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建都在鞏義?鞏義雙槐樹遺址見證中國史前文明

一個偶然的機會,筆者走進了雙槐樹遺址。說實話,之前筆者對遺址之類的地方不感興趣,一是沒有專業知識做支撐,它們對我有點對牛彈琴;二是覺得枯燥乏味,距離我們的生活很遙遠。但是,當我來到雙槐樹遺址後,感到自己真的是孤陋寡聞了,也為自己的錯誤觀點羞愧或者說是自責,不是因為雙槐樹遺址距今大約5000多年,屬於仰韶文化中晚期,遺址面積達到110萬平方米,在鄭州範圍內的仰韶遺址中面積最大,也不是因為雙槐樹遺址就在我的家鄉鞏義,而是因為在這裡,我真正接觸到了中華五千年文明的佐證。

黃帝建都在鞏義?鞏義雙槐樹遺址見證中國史前文明


黃帝建都在鞏義?鞏義雙槐樹遺址見證中國史前文明

雙槐樹遺址位於鞏義花地嘴遺址的對面,附近還有天中書院、河洛書院,歷史上是人文薈萃之地。曾有文獻密集地記載,說此地是黃帝修壇、大禹得賜之地,堪稱中華文明的盛地,包括周圍三平方公里的基岩,黃河和洛河在此交匯,有諸多遺蹟出現。在此勘探的負責人張吉欽老師介紹說,在考古發掘中,考古人員發現這個規模巨大的史前遺址居然還有著超強的防禦功能,三重巨大的環壕將這個遺址團團圍住。這三重環壕,工程規模十分龐大,考古人員按照其墓葬區中埋葬的人數推斷,遺址內的人根本無法完成如此大的工程量,極有可能是周邊部落幫助完成的,從而也說明雙槐樹遺址或許是當時的一箇中心部落。

黃帝建都在鞏義?鞏義雙槐樹遺址見證中國史前文明


黃帝建都在鞏義?鞏義雙槐樹遺址見證中國史前文明

站在雙槐樹遺址的制高點,北望,是浩浩蕩蕩的黃河、洛河;南望,從西到東是綿延不絕、相互交錯的邙山、青龍山、嵩山等諸山脈。如果再仔細觀察的話,會發現是這些山脈組成了兩條蜿蜒的龍,尾部纏繞,龍頭一律伏在黃河岸邊,像是在暢飲河水。張吉欽老師告訴我,曾有風水大師講,“來龍去脈”在這裡得到了很好的詮釋,西邊是“來龍”,東邊是“去脈”。不論冬天還是夏天,太陽從東邊那條龍後升起,落在西邊那條龍後……看著周圍的地形地貌,不由得使人感嘆,在幾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居住在這樣的風水寶地,乃至形成了後來的堪輿學、風水學等,並且至今還在運用。

黃帝建都在鞏義?鞏義雙槐樹遺址見證中國史前文明

雙槐樹遺址的墓葬區與同時期遺址的相比也十分特殊,它的墓葬區由北至南分為九排,每排之間相距15米左右,這顯然是經過人為嚴格的規劃,而不是雜亂無章的進行埋葬。在展廳,看到了該遺址出土的常見器形盆、罐、鼎、豆、缽、小口尖底瓶等。其中還有多件仰韶文化晚期完整的精美彩陶,器物較其他遺址同類器物形制大、規格高,說明雙槐樹遺址在當時佔據的重要地位。令我驚詫的是出土的那枚製作精美的骨針——骨針跟今天的針相差無幾,針鼻完好,針尖鋒芒閃爍。那一刻我在想,5000年前我們的祖先是拿它來縫製獸皮獸衣嗎?

黃帝建都在鞏義?鞏義雙槐樹遺址見證中國史前文明


黃帝建都在鞏義?鞏義雙槐樹遺址見證中國史前文明

黃帝建都在鞏義?鞏義雙槐樹遺址見證中國史前文明

在展廳裡,我看到了據說震驚世界的雙槐樹遺址出土的獸牙“蠶雕”的照片——“蠶雕”已被國家相關機構收藏。從照片上,用野豬的獠牙做成的“蠶雕”造型準確,做工精緻,腹足、胸足、頭部組合明晰,和現代的家蠶極為相似。考古專家說,這是中國最早的寫實主義風格的家蠶形象,它的發現證明中國作為世界上最早的“養蠶治絲”的國家至少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

,同時也為尋找絲綢之路的起源提供了新的證據。

黃帝建都在鞏義?鞏義雙槐樹遺址見證中國史前文明

在已經保護起來的灰坑裡,我看到不少裸露出來的人體和馬、豬的骨骸。我還發現,不少橫躺在地上類似水缸的陶器,一頭尖尖的,另一頭堵塞著。這是幹什麼用的?張吉欽老師似乎知道我的心思,介紹說,這些豬都是家豬,從墓相來看,應該主要是用於祭祀和陪葬的。這些倒著的陶器是甕棺,就是處理夭折的小孩的。我再次被震撼了!從影視劇中,我得知古代不少埋葬夭折的孩子都是用草蓆或衣服裹起來。想不到,在5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是用這樣的方式來告慰逝去的生命的,這不但體現了人們對生命的尊重,更是一個文明的象徵。

黃帝建都在鞏義?鞏義雙槐樹遺址見證中國史前文明

那麼當年在這裡生活的主人到底是哪位呢?考古專家們分析,雙槐樹遺址種種特殊的遺蹟現象表明,這裡生活的主人有可能是黃帝。新鄭在史書中被記載為有熊之墟,並且黃帝生活的年代也被證實為仰韶文化時期,因此對於規模巨大、又擁有超強防禦功能的雙槐樹遺址來說,這個推斷或許成立。

黃帝建都在鞏義?鞏義雙槐樹遺址見證中國史前文明

目前,雙槐樹遺址的發掘面積只有3000平方米,還只是冰山一角,有關雙槐樹遺址的秘密還有哪些呢?考古專家將為我們一一揭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