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怦然心動》:成長,是在附和他人後,找到自我

在看《怦然心動》這部電影之前,我把“少年”和“成年”分割為人生的兩個階段,

前者輕浮濃烈,後者穩重釋然,我們在不同的年齡段體會著不同的人生百態,所以不同年齡的人,學到的東西是不一樣的,直到看完這部電影,我才體會到原來生活早就教會我們可以貫穿一生的道理。

《怦然心動》:成長,是在附和他人後,找到自我

作為一部小成本的青春愛情電影,在沒有驚心動魄的劇情,也沒有絢麗奪目的特效下,一部只是講述小學生戀愛故事的電影,卻讓很多成年的觀眾產生了久違的共鳴,裡面的每個出場人物,都反映了我們身上的一部分影子。

不理解,有時候來自於自身的侷限

在同齡人眼中,朱莉是一個行為怪異且固執己見的女孩。

她喜歡爬在樹上看她認為美麗的風景,卻不去管理自家糟糕的院子;為了一個梧桐樹不被砍掉,朱莉不在乎記者的拍攝,待在樹上幾個小時抗議施工;因為喜歡布萊斯,朱莉會不顧大家的眼光,主動擁抱他,並追著要和布萊斯玩耍,也不在乎布萊斯願不願意和她玩耍。

《怦然心動》:成長,是在附和他人後,找到自我

按照社會公序良俗對“好女孩”的定義,朱莉是一個“異類”,用布萊斯好友——加特利的話來說,朱莉是一個噩夢般的鄰居,無所不知的討厭鬼,雞屎寶貝。

但是很多人卻不知道,朱莉家的院子灌木叢生,骯髒不堪,是因為她的爸爸把所有的錢用在了照看她智障的叔叔,以至於家裡沒有多餘的錢來修理院子;朱莉之所以喜歡那棵梧桐樹,是因為自己在樹上俯瞰過整個小鎮的景色;至於對布萊斯的窮追不捨,和校花成為情敵,朱莉看似不自量力的喜歡,實際上是對自己的自信,自信自己是一個值得被喜歡的女孩。

《怦然心動》:成長,是在附和他人後,找到自我

有位心理學家曾說過:“所有的情緒和行為都是有情可原。”

但是因為教育、文化、經歷等一系列的影響,讓每個人形成了一套自己的邏輯和理念去看待世界,爬樹抗議施工的朱莉在同齡人眼中是個怪人,在布萊斯爺爺眼中卻是個有骨氣的女孩,這個世界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如果沒有共同的經歷,一般人都只會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解讀別人的行為和情緒,也正是因為這種“活在自我世界”的解讀,才會產生一系列的誤會和錯怪。

嘲笑,是失敗者掩飾自卑的遮羞布

整部影片,觀眾最討厭的大概就是布萊斯的父親——史蒂芬。布萊斯一直不明白自己的爸爸為什麼老是嘲笑朱莉家的院子又髒又亂,嘲笑朱莉爸爸的畫作,嘲笑朱莉雙胞胎哥哥的音樂夢想,這嘲笑的背後,實際上是史蒂芬對自己的不屑。

《怦然心動》:成長,是在附和他人後,找到自我

在與朱莉一家聚餐的時候,史蒂芬知道了朱莉的雙胞胎哥哥為了追求音樂,放棄學業之後,臉上已經有了不自在的表情,當妻子說出自己曾經是個優秀的薩克斯手時,史蒂芬在飯桌上簡直如坐針氈,就連他的兒子都看得出他的傷感,我們可以推測,這個外表乾淨整潔的中年男人也許曾經也有自己的夢想,只是因為現實的種種原因,他不得不放棄追求。

而朱莉一家讓他看到了那朝氣蓬勃卻不屬於自己的希望。

史蒂芬一廂情願地相信朱莉的哥哥們不會成功,這就像有些人“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的心理。

《怦然心動》:成長,是在附和他人後,找到自我

失敗是很打擊人的自尊心,為了維護自尊心,有些人選擇用嘲笑來證明自己的不在乎。正如一句話:“有些人高傲地生活,自卑地生存。”史蒂芬用高人一等的姿態和帶刺的話語來維護自己的尊嚴,但是內心深處卻是深深的自卑,他自卑自己的無能和失敗,在生活面前,他是一個妥協者,而對朱莉一家的嘲笑,也只是他“苦中作樂”的一種手段。

成長,是不再人云亦云,而是看清心中所想

對於朱莉的感覺,布萊斯經歷了厭煩、迷茫和喜歡的三個階段,對於一個12歲的男孩來說,他一開始和其他人一樣,排斥朱莉格格不入的行為,用大眾給的標準,去否定朱莉的為人,當發現自己開始在意朱莉之後,他的第一反應是不願意承認,而是向自己的好友尋找答案。

《怦然心動》:成長,是在附和他人後,找到自我

當我們的喜歡得不到大眾的認可時,我們甚至連承認的勇氣都沒有,一旦養成習慣,我們就會適應了在別人眼光中安分守己,而這樣的代價,就是殺死自己的內心。

朱莉的存在,讓布萊斯意識到過於在乎別人的眼光,反倒讓自己背上了沉重的枷鎖,他的同學取笑朱莉對他的喜歡,他的朋友討厭朱莉,他的父親看不起朱莉一家,但是沒有人向布萊斯解釋,為什麼他總是會被朱莉戳中痛點;為什麼他的外公會用“絢爛”去形容朱莉,為什麼作為初中生的朱莉卻會用大人的語言描繪感受。

如果我們過分地活在別人的眼光中,每當內心產生疑問,唯一的解決方法就是逃避因為疑問代表著你不能“從眾”,從眾心理能帶給我們的只是安全感,但是安全感不等於幸福,而幸福的基礎就是自己去認可自己的選擇。

影片的最後,布萊斯和朱莉一起種下一顆梧桐樹,那是布萊斯第一次為朱莉付出,也是布萊斯第一次主動在喜歡的人面前敞開心扉,也是布萊斯第一次遵從自己的內心,去追尋自己的初戀。

《怦然心動》:成長,是在附和他人後,找到自我

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

好的愛情,是通過一個人看到更大的世界,布萊斯通過朱莉知道了原來在她身上“自大”、“怪異”等標籤,只不過朱莉不願意討好別人,堅持著自己正確的行為。

最後

雖然是一部少年愛情故事的電影,但我依舊嘗試著用成人的角度去解讀這部電影,初看這部電影,戳中我內心的無非是男女主之間那純純的小美好,回看之後,卻喜歡上了那個內心強大,自己掌握主權的朱莉。

我必須承認,成年後的我們有時候真的會被生活束手束腳。

在生活的打磨下,人需要偽裝,世俗讓我們學會附和別人,某種程度上,妥協也是在保護自己,世事洞明固然聰明,但是倘若自己經歷千帆,仍舊可以保持初心,才難得可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