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的珍妃井,頭都塞不下去,慈禧是如何將珍妃推下去的?

凌毅清


珍妃井在故宮寧壽宮北端的貞順門內,是遊客常去的地方,本來是宮裡一個普通的水井,扔一人下去還是沒有問題的,現在的珍妃井是為了遊客安全,經過了改造。

慈禧最貼身侍女德齡在傳記作品《我和慈禧太后》中,明確地告訴我們,光緒這一生只愛過一個女人,那就是珍妃,由於慈禧聽信別人的讒言,認為是珍妃在背後搞鬼攛掇光緒搞什麼改革,對珍妃恨之入骨,才產生了要殺她的念頭。

放蕩不羈愛自由的珍妃在那個時代註定是場悲劇。

話說1898年慈禧發動戊戌政變以後,就把光緒幽禁在了瀛臺。如果說之前二十餘年光緒只是被慈禧操縱的一個傀儡的話,那麼現在光緒只剩下一個皇帝的虛名了,而最最可憐的還是光緒的知心人、枕邊人珍妃。

珍妃在13歲就合她的姐姐一起入了宮,她的祖父裕泰是陝甘總督,父親是禮部侍郎,伯父是廣州將軍,可以說她的這些個至親基本都是省部級以上的幹部。

珍妃是個什麼樣的人呢?其實越是生長在高級官宦家庭,受的教育就越多,這些上流社會基本都開有私塾,延請有名的老師去教授足不出戶的大小姐們。

珍妃和她的姐姐也就是後來的瑾妃,自幼是隨著她們的伯父,也就是廣州將軍長善一起生活在廣州這個地區。那時生活在漢地的滿人,被漢化得非常嚴重,長善也不例外,喜歡和文人雅士交遊,搞點詩書禮樂、附庸風雅之事。

長善喜歡吟詩誦詞,就給姐妹倆找了個當時非常有名的師傅文廷式,把珍妃薰陶成為了較具文藝氣息的姑娘,常幻想和男子一樣放蕩不羈愛自由。

進了宮以後性子也沒怎麼收斂,還是和從前一樣,喜歡穿男裝,和光緒經常互換衣服穿。這作為兩個人的遊戲,給光緒枯燥的傀儡生涯帶來了一點趣味。

1930年的一份報紙《故宮週刊》寫了一個專欄叫“珍妃專號”,其中記載了一個劉姓宮女的回憶,說珍妃這個姑娘太愛美了,穿著打扮都很時髦,長得又漂亮,難免引起固守傳統的慈禧老佛爺的不爽。同時光緒只喜歡珍妃,對慈禧的侄女隆裕皇后不理不睬,這就更讓慈禧惱怒了。

光緒這一生只愛過一個女人,那就是珍妃。

光緒為啥這麼愛珍妃呢?從珍妃的照片上可以看出,她長得是不錯的,如果有人覺得她不美,可以看看清後期皇帝的妃子都長啥德行,就會覺得珍妃簡直貌若天仙。

但光緒獨寵珍妃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在清末一位名人商衍瀛的《珍妃其人》回憶中記載,光緒生理上是有毛病的。和隆裕皇后洞房花燭夜的晚上,慈禧派了四個年長的王妃命婦趴到坤寧宮的喜帳後面聽房,卻只聽到隆裕一直哀聲嘆氣,說你們愛新覺羅也就這個德行啊!明面上對光緒的能力非常不滿意。

從此以後皇后和光緒也就互相都看不順眼。珍妃的姐姐瑾妃性格比較忠厚老實,不太會巴結人,和皇后卻同病相憐起來,這兩個人和光緒相處的都很冷漠,言談也不投機。

珍妃最年輕貌美,入宮的時候只有13歲,天真活潑,聰明伶俐,經常服侍在光緒左右,想辦法逗他開心。只要不去給慈禧請安,珍妃就穿上男裝,黑亮的頭髮,後腦勺垂著一個大辮子,身穿袍子馬褂,足登朝靴,腰上繫上絲帶,妥妥的一個美少年。

珍妃和光緒親密無間,同飲同玩,形影不離,對男女之事也不那麼在乎,自然就博得光緒的寵愛和信任。

所以光緒寵愛珍妃和政治沒啥關係,和生理需求也沒啥關聯,主要是因為孤獨的光緒帝在珍妃身上找到了人生的樂趣。

你的寵愛對她其實是一種傷害。

然而在帝王之家對一個人的專寵不一定是好事,光緒有多寵珍妃,慈禧就有多恨她,巴不得可勁折磨她。

1898年光緒被囚禁之後,珍妃的日子簡直比光緒更慘。慈禧先是對她施以廷杖,把她囚禁在鍾粹宮的北三所,等於打入了冷宮,讓她永生不能見光緒。

珍妃被關押在北三所最西邊的一個小屋子裡,屋門由外面反鎖上,只有一扇窗戶是活動的,可以打開,洗漱、吃飯啥的都從這個窗戶遞進去。也不許她和下人說話,每日吃下等人的飯食,一天倒兩次馬桶,由慈禧派兩個親信太監看管著。

不僅如此,到了什麼節日,別人都在高高興興過節,老太監還要奉慈禧的懿旨,代表慈禧去斥責珍妃。列數珍妃的罪過,指著鼻子罵,讓珍妃跪著聽。而且斥責的時間規定在吃午飯的時候,試想別人都在過節,珍妃卻在這跪著受百般折磨,聽老太監囉嗦完了,還得叩首謝恩,這些痛苦珍妃都忍過來了。

唯一讓珍妃難以釋懷的是無法見到光緒,一對恩愛夫妻被慈禧生生拆開,再相見已不知是何年何月。長夜難眠,只有無盡的思念縈繞於心。

在《珍妃的冷宮生活》裡記載,其實光緒在個別太監幫助下,偶爾也能乘夜色偷偷看望下珍妃,姑且不問是否屬實,至少倆人還懷揣可以早日相聚的美夢。

(老照片裡光緒被囚禁的瀛臺)

慈禧一心要除掉珍妃。

然而光緒二十六年夏天的一個突發事件,讓他們的分別成為永久。這一年慈禧貿然孤行,向洋人宣戰,從而導致八國聯軍入侵,大軍壓境,北京城在劫難逃。

七月二十號,洋人兵臨北京城,英軍率先攻破了城門。至此,慈禧就像一個輸光的賭徒,除了倉皇逃跑沒有別的選擇了。

但慈禧逃走絕不會放光緒一個人留在北京,誰知道光緒擺脫了慈禧的控制後,接下來會發展成啥樣呢?慈禧只能帶著光緒走,而有一個人她是不願放過的,那就是慈禧絕不願把逃生的機會留給珍妃。可也不能讓珍妃活著呆在被洋人佔領的北京城,因為慈禧無法預測一個年輕、貌美的皇帝妃子留在北京會有怎樣的結果。

萬一發生了什麼,這畢竟有辱大清朝的體面。

關於珍妃的死有三種說法。

關於珍妃的死有三種說法:

一個是李蓮英殺死說。傳言慈禧出逃臨走前,命李蓮英把珍妃推到了寧壽宮外面的井裡。

一個是珍妃自己投井自殺。說是慈禧西逃前,珍妃看到和光緒一起離開沒有希望了,獨自留在北京又擔心被侮辱,就投井自殺了。

一個是崔玉貴殺死說。這個見於《清宮遺聞》等多種史料。崔玉貴是慈禧的親信太監,在慈禧跑路前命令他害死了珍妃。

這在《宮女往談錄》裡記載了崔玉貴殺死珍妃的全部過程。記載裡,七月二十號那天中午,慈禧派崔玉貴傳旨珍妃來見她。珍妃大概也預料到自己的結局了,那天打扮了很久才出來,路上一言不發。

在頤和軒見到慈禧,慈禧直截了當的說:“洋人就要打進城了,外頭亂糟糟,誰也保不定會怎麼樣,萬一受到侮辱,那就丟盡了皇家的臉,也對不起列祖列宗,你應當明白”。

珍妃愣了下說:“我明白,不會給祖宗丟人。”

慈禧說:“你年輕,容易惹事,我們要避一避,帶你走不方便。”

珍妃:“您可以避一避,留皇上坐鎮京師,維持大局。”

就這幾句話戳了慈禧的心窩子了,馬上把臉一翻,大聲呵斥道:“你死在臨頭,還敢胡說!”

珍妃說:“我沒有應死的罪!”

慈禧:“不管你有沒有罪,也得死。”

珍妃:“我要見皇上一面,皇上沒讓我死!”

慈禧:“皇上也救不了你了,把她給我扔到井裡去,來人哪!”

就這樣崔玉貴和王德環兩個太監一起連揪帶拉,把珍妃推到了貞順門內的井裡。珍妃自始至終嚷著要見皇上,最後大聲喊了句:“皇上,來世再報恩啦!”

以上書中記載崔玉貴的自述,崔玉貴道:“我敢說,這是老太后深思熟慮要除掉珍妃,並不是在逃跑前,心慌意亂,匆匆忙忙,一生氣,下令把她推下井的。”

光緒二十七年十二月,慈禧迴鑾京師後,又派人把珍妃的屍體從井了打撈了出來,進行了安葬。欲蓋彌彰的追封珍妃為皇貴妃,這波操作應該都很熟悉了吧,在慈安薨誓的時候這種手段似乎也曾出現過。

所謂成王敗寇,在一個人沒有能力保護自己心愛之人時,疏遠反而是最好的愛護。從這裡就可以看出,論心機光緒還差了慈禧十萬八千里呢!

歡迎關注“莫山主說清史”,專業的歷史,也可以有趣地說。


莫山主說青史


我8月份剛去完故宮,剛聽完導遊跟我們解釋這個問題!

長話短說!珍妃井一開始並不是這麼小的,就是正常打水喝的井的大小。由於珍妃得罪了慈禧,慈禧命人把珍妃推下了井。這口井裡面死了人,水自然就不能再飲用了。也就把井廢在那裡了。

至於現在看到的井口這麼少,是後人把井逐漸圈小的,導遊說這叫“鎖井”。後來故宮成了景點工作人員為了保護這口井,也為了防止遊客在看井的時候不小心掉下去了,於是在井口弄上“箍井石”。

所以,珍妃井並不是一開始就這麼小的哦!


玫瑰貓的簡單生活


故宮的珍妃井直徑只有20多釐米,珍妃瘦成了閃電才被塞進去了嗎?

當然不是!

一,井口到底有多粗

小時候在農村生活,大人去井裡打水,有時候我會跟著去。每次靠近井邊,都會被大聲訓斥——不要命了?有一次壯了膽子去看那口井,發現它比我想象的大很多!

小時候看到的那孔水井,直徑大概有2米多,而且越往下越寬大。上面架著兩塊橫樑,用於打水的人在那站立。進口最寬的地方,也超過半米。當時我一看,趕緊後退,彷彿井下陰寒的溼氣能把人吸進去一樣。

我想象中的珍妃井,應該和農村見到的紅薯窖差不多。紅薯窖井深十幾米到二十米,井口用青磚箍住形成一個一米左右的原型。我經常被拴住腰和腿放到井下,然後在裡面撿拾紅薯、土豆或者蘿蔔,用框子提上來後,在被人用繩子拔上來。

在故宮,大多數的水井主要用途是提水用於燒火做飯或者救火。經常用於提水,那一定要比水桶更粗,井口沒有二尺以上,那這井一定是沒有用的。

當宮鬥愈演愈烈時,人們發現,水井有了更多的衍生作用。比如今天要說的摔死珍妃,再比如南京胭脂井藏皇帝和皇妃。

二,珍妃為何必須死?

做慈禧的兒媳婦,要麼醜,要麼死!

慈禧親兒子同治最鍾愛的皇后,孝哲毅皇后,與慈禧矛盾很深。慈禧要廢掉她,沒想到咸豐的五弟奕誴說,“想要廢從大清門抬進來的,必須也要是從大清門抬進來的才行”。

慈禧一輩子沒有走過大清門,這是她永遠的痛。當同治死後,慈禧和孝哲毅皇后的爭鬥開始了。慈禧這個老奸巨猾的傢伙,一個回合就滅了孝哲毅皇后,同治去世僅僅74天,孝哲毅皇后在寢宮自殺,多半是被慈禧逼死的。

珍妃很明顯不瞭解孝哲毅皇后的悲劇,居然在20年後挑戰慈禧的權威。慈禧一度放權給光緒,讓他搞改革,可是珍妃居然利用自己的弟弟收受賄賂,賣官鬻爵。慈禧伸出一更手指頭就捏滅了光緒的改革火焰。

誰承想,光緒的豬隊友康有為沒死,在境外大肆宣揚慈禧老妖婆的宮闈秘史。在康有為的煽動下,列強們紛紛任務光緒更適合當權,慈禧的乙亥建儲被擱置。乙亥年後面就是庚子年,慈禧懷恨在心對萬國宣戰,迎來了庚子國變。

準備逃亡的適合,珍妃居然再次跳出來說“皇上不能走!”慈禧心想,光緒要是不走,成了八國聯軍的盟友,還有我的好活嗎?直接就派人弄死了珍妃。

珍妃被丟在那個井裡,不知道八國聯軍來了以後有沒有撈出來看看。估計是沒什麼興趣,因為整個北京城,到處是黃金白銀,隨便搶!

三,珍妃井後來的故事。

慈禧太后兩年後從西安回來,總是害怕珍妃從井中出來,找她索命,所以讓他的家人給她撈出來安厝於西郊田村。慈禧和光緒都死後,珍妃的屍體葬於清西陵的崇陵妃園寢。後來,珍妃的妹妹瑾妃掌握宮中大權,還在珍妃井附近設立靈堂, 立牌位,以示哀悼。

1924年,溥儀被趕出故宮,故宮成了收門票就能參觀的地方。無數普通百姓花錢就能看皇帝住的地方,此時珍妃井成為故宮最受歡迎的景點。好奇的遊客總是喜歡探頭去看井裡面的情況,甚至在井邊擠成一團。為了安全保障,故宮管理部門在井上安放了一塊井口石,井口石讓井的直徑直接縮小到了20多釐米,從此再也不會有人掉進去了。

仔細觀察井口石,發現中間還有一根鐵棍貫穿。加上這個鐵棍,估計連只貓都不容易掉進去了。即便如此,還是有很多人趴到井口來看。於是,管理部門又在周圍安裝了鐵柵欄,防止遊客靠近。


歷史知事


古代的井榦嘛用的?除了打水恐怕就剩下被人投井了吧。有人說現在看到的珍妃井口那麼小,慈禧是怎麼讓人把珍妃扔下去的。



現在我們看到的珍妃井口確實小,但這是經過後期的調整才出現的,因為在故宮成為遊客觀賞景區的時候很多人也好奇珍妃井底是什麼樣的,所以為了避免遊客失足掉進井裡,故宮的管理人員就在井口加上了井口石,甚至在後來還加上了護欄,這些做法皆是為了遊客的安全,所以最初的井口要比現在大的多。



慈禧為何要把珍妃扔到井裡呢?有的說珍妃恃寵而驕,覺得光緒喜歡她,所以珍妃就賣官,收私銀,最重要的是牴觸慈禧。慈禧在和八國聯軍宣戰後,被迫逃亡西安,但此時珍妃卻說皇帝不能逃,這不是忤逆慈禧的聖旨嗎?而且有越權的意思,這對於權力極度敏感的慈禧來說是不可能容忍的,所以珍妃被扔進井裡也是自己做的後果。


曉峰來介紹


在故宮紫禁城裡的景點有很多,從皇帝金鑾殿到各個皇妃舊居,如果單以井來算的話,一定是“珍妃井”最為出名。

珍妃是滿洲鑲紅旗,生於1876年,光緒十三年與同父異母的姐姐從廣州到京城參選秀女,第二年被選封珍嬪,光緒二十年正月,晉封為珍妃。

封建王朝有一項很明確的制度,那就是後宮不得干政。當然如果非要干政,說明你已經權力滔天,比如慈禧這樣的。但很不幸的是,當時的滿清帝國正直內外交困,鬱郁而不得志的光緒帝很多時候會像珍妃訴說心裡的苦楚,這讓珍妃對自己的皇帝丈夫抱有著極大的同情心,同時在政治上也日益向他靠攏,甚至在慈禧看來不免有些“指手畫腳”。

慈禧是一個玩弄權勢的高手,在甲午戰爭爆發時期,“主戰”還是“主和”在朝堂上引起了巨大的爭論,“主戰”一派大多數以“帝黨”為主,“主和”派自然就以擁護慈禧為首了。這時候,珍妃的兄長禮部侍郎志銳等彈劾以李鴻章為首的主和派大臣。為了打擊所謂的“帝黨”,慈禧把珍妃和她的姐姐降為了貴人,婆媳關係也越來越惡化。

八國聯軍即將攻打京城的時候,紫禁城裡一片驚慌,慈禧太后沒辦法,只能帶著眾人西逃,而這個時候,因為一些小的事情,珍妃當眾和慈禧頂撞起來,慈禧老太太也是一個要臉面的人,這個時候就對珍妃越發不滿意了。

珍妃是怎麼死的,一直有很多種說法。一種說珍妃是被慈禧下令,讓太監給扔進井裡而死,還有一種說法是珍妃看到慈溪派太監過來殺逼迫她自殺,自覺投井而死,太監趁機扔了兩塊大石頭下去,讓珍妃無生還希望,但不管怎樣,珍妃死的確實很慘。以至於在珍妃的屍體在井裡泡了一年以後,慈禧才讓人把她的屍首撈起來重新埋葬。

至於我們現在看到的井口為什麼那麼小,是因為每天參觀紫禁城的遊客很多,為了安全,管理處在井口上方加了一塊井口石,故意縮小了井口,這樣才能保證安全。




春秋亂舞


井口只有33釐米的珍妃井,怎麼能將一個大活人推下去?這的確令人費解!有人猜測:會不會是先碎屍,然後再一塊一塊扔進去?

答案是否定的,慈禧西逃時火燒眉毛!她把珍妃扔井裡後才跑的,根本沒有碎屍的時間。

據記載:原來的井口遠遠大於十寸,完全可以把一個大活人扔進去。



據說,慈禧命太監崔玉貴去把珍妃扔到井裡。還原一下當時的場景:崔玉貴把珍妃夾在腰間準備把井裡扔,珍妃死死抓住玉石欄杆,崔玉貴使足力氣,把珍妃頭朝下扔了下去,又找了塊石頭扔進去。殺了珍妃,慈禧太后才走。

那麼現在的珍妃井井口咋這麼小呢?

慈禧西逃回來,自覺理虧,令人將珍妃的屍體撈上來,並在大井口上加了一個井口石,用鐵棍穿過鎖住,從此禁用。現在的井口石下面才是真正的井口。



為什麼慈禧要殺珍妃呢?

由於珍妃在政治上同情並支持光緒皇帝的變法行動,且善良、聰穎,深受光緒寵愛!光緒由此逐漸疏遠了慈禧太后的親侄女隆裕皇后。 慈禧太后的極度仇視珍妃,殺心頓起。

1900年八國聯軍打入北京,慈禧太后挾持被單獨軟禁的光緒皇帝在逃往西安之前,對珍妃下了毒手。她以“珍妃年少,洋人入城,免受汙辱”為由,命珍妃投井。



可惜了珍妃!貴為皇妃,卻死的那麼殘!光緒真沒用!連自己心愛的女人都保護不了!

據說,珍妃得到被賜死的消息,摘御苑牡丹一朵,和淚填“一剪梅”詞一闕,由丫鬟春豔將折下的牡丹和遺作轉交光緒。隨被推井墜死。

其詞曰:

人折牡丹妒色嬌,瓣也殘拋,枝也斷梢,花魂縈繞君王飄。外寇牙獠,厲鶚飛跑。   

昔日東皇甘澍澆,聖主龍韜,民主歌堯,西風怎奈雨瀟瀟,謝了瓊瑤,哭了花朝。

光緒見愛妻斷腸詞,悲號不已!親到御井憑弔,哭賦“南鄉子”詞,以答亡妃。 詞雲:   

卿似玉梨魂,倩影鸚哥喚不聞,玉慘花愁羅敷去,昭君,重畫娥眉塞上雲。  

恨海莫沉淪,斷藕當年女崑崙,井染胭脂寒蛩泣,黃昏,雨打鴛鴦兩地分。


小熙為人人


珍妃井原本就是故宮裡的一口普通的一口水井, 。因為這口井是見證珍妃之死的唯一證明,因而出名。

珍妃何許人也,光緒皇帝的妃子。他他拉氏,戶部侍郎長敘之女,滿洲鑲紅旗人。生於光緒二年(1876)。入宮時年僅14歲。

一起進宮的還有她的姐姐瑾妃

在老照片中可以看出珍妃長的十分漂亮的,對比皇后隆裕和她的姐姐瑾妃,就更顯得尤其出色。要知道光緒帝總共就一個皇后和兩個妃子。珍妃性格活潑,跟光緒一樣對新學感興趣。順理成章得到光緒的獨一無二寵愛。

光緒帝寵愛珍妃,間接的就冷落了慈禧的親侄女隆裕皇后。這讓慈禧太后很不開心。加上珍妃喜歡新潮,讓守舊的慈禧對她很是反感。支持光緒帝維新變法跟慈禧奪權,更是徹底惹鬧了慈禧太后。

戊戌變法失敗後,光緒帝被幽禁灜臺,珍妃被幽閉在冷宮中。兩個相愛的人分別兩方,不得相見。

1900年,八國聯軍兵臨城下,慈禧太后在出逃前,以“帶走珍妃不便,留下又恐遭洋人侮辱”為理由,命令心腹太監崔玉貴將珍妃投入井中,死時年僅25歲。

1901年,清朝與各國講和。慈禧太后回京。令人將珍妃屍骨打撈起來,裝殮入棺埋葬。

清末宣統皇帝遜位後,珍妃之姐瑾妃在井北側為珍妃設小靈堂,立牌位。以示哀悼。後人稱此井為珍妃,沿稱至今。

現在很多人去故宮都要去珍妃井上去看上一看。很多人都奇怪,為什麼珍妃井怎麼小,如何塞下一個大活人?

我們現在看的是珍妃井真正的井口不止現在看到的這麼小,只不過後來在原來的井口上加了一個石頭井沿,並用鐵棍穿過鎖住。這就成為我們所現在看到的樣子。我們所看到看到這是井口石而已。


小歡歡要開心呀


去過景點的遊客都知道井口確實很小,估計僅有10寸左右,就連頭都塞不進去,別說珍妃是個大人了,哪怕再瘦也應該有60斤70斤啊 ,怎麼推進去的呢?

慈禧是如何將珍妃推下去的?

珍妃為何會輕易的被慈禧殺死呢?其實,慈禧一開始並不是討厭珍妃的,畢竟她只是皇上的妃子,和她沒有什麼直接的利益衝突。但是,後來皇上和珍妃時常討論各種變法,讓喜歡固守傳統的慈禧很不高興。再加上,珍妃仗著自己受皇上寵愛,在宮中收受宮外的賄賂慈禧肯定是不喜歡宮裡有人這樣的。



其實,就是一個藉口,珍妃總是和慈禧作對,慈禧早就看她不爽了,說白了就是給你的死找個合理的藉口;而收到自殺命令後的珍妃,性情傲慢潑辣的她,跑到慈禧面前哭鬧,而當時的紫禁城已經大亂,慈禧見珍妃還振振有詞,哪有心情聽她狡辯,便惱羞成怒命太監崔玉貴把珍妃扔下去,而這個狡猾的太監多了個心眼,怕珍妃自己爬上來,找了塊大石頭扔下去。

珍妃被淹死後,家人都不敢來收屍,就這樣泡了一年多;直到1902年,珍妃的姐姐瑾妃哀求慈禧,才勉強同意將珍妃的屍體打撈上來。

民間還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井裡的冤魂會誘惑一些附近的人來跳井,自己才得以投胎,便更沒有敢靠近這口井了。於是,將井口放置了一塊很大的井口石,石頭中間鑿了孔,將鐵棒從中穿過,防止有人墜落。

所以,現在大家看到的連頭都塞不進去的珍妃井井口,已經被井口石蓋住了大半,真正的井在石頭的下面。這就是故宮的珍妃井,連頭都塞不進去,慈禧當時將珍妃推下去的原因了。


歷史早知道


珍妃是光緒皇帝最寵愛的妃子,她為人耿直,單純可愛,深得光緒帝的寵愛。我們從歷史記錄中可以看出,珍妃是當時清朝妃子中容貌非常出眾的一位,再加上她可愛的性格,是光緒皇帝唯一珍愛的妃子。

可是她生不逢時,她的婆婆是當時極其恐怖的掌權人慈禧太后,珍妃仗著有光緒帝的寵愛,心直口快,和慈禧太后非常不對付,慈禧怎麼能容忍這樣的女人存在於後宮,早就有殺了她的想法,只是一直沒有機會。

直到1900年八國聯軍打入北京城,慈禧太后在劫持光緒逃跑之前才找到一個殺珍妃的藉口,她讓太監崔玉貴去把珍妃扔到井裡殺了她,想必當初珍妃是拼死掙扎,怎奈一個女人的體力怎敵得過過男人,一代帝王之妃就這樣被活活殺死了。

光緒帝得知珍妃被殺死的消息後,痛不欲生,可是身不由己,在整個逃亡的過程中,他一言不發以沉默來反抗慈禧太后。

西逃回京之後,慈禧太后為了遮人耳目,掩蓋自己的罪行,下令封珍妃為皇貴妃,並給珍妃的死找了一個冠冕堂皇的藉口。以珍妃年少,為了避免洋人的侮辱,自己投井自殺為由,改珍妃為貞妃,以此標榜珍妃是因為了保住自己的名節自殺而死,從而掩蓋自己的罪行。

可憐珍妃,花容月貌,是光緒帝最寵愛的妃子,確死得這樣悽慘。光緒帝身為一代皇帝,連自己最珍愛的妻子都保護不了,心中的痛苦肯定無人能及。

哀痛至極的光緒帝作詞一首悼念珍妃

卿似玉梨魂,倩影鸚哥喚不聞,玉慘花愁羅敷去,昭君,重畫娥眉塞上雲。   恨海莫沉淪,斷藕當年女崑崙,井染胭脂寒蛩泣,黃昏,雨打鴛鴦兩地分。

根據記載當初的珍妃井的井口比較大,超過10寸,把一個大活人扔下去是綽綽有餘的,可是現在的井口只有33釐米,這是有原因的。

據說慈禧西逃回京後,有人說珍妃化成鬼魂,經常會從井裡爬上來彈琴唱歌,慈禧做了虧心事,自然非常害怕,於是找人把井口弄小,還用鐵鎖穿在中間,井下還放置了銅鏡以鎮壓珍妃的鬼魂,所以現在的井口才變得這樣小。

這種說法也未嘗不可,如果當初的井口只有33釐米,是無法把珍妃推下井的,更何況珍妃一定是奮力掙扎,在那樣慌亂的情況下,殺人的崔玉貴肯定也想盡快把珍妃推下進,好跟著慈禧一起逃跑,所以忙亂之中不可能做太多的準備。如果當時的井口只有33釐米,就太不符合常理了。


慈禧後來的做法也正驗證了做賊心虛那句話,她自己肯定知道殺珍妃是不合理的,可是慈禧這一生又何止殺了一兩個人?她的手上早已沾滿了鮮血,她為了權力不擇手段,最後也將清王朝推向了覆滅的結局!(以上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雨霽視角


“珍妃井”現在是故宮中的一個景觀,我們遊覽故宮的時候會發現,這個珍妃井的井口非常小,小到不足以把一個人塞進去。而相傳在八國聯軍攻打京城的時候,慈禧太后就是派人將珍妃溺死在了這口井中,慈禧是怎麼做到的呢?

珍妃是光緒皇帝最為寵愛的妃子,光緒皇帝雖然在慈禧太后的威懾下選擇裕隆皇后作為後宮之主,但對聰明伶俐的珍妃還是十分寵幸。珍妃對光緒皇帝的變法行為態度十分“曖昧”,同時崇尚西學,對朝中之事有自己的看法。在獲得光緒皇帝寵愛的同時,由於和慈禧的親侄女裕隆皇后爭寵,與慈禧“政見”不一致,被慈禧所仇視。

《清史稿·德宗本紀·后妃傳》記載:“恪順皇貴妃,他他拉氏,端康皇貴妃女弟。同選,為珍嬪。進珍妃。以忤太后,諭責其習尚奢華,屢有乞請,降貴人。逾年,仍封珍妃。二十六年,太后出巡,沉於井。二十七年,上還京師。追進皇貴妃。葬西直門外,移祔崇陵。追進尊封。”

戊戌變法失敗後,光緒帝被幽禁,慈禧再度獨攬大權,珍妃也被慈禧幽禁在景祺閣後面的小院裡。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兵臨北京城下,慈禧決定帶著光緒帝去西安避一避,臨走時想起了珍妃。慈禧當時的說法是不方便帶走珍妃,但留在京城又怕被洋人侮辱,命珍妃投井自盡。

珍妃不願意,慈禧就命太監將珍妃推入井中,隨後怕珍妃爬上來,還向井中扔了一塊石頭。“金井一葉坐,淒涼瑤殿旁。殘枝未零落,映日有暉光。溝水空留恨,霓裳枉斷腸。何如澤畔草,猶得宿鴛鴦。”說的就是珍妃。

那我們現在看到的井口為什麼這麼小呢?其實我們現在看到的井口並不是真實的井口,由於古代水井的挖掘需要人工挖掘,井口的大小是一定可以讓一名成年人出入的。水井投入使用後,為了方便水桶進出,也不會對井口進行縮小處理。所以珍妃井在溺死珍妃之前,井口應該和正常的井口無二,直徑有一到二米。

我們現在見到的這個“井口”,其實是後人放置上去的井口石,這一點珍妃井旁邊的介紹牌記載非常清楚。為什麼要重新修繕這個井口呢?一種說法是慈禧將珍妃在珍妃井中溺死後,就帶著光緒皇帝西逃了,等回來的時候為求得心安,將珍妃的屍體撈起來葬於西郊。而後又將這口井封起來,上面壓上石頭,中間用鐵棒封上,以圖上面的人下不去,下面的魂上不來。

慈禧和光緒先後去世之後,宮中的話事人對珍妃都比較尊重,對這口珍妃井的封存和保護也延續了下來。井口上的井口石也就這樣保留了下來,隨著故宮博物院的建立,作為景觀之一的珍妃井為了防止遊人不慎跌落,索性將這塊“古董”石頭留了下來,這也就是我們現在見到的珍妃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