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古喻今:陸游重修《南唐書》,只因對南宋朝廷恨鐵不成鋼

陸游,一直以來都以大詩人、愛國者的形象示之於人。一首《示兒》“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家喻戶曉。千百年來,詩中陸游的愛國熱忱和希望恢復中原的志向,激勵了多少仁人志士,又讓多少人為之感動不已。

陸游歷官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朝,在朝為官30餘年。雖然歷經宦海沉浮,屢遭排擠、仕途不順,但陸游一生堅持主張興兵收復北方,恢復大宋朝的河山故土,也曾屢屢上書南宋朝廷闡述主張。

詩詞陸游是我們熟悉的一面,而編修國史、著史立言則是陸游不大為人熟知的另一面,但同樣建樹很高、成就斐然。1202年,陸游奉詔入朝擔任同修國史、實錄院同修撰的職務,負責主持孝宗、光宗《兩朝實錄》和《三朝史》,一年之後完成了任務並致仕退休。

陸游在史學方面的最大成就,卻並非來自於奉詔為官家修史書,而是在此之前陸游私人撰述的一部特殊的史書《南唐書》。明代的毛晉在評價馬令、胡恢、陸游的三個版本的《南唐書》時,就對陸游版推崇備至,稱其“獨遒邁,得史遷家法”,意思就是陸游深得司馬遷寫《史記》的筆法。

對於千年之後的我輩普通人來說,透過這部《南唐書》,我們依然可以感受到的是陸游在其中傾注的熱忱,以及他希望通過著書來表達出偏安一隅終究亡國的道理,也彷彿能窺見當時的南宋朝廷當政者對此充耳不聞、不屑一顧的那種神態


借古喻今:陸游重修《南唐書》,只因對南宋朝廷恨鐵不成鋼

陸游


【一】偏安的南宋與偏安的南唐,外有強敵、內無鬥志,何其相似的處境

① 從宋高宗開始,南宋就種下了偏安的基因

1127年,徽欽二帝被金人擄向北方苦寒之地,之前曾奉命前往金國議和的康王趙構因為宗澤的勸阻而躲過一劫,並因此而改變了人生命運。

宗澤等人擁戴趙構在河南商丘繼承宋王朝的帝位,是為宋高宗。宗澤、李綱等大臣雖然主張還都開封,宋高宗面對金兵的步步緊逼,基本上已經失去了抵抗意志,更別說恢復河山這樣的進取行動了。

在商丘、揚州、鎮江、建康、紹興、台州、溫州等多地輾轉停留幾年之後,宋高宗才最終在東南重鎮杭州安定下來。杭州名義上雖為臨時行在,但終南宋一朝皇帝也沒有離開過這裡。

由高宗初年就承襲下來的偏安基因,似乎在歷任南宋皇帝的血液中生根發芽了。偶爾有一個像宋孝宗趙昚那樣,想起來振作一下來個“隆興北伐”,也不過是曇花一現,最終也只能回到議和的談判桌上,繼續納貢稱臣。

隆興和議之後,南宋與金國之間總體上波瀾不驚,兩國也基本上一同走向了安逸糜爛的結局,面對即將興起的蒙古人,都顯得沒有招架之功,更別說還手之力。

富庶繁華的江南最容易消磨人的鬥志,朝廷如此,大部分的臣民也是如此,正所謂“暖風燻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了。


借古喻今:陸游重修《南唐書》,只因對南宋朝廷恨鐵不成鋼

偏安的南宋


② 北方政權虎視眈眈之下,南唐不得不選擇了完全偏安一隅

南唐政權脫胎於唐末的楊吳政權,在地域規模上跟南宋沒法相提並論。但在立國政策上,卻驚人的相似。也難怪陸游會選擇用南唐的歷史,來警示南宋君臣。

南唐開國之君李昪,與其養父徐溫一道,先後作為權臣掌握楊吳政權30年之久,以一種逐漸滲透和攫取的方式改朝換代,總體上沒有太多的流血和衝突。

南唐的得國過程,加上南唐相對北方政權偏弱的國力,都讓堪稱有雄才的李昪,很難有立即興兵北上的意願。但李昪大興文教、與民休息、集聚實力,也曾經交代繼任的中主李璟,在兵強馬壯之時、北方動亂之際北伐中原,可見還是有北上之志的。

只可惜,李璟在國力最強之時選擇了與父親李昪不同的策略,陷入南方的楚、閩戰場,虛耗國力而錯過良機。

在北方歷經後晉、後漢、後周、北宋四朝並越來越強悍的過程中,南唐卻在黨爭之中蹉跎了歲月。先丟東都、失淮南,再降規格、稱國主,一步一步走向亡國的結局。

南唐三任皇帝三十九年的國祚,大部分時間都活在北方政權的陰影之下,在這一點上更是與陸游所處的南宋何其相似。而最終三代而亡的結局,似乎也預示著南宋在金國鐵蹄下的命運。


借古喻今:陸游重修《南唐書》,只因對南宋朝廷恨鐵不成鋼

偏安的南唐


【二】為了喚醒裝睡的南宋朝廷,人微言輕的陸游選擇編著《南唐書》

①堅持主戰立場、矢志恢復中原的陸游,始終與昏昏欲睡的南宋朝廷格格不入

雖然宋高宗的偏安基因在南宋朝廷深深地紮了根,江南富饒美麗的安逸生活也消磨了大多數人的意志,但終究還是有那麼一些人,他們對金人蹂躪大宋河山和凌辱大宋子民的往事歷歷在目,不甘心接受納貢稱臣的屈辱,夢想著有朝一日朝廷大軍能夠收復故都、光復河山。

陸游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個,他出生在北宋末年的開封城,成長於南宋初期。他也跟其他南渡宋人一樣,親身經歷了金兵南下帶來的流離傷痛,詩句“少小遇喪亂,妄意憂元元。忍飢臥空山,著書十萬言。賊亮負函貸,江北煙塵昏。”記錄下了幼年時陸游所感受到的兵荒馬亂、流離喪亂。

對於陸游來說,興兵北伐既是光復故土,也是恢復自己的家園。因此,終其一生,心中也難以放下北進中原的夢想。在這一點上,和他成為忘年交的辛棄疾,也有著同樣的心境和信念。

陸游堅決主戰的立場,和蠅營狗苟的南宋朝廷始終相悖,因此他在仕途上也很不順利。

1163年,張浚主持隆興北伐時,陸游曾上書但未受重視。之後隆興和議已經確定的情況下,又上書朝廷談論定都建康,也因不合時宜且議論大臣而觸怒孝宗。

1171年,陸游接到宣撫川陝的王炎邀請,前往軍中擔任幕僚,並替王炎代擬進取中原的策略。陸游提出從隴右取關中、再由關中進中原的路線和步驟,同時提出“積粟練兵”和穩守出擊的方法。

但這一策略毫不意外地遭南宋到朝廷否決,王炎也被調職回京,陸游匆匆地結束了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段軍旅生涯。

此時的陸游,已經年屆五十,進入了人生閱歷和思想成熟的階段,對於南宋朝廷上下沉迷於納貢稱臣、不思進取的狀態也有了更深的認識。


借古喻今:陸游重修《南唐書》,只因對南宋朝廷恨鐵不成鋼

陸游

②陸游期望用《南唐書》借古喻今,點醒不思進取的南宋朝廷

陸游看到了南宋朝廷上下昏昏欲睡的狀態,但他顯然不會就此甘於接受這樣的現實,他仍然要奮起疾呼,用自己的方式來喚起哪怕一點點的清醒和上進,也足以安慰他的一片赤誠。

而著書立說可能是最適合也最有影響力的一種方式,尤其是編著一部史書,把近在眼前的前朝舊事作為前車之鑑,將自己的認識和思想訴諸筆端,就更能引發時人的共鳴從而起到振聾發聵的作用。

陸游選擇了與此時的南宋處境相似的南唐作為對象,在前人已有的著作基礎上重新補正和梳理它的歷史,形成新的《南唐書》。以此來向朝廷和時人表達他借古喻今的目的,傳遞他關於南宋應當如何面對北方金國的想法。

而陸游恰好又有著著史的家學淵源,山陰陸氏“諳熟舊典,精於考證”的家風對其影響很深。而陸游的父親陸宰作為北宋末年著名的藏書家和愛國者,更是給帶來了豐富的知識儲備和深刻的愛國影響。這對於陸游立志編著《南唐書》和寫好《南唐書》,都有著直接的關係。


借古喻今:陸游重修《南唐書》,只因對南宋朝廷恨鐵不成鋼

陸游《南唐書》


【三】一部與眾不同的《南唐書》,傾注了陸放翁滿腔愛國熱忱和滿腹經世思想

① 陸游《南唐書》與其他南唐史籍相比,立場獨樹一幟

在陸游之前,關於南唐歷史的著述,已經相當豐富。專門記載南唐的有《江南錄》、《江南別錄》、《釣磯立談》、《江南野史》、《江南餘載》、《南唐近事》、《江表志》以及胡恢、馬令兩家的《南唐書》等,部分記載南唐的包括《舊五代史》、《新五代史》、《資治通鑑》、《續資治通鑑長編》、《九國志》、《十國紀年》等。

因此對於陸游而言,已有的南唐史書只是一堆史料的堆砌,他們可以提供材料卻不能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更重要的是,這些史籍都是在北宋年間修成的,在所謂正統史學觀的左右之下,他們的都是站在北宋的立場上把南唐視為篡逆和僭越。

因此,懷著借古喻今目的的陸游,在面對南唐的時候,就不可能再像前人一樣採取傳統的正統觀念,以一種鄙夷或貶抑的立場去描述南唐的歷史。

恰恰相反,陸游將南唐視為正統,以“我”來指代南唐,表達出陸游與南唐一體的立場。比如在李昪接受禪位稱帝時,陸游就寫到“昇元元年冬十月,吳帝禪位於我”。

這樣的做法,無非是為了鼓舞南宋臣民,讓他們意識到即便南宋現在偏安江左,不再身居中原,也仍然是正統王朝。身為正統,還要心懷天下,有志於恢復中原。


借古喻今:陸游重修《南唐書》,只因對南宋朝廷恨鐵不成鋼

馬令《南唐書》

②用南唐仁人志士的愛國熱忱,來感染行將麻木的南宋臣民

南唐後期,北方強大的後周、北宋等先後南下以圖一統天下,偏處江淮的南唐成為他們眼中最主要的敵人和最大快的肥肉,幾乎時刻都在朝不保夕的狀態中徘徊。

面對此情此景,雖然南唐君主李璟、李煜表現得差強人意,一幅懦弱投降派的形象。但在抵禦北方侵略的最前線,卻仍然湧現出了不少仁人志士,他們的行為和氣節感動了陸游,也通過陸游的書寫感動了我們。而其中最為典型的,則包括皇甫暉、劉仁贍、胡則、張彥卿、孫忌、陳喬等等將領。

皇甫暉,原為後唐和後晉將領,契丹南下攻滅後晉時,率部南下投降南唐。後以奉化節度使、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鎮守江州(今安徽九江),扼守長江上游的關鍵節點。956年,柴榮、趙匡胤等率軍進攻淮南,皇甫暉率軍前往應敵,被趙匡胤在滁州城外砍傷腦袋而俘虜,最後拒絕治傷而死亡。

劉仁瞻則是南唐的宿將重臣,累官至清淮節度使,鎮守南唐與後周最前線的壽州。在後周世宗南下攻取淮南的系列戰爭中,堅守壽州城直到最後一刻,最終因為外援斷絕、一病不起,而被手下監軍挾持投降,隨即不治而亡。而他的部將胡則跟隨其多年,深受劉仁贍愛國情懷影響,誓死不降。

這些忠臣義士在國家危難、政權危急的時候,每個人都用自己的方式,繼續守衛自己的家國,體現出了忠君愛國的情操。

陸游在《南唐書》中,詳細描寫並推崇這些仁人志士的行為,並記錄當時人們對這些英雄人物的肯定和敬仰之情,也是藉此表達自己的對他們的欽佩,並將這種感情傳遞給南宋軍民,鼓勵他們的志氣


借古喻今:陸游重修《南唐書》,只因對南宋朝廷恨鐵不成鋼

劉仁瞻


③總結南唐滅亡的經驗教訓,用以匡正南宋朝廷的沉迷享樂和忠奸不分

南唐在面對北方的後周和北宋時,顯得如此的不堪一擊和過於脆弱,也不得不讓陸游聯想到自己所處的南宋。要如何吸取南唐教訓,給南宋敲敲警鐘呢?

皇帝和南唐朝廷的功過得失,無疑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表現方式。總的來說,在陸游看來南唐三任君主,先主李昪開國勵精圖治,中主李璟長期所用非人,後主李煜則太好佛道、荒廢政事。

李昪起自寒微、生於民間,瞭解臣民希望過上平和安定的日子。因此,在位期間“兵不妄動”、與民休息,加之性情節儉不興土木,使得南唐境內短時間實現了物阜民豐的景象,“有古賢主之風焉”。但陸游也沒有為李昪粉飾錯誤,在書中特意借李昪自己之口,批評他為求長生而服用金石之藥,最終導致中毒身亡的事實。

對於李璟,陸游雖認為他最大問題就是“寄任多非其人”,意即手下文臣武將沒有用好,不能知人善任。但他也肯定李璟本人的人品,說他寬厚仁慈善待兄弟、恭敬孝順侍奉先主,也能愛惜臣民,“裕然有人之度”有人君度量。

同時,陸游還認為,李璟興兵攻打楚閩本來沒有過錯,這樣可以一統南方然後與北方形成對壘之勢,再尋機北上也是另一種進取策略。而導致南唐實力虛耗失去北上機會的責任,主要在於任用的將領不堪大用。

後主李煜最為陸游所批評的,是“好浮屠,崇塔廟”,即沉迷佛事、大興土木耗費錢財修建寺廟殿宇,並因此將政事逐漸荒廢。但同時肯定李煜保全江淮和南唐百姓,認為他和李璟一樣是個寬厚仁慈的君主。


借古喻今:陸游重修《南唐書》,只因對南宋朝廷恨鐵不成鋼

投降的李後主鬱鬱寡歡


結語

陸游作為中國古代少有的高產詩人,為人所熟知和推崇。但以他“下馬草軍書,上馬擊狂胡”的志向,以及忠君愛國、堅決主張北伐的立場上來看,我們似乎可以臆測一下,在他自己的心目中一部《南唐書》可能比起那9000多首詩歌更重要。因為這部書中,融入了他關心國家命運的熱忱之心,也體現了他經世致用的道德學問。

儘管陸游極力想要借《南唐書》中的形勢分析和人物褒貶,來達到驚醒時人、規勸朝廷的作用,但由於他不能免俗地為君王諱,而把南唐亡國的過錯過多地推給了臣下,以及他長期徘徊在官場中下層缺乏話語權的現實,這部書所能產生的效果與陸游自己的期望實際上有著不小的差距,而恨鐵不成鋼的無奈也只能一直在陸游心中揮之不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