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灼”歲月的必讀之書,茨威格解讀人性弱點的典範

或許命運使然。我並沒有刻意去選擇拿哪一本書陪我度過一年的最後一天,迎接新一年的第一天。

在21世紀20年代的最後一天,我讀的是茨威格《心靈的焦灼》,同樣也是這部作品,陪我迎來了21世紀30年代的第一個早晨。

我們都以為新的時代是美好的,但現實卻給了我們沉重一擊。

新年伊始,以湖北武漢為軸心,一場蔓延至全國乃至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新冠病毒,為整個世界籠罩上了一層濃重的陰霾。風雪掩蓋不住它,新春驅逐不了它,數千個鮮活的生命被它奪走,數萬個生命被它攻擊……

2019年底至2020年初這段歲月,將成為我們這個時代每個人生命中最難忘的歲月。它並不美好,它給我們帶來更多的,是“心靈的焦灼”——正如我讀的這本書。


心靈為何而焦灼?

這是我讀的第一部茨威格作品。當我讀完這部書的時候,我忽然覺得很慶幸——慶幸我用這本書(茨威格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來結識茨威格,而非他頗為著名的短篇小說。

寫這篇文章之前,我去豆瓣看了看評論,雖然

這本書被評為9分,但有的讀者依然寫了並不滿意的評論。例如:“太多的心理描寫,不會厭倦但過於弱化了情節。”

但我想說,這些心理描寫,其實是這部書的最大亮點。某種程度上說,這就是一部心理小說,情節只是輔助於心理的,正因為有了這些心理的描寫和剖析,才讓這部作品有了內在的爆發力。

如果說它的不完美,應該是有些場景顯得老套,例如高潮時的雷雨交加,夜晚的小酒館,厚道的男主遭遇矯情的女主……

但這些絲毫不影響這部作品在讀者心目中的分量。絕大多數讀者的眼睛是雪亮的。瀏覽豆瓣,你會看到不計其數的五星好評。

《心靈的焦灼》雖然是茨威格唯一一部長篇,但它幾乎彰顯了茨威格所有的魅力。

我們很明顯地發現,這部作品深受茨威格的好友——著名的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弗洛伊德的影響。

人類為何而心生同情?

茨威格用他的筆觸很細緻入微地描寫道:“同情之感令他(霍夫米勒)受益。這種感情令他感受到了高尚,一種新的境界。在部隊裡,他只需要遵守命令,做個好好先生。如今,他產生了道德使命,成了一個有靈魂的人。”

這種感受很顯然是真實存在於我們生活中的。但這種同情往往會“綁架”一個人,甚至這位擁有同情心的人會給周圍的人造成很嚴重的假象,無論他自己還是他周圍關係密切的人,尤其是被他施予同情心的人,將陷入這個人制造的情感漩渦之中。幸運的人也許可以獨善其身,但絕大多數人(包括他自己)都將在這個虛假中生活或者死亡。

這顯然是悲慘的,哪怕會出現些許幸福,也都是假象而已。

在茨威格筆下,霍夫米勒和艾蒂絲之間的情感是極其微妙的

:艾蒂絲利用霍夫米勒的同情心向他索取愛;霍夫米勒則在關心和退縮之間難以抉擇。本書中最不尋常的,莫過於這種持續的病態張力。


“焦灼”歲月的必讀之書,茨威格解讀人性弱點的典範

茨威格

世上有兩種同情,一種指向生,一種指向死

本書的主題:心靈的焦灼,直白點說,就是氾濫的同情心。

對於本書主題最好的詮釋,就是小說前言中寫道的:

世上有兩種同情:一種是膽怯善感,說白了其實只是心靈焦灼,面對他人的不幸,急於從難看的情緒波動中儘快脫身……另一種才是貨真價實的同情,不是感情用事,反而富有創造性。這種同情清楚自己的目標,堅決果斷,耐性十足,能共同經歷一切苦難,直到用盡最後一絲力氣,甚至力竭也不罷休。”

這段話出自小說中康鐸醫生之口,別有一番深意。

整個故事其實擁有三條線,一條主線和兩條副線。主線當然就是霍夫米勒和艾蒂絲的情感糾葛;副線就是康鐸醫生和他的妻子,以及艾蒂絲的父親和目前的愛情故事。

事實上,說情感糾葛或者愛情故事都不準確。這部作品中根本就不存在常規意義上的愛情,這三對情侶(如果霍夫米勒和艾蒂絲也算情侶的話)之間擁有的僅僅是同情而已。

但他們的同情心卻並不相同:

主人公霍夫米勒擁有的是“膽怯的善感”的同情;

康鐸和艾蒂絲的父親擁有的“貨真價實”的同情。

正因為這本質上的差別,使前者和後兩者產生了明顯不同的結局:霍夫米勒和艾蒂絲有了悲劇的結局;康鐸與妻子,艾蒂絲的父母之前的情感則收穫了喜劇結局。

這部作品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即我們在故事中看不到反面人物。

例如,表面上看,是霍夫米勒給了艾蒂絲死亡的致命一擊。但他並不是壞人,他也並非沒有擔當。恰恰相反,他太善良,同情心氾濫;他也太有責任心了,對於艾蒂絲的糾纏猶豫不決……這些性格最終成為一個把柄,讓“以愧疚為武器”的艾蒂絲不斷變本加厲地利用。與其說是霍夫米勒害死了艾蒂絲,不如說是艾蒂絲自己釀造了悲劇的命運,並且為霍夫米勒的一生都蒙上了抹不掉的陰影。

那麼,艾蒂絲就是壞女人嗎?

她更不是。她出生在一個和諧的富豪家庭,她從小的生活環境簡直太完美了,於是,上天給她們家來了點兒刺激——讓這個幸福的女孩摔斷了腿。

正這條斷腿剝奪了她的快樂和自由,甚至讓她心理扭曲,直至把她逼到了絕境。

“比起生活幸福者,”霍夫米勒這樣說,世上的棄兒“心裡的貪婪更加激切、更為危險。他們的愛狂熱、陰沉、黑暗。”

我們通過艾蒂絲的一句話就可以感受到她內心的掙扎與痛苦:“我寧可去死,也好過受人憐憫。”

在悲劇的主題之外,茨威格又安排了兩對具有喜劇色彩的愛人,即康鐸與妻子、艾蒂絲的父母。

康鐸因為同情心,娶了他沒能治好的盲人妻子;

艾蒂絲的父親因為愧疚和同情心,娶了被他欺騙(詐騙)過的女人為妻子。

這兩條並不明顯的副線與主線的發展是穿插而行的,給讀者帶來了極大的驚喜和意外的衝擊力。更加主要的是,兩條副線強化了主線,使兩種同情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這種對比的結果,非常震撼。由此可見茨威格在心理描寫方面的功力。

氾濫的同情心,無論在20世紀還是當今社會,都無處不在。它不僅僅存在於戲劇中,也是現實社會中鮮活又無可奈何的一部分——真正讓鮮活的愛走進墳墓的不是婚姻,而是同情;真正讓已死的心復活的不是希望,而是同情。

正如茨威格寫道的:“要給予他們希望,必須小心提煉出恰當的劑量,否則樂觀主義會衝昏了他們的頭,使其變得粗暴瘋狂。”

這個主題對於人類社會和人性弱點而言,簡直一針見血!

“心靈的焦灼”就是這樣既惡毒又善良的雙刃劍。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究竟該把持怎樣的度,才能活出生命的本真?

我相信這個問題沒有準確的答案。

茨威格卻通過這部作品給我們帶來一個新角度的思考:“人唯有明白自己對別人的意義,才會感覺到自身存在的意義與使命。”




“焦灼”歲月的必讀之書,茨威格解讀人性弱點的典範

茨威格和他妻子阿爾特曼被發現死亡時的照片

《心靈的焦灼》書摘精粹

1. 勇氣往往只是軟弱的另一面。

2. 人唯有明白自己對別人的意義,才會感覺到自身存在的意義與使命。

3. 形式的束縛會限制心靈真實的力量,人唯有不受拘束,真正的心智才會顯現出來。

4. 對病人的同情有種神秘化學作用,不知不覺中摻雜了柔情。

5. 強烈的情感是不會持續到永久的。

6. 幸福的人不重視時間的。

7. 踏入別人的生活後就沒辦法像電源一樣,說接通就接通,說切斷就切斷,每一個介入別人命運的人,多少會喪失些許自身的自由。

8. 只做一半的事和只說一半的暗示向來都不是好事;世上所有惡事的罪魁禍首都要歸咎於半心半意。

9. 真正的財富必須透過收支之間的特殊比例才能累積。

10. 一個勤奮、聰明又節儉的人,早晚都會致富。

11. 我們當醫生的最清楚,在生死關鍵時刻,一個人的銀行賬戶是幫不上什麼大忙的。

12. 只要嗅到錢的味道,人人最後都成了盜賊。

13. 機緣巧合往往樂於幫助冒險取巧的賭徒一臂之力。

14. 要給予他們希望,必須小心提煉出恰當的劑量,否則樂觀主義會衝昏了他們的頭,使其變得粗暴瘋狂。

15. 世上最惡劣的壞事不是邪惡與殘酷造成的,而是應該歸罪於軟弱。

16. 唯有親身經歷,人的心靈才能領略情感的本質。

17. 人可以逃離一切,唯獨逃不開自己。

18. 愛人者始終能洞察被愛者是否真正感到幸福。

19. 人是沒辦法揮拳擊打無法企及之物的。

20. 只要良心有知,沒有任何罪過能被遺忘。



“越讀經典”系列作品



越讀時間

發現文字之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