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次皇權和相權的碰撞,胡惟庸失敗,成為歷史上最後一個丞相

丞相,是古代最高行政長官,一人之下(皇帝),萬萬人之上,李斯、蕭何、曹操等都是丞相中的翹楚。自秦朝設置丞相開始,皇權和相權經歷了無數次的鬥爭,凡是有大作為的皇帝無一不想廢除丞相一職,但丞相這個職位浮浮沉沉設置了1600餘年。直至明朝洪武年間,皇權和相權展開了最後一次鬥爭,最終朱元璋通過“胡惟庸案”廢除丞相一職,胡惟庸成為了歷史上最後一個丞相。

胡惟庸是濠州定遠人,能力出眾,跟隨朱元璋時間比較長。但前期並不得志,一直在地方上做官,沒有進入朱元璋的核心勢力圈子。大明建國以後,憑著同鄉李善長的幫襯才能夠在朝堂長嶄露頭角。

最後一次皇權和相權的碰撞,胡惟庸失敗,成為歷史上最後一個丞相

胡惟庸畫像

胡惟庸能成為丞相,一部分是因為他的能力得到了朱元璋的認可,更重要的是因為朝廷中的黨派之爭。

明初的黨派之爭

古人的鄉土觀念極重,官場也是如此,因此明初的文官集團中分為兩派:淮西集團和浙東集團。淮系集團官員都是朱元璋的老鄉,跟隨朱元璋時間長,多為勳貴,位高權重,以開國六公爵之首的韓國公李善長為首。浙東集團追隨朱元璋時間較短,以誠意伯劉基為首,多為言官。

雖然兩個文官集團官員的地位天差地別,但他們之間的的鬥爭卻互有勝負,旗鼓相當。劉基此時的職位是御史中丞,掌管著朱元璋非常重視的監察機構。最初兩個集團的鬥爭屬於小打小鬧,朝堂上的摩擦並不影響李劉二人朝堂下的寒暄。

最後一次皇權和相權的碰撞,胡惟庸失敗,成為歷史上最後一個丞相

李善長畫像

李善長的心腹中書省都事李彬因貪圖私利、縱容下屬被劉基抓了起來並決定殺了他。李善長找劉基求情,希望可以網開一面,劉基沒有給他這個面子。李善長以天久不下雨、不宜殺人為由勸阻劉基,劉基非但不聽,並且將此事彙報給外出的朱元璋。最後得到朱元璋的命令,處死李彬。淮西集團和浙東集團的鬥爭正式拉開了序幕。

朱元璋回來之後,淮西集團開始了對劉基瘋狂的報復,李善長煽動朝中大臣以劉基殺人導致天不下雨為由彈劾劉基。雖然朱元璋對劉基信任有加,但是劉基自知留下來會遭到更加猛烈的攻擊,於是請假回家。這樣不但可以明哲保身,而且可以讓朱元璋認為自己在朝中沒有結黨私營。

最後一次皇權和相權的碰撞,胡惟庸失敗,成為歷史上最後一個丞相

朱元璋畫像

朱元璋還對劉基的兒子表示出了這樣的事情,是自己對不起劉基。但是劉基的離開只是表面,他臨走之前推薦了自己的心腹楊憲接任了御史中丞。劉基回家之後,楊憲扶植高見賢等言官收集李善長的把柄,不斷的到朱元璋面前打小報告。剛開始朱元璋沒有放在心上,但三人成虎,時間久了以後,朱元璋慢慢對李善長有了不好的看法。

李善長終於意識到自己不能再在臺前了,需要找一個絕對聽話的心腹來為自己衝鋒陷陣。這個人要有一定的能力,但是不能有太高的威望,利於掌控。他選擇了自己的老鄉胡惟庸,將胡惟庸扶植為淮西集團的首領。

淮西集團戰勝浙東集團

浙東集團的失敗根源上來自於朱元璋和劉基的一次談話。在李善長失意的這段時間是浙東集團最為得意的時候,淮西集團已經有潰敗之勢。朱元璋有了換丞相的想法,召劉基前來商議。

朱元璋問劉基如果換掉李善長,誰比較合適做丞相。第一個詢問的就是他的心腹楊憲,劉基說:“楊憲有才能,但缺少氣度,不適合。”第二個詢問的是無黨派人士汪朝宗,劉基說:“這個人很淺薄,不合適。”第三個詢問的是李善長的心腹胡惟庸,劉基說:“他現在是一頭小牛,但將來肯定會掙脫束縛。”

最後一次皇權和相權的碰撞,胡惟庸失敗,成為歷史上最後一個丞相

劉基畫像

接連問了三個人,劉基都說不合適,朱元璋問了他最想問的問題:“那麼,你呢?”劉基不假思索的回答:“我可以,但我嫉惡如仇,皇上還是選其他人吧。在我看來,現在沒有適合做丞相的。”也正是這句話使他失去了朱元璋的信任。自居丞相之才,又說自己嫉惡如仇,並且將朝中所有官員一棒子打死,實屬不智之舉。

洪武三年,朱元璋下詔書給劉基,希望他回家養老。劉基回家之後,李善長、胡惟庸找準時機,殺掉了浙東集團領頭人楊憲,接著將浙東集團官員一一拔除。至此,浙東集團銷聲匿跡,淮西集團大獲全勝。

《明史》:及善長以病去位,遂以廣洋為右丞相,參政胡惟庸為左丞。廣洋無所建白,久之,左遷廣東行省參政,而帝心終善廣洋,復召為左御史大夫。十年復拜右丞相。廣洋頗耽酒,與惟庸同相,浮沉守位而已。帝數誡諭之。

李善長生病告老還鄉,推薦胡惟庸為左丞相。洪武六年,汪朝宗受到胡惟庸為首的淮西集團勢力排擠,離開京城。洪武十年,汪朝宗再次被任命為右丞相,但是無心政治,終日飲酒。胡惟庸大權獨攬,一人之上,萬人之下。

得意忘形的胡惟庸

淮西集團勝利的最終受益者是胡惟庸,他如願以償的成為了百官之首。在巨大的權力帶來的衝擊下,他似乎有點得意忘形了。此時的他已經不受李善長所驅使,甚至在面對朱元璋時,他也有了自己的底氣。他沒有看透朱元璋之所以選擇他並不是因為他的能力出眾,而是因為胡惟庸的威脅遠遠比李善長、劉基等人要小的多。

最後一次皇權和相權的碰撞,胡惟庸失敗,成為歷史上最後一個丞相

胡惟庸畫像

《明史》自楊憲誅,帝以惟庸為才,寵任之。惟庸亦自勵,嘗以曲謹當上意,寵遇日盛,獨相數歲,生殺黜陟,或不奏徑行。內外諸司上封事,必先取閱,害己者,輒匿不以聞。四方躁進之徒及功臣武夫失職者,爭走其門,饋遺金帛、名馬、玩好,不可勝數。大將軍徐達深疾其奸,從容言於帝。惟庸遂誘達閽者福壽以圖達,為福壽所發。

楊憲死後,胡惟庸得意忘形,貪汙受賄、任人唯親,甚至意圖謀害徐達。這種事情,在劉基死後愈演愈烈,拉攏陸仲亨、陳寧等重臣,在朝堂上隻手遮天。

最後一次皇權和相權的碰撞,胡惟庸失敗,成為歷史上最後一個丞相

那麼,作為一代明君的朱元璋為什麼會一而再再而三的縱容胡惟庸呢?並不是皇權向相權地頭了,而是朱元璋的謀劃更大,他希望將結黨私營、不忠於他的人一網打盡,廢除丞相,從而使中央集權進一步加強。

胡惟庸案發

胡惟庸的所作所為終於讓朱元璋看不下去了,他不再縱容胡惟庸。胡惟庸的兒子墜馬死於過路的馬車輪下,他私自處死了馬伕。朱元璋知道後大怒,責問胡惟庸,胡惟庸不停的解釋,但朱元璋只說了一句話:“殺人者償命!”

《明史》:其定遠舊宅井中,忽生石筍,出水數尺,諛者爭引符瑞,又言其祖父三世冢上,皆夜有火光燭天。惟庸益喜自負,有異謀矣。

史書中記載,胡惟庸早有反心,並且在朱元璋要他為馬伕償命之後密謀聯絡北元、倭寇等準備造反。這些記載我個人認為並不是“胡惟庸案”發生的原因,甚至不是案發的導火索。

最後一次皇權和相權的碰撞,胡惟庸失敗,成為歷史上最後一個丞相

真正的導火索是洪武十二年,占城國派使節進貢,胡惟庸未稟報朱元璋。朱元璋知道後訓斥胡惟庸和汪朝宗,兩人將責任推給了禮部,以為事情就這樣結束了。朱元璋這次沒有放過他們,處死汪朝宗,徹查胡惟庸。

胡惟庸的親信塗節告發他的種種罪行,最終,胡惟庸、陳寧和塗節等人被誅殺。此後數年,接連上萬人被判為“胡黨”遭到誅殺,其中包括李善長等開國功臣。

胡惟庸案的影響

胡惟庸死後僅僅一個月,朱元璋就撤銷了丞相這個職位,取消了中書省的設置。至此,中國再無丞相,但朱元璋卻沒有想到,永樂之後的內閣首輔權力甚至超過了丞相。這是後話,暫且不提。

最後一次皇權和相權的碰撞,胡惟庸失敗,成為歷史上最後一個丞相

胡惟庸案的發生不是胡惟庸想要謀反而造成的。實質上是皇權和相權的一次鬥爭,最終以相權失敗為告終。牽連數萬人的大案以及朝廷制度的改革,朱元璋卻處理的如此乾淨利落,可以說是謀劃已久。

雖然胡惟庸失敗了,但他也是歷史上最後一個敢於挑戰皇權的丞相,是最後一個實至名歸的丞相。雖然不能流芳百世,但也載入史冊,為後人所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