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義歷史沿革

武義縣隸屬浙江省金華市。位於浙江省中部,介於北緯28°31'~29°03',東經119°27'~119°58'之間。


武義歷史沿革

唐天授二年(公元691年),析永康西境始置武義縣,隸婺州。傳武則天執政時,新設郡縣均冠以“武”字,因縣東有百義山,故以武義名縣。武義山川秀美,物華天寶。螢石儲量居全國之首,溫泉資源“華東第一、全國一流”,素有“螢石之鄉、溫泉之城”的美譽。武義“宣蓮”是中國三大名蓮之一。有機茶頒證面積和產量居全國之冠,是“中國有機茶之鄉”。

武義縣境春秋屬越,戰國後期屬楚,秦至東漢屬烏傷縣,三國至隋為永康縣地。

唐天授二年(691),始建武義縣,屬婺州。五代至宋不變。

元、明、清三朝,雖曾改州為路、改路為甯越府、最後又改稱為金華府,但隸屬關係一直沒有變化。

民國元年(1912)屬金華道。

民國16年(1927)廢道制,直屬浙江省。

民國24年(1935)屬第四行政督察區。

民國35年(1946)撤銷第四行政督察區,再度直屬浙江省。

民國37年(1948)屬第三行政督察區,同年7月改屬第八行政督察區。

解放時,武義縣屬金華專區。

宣平縣屬麗水專區,1952年改屬衢州專區。

1954年,衢州專區撤銷改屬金華專區。

1958年5月,宣平縣建制撤銷,縣級機構與16個鄉鎮併入武義縣,另外5個鄉鎮劃入麗水縣。

1958年10月,武義縣建制撤銷,併入永康縣。

1961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恢復武義縣建制。

1985年5月,金華專區改為金華市,武義縣屬金華市。

2001年9月20日,浙政函[2001]191號批覆同意武義縣行政區劃調整:撤銷新塘鄉、竹客鄉、雲華鄉建制,原新塘鄉、竹客鄉和原雲華鄉大部(云溪、白巖頭、荷豐、金川、清湖、皮子源、華塘7村)併入柳城畲族鎮。柳城畲族鎮轄54村、1居,定址豐產村。原雲華鄉的上江村、民豐村劃歸桃溪鎮管轄。將桃溪鎮原位於白姆鄉境內的白菓樹腳自然村劃歸白姆鄉沿朱嶺村。桃溪鎮轄27村,駐陶村(原址)。撤銷新宅鄉、宣武鄉、明山鄉建制,合併設立新宅鎮。新宅鎮轄46村,駐新宅村(原新宅鄉址)。撤銷茭道鄉建制,設立茭道鎮。茭道鎮轄12村、1居,定址楊家東瑩社區。撤銷武陽鎮、邵宅鄉、桃溪灘鄉建制,改由武義縣政府直轄並調整設立街道辦事處。調整後,武義縣轄柳城畲族、履坦、桐琴、泉溪、新宅、王宅、桃溪、茭道8個鎮,大田、白姆、俞源、坦洪、西聯、三港、大溪口7個鄉,縣域中心設若干街道辦事處。

武義歷史沿革

2001年9月24日,金政[2001]104號通知同意武義縣設立白洋、壺山、熟溪3個街道辦事處:(1)白洋街道辦事處:管理原武陽鎮東北部及原邵宅鄉的4社區、48村,駐縣經濟開發區。(2)壺山街道辦事處:管理原武陽鎮西北部及原桃溪灘鄉的5社區、27村,駐星光社區。(3)熟溪街道辦事處:管理原武陽鎮中、南部的3社區、37村,駐雙路新村。

2002年,武義縣轄3個街道、8個鎮、7個鄉,14個社區、1個居民區、544個行政村:白洋街道、壺山街道、熟溪街道、履坦鎮、桐琴鎮、泉溪鎮、王宅鎮、桃溪鎮、柳城畲族鎮、新宅鎮、茭道鎮、大田鄉、白姆鄉、坦洪鄉、西聯鄉、三港鄉、大溪口鄉、俞源鄉。

2004年底,武義縣轄3個街道、8個鎮、7個鄉,14個社區居委會、2個居委會、544個村委會,面積1577平方千米,人口密度208人/平方千米。


武義歷史沿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