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吟閣」那些年 那些往事

【風吟閣】那些年 那些往事

「風吟閣」那些年 那些往事


那些年 那些往事


六七十年代,有那麼一些人剛從學校畢業的學生,他們響應國家號召,放棄了城市生活,離開父母義無反顧地走向農村,走向那廣寬的田地,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

我哥就是千千萬萬下放知識青年中的一個,高中畢業正好趕上下放的浪潮,經投親靠友來到了距離城裡廿來里路的樟潭公社方家大隊彭湖生產隊。村莊就座落在衢江岸邊樟樹潭下游的一個沙洲上,村莊四面環水,形成一個孤島。平時江水淺時往返村莊需挽起褲腳,赤腳踩著河灘裡的石頭,淌水而過。要是碰到雨天江水上漲,需經渡船擺渡方能進入村莊。

「風吟閣」那些年 那些往事

知青的住房在村中央,是大隊專門為下放知青而建的矮平房。房子一共四間,牆是那年代常見的土坯牆,蓋著洋瓦,每間房間不超過二十平方。我哥住的這間是原先一位知青上調後騰空的。右邊住著個五十來歲,瘸腿單身五保戶老海大叔,左邊住著個杭州下放的知青,姓羅大家都叫他“小羅子"。吃喝拉撒睡.農具.灶頭.桌子.板櫈.床鋪和生產隊分來作為柴火的稻草.麥杆等等,都堆放在這二十來個平方的小屋裡。

雖然我沒下放過,但我那些年的暑假基本上都是在那裡度過的,雖然沒有參加過勞動幹過農活,但我所眼見的一切如同身受。如果說是放暑假我是到鄉下玩,還不如說是到鄉下幫我哥燒飯。放暑假的那段時間正好是農忙“雙搶"季節。所謂“雙搶",就是農民為了不失農時搶收搶種。所以,在農村一年之中最忙最累就要數這季節了。生產隊的田離村子比較遠,約七八里地,就在衢龍公路旁排門村農商城附近。村裡人習慣地叫它為“田裡”。

清晨,太陽還沒露出魚肚白。朦朧中就聽到清脆的哨子,生產隊長用他那沙啞粗獷的噪子喊道"出工啦!"村裡壯勞力們陸續走出家門,來到村中央空地上集合,他們儼然就像臨上戰場的戰士,圍成一圈等待著隊長的分工,生產隊長熟練的一一分工。某某人去割稻,某某人去挑稻草,某某人去插秧,某某人曬穀等等,分工完畢大傢伙即刻散開朝村口走去。當我看到我哥自然的拿著扁擔,熟練地整理著籮筐上的繩索,腰間圍著藍粗布的燙(音)布,和被太陽曬得黝黑的面龐,心想他已經融合到他們中間去了,成為他們中的一員,就像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

「風吟閣」那些年 那些往事

走出村莊,淌過溪水來到了他們祖祖輩輩在此灑下汗水的農田,進行著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農田勞作,勞累的一天就這樣開始了。接近中飯時間,因為田裡離村子比較遠,隊長會派人回村拿飯。家屬們會將做好的飯菜,統一放在村中大樹底下的籮筐裡,由專門送飯的人挑著飯菜送到在田裡幹活的家人手上。而我所做的事是保證在田裡幹活的哥哥,能吃上熱騰騰的飯菜。

做飯其實並不難,稍加學習便會做,難的是做無“米"之炊。雖然大米可以保證,但經常會斷菜。光靠小小的自留地上種的蔬菜接不上,葷菜就根本不用想。幸虧當時養了一隻老母雞,這隻老母雞可是我們的功臣,每天準時下蛋,為我們改善了生活。蕃茄炒雞蛋,菠菜雞蛋湯,小蔥炒雞蛋等等,每天輪迴換著吃。還有一道雞蛋麵,就是將雞蛋和蕃薯粉和成糊狀,薄薄地攤在鍋裡待熟後,切成細條放入菠菜小蔥,味道真的很不錯,至今難忘。一般農戶家的雞蛋是不捨得吃的,用來換取醬油鹽等生活用品。

「風吟閣」那些年 那些往事

經常會和村裡年齡相仿的小夥伴們,到田裡抓泥鰍,那時種田不用撒那麼多的農藥,田裡泥鰍很多。中午的烈日將田裡的水曬得發燙,大人們在水稻田裡插秧,我們跟在他們後面,當插秧時的動作驚動了泥鰍,它們會不時地竄上水面,這時手中拿個鋁漏勺,看準了一撈就是一條,很快就能捉到一碗。捉泥鰍既有樂趣又能嚐到美味。村子外圍就是衢江,釣魚非常方便。會經常約上小夥伴拿上小竹竿,淌在溪水裡釣小麥魚,晚上,飯桌上又能添上一道可口的葷菜。

傍晚的太陽光從朝北的小窗戶裡透進來,昏暗的光線映在那被煙燻得泛黃的蚊帳上。此時到了做晚飯時間了,點燃了稻草,爐火映紅了我稚嫩的臉,稻草在燃燒中發出"扎扎"聲,同時也冒出了濃濃的柴煙。整個小屋裡馬上就處在煙霧中,被燻得眼睛都睜不開,視線完全模糊,呼吸都覺得困難。燒好一頓飯菜可能要數次跑到屋外透口氣,現在想起此事既可氣,又好笑。

「風吟閣」那些年 那些往事

那年代農村生活非常艱苦,下放知青更苦,他們原本生活在城市裡,為了響應國家號召離開父母家庭,突然改變了生活方式和命運,來到了農村和貧下中農同吃,同住,同勞動。每天和農民一起幹農活,生活卻無人照顧,一切都要靠自己。我哥剛下放時,還沒有完全適應幹農活,如挑擔,鋤地,使用農具不順手等,競遭到少數村民的惡意刁難,嘲笑奚落。無奈,遇到這種事,委屈的淚水,他只能往肚裡咽。當夜幕降臨巳是掌燈時分,勞累了一天的哥拖著疲倦的身體,衣服上結滿了汗斑回家。脫衣服時看到肩上被扁擔磨出的血泡,胯部和腋部被汗水醃得紅腫,走路都鑽心的痛。此刻我既心酸又無奈。心想,這苦日子啥時才是個頭啊!幸虧我哥下放了三年,就上調回城裡工作了。他在那個遙遠的鄉村裡,留下了一段刻骨銘心的經歷。

那年代的農民,傳承著祖祖輩輩既傳統又原始的農業生產模式,用他們吃苦耐勞的精神,結實的肩膀,勤勞的雙手,把汗水灑在這廣袤的黃土地上。他們交足公糧,填飽肚子,過著自足的生活。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業政策的調整,現代的農民已經不再滿足於傳統的農作模式,更不滿足於面朝黃土背朝天,眼睛只盯著 腳下兩畝三分地了。他們已經跟上了社會經濟發展的步伐,改變了思想觀念,從鄉村裡走出來。自主創業,或進工廠務工。如今的鄉村改變了原來的模樣,村民的生活水平已大大的改變。

四十多年過去,愰如隔世。塵封的記憶裡經常會出現曾經在小鄉村的經歷,那漸漸落下的晚霞灑在那鄉間小道上,暮歸的老牛悠閒地走著,村子裡雞鳴狗吠,每家每戶的屋頂上升起了裊裊炊煙,微風吹來麥浪滾滾稻花香。這飽含著鄉村氣息的美景,既如詩又如畫,讓人依戀。

時常在想 ,在人生的道路上,只有經歷過艱苦的磨鍊才能成長,才能堅強。只有吃過苦才能在遇到波折時無所畏懼,更加珍惜當下。這一切不失為人生的一筆財富啊!

「風吟閣」那些年 那些往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