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典故」劉寄奴——活血通經、消積、止痛


劉寄奴本來是宋武帝劉裕的小名,為什麼又成了一味中藥名呢?

原來傳說劉寄奴小時上山砍柴,見一巨蛇,急忙拉弓搭箭,射中蛇首,大蛇負傷逃竄。第二天他又上山,卻隱隱約約從遠處傳來一陣陣搗藥聲,即隨聲尋去,只見草叢中有幾個青衣童子搗藥,便上前問道:“你們在這裡為誰搗藥?治什麼病呢?”

童子說:“我王被寄奴射傷,故遣我們來採藥,搗爛敷在患處就好了。”

寄奴一聽,便大吼到:“我就是劉寄奴,專來捉拿你們。”

童子嚇得棄藥逃跑,寄奴便將其草藥和臼內搗成的藥漿一併拿回,用此藥給人治療,頗有奇效。

後來,劉寄奴領兵打仗,凡遇到槍箭所傷之處,便把此藥搗碎,敷在傷口,很快癒合,甚為靈驗。但士兵們都不知道叫什麼藥,只知是劉寄奴射蛇得來的神仙藥草,所以就把它叫“劉寄奴”。

這是唯一用皇帝的名字命名的中草藥,一直流傳到現在。

「中藥典故」劉寄奴——活血通經、消積、止痛

「中藥典故」劉寄奴——活血通經、消積、止痛

【別名】劉寄奴[江蘇、上海]、南劉寄奴、千粒米、六月霜

【性味歸經】辛、苦,平。
【功能主治】清暑利溼,活血行瘀,通經止痛。用於中暑,頭痛,腸炎,痢疾,經閉腹痛,風溼疼痛,跌打損傷;外用治創傷出血,乳腺炎。
【用法用量】 0.5~1兩;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或幹品研粉敷患處。
【注意】孕婦忌服。
#中藥典故#
#活血通經、消積、止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