上進行打孔,然後再把一種拐釘鑰匙套在門石條上!


他們在關墓門的時候會輕輕的移動抵住門的石條,然後墓門就會慢慢的打開了,接下來他們就可以逃離了,當墓門完全關閉之後他們再把拐釘鑰匙慢慢的向前拉,最終整個墓門就完全鎖死了。這種辦法是那些木匠們比較常用的一個辦法,但是後來這種方法被皇室得知了,因此這些工匠還是難逃一死。畢竟一旦木匠們這樣做了,那就代表著皇陵的門形同虛設,這是極不安全的。

總結:古代的工匠雖然聰明,但是由於出身低微,一直被那些皇帝貴族操縱著,所以自己也沒有主宰自己命運的權利,一般聽之任之,他們這麼做的目的也實屬無奈,但是也有例外,據說是為慈禧太后修建墓地的最後工匠就逃了出來,後來被孫殿英所恐嚇收買,最終找到了,進入慈禧太后墓穴的方法。最後大肆挖掘,此事在當時影響很大。


佳寧說歷史


自古以來,幾乎每位皇帝從登基開始就在建造自己的陵墓,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秦始皇陵,關於秦始皇陵我們至今都沒能看清它的真面目。皇帝下葬自然會有無數陪葬品,這些陪葬品放在如今都價值百萬,為了避免有小偷去偷陪葬品,皇帝往往會命令工匠在設計時增加無數機關。而且為了保證這些機關不外洩,皇帝下葬時這些工匠們也會成為陪葬品,永遠留在地下,這樣就沒人知道陵墓內的構造了。所以古代的工匠大部分都是陪葬的,幾乎沒有能夠出來的。


不過也存在一種說法,工匠是可以從墓穴中出來的。在20世紀60年代發現的明定陵中存在一種特殊結構,這種特殊結構保證了最後一個工匠能夠從墓穴中出來。之所以會讓工匠從墓穴中出去,首先是因為明朝有個固定,皇后和皇帝一定要葬在一個墓穴中,因為不知道皇后和皇帝誰先去世,不論誰去世了,都需要將這個們關上再打開,就需要一個瞭解門開關的人。再者是因為工匠的手藝需要流傳下去,如果工匠們都殉葬了,那麼江山社稷所需的工匠人才也會大大減少。


所以為了保證工匠們能夠出去,在明定陵中發現了一種“自動門”的裝置,這個自動門的原理非常簡單。在石門上和地上都有兩條縫隙,在地面的縫隙上有一塊石頭,如果石門完全關閉的,這塊石頭恰好能夠抵在這兩個縫隙上,從外完全打不開石門。那麼工匠是怎麼從這樣的裝置中走出去的呢?

工匠在出去前不會完全關閉石門,將石門半開著,然後把巨石壓在石門上,等到工匠出去後,巨石會隨著石門的關閉,滿滿地往下滑,直至上下兩端都恰好卡在縫隙中。


還有另一種說法是,工匠們因為知道自己要殉葬,所以在建造陵墓的時候,還打造了一個秘密通道,確保他們自己能夠逃出去。關於這一種說法,在清朝慈禧太后陵墓建成之後,有一位叫做姜石匠的人從陵墓中逃出來了,併成為幫助孫殿英進入慈禧太后陵墓的引路人。


以史正衣冠


據我瞭解,皇帝下葬後,封閉地宮的最後一位工匠自然有辦法出來,其中有明的出來的方法:“槓桿法外側封門法”、“拐釘鑰匙法”。也有暗地裡的方法,即如果皇室準備將最後的工匠一起陪葬時,工匠們偷偷為自己留的出口,叫做“木栓頂門”法。我會依舊自己所瞭解的知識,簡單做一下講解。

1️⃣“槓桿法外側封門法”:

古代能工巧匠很多,掌握了很多高超的建築技術。而千百年來,眾多皇家陵墓的積攢下來的修建技術也是爐火純青。

而其中“槓桿原理”在很早的時候我國古代的工匠們就已經掌握了,並在諸多建築中使用到了這一技術,省時省力。

而如果皇帝下葬後,封閉地宮的最後一位工匠,就是依靠槓桿原理,將一塊巨石先通過地宮大門上方的空洞通過繩索吊起來。然後,所有人退出,並且把大門死死封住,任何人無法再進入。此時,人們再從外面通過槓桿,把地宮大門裡的巨石緩緩放下,剛好完全頂住了地宮的大門。


2️⃣“拐釘鑰匙法”:

“拐釘鑰匙法”是修建陵墓的工匠們發明的一種特殊的鎖門方法,很是巧妙。大致原理就是用鋼絲捲成一個彎鉤,然後從門縫裡面伸進去,從而把“飛來石”套住,用力頂起石條,門就可以打開了。

後來考古人員,

3️⃣“木栓頂門法”:

這種方法時那些修建宮門的工匠們迫不得已的自保行為,因為他們會擔心當陵墓修建完畢,皇帝下葬後,地宮最後關閉時他們最後一批工匠有可能會被用作殉葬。

所以,他們發明了一種叫做“木栓頂門法”的裝置。即再地宮大門中設計一個隱秘的小木栓,在地宮大門從外面關閉時,木栓插進去,看著宮門是關上了,其實是虛掩了。不是工匠本人,是看不出來的。

當外面的人都走了以後,這些最後的工匠就會偷偷用這個利用這個“木栓頂門法”逃出地宮。當然,他們出去後,四散逃命,隱姓埋名,從此偷偷過日子,因為萬一被皇家知道了,那肯定是死罪一條,搞不好還會滿門抄家。


回答總結:

所以,不管是上面提到的“拐釘鑰匙法”、“拐釘鑰匙法”、還是“木栓頂門法”,都是體現了這些修建陵墓工匠們的智慧結晶。真是靠著自己的聰明才智,這些工匠才能在皇帝地宮的宮門封閉後,安然逃脫。


醉觀滄海


知史以明鑑,查古以至今!我是老泰迪。


導語:

自古以來皇帝下葬都要用著大量的金銀珠寶,大量的宮女僕人作為陪葬,以此希望到了另一個世界依舊享受榮華富貴的美好願想。

秦朝:悲催的工匠

古代沒有什麼高科技,只有較為廉價的人力,所以很多陵墓得修建是需要大量的人力工匠,而為了不讓工匠們將地宮內的金銀珠寶拿出去亂說,新任皇帝自然也是會將其封在地宮裡。

秦朝曾有過這樣的記錄,秦二世為了將工匠們關死在地宮裡,曾謊稱工匠完工後去地宮裡領賞,工匠們剛完工準備領賞的時候,悲劇來了,大門封死,等到地宮裡沒啥動靜後,秦二世才算罷休。而這批人呢?事先也不知道等待自己的結局竟是這般,所以自然是沒留一手。

清朝:留一手的工匠

說到聰明的工匠,我們不得不說說為慈禧太后修建陵墓的工匠們。

說是孫殿英盜慈禧的墓,什麼方法都用了,可還是打不開慈禧的陵墓,萬般無奈之下孫殿英一炮將其轟開了,轟開後發現慈禧太后的墓碑裡有個“小機關”,只要拿掉這個“小機關”,陵墓的門就會很輕鬆被打開,所以我們知道,這批工匠是為自己留了一手。

原理:

這個小機關是什麼原理呢?接著往下看!

其實這個小機關每個人都會做,也都懂。這個小機關就是“拐釘鑰匙”。“拐釘鑰匙”也就是“木棍頂門”,“木棍頂門”的原理就是在內部用棍子頂住門,外面的人打不開,裡面的人卻能輕而易舉出去。現在很多偏遠點的地方,人們可能還在沿用“木棍頂門”這一方法。

如下圖:

結語:

自古以來,活人殉葬是難免的,很多工匠沒留一手導致死在陵墓,而更多的是工匠們料知命不久矣,早早留了一手,出來後遠離京城隱姓埋名。這也就是古代工匠的聰明之處了吧!


老泰迪講歷史


我是水煮汗青,我來回答。

在封建時代,皇帝非常重視陵墓的修建,一般在新皇帝登基的那一天就開始計劃建造帝陵。我們看盜墓的小說或電影,那些古代的墓不但很難進去,而且還設置了重重機關。

如此嚴密的陵墓,當初封閉地宮的時候,最後一位工匠是怎麼出來的?

其實這個問題並不難,答案就是:最後一位工匠是走出來的!

有些人會想,《史記》上不是記載秦二世為了不洩露秦始皇墓裡的機關,把工匠都封閉在裡面陪葬了嗎?《資治通鑑》裡不是記載,在修建齊獻武王墓的時候,不也是把工匠都殺了,防止機關洩露嗎?

這些史料記載都只是記載,目前還沒有考古證實!如今考古發掘過的古代陵墓,並沒有發現為了封閉墓門而將工匠囚禁陪葬的現象。

古代的陵墓為了防盜,確實下了不少工夫。比較早的有周朝時期的墓,他們為了防盜,將棺槨做成石頭的,這是比較低級的一種防盜方式;到了春秋時期,墓主們開始在墓室周圍放置大石塊,為了增加整個墓的堅固程度,也有利於防盜。

西漢時期的時候,漢文帝“以北山石為槨”的思路影響了後來的君王,也在歷史上掀起了一股“鑿山為墓”的浪潮。這樣墓是堅固了,但墓道和墓門依然是一個隱患,於是工匠們就開始在墓道上填塞巨石。西漢魯恭王的墓裡就發現了19塊巨大的石頭用來填塞墓道,這重重巨石在古代用手工鑿開那可是一項大工程!

用大石堵墓道雖然堅固,但也費時費力,後來古代的工匠們就發明了“頂門器”。這是一種機關,當關閉墓門的時候,頂門器就會倒下把門頂住,門就推不開了。中山靖王劉勝的墓就是這樣的,他使用的頂門器是銅做的,而且在關閉墓門後,墓門與牆之間還用鐵水封死,這樣盜墓賊基本上就無從下手了。

結束語

古代修建帝王的陵墓都是一項非常大的工程,最快也要幾年,最長的有幾十年,在這期間不可能只用一批工匠。如果皇帝要殺工匠,那該殺哪一批呢?如果殺最後一批,工程永遠也完成不了啊,誰不怕死呢?

其實皇帝陵墓裡的機關並不多,而且帝陵都還有地面建築,大家一看就知道是皇帝的墓,根本不可能隱瞞。工匠們完成了地下工程以後,還有大量的地面工程等著他們來做,基本上建造陵墓的都是徵來的勞役,或者犯人,還有就是俘虜。如果要殺害工匠,那勞動力會越來越少,工程也很難完成了,這並不是皇帝想要的結果。

對此大家怎麼看?歡迎在下方評論留言。


水煮汗青


很高興回答您的提問,我國古代皇帝下葬,除了秦朝時期的工匠們會被迫殉葬以外,之後的一些帝王下葬都不需要工匠殉葬了,而且他們封鎖墓門的方式也很特別。

皇帝下葬當天,除了扛夫,還有高舉旗傘的引幡人,拿著燒紙和旗幟等的儀仗隊,負責唸誦經文的和尚道士和奏哀樂的樂器隊,最後跟著的是皇室宗親和所有官員,聲勢極為浩大,這些人要走到陵墓的臺階才停下,最後由扛夫和封鎖墓門的工匠們進入陵墓裡,給皇帝下葬。

那麼下葬以後,最後一個工匠又是怎麼出來的?

第一種是利用自來石

工匠事先在陵墓門內放入一塊巨大的石頭,當皇帝的棺木被抬入陵墓,要封閉墓門時,工匠就將門外和巨石等重的物體撤掉,這時運用槓桿原理,門內的大石頭就會滾下來,剛好封住了墓門,利用槓桿原理,工匠們會在墓門上安裝機關,當他們關上門以後,門就會自動從裡面鎖死。

第二種運用封門石

工匠在墓門裡面設計一個斜坡,斜坡的凹槽處放著一個石球,當工匠關墓門的時候,凹槽處的石球一受力,就會順著斜坡滾下來,正好卡在門上,就能夠把墓門牢牢鎖死了,這個辦法在宋元時期被運用得最多。

第三種拐打鑰匙

到了明清時期,工匠們設計出了特別的鑰匙,叫“拐打鑰匙”,工匠們封鎖墓門時,先把一扇門關上,然後在外面撥弄條石,讓條石傾斜移動,最後死死卡住兩扇門,人們從外面就再也打不開墓門了。

所以,在工匠們的智慧和高超的技藝下,很多負責封鎖墓門的工匠都能夠順利出來,而不用殉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