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10年沿海城市哪個發展最好,最快呢?

塗塗一拉莫冷


小菜認為,未來10年,沿海城市中,深圳依託特區身份和灣區平臺,城市發展會最好、最快。

第一、同樣都是沿海城市,深圳的發展優勢在哪裡?

深圳擁有很多沿海城市不具備的比較優勢,為深圳未來10年發展插上了翅膀。

01、世界級灣區

2017年,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提灣區經濟理念,並倡導、探索香港、澳門加入到珠三角城市群建設。

2018年,粵港澳大灣區(9+2城市群)開始進入規劃階段。

2019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落地,深圳正式進入灣區時代。國家定位為世界第四大灣區,目標直指世界另外三大灣區,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和東京灣區。

毫無疑問,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第一個由總理親自主導規劃,並自上而下設計的大灣區,必將獲得政策、資源、經濟、行政等各方面的支持,前景無與倫比,中國唯一!

02、深圳戰略定位

大灣區由11城組成,4個核心城市,分別是香港、澳門、廣州和深圳;衛星城市7個,分擔核心城市外溢的人口、產業和部分城市功能之類的,起到輔助支撐作用。

4核在大灣區發展中擔任不同的角色,各有偏重。香港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和國際航空樞紐中心,澳門是旅遊休閒中心,廣州是商貿、交通和綜合引領,而深圳需要承擔的引擎作用就是經濟引領和科技創新。

03、經濟實力

2018年,深圳GDP24691億,同比增幅7.5%,位居全國第三。上海GDP32679億,同比增幅6.6%,位居全國城市榜首;北京GDP30320億,位居全國城市排行榜次席。

朝前看,沿海城市只有上海暫時排在深圳之前,但增速不及深圳約一個百分點;往後看,比較接近的沿海城市只有天津,但增速很慢,沒有意外事件帶動,以後都難以追上深圳。

也就意味著,深圳已經將競爭者們遠遠地甩在了後面,前面只有上海一城。但上海的平臺是環杭州灣大灣區,國家級灣區,目標是世界級灣區;粵港澳大灣區一開始國家定位就是世界級灣區。

也就是說,未來上海和深圳誰在沿海城市中排第一位,不再是兩城自身的比拼,而是兩大灣區平臺的競爭。從大灣區發展前景和世界灣區發展規律看,深圳趕超上海只是時間問題。

04、科技創新實力

2018年,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對全國36個省會城市及副省會城市、253個地級城市,從創新資源、創新環境、創新服務和創新績效四個維度進行了測評。

測評顯示,長三角城市群動力最強,東部城市領跑科創發展,西部城市創新發展位於中游,中部城市相對落後。

其中,深圳在2018年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排名第二位,僅次於北京,上海位居第三,天津位居第八。

圖表來源:摘自2018年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排行榜

05、人口規模

過去9年,深圳年均新增常住人口45萬;過去4年,深圳年均新增常住人口50萬,是全國新增常住人口最多的城市。

2018年末,深圳常住人口1302.66萬,同比新增49.83萬,城鎮化率100%,全國第一個完全城鎮化的城市。

綜合城市發展平臺、城市定位、經濟實力、科技實力、人口趨勢5大城市發展核心要素,沿海城市中,深圳實力在未來10年中幾乎沒有對手。

第二、跟深圳比,上海的劣勢在哪裡?

不可否認,在沿海城市中,目前只有上海還在深圳的前面;短時間內,深圳也無法超越上海。但中長期看,深圳超越上海只是時間問題。

01、城市發展平臺

前面已經說了,深圳的城市發展平臺是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灣區;雖然也是目標世界級灣區,但我們都知道,有香港和澳門帶動,加上廣州和深圳,只要組合起來就是世界第四大灣區,“實力不允許啊!”沒有懸念。

上海的發展平臺是環杭州灣大灣區,上海是接受浙江邀請,被動加入進去的。這個灣區內部現在還有一些問題需要解決,比如誰是灣區老大?誰是副中心?產業如何分工?城際交通如何配置?等等問題。

兩大平臺的主要區別,前者是自上而下規劃的,總理親自牽頭搞,有點致敬鄧小平的意味。

後者國家規劃是長三角一體化,裡面包含有南京;但浙江提出了杭州灣大灣區方案,浙江幾個“小弟”加一起,體量跟上海差不多,更不要說跟粵港澳大灣區比。於是,邀請了上海進來,也圈進了江蘇的蘇錫常三城,GDP加起來達10萬億級,體量跟粵港澳大灣區差距不大了,這個方案才成型。名稱也在浙江方案基礎上加了一個“環”字,體現地域差別。

可見,環杭州灣大灣區是自下而上來的,有些問題不好解決,關係不好理清,這就決定了兩大平臺的發展進度和前景。

02、科創實力

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數據顯示,深圳和上海科技創新實力差距不大,深圳第二,上海第三,兩城科技創新實力都很強。

但不要忘了,上海定位是國際金融、航運和貿易中心;深圳定位就是科技創新,號稱“中國硅谷”,灣區以後的科技創新能力就靠深圳了;深圳未來必將在科技創新上,從上面到民間,都將得到更多支持,深圳科創實力將得到不斷加強。

因此,上海未來在科創實力上繼續落後於深圳就是大概率事件。

03、人口趨勢

2018年,上海常住人口2423.78萬,碾壓深圳1302.66萬,差距1121.12萬,接近一倍。

過去9年,上海常住人口年均增量24萬,低於深圳45萬。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上海畢竟已經是超大人口城市,“十三五”規劃就是要“嚴格控制”。

因此我們看到,從2015年起,上海常住人口負增長,2016年略增長,2017年又在負增長,2018年微長。2019年發改委文件要求“大幅增加落戶規模”,預計2019年上海人口會增長較多。

深圳也是超大城市,但人口壓力形勢沒有上海那麼迫切。落戶積分制下,人口和人才的持續湧入,必將為深圳發展提供更多創新活力;人口潛力上,深圳比上海更大些。

綜合城市發展平臺、科技創新實力、人口趨勢三項影響城市發展的核心要素,中長期內,深圳都將對上海保持較大優勢。

第三、其他潛在對手分析

未來10年,沿海城市中,除了上海能依靠數百年積累,對漁村發展起來的深圳保持短暫的領先外,其他沒有競爭對手。受篇幅限制,小菜從北到南依次粗略地分析下。

01、環渤海城市群

不論京津冀城市群,遼中南城市群,還是山東半島城市群,經濟和科技創新都不是主打,因為北京在中間,確保全國政治中心發展和安全才是最主要的,這種趨勢會在未來10年得到加強。

另外,日本和韓國都是經濟發達的近鄰,也都是發達國家,外環境非常有優勢。但三國自貿區談判多少年了?三國貨幣互換多少年了?一直沒有進展,以後也很“難”。

說白了,棒子和小三都是“奴才”,外部不能自主,無法發力;內部黨派牽制,無法合力!經濟受制於政治,政治被掌控了,經濟就不能自主;每次重啟三國自貿區談判,或重啟三國貨幣互換時,慰安婦問題、獨島問題、釣魚島問題、南京大屠殺之類的歷史問題都會搬出來“炒”!拿出來“鬧”!然後,前面的談判就會“涼”!

“炒”一、兩次,“鬧”一、兩次都是很正常的;但每次都是這種套路,你不覺得奇怪嗎??真相一說大家都懂,“有人”不願意這兩件事情做成。

那環渤海城市群還談什麼前景,就兩個字--“黯淡”!至少10年內不會有大的轉變。“自玩自嗨”是沒有問題的,但無法“借力”。

02、海峽西岸城市群

核心城市就2個,福州和廈門,想“借力”臺北。但前不久“空心菜”勝選了,勝選言辭還蠻激進的,海峽前景存在不確定因素。

在這個大前提下,註定了中、短期內,也可以說10年內,這片區域就是要謹慎發展的。畢竟怎麼說呢?罈罈罐罐打碎了,置辦家業還是要花錢的。

03、北部灣城市群

核心城市海口以及廣西部分城市,但日本、韓國的航道不走北部灣,意味著這個灣區想要“借力”,只有越南。

就海口和廣西部分城市,就算把南寧加進來,城市群經濟體量還不到深圳一城的1/2,你說怎麼跟深圳比?

綜合深圳自身優勢、上海劣勢和潛在競爭對手分析,未來10年時間裡,深圳無疑是沿海城市中最具發展前景的城市,城市發展會最好、最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