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到“幾百平方米”真實宋朝土地-動能智庫-戴欣明工作室開封考察

汴河古道、繁塔、宋喜信,踩到了“幾百平方米”真實宋朝的土地,我才知道我們來到了開封-動能智庫-戴欣明工作室開封戰略定位策劃考察汴河古道、汴河紀實

  與宋喜信老師走在千年古道——汴河古道上,他的一句話讓我感慨萬千。這條路我有近50年沒有走過了。我以為我聽錯了,以為是五年。宋老師補充說,上次差不多是在1971年走過。

踩到“幾百平方米”真實宋朝土地-動能智庫-戴欣明工作室開封考察

(“汴河古道”東南角區域,圖為現在修建的護城河)

  五十年太久,只爭朝夕,那些遙遠的不可想象歷史,而此時已在眼前。

  汴河古道,就是《清明上河圖》所描寫的區域。我們走的地方是《清明上河圖》入城之後,張擇端沒有再畫的地方,也是我們這次領的具體“任務”。因為這條古道有千年歷史,幾經黃河水淹沒,現在到底是什麼樣子,對我來說是極具誘惑力的,所以,請到宋喜信老師,一位在開封城市規劃界德高望重的專家一起走走。

踩到“幾百平方米”真實宋朝土地-動能智庫-戴欣明工作室開封考察

(宋喜信老師和戴欣明觀察宋門,宋老師在講宋門的前世今生)

踩到“幾百平方米”真實宋朝土地-動能智庫-戴欣明工作室開封考察

踩到“幾百平方米”真實宋朝土地-動能智庫-戴欣明工作室開封考察

(戴欣明和居住在“汴河古道”50多年的老者攀談)

踩到“幾百平方米”真實宋朝土地-動能智庫-戴欣明工作室開封考察

(“汴河古道”現狀)

踩到“幾百平方米”真實宋朝土地-動能智庫-戴欣明工作室開封考察

  汴河古道,宋門、水門都因黃河決口,城市重複建設而發生一些變化,但是位置變化並不大,因為這座城市的內城,以及中軸線千年沒有變化。

  我們現在看到的《清明上河圖》描繪的是宋都古城內城東南角方向,汴河古道和汴河是並行走向。在宋老師的引領下,我們一直去到了“虹橋”的大致位置,“虹橋”邊上的千年古道“痕跡”依然存在。在此感受“清明上河圖”的繁華,已經有開封“真實”的意境了。

踩到“幾百平方米”真實宋朝土地-動能智庫-戴欣明工作室開封考察

(戴欣明在《清明上河圖》中描述的“虹橋”附近)

踩到“幾百平方米”真實宋朝土地-動能智庫-戴欣明工作室開封考察

踩到“幾百平方米”真實宋朝土地-動能智庫-戴欣明工作室開封考察

踩到“幾百平方米”真實宋朝土地-動能智庫-戴欣明工作室開封考察

  2019年5月,宋喜信老師出版了一本書,《開封宋代繁塔原型論》,其中一句話讓我把開封的虛幻拉到現實。“作為中國七大古都之一的開封,今天,能直接觀賞的北宋勝蹟有哪些?最明顯的是繁(pó)塔和鐵塔。今天,還能踩踏的北宋東京城原有土地在哪裡?唯有繁臺的幾百平方米。今天誰是最代表北宋強勢建築文化的物質載體?首推繁塔無疑。”

踩到“幾百平方米”真實宋朝土地-動能智庫-戴欣明工作室開封考察

(開封繁塔)

踩到“幾百平方米”真實宋朝土地-動能智庫-戴欣明工作室開封考察

(戴欣明在繁塔內觀察)

踩到“幾百平方米”真實宋朝土地-動能智庫-戴欣明工作室開封考察

(開封繁塔繁臺的幾百平方米)

踩到“幾百平方米”真實宋朝土地-動能智庫-戴欣明工作室開封考察

踩到“幾百平方米”真實宋朝土地-動能智庫-戴欣明工作室開封考察

踩到“幾百平方米”真實宋朝土地-動能智庫-戴欣明工作室開封考察

(繁塔,現在是個公園)

  無論是開封的“懸河奇觀”、“城摞城”,在每一個到開封的人,都只能從想象中去理解,而到了繁塔這個地方,這裡的“幾百平方米”是真實的北宋首都開封的土地。也因此,現在順河回族區、禹王臺區交界中的《清明上河圖》區域,都納入了我的眼簾,這個區域的價值真實地走入了我的心中。我也深深知道我們的使命,如何把這些價值串聯起來,讓世人認識一個既是過去的,又是未來的開封,利用開封這個世界級IP,開封要做的事情太多了。


踩到“幾百平方米”真實宋朝土地-動能智庫-戴欣明工作室開封考察

(戴欣明團隊一行八人在開封繁塔)

踩到“幾百平方米”真實宋朝土地-動能智庫-戴欣明工作室開封考察

踩到“幾百平方米”真實宋朝土地-動能智庫-戴欣明工作室開封考察

踩到“幾百平方米”真實宋朝土地-動能智庫-戴欣明工作室開封考察

踩到“幾百平方米”真實宋朝土地-動能智庫-戴欣明工作室開封考察


宋喜信《開封宋代繁塔原型論》這本書非常值得一看

  宋喜信《開封宋代繁塔原型論》前言

  肇造於北宋開寶七年(974)的繁塔,以其莊重、獨特的身姿兀立於古都開封,已有一千餘年。它的塔型異乎尋常,下部三層是粗大的六稜柱樓閣式塔身,上部突變為細高的六稜錐形小塔。近處觀看,甚似一座斷塔(圖1),遠遠望去,又宛如一個巨大的銅鐘落地(圖2)。這樣的塔身,正是建造師原始的“形象”設計,這一罕貴造型,在中國古塔中堪稱舉世無雙的孤例。

  不僅如此,塔身內外牆面鑲嵌著6925塊佛像磚,其製作之精美,工藝之精湛,無與倫比。這種始於北宋的六邊形仿木樓閣式磚塔,以陶質佛像磚遍飾塔身之作,開創了中國佛塔的獨立門類。

  千年以來,繁塔幾無毀損,是未經過大修、完保原真的北宋遺構,保有豐富的、難得一見的文物信息,蘊含著北宋文化、建築、藝術、宗教等多方面的珍貴資料。

  但令人痛惜的是,明代人對它出人意料的塔型不理解,嘉靖年間,產生了一個因明初“鏟王氣,塔七級去其四”的傳說。意思是繁塔原為七層,因明初削藩的政爭,被拆掉四層剩下三層。但明萬曆間的另一碑文,卻以“僅留四級”四字,強調“塔七級去其四”應留三層,與三層加小塔統算“四級”的實際塔型不合,暗示這個傳說是無稽之談。而清代的文人則據塔身“九層寶塔”的碑文,直批“塔七級”的說法為臆斷。到了20世紀80年代,有篇支持明初“鏟王氣,塔七級去其四”傳說的文字面世,辯稱繁塔“原九層在元代先毀掉兩層剩七層,明初又拆四層,故只餘三層。21世紀初,文物界似乎認識到明初“鏟王氣,塔七級去其四”的傳說漏洞百出。一錘定音說“原為九層,據載,宋末元初繁塔曾遭雷擊,上部六層毀”,故剩下“殘留的三層塔身”。到清代在殘塔上補建了小塔,形成現存塔型。

  可以講,數百年來有關繁塔原型的猜測莫衷一是、爭議不斷。

  直到今天,各種書刊、媒體、文物界、古建史界,無不異口同聲地宣稱:現開封繁塔,只是宋代繁塔的三層殘餘,不是宋代的原型。

  然而塔身的史實絕非如此!有關繁塔現存塔型的所有解讀,都是錯誤的認知。事實真相是,現塔身就是北宋原真的、完整的塔型。這麼一個真實存在,處處可以驗證的古建築實體究竟是原真還是殘斷之餘?絕沒有“哥徳巴赫猜想”課題那麼難以破解。這樣一個500年未了之學術公案,是該給它做個科學的、正確的、正式的了斷了!

踩到“幾百平方米”真實宋朝土地-動能智庫-戴欣明工作室開封考察

踩到“幾百平方米”真實宋朝土地-動能智庫-戴欣明工作室開封考察

  宋喜信《開封宋代繁塔原型論》結語

  作為中國七大古都之一的開封,今天,能直接觀賞的北宋勝蹟有哪些?最明顯的是繁塔和鐵塔。今天,還能踩踏的北宋東京城原有土地在哪裡?唯有繁臺的幾百平方米。今天誰是最代表北宋強勢建築文化的物質載體?首推繁塔無疑。因為,開封繁塔具有的文物原真性、完整性和唯一性,無疑是最真實、最突出、最全面。但長期以來,由於因“鏟王氣”拆毀繁塔的荒謬故事,造成世人莫衷一是的各種錯誤認知,從根本上顛覆了繁塔的價值,無形中對開封的宋文化影響力造成極大的傷害和貶損。

如今大學課堂講授的“中國古塔”,還在說開封繁塔現只有“下面三層,本來還要往上做,後來沒錢了,停了。後來又在上面做了一個七層小塔,看起來很怪”,引發學生鬨堂大笑。這笑聲隱含著對宋代政治、經濟和社會生產力的誤讀,抹殺了史界禮讚北宋社會繁榮、文化發達的事實。

  如此盲目地傳言宋代連“九層”的佛塔也建造不起來,那《清明上河圖》展現的夢幻般的北宋東京盛景,豈不令人生疑? 開封人自己在世界客家人大會上謳歌的《開封頌》,也在高唱“繁塔,興衰沉浮的含淚悲愴…明初拆繁塔以鏟王氣”。無形中,把悲天憫人的情緒傳給世界各地,繁塔本該是開封的驕傲,怎麼有點悲愴呢?

  如此低吟淺唱北宋的建築瑰寶,有什麼可信的道理?難怪新編的《中國古代建築史》,洋洋大觀唯不見繁塔英姿。難怪專家的《中國古塔集萃》,煞有介事地說“這一北宋大塔至今僅餘下層”,這些都是因幾百年來對繁塔的錯誤認知引起。如果我們繼續如此錯誤地貶低繁塔,對宣傳、振興、挖掘宋文化有百害而無一益!

  宋代繁塔的原型至今未被學術界正確認知,這是需要給以科學結論的迫切課題。

  繁塔是世所罕有的北宋傑作,它蘊涵著宋代歷史文化的豐富信息。如果啟動對繁塔的調查和研究,就會毫不困難地將繁塔的原真性、完整性、唯一性揭示給世人。若繼續誤解誤判、弄真成假,實可痛惜!

  況且,由於未真正理解繁塔的構建原旨,保護措施也容易失據!比如,1983年維修時,封閉了一層疊澀上的兩米直徑空洞,使二層塔心室成為完全密閉的空間。不僅不利於通風,不利於保護佛磚,而且喪失了原有的結構信息、原有的功能信息。

  筆者要說:

  過去,由於史料匱乏和民間以訛傳訛,造成了對繁塔的錯誤認知。

  過去,我們只注重文獻資料,沒有用二重證據法結合建築學原理去論證,得出錯誤的結論。

  過去,由於受科學技術的限制,難以看清繁塔留下的歷史信息,無法找到解題的鑰匙。

  筆者堅信:

  現在,有高科技的檢測手段,高清晰的拍攝技術給我們提供的便利,任何蛛絲馬跡的信息,都能為我們提供可靠的證據。只要結合繁塔的實際構造解讀歷史文獻,並不難徹底搞清這一問題。

  把顛倒的歷史再顛倒過來,把繁塔的國寶價值發掘出來是時候了。

  摘自宋喜信著:《開封宋代繁塔原型論》


  註明:

  宋以汴梁之地為東京,名開封府。所以在行政區劃上,東京代表它的地理位置,最初只是表示方位,但久之就成了地名。開封是府名,也就是正式的行政區劃名字。汴梁可看做古稱,也可看做非官方,非政治性的地理名詞。結論:宋朝時,這三個名字都是指同一個城市,只不過側重點不同,東京側重方位和都城地位。開封府側重行政區劃,汴梁側重歷史地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