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砸缸救人家喻戶曉,可你知道被救小孩是誰?老師為何不說?

司馬光砸缸救人家喻戶曉,可你知道被救小孩是誰?老師為何不說?

以鏡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衰。歷史故事總能給我們一些生活啟迪。在權力的遊戲中第八季的最後一集中,蘭尼斯特家族的小惡魔提利昂說,人類為什麼會團結起來,文明社會為什麼能一代又一代延續和維持?

這些都是因為故事。人人都喜歡故事,歌頌故事,我們的一生都是由故事組成的。這些老故事就像老朋友,你得時不時回頭看看它們。其實,無論是西方文明還是東方文化,人們對故事的態度都是一樣的,藉由故事來歌頌和傳遞文明教化。

成語故事,寓言故事,神話故事,貫穿了我們每一個人的童年,通過這些故事我們明白了為人處世的道理,也樹立了很多學習的榜樣。例如,"香九齡,能溫席"教會我們孝順父母,"孔融讓梨"教會我們先人後己,"曹衝稱象"教會我們轉換思維。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大家一定都不陌生,司馬光小時候和小夥伴們在庭院裡玩的時候,

一個小朋友翻到假山上不小心失足落入了盛滿水一人高的水缸中,小朋友們都嚇壞了,有幾個孩子嚇的呆若木雞,還有幾個小孩跑去叫大人,眼看水缸中撲騰聲和呼救聲變小,司馬光急中生智搬起一塊磚頭往水缸上砸,水缸破了一個大洞,水流出來,落水的小孩終於得救了。

司馬光砸缸救人家喻戶曉,可你知道被救小孩是誰?老師為何不說?

小學課本里面多少年來不管什麼出版社的教材都有這篇課文,老師每次講到這個故事的時候總是會一遍又一遍的誇讚司馬光的機智勇敢,讓我們向他學習這種臨危不懼、遇事沉著冷靜思考、思維敏捷的精神和行為。

但令人疑惑的是,語文老師在講述這個故事的時候並未對被救者做過多描述,我們對這個掉進水缸的孩子只有"倒黴的熊孩子"這樣的主觀印象,連他姓甚名誰都不曾瞭解,甚至都不確定歷史上有沒有這個人。

如果這是一部電影,那司馬光就是唯一男主,而這個被救者只是為了推動劇情和塑造主角形象的張三李四王五。明明是兩個人的電影,他卻連名字都不配擁有。

喜歡看英雄電影的人會說這些配角什麼的都不重要,主角carry全場就完事兒了。可是,歷史最大的魅力在於對社會或人帶來了什麼影響,司馬光砸缸故事中被救的人並非不值一提、無足輕重,不被記住的他默默無聞地用自己心懷感恩的一生詮釋了

"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的分量。在當今救人後反被誣陷和碰瓷的社會,他的故事應該被傳頌。

他就是上官尚光。其實,他本來的名字是上官尚,但是他和他的父母為了銘記司馬光對他的救命之恩,就在他名字的後邊加上了一個"光"字。這樣的舉動多麼令人浮想翩翩啊,"因為你救了我的命,因此我的生命裡多了一道光,把你的名字放入我的名字裡面,這樣我今生今世再也忘不了你和你的恩情。"

司馬光砸缸救人家喻戶曉,可你知道被救小孩是誰?老師為何不說?

事實上,除了改名之外,財大氣粗的上官尚光家還特地修了一座"感恩亭"來表達對司馬光救命之恩的感激,這樣路過的人乘涼的時候就都知道了司馬光急中生智砸缸救上官尚光的故事,因此後來司馬光的仕途也是一帆風順,在民間也樹立起良好的口碑。

其實,上官尚光所做的一切,都是對救命恩人的感謝和銘記,一般人的報恩都是一次性,但是上官尚光一家卻把感恩之心發揮到了極致,用世世代代償還恩情。

他把這件事記錄在家譜上,要求子孫後代都銘記這件事,並且鼓勵家族每一代老老小小都積極向善,樂於助人。甚至到現在,上官家族的後人還沿襲著行善助人的家風,設立基金會照顧孤寡老人,資助貧困學子上大學。

大家一定會好奇,既然被救者也不是忘恩負義之人,為什麼在故事中連姓名都不被提起?語文老師為什麼不說?其實,這不能怪老師沒有說,而是因為歷史書籍中並沒有關於相關記載,而歷史之所以沒有記載竟然和司馬光本人有關。

司馬光砸缸救人家喻戶曉,可你知道被救小孩是誰?老師為何不說?

司馬光與好友王安石在朝堂上因政見不同發生了矛盾,一怒之下退出了朝堂,專心開始編纂史書記錄歷史。在離開官場的十五年主持編纂了294卷近400萬字的編年體史書《資治通鑑》。在編輯這本史書的時候,司馬光結識了很多文人墨客,這些文人墨客在宋朝滅亡之後被元朝啟用編寫《宋史》。

這些大儒有些本來就對司馬光印象深刻,再加上經常通過翻閱《資治通鑑》來了解宋朝的一些歷史,因此對編書主持人司馬光印象更好,更加喜歡司馬光這個人了,在編寫《宋史》的時候,不但單獨給司馬光編寫了一章內容來介紹他,還把司馬光所有值得一寫的高光時刻都寫進去了。

這些鴻儒們在遣詞造句方面可真是彩虹屁高手,為了突出司馬光的光環和人格魅力,有意淡化了故事中其他配角,所以他們並沒有寫上官尚光如何回報司馬光的救命之恩,甚至對上官尚光隻字不提。這也就是為什麼所有史書記載中只有司馬光砸缸這個故事本身的介紹,卻沒有關於砸缸所救之人的任何信息。

當然根據歷史故事編的小學語文課本就更不會加上這位 "無足輕重"的上官尚光了,這就是語文老師為什麼沒有給我們被救的孩子的原因。

司馬光砸缸救人家喻戶曉,可你知道被救小孩是誰?老師為何不說?

歷史終究是歷史,它通過文字傳遞出關於過往故事的記載,故事人物、發生的時間、地點和情節都不盡相同。可是這些故事又都有一個共同點,直到這一刻它們都屬於過去。它是區別於現在的過去式存在,不管是史書記載還是坊間傳聞,沒有誰能夠準確還原完整的真相。

小林泰三也在《看海的人》中寫道,人類無法正確、完整地理解歷史。在試圖理解的時候,世界的每個角落都在上演新的事件。因此,我們其實不必糾結於語文老師為什麼不說司馬光砸缸救的人姓甚名誰,我們只需要知道司馬光本人急中生智,轉換思維方式,臨危不亂,冷靜思考,而被救之人心懷感恩,積極向善。

歷史最大的魅力就是通過傳播帶來的文化價值,我們今天從另一個角度又一次瞭解了司馬光砸缸這個故事,體察感悟到關於道德的新收穫,那就是"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這一文化傳統,在感恩之心淡薄的當代社會,這樣的精神仍應該被傳播。現在的你我,當以史為鑑,立足當下,心懷感恩,積極向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