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場疫情中,是否也發生著和張愛玲書中寫的《傾城之戀》的故事?你怎麼看?

IE哦哦我我哦哦我


《傾城之戀》已經掐斷了“傾城之戀”原本所負載的文化信息,從反面對它進行別樣的闡釋,題目與文本相矛盾,傾城的內涵在小說文本中呈現出怪誕的倒錯,由此也賦予文本蒼涼、反諷的感情基調。《傾城之戀》確實也有才子佳人的外殼:白流蘇,一個遺老家族的中國古典淑女,風韻猶存,已離異;範柳原風流倜儻,經濟殷實的華僑後代,黃金單身漢。他們在經歷風風雨雨之後,最後在香港淪陷的炮火中成為一對平凡的夫妻。

但是,在這個外殼之下,張愛玲則完全顛覆了才子佳人的傳統,浪漫的愛情、為愛犧牲一切的勇氣在這裡不復存在。“傾城”是傾一座城(香港淪陷),成全一雙人,而不是歌頌至高無上的愛情。小說“傾城”的寓意不言而喻,題目與文本巨大的反差,給讀者帶來的巨大的思想衝擊,也成就了《傾城之戀》的經典地位。以下就“傾城”的寓意結合文本說開來。

一、蒼涼反諷的感情基調

(一)細節中體味蒼涼與況味

張愛玲是切近生存本相的,非但是現實的,而且是生活的,她的文字一直走到我們的日常生活裡,例如文章的開頭和結尾的“胡琴咿咿呀呀拉著,在萬盞燈的夜晚,拉過來又拉過去,說不盡的蒼涼故事———不問也罷!”。

張愛玲的文章充滿了生活的瑣屑細節,她以女性主義特有的細膩和敏銳,敏銳地捕捉到了日常生活中瑣屑的點點滴滴———老鍾、白公館、蚊香、紗帳子、白團扇、姑娘們的衣著細節,特別是那一堵反覆在文本中出現的牆,人物的情感就依附在這處處細節之中,這些事物的綺麗中透露出蒼涼的底色和人生的況味將整篇文章的基調定格。

(二)“生存”哲學貫穿始終

張愛玲被認為是與魯迅並列的最優秀的現實主義大家,既然是“現實主義”,她的作品中就不乏關於“生存”的主題,小說中人物的種種選擇無不圍繞著“生存”這一現實法則。在文章中除了寫流蘇與範柳原的“愛情”,也揭露了人性,還表現在亂世中,普通的大眾如何揹負生活的重擔繼續前行。

流蘇的家庭,親情涼薄,流蘇與哥嫂有著金錢糾紛,她哥嫂為了“錢”甚至建議流蘇回唐家守寡,流蘇揹負的“生存”的壓力,迫切地想攀上範柳原,在上海苦熬幾個月後等到柳原的寥寥數字邀請便再次坐船到香港,為“生存”妥協。範柳原雖然擁有金錢、身份,也是沒能逃脫時代的威脅強加給人的精神惶恐。錢財、地產、天長地久,一切都似乎是不可靠的,可靠的只有平凡的生存。在張愛玲那裡,沒有宗教的救贖,她筆下的人物都透著一股蒼涼和絕望,在這蒼涼和絕望下面,人們只能選擇“生存”下去。

(三)以亂世為故事背景

張愛玲在《傾城之戀》中不僅描寫市民的生活細節,而且抓住了社會變動給部分市民帶來的精神惶恐。這個故事發生的背景,是亂世。張愛玲說他自己是不言政治的,因此她並沒有直接描寫戰爭,而是以戰爭為背景,捕捉到亂世之中人們的心理,將“亂世”這個宏大的背景消解在字裡行間,滲透在生活的瑣碎細節的背後,分明是帶著綺麗的蒼涼。

在亂世之中,個人的及時行樂的世紀末情緒和通過古老家族的衰敗隱喻傳統道德價值沒落,是她的小說的兩大主題。因此,在傾城之戀之中,也可以看出傳統道德的式微和人們在戰爭面前的恐慌心理。流蘇和範柳原也是因為在香港淪陷最終走在了一起。

二、世俗防備的“愛情”

(一)自私的人性和複雜的心理

張愛玲對男女主人公的心理也進行了細緻入微的描寫,透過範柳原和白流蘇故事的重重簾幕,我們看到的是人性的自私,是張愛玲對世俗的譏諷,感受到的是無奈與悲哀。男女主人公也是張愛玲筆下“不徹底”的人物,他們並不完美,都有各自的弱點,恰恰卻是現實的寫照。張愛玲認為自己採取更真實的方法塑造“疲憊”的現代人。在她看來,“參差的對照的寫法”才能“寫出現代人虛偽之中有真實,浮華之中有樸素”。

在《傾城之戀》中,流蘇是帶著依附性的,她的目標一直是找一棵可以依靠的大樹,需要的“經濟上的安全”,就像有學者所說的“女結婚員”;她也是妥協的,在一次次的妥協中,雖然最終結果對於她而言是“如願”,然而終究是“悵惘”的。範柳原是玩世不恭的,文中範柳原引用了《詩經》中的:“死生契闊,與子相悅”。

這裡的“相悅”與原文“成說”的差別耐人尋味。成說是“訂立盟約”,而“相悅”只是互相喜歡而已,是一份不需要負責的感情,不是流蘇渴望的“婚姻”;另一方面,他是孤獨的,所以他對流蘇說:“我自己也不懂得我自己———可是我要你懂得我!我要你懂得我!”這兩個人都是“精刮”的,香港的陷落,將這兩個人綁在了一起,僅僅是一剎那徹底的諒解,便將他們的人生捆在了一起。

(二)世俗、樸素的小人物愛情

流蘇選擇範柳原其實是範柳原“適時”地出現,流蘇到底還是亂世中設法自全的小婦人,殘存的青春和美貌是她的籌碼,因而她的“愛”需要苦心經營。這直奔結婚目的的背後反映的就是流蘇的“求生”:她需要找一個依附的大樹,脫離家庭、社會給她帶來的壓力和傷害,她對範柳原的感情不是純粹的“愛情”。至於範柳原,他的話裡全是滿滿的“我……我……我……”,我要你懂我、我要你原諒我、我要你愛我。

範柳原是缺乏父愛和母愛的,他覺得中國傳統女性最美,而流蘇最符合他的標準,他想要流蘇愛他。他不僅懂流蘇的艱難窘境,而且還利用她的窘迫算計她,他對流蘇的感情也沒那麼高尚、深情。在那些你來我往半真半假的調情話、俏皮話、真心話下,掩蓋的是一對精明世俗男女曖昧的討價還價。關於流蘇和範柳原之間有沒有“愛情”,歷來爭論不休。

在那個明月高懸的寂靜的淺水灣之夜,範柳原在那通電話裡說愛她那一段張愛玲寫的很美,這一刻他們之間沒有算計,至少在這一刻,有那麼一點點關於“愛情”的東西。關於範柳原在牆下的告白也反映了範柳原內心對真正的愛情的期盼:如果世界上的一切都毀滅的時候,他不用擔心流蘇只是為了物質和他虛與委蛇,流蘇也不用擔心因為跟他一起而壞了名節,兩人可以脫開世俗來談一場真正的戀愛。但世界不可能毀滅,所以就有了減弱版的香港淪陷且時效很短。

“僅僅是一剎那的徹底的諒解,然而這一剎那夠他們在一起和諧地活個十年八年。”如若認為愛情是理解、原諒和陪伴,那範白之間就有愛情了,是一種世俗、樸素的小人物的愛情。儘管張愛玲曾否認範白之間存在愛情,但是一個才23歲沒經歷愛情的人,談不上“徹底絕望”吧。

(三)反傳統、反傳奇的“愛情”故事

張愛玲在《寫〈傾城之戀〉的老實話》中說:“寫《傾城之戀》,當時的心理我還記得很清楚。除了我所要表現的蒼涼的人生的情義……”。由此可以看出,張愛玲寫《傾城之戀》,並不是想創作出一個英雄美人或才子佳人的故事,而是要表現出“蒼涼的人生的情義”,在描寫範白的感情時,不是浪漫的男歡女愛,而是一場又一場你來我往的算計,張愛玲對白流蘇心理的描寫著墨頗多,這樣的故事與才子佳人愛情故事是有區別的。這種“愛情”帶著蒼涼,帶著諷刺,還帶著一點無奈,因而即使是以香港的陷落成全了這一雙人,然而終究也是一個“說不盡的蒼涼的故事”。

可以說,張愛玲的《傾城之戀》是一種反傳統的故事寫法,也是反傳奇的,小說的結尾處:“傳奇裡的傾國傾城的人大抵如此。到處都是傳奇,可不見得有這麼圓滿的收場”,在這一句表面上是說這個故事是一個傳奇,但是結合這篇文章的感情基調和故事的點點滴滴,不免讓人覺得這句話更像是一句反語,實際上,這並非是一個傳奇,只是兩個人最終諒解彼此之後互相的一種妥協。

三、悲喜摻雜的結局

從最初到最後,範白兩個人始終是沒有真正理解彼此,走進彼此內心。流蘇是“女結婚員”,但是範柳原則更重過程的享受。這個基本認知的矛盾,也直接導致範白二人始終存在著溝通的障礙。這與兩個人的文化背景的差異有關,流蘇是帶著一點新式女性氣息的傳統的中國女性,有著沉重的家庭和社會枷鎖,迫切地想要逃出牢籠。範柳原,從小是在英國長大,接受的是西方的禮儀教育,他的潛意識裡面有一種“平等”的思想,他要流蘇愛他,在此基礎上他才能為流蘇做事。

一次次的交鋒,何嘗不是兩個人的互相不理解呢?兩個人都按著自己的意思來理解對方、要求對方,結果就會總是錯位。他們總是互相不理解,在不理解當中一次次碰撞,所以文章在最後才會有“一剎那的解”,這“一剎那的諒解”也促成了他們的婚姻,然而這也只是一種悲喜摻雜的結局。張愛玲在《燼餘錄》裡說:“房子可以毀掉,錢轉眼可以成為廢紙,人可以死,自己更是朝不保暮。

像唐詩上的‘悽悽去親愛,泛泛入煙霧’,可是那到底不像這裡無牽無掛的虛空與絕望,人們受不了這個,急於攀住一點踏實的東西,因而結婚了。”這就是結尾範白結婚的真正的原因———為證明自己的存在而匆忙抓住現世中的東西。《傾城之戀》的結局多少有些不合傳統的“大團圓”結局,它更像是經歷了一場談判後雙方達成的協議,而不是一個幸福的結局,就像是悲劇底色上打上的一點喜色。

對此,張愛玲曾在《自己的文章》中這樣陳訴自己的觀點:“《傾城之戀》裡,從腐舊家庭裡走出來的流蘇,香港之戰的洗禮並不將她感化成革命女性;香港之戰影響範柳原,使他轉向平實的生活,終於結婚了,但結婚並不使他變為聖人,完全放棄往日的生活習慣與作風。因之柳原與流蘇的結局,雖然多少是健康的,仍舊是庸俗,就事論事,也只能如此。”

《傾城之戀》看似圓滿滿的結局,實則滲透著人生更大的悲哀,也就是本文所說的“悲喜摻雜”的結局。通過以上的分析,基本就能夠理解到題目“傾城之戀”與文本實際內容之間怪誕的倒錯,“傾城”傾的是香港這一座城,傾的也是文明這座城、愛情這座城,從這本書,我們也就能夠體會到蒼涼的人生情義。


偶然回眸


要說在疫情期間的愛情,便立刻想到了《霍亂時期的愛情》這部書,烏爾比諾醫生和費爾明娜的愛情之火就是因疫情的機會熊熊燃起。

這個愛情故事是一次誤診的果實,胡維納爾.烏爾比諾醫生的朋友認為自己在一位十八歲的小女孩身上看出了霍亂的先兆病症,請求他前去問診。然而這一去便將烏爾比諾醫生的心丟在了這裡,“醫生羞怯地撫摸著病人,病人則帶著處女的矜持。他用耳朵貼在她地皮膚上聽診,先是胸部,然後是背部。她的眼神炙熱如火,長長的秀髮披在肩上。”這是原文中作者對他們第一次見面地描寫,但好在這一切只是虛驚一場,費爾明娜只是一次因食物引起的腸道感染,在家中治療三日便可痊癒。

事情本該就此結束,但烏爾比諾醫生早已被這朵初開的玫瑰,還有她那天真的脈搏、貓一樣的舌頭和柔軟的扁桃體迷的“靈魂出竅”了,之後他像是著了魔似的追求費爾明娜,為她獨奏小提琴,為她寫信,雖然這所做的一切與他高貴的醫生身份和莊重的外表嚴重不符(小編自己的話:愛情會讓人放下尊嚴,但並不要求愛情會給自己什麼回報)在父親的強行撮合和烏爾比諾醫生的猛烈攻勢下,費爾明娜妥協了,原本感覺這段感情不會很幸福,自然也不會持續很久,但烏爾比諾醫生的經營卻出乎意料,他們變成所在城市中最令人羨慕的一對夫妻,儘管兩個人的婚姻生活有很多瑣碎的小故事,但這所有的事情都是在見證他們的甜蜜。

這個甜蜜的故事往往被讀者所忽視,但這段感情才是整本書中最真實,最浪漫的存在。





阿里薩讀書


說來愛情一直是我的痛,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已經忘記了,去愛也不會再愛,可是遇他,一個西班牙的面孔,一種巴塞羅那的藝術,一種西班牙的風格,還有骨子裡帶著歐洲貴族的那樣的氣息,讓我自己流連忘返,突發這樣的疫情當,每天看著全國數據乃至世界數據都在上升,我最需要知道的是他有沒有愛我,他是不是想我,此刻只想和他在一起,哪怕只有一秒,也算我的傾城之戀,我願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