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勃智慧雲:如何度過一個沒有布料的春天?

隨著復工的有序進行,工人逐漸迴歸產線。但與此同時,大批中小服裝從業者突然發現:沒有布了。

廣州中大布料市場,更籠統的說法,是廣州中大紡織商圈,一個從前只是服裝從業者才熟悉的地方。在中山大學南門對面,聚集了59個專業市場,近2.3萬家商戶。廣州中大以服裝的面輔料為核心業務,支撐了大半個中國的服裝生產。

哈勃智慧雲:如何度過一個沒有布料的春天?

但疫情卡主了這個中國服裝面輔料中心的脈搏:廣州中大外來人員約15萬,其中湖北籍多達5.2萬。即使全國各地的復工已經在加速,但湖北籍從業者的缺席,依然嚴重遲緩了服裝面輔料的流通。

沒有布,成為當下中小服裝企業的第一難題。

“快生意”碰到“慢流通”

在互聯網公司鼓吹“敏捷開發”的十年前,服裝企業已經在“敏捷製衣”了:一個四季青的批發小老闆,早上談下一單500件女裝的生意,下午去廣州中大找面輔料,晚上把面輔料拉回工廠,第二天就可以開工。

而這種中小批量快週轉的製造方式,佔了服裝製造行業的近60%,併為超過80%的線上直播網紅供貨。

和大品牌不同,服裝中小企業並沒有資金儲備面輔料。用雪紡還是牛仔布,多少顆釦子和多少條拉鍊,一切都是在拿下訂單後再去採購。這種靈活性使得我們能在淘寶上看到上百萬款不同的女裝,也使得服裝中小企業普遍嚴重依賴供應鏈的穩定。

服裝產業是中國在全球最完備的工業體系之一,在疫情之前,服裝從業者從來沒有擔心過面輔料整體缺貨的可能,頭疼的永遠是“訂單在哪裡”。但是現在,大家第一次開始糾結:

物料在哪裡?

面輔料如何“拼多多”?

原材料的團購集採並不是一個新話題,找鋼網就是典型。在過去五年裡,服裝行業也同樣誕生了不少嘗試實現面輔料集採的平臺,喧鬧一時。

但是,和鋼材有著明確規格要求及化學物理性狀不同,服裝領域的面輔料以百萬計,單單紐扣就超過2000種。這種龐雜低標準化的原料上游,使得信息梳理和對接客戶無比繁瑣,絕大多數服裝面輔料企業,本質還停留在企業黃頁階段。

要實現服裝面輔料的團購式集採,必須以已有的供應鏈資源為基礎。這種供應鏈資源不能僅僅是數據錄入的關係,而應當是真實的交易,這樣才能確保面輔料供應商有足夠信心保持穩定的供應。

以行業龍頭企業為核心、打包中小企業“拼團”需求,成為新的原材料團購集採思路。

工業互聯網在疫情下的意外之喜

哈勃智慧雲,一家由漢帛國際和富士康共同孵化的工業互聯網公司,以實現服裝領域的柔性製造、小單快返等平臺能力為核心。

由於聚焦在通過智能製造掌握產能數據,哈勃智慧雲的平臺上已經管理著超過270家服裝面輔料企業的供應,並協調著180多家企業的下單生產。這二者的結合,使得哈勃智慧雲能在疫情中發揮出意外的作用。

缺乏面輔料的服裝中小企業可以直接在哈勃智慧雲上提交採購需求,由哈勃智慧雲向平臺上的已合作供應鏈廠商進行彙總採購。

哈勃智慧雲已向江浙一帶服裝企業開放其面輔料集採平臺,預計可滿足約500家中小服裝企業的採購需求。至三月中,平臺所掌握的面輔料供應能力將進一步爬升,可滿足約2000家中小服裝企業。力求在面輔料最吃緊的2020年第一季度,全力緩解東南地區服裝企業的原材料壓力。

疫情對於中國服裝產業是一次特殊的壓力測試,各種依賴的前提條件突然消失,衝擊猝不及防。但疫情同樣凸顯了升級的價值,各路運用傳感器、智能製造、雲處理等新技術的傳統企業,在新壓力下給出了新方法,將為中國服裝產業的升級提供重要參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