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国搏击赛事更加挣扎的一年

年初的疫情让2020年中国众多行业的一季度的财报布满阴霾,尤其以娱乐表演/体育赛事在内以线下为主体场景的众多公司都受到强烈的冲击,我们在短短半个月之内看到了形形色色的演出活动与比赛延期甚至取消,对于刚刚经历了一个资本寒冬打击的中国搏击赛事而言,这无异于雪上加霜。


2020,中国搏击赛事更加挣扎的一年

ONE冠军赛现场


促使形势更加严峻的是,近几年海外赛事的亚洲布局力度与中国搏击赛事举办的下滑正好成反比。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同处亚洲的ONE冠军赛,早在2年前拿下D轮融资后,便已经将目光重点抛向了中国市场。从2019年ONE在中国最具代表的北京站赛事来看,尽管品牌认知与商业回报上并没有交出亮眼的成绩单,但在许久没有举办过格斗比赛的五棵松体育馆(现华熙体育中心)搭台,并且还带着一众国际主流赞助的广告,这便已经为中国拳迷带来了不少的主观印象加分,即便放给圈外的人来看,这似乎也是一场值得合作营销的事件。


2020,中国搏击赛事更加挣扎的一年

ONE冠军赛的合作赞助方


对比国内的众多赛事的场馆规格、选手阵容、赛事包装等方面,ONE冠军赛无疑下足了功夫,而这些条件也将是其未来给赛事品牌加码,争抢中国市场的重要因素。

同样耐人寻味的还有2019年屡次登上热搜的中国搏击明星们,但也都与本土赛事关联无几。包括拳击领域首夺WBC金腰带的徐灿,和在UFC斩获金腰带的女拳手张伟丽,中国拳手们一直在践行者搏击圈口中常说的一句话:向世界展示中国力量。


2020,中国搏击赛事更加挣扎的一年

张伟丽夺下UFC冠军


最近张伟丽刚刚在美国赢下第一场金腰带卫冕战,再度登上国内外众多媒体的头版头条,凭借一己之力,成功使得格斗破圈。同时也为UFC在中国的推广与背后众多的广告赞助商,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从这一点来看,中国是能够诞生顶级的格斗明星的,但让人遗憾的是,具备含金量的头衔授予权很少掌握在中国赛事自己手里。

其实国内赛事曾经一度极具机会蜕变至更高影响力的洲际级甚至更高赛事层次,在2013年之后的资本热潮中,搏击也在同时野蛮生长,目前国内商业化程度相对较好的搏击赛事昆仑决就是这个时期的产物,同时其它大大小小的各项搏击赛事,又刚好在46号文件的催生下于全国齐现。但过热的发展势头,也让这些国内搏击创业者们的思考时间更加局促,这也导致了搏击行业中的商业模式始终单一并且脆弱。


2020,中国搏击赛事更加挣扎的一年

昆仑决赛事


其中出现了几种导致现在情况难以逆转的“收割韭菜”方式。大部分赛事往往都是不带战略的被动办赛,只要有人出钱,找块地就能搭台办比赛。对于资金储备充足的公司,一般能够实现收支平衡,甚至略亏都可以,而现金不够的只能够从赛事规格上挤压出利润空间。其中很多赛事采用了极端的方式牟利,最终破坏了不少投资人与资深拳迷的信任,对行业也造成了负面影响。

相比足篮等主流体育类别,中国搏击作为一项小众运动其实拥有着相对可观的人才储备,包括国内各大小武校,体制内各级别散打队都拥有不少技术出众的运动员。但受制于搏击市场的成熟度,能够坚持搏击运动道路的拳手并不多,大部分都在赚钱谋生的路上选择放弃。相比其它运动项目而言,搏击运动员整体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而且还伴随着高几率的受伤风险,赛事方又不能提供给运动员足够的保障,所以能够最终名利双收的拳手堪称凤毛麟角,但这些代表着行业的明星拳手却一直处在尴尬的困境。


2020,中国搏击赛事更加挣扎的一年

武林风的中国拳手们


在2019年张伟丽、徐灿的强势崛起前,国内搏击赛事的头牌明星均难以出圈,这不仅是因为他们自身不具备跳出行业的影响力与特点,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的价值不受社会主流认可。在诸多媒体平台上关于搏击的名人热词,其中最常出现的一定是“一龙”或“武僧一龙”,但作为搏击行业最具热度的明星拳手,我们却很难看到一龙能够有其它小众体育项目的顶级明星那般的商业价值与社会认同,比如斯诺克的丁俊晖,“九球天后”潘晓婷等。换句话说让一龙代言一线广告品牌的可能性目前来看微乎及微。当然这也与一龙自身的争议事件过多有直接关系,但导致这些负面影响产生的正是赛事方的炒作包装。


2020,中国搏击赛事更加挣扎的一年

一龙


正如很多人对中国搏击的印象还停留在多年前的“武僧一龙”身上一样,这个壁垒极厚的行业里,众多赛事的思维与行为也都相对传统。顶级专业的比赛对决,往往因为技术性高而观赏性一般,而且满足的也只是少数的专业拳迷。但富含民族情绪矛盾的中外拳手同台,就能吸引更多看热闹的观众,尤其是中日对抗,中国拳手重拳KO日本拳手后,迎来观众席一面倒的呼声,这是众多国内中小型赛事的常见画面,看到这样的场景,赛事方唯有乐此不疲。通这种炒作方式,激发粉丝与观众民族情绪的做法,至今被各个赛事保留且应用。

这种做法最直接的作用便是带动现场氛围,但是在一个圈外人眼中,这更像凑热闹围观打架,而非观赏竞技体育比赛。不过现场观众大多也就是抱着这种心态而来,毕竟都是免费送来或者低价购买的门票,还能看一场中外拳王争霸赛,也是种新鲜的体验,可惜的是,这也只能成为一种体验,很难再培养出深层次的爱好与兴趣。


2020,中国搏击赛事更加挣扎的一年

某国内比赛现场


对比起一心打造专业且顶级比赛的公司,也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他们的财报中,门票永远都是一个容易忽略的次级收入组成。即便是UFC这样的世界顶级赛事,在中国也很难做到门票售罄。可以说,虽然在2013年后诞生了大量的中小型赛事,使得搏击热潮一度席卷全国,但这并没有对中国搏击土壤注入充足的肥料,反而让赛事方在短期利益面前做出了很多阻碍了本土搏击行业长期发展的选择。现在的行业受众增长匮乏,本土赛事的选手流失,圈子丑闻频出就是直接造成的后果。

在过去一年里除了徐灿与张伟丽这种为国争光的正能量新闻,搏击圈最大的流量事件往往基于激烈的矛盾,一些争议人物意外的在这个圈子里吸粉众多。

两年前一场号称“里合腿大师”田野的比赛至今让人印象深刻,尽管不是国内的一流赛事承办,但这场比赛的关注度却是在搏击圈内空前,对阵双方也不是优秀的职业拳手,但赛前主办方还设置了比赛的付费预约。比赛双方隔空炮轰多日后,最终在擂台上却以堪称滑稽的结果收尾,其中“里合腿大师”的头部受伤包扎镜头,很难让人觉得这不是一场无厘头的搞笑话剧表演。但是这场对决却“破圈”了,引起众多主流媒体的关注,随同而来的满是质疑与批判,也再次让更多圈外人加深了对搏击行业的刻板印象。


2020,中国搏击赛事更加挣扎的一年


尽管不少搏击赛事也都努力在专业化与职业化的进程中,但相比高额成本与极低的投资回报率,但这场比赛的热度无不让各大赛事眼红,有人开始思考怎样也能让自己的赛事拥有这样的热度,以至于他们渐渐忘记了自己举办赛事的初心。此次事件后就有国内的顶级赛事主动与其中参赛一方搭上了关系,但无论是出于何种目的,事实上这样的争议人物并不能给这家公司带来多少好处。

在度过了前几年的黄金时期后,中国搏击的快速发展最终并没有迎来主流群体的拥抱,行业壁垒愈加坚固。终于赛事资金不足,拳手贮备不够,受众群体固化,商业模式老套不成熟的问题愈加明显,各家赛事本应在几年高速发展中形成的闭环,如今却一节一节的割裂开来,难以匹配。


2020,中国搏击赛事更加挣扎的一年

李景亮参战UFC


此前作为中国赛事核心竞争力的本土明星拳手,在近几年中也逐渐走向海外的赛事。张伟丽正是从昆仑决走出,在她临走时已经手握两条昆仑决金腰带,2年后她成为了UFC的冠军与中国最知名的女子拳手。相比UFC的强大吸引力,同处亚洲的ONE冠军赛签约大量中国拳手,更是对中国赛事直接造成冲击。丰厚的比赛酬金与专业的运动员维护,让ONE冠军赛轻松的与中国拳手们签下合同,而且稳定的办赛数量与高水平的比赛规格,都让同一时期的国内赛事相形见绌。

去年ONE冠军赛在北京站有一组选手对阵很有看点,电影《摔跤吧爸爸》中的女主原型走上擂台实战,这一消息得到众多主流媒体的关注。相比起传统中外拳王对决的噱头,这样的比赛无疑更容易被圈外人接纳与认可。


2020,中国搏击赛事更加挣扎的一年

《摔跤吧爸爸》女主原型


现在来看国内赛事的王牌——本土明星拳手,目前依旧遭遇着严峻的挑战。在ONE冠军赛持续地加注下,亚洲搏击市场一家独大的局面很有可能形成,届时面对垄断级的资源掠夺,国内赛事的生存空间将进一步压缩。

想起前两年国内一个搏击论坛中抛出的话题:中国搏击如何度过经济寒冬?有人率先提出了合作办赛,抱团取暖的想法,但却遭到部分人士的反驳与嘲讽,这也能侧面反映出中国搏击赛事彼此间的强对立关系,同时也缺乏长期发展布局的考量。在合作共赢的商业本质下,这个行业的诸多从业者仅仅注重于眼前利益,因此需要长期战略布局与时间沉淀的体育赛事,必然就很容易中途夭折。与足球篮球一样,搏击赛事并不是一朝一夕的网红产品,一家具备企业文化与顽强生存能力的体育赛事公司,一定需要遵循体育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不是空谈体育精神。

可以预见的是,接下来的2020年,依旧是中国搏击赛事们挣扎的一年,如果说去年他们是在为发展而担忧,今年开始他们将为生存而挣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