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讀《傷仲永》,問個有趣的問題,很多語文老師可能都答不上來

從諸多名家的評論來看,王安石是個全才。以寫散文著稱的曾鞏佩服他的行文風格,稱其“文甚古”;明知道師父蘇軾與王安石不合,黃庭堅還是對他佩服不已,稱其“視富貴如浮雲”;一向嘴不饒人的朱熹稱其“以文章節行高一世”;到了近代梁啟超先生更是稱其“若乃於三代下求完人”。

學生讀《傷仲永》,問個有趣的問題,很多語文老師可能都答不上來

而就詩詞文章本身來說,王文公的作品和別的文人有些不太一樣,它的文章有一股“老幹部”之風。《元日》中的“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每年春節都被人唸叨,一般文人其實是不太會用如此一本正經的字句來寫春節的,這其實就類似於開學時咱們的校長們說的“秋風送爽 丹桂飄香”。這種“老幹部之風”也體現在他的很多散文中,比如《傷仲永》。

學生讀《傷仲永》,問個有趣的問題,很多語文老師可能都答不上來

作為一線教育工作者,最近有位學生讀了《傷仲永》後,提了個很有趣的問題:神童那麼多,為何王安石偏偏要寫方仲永,他是不是嫉妒人家?這個問題,很多語文老師可能都答不上來。事實上,當年很多老師也沒有把這篇散文講透。本期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學生讀《傷仲永》,問個有趣的問題,很多語文老師可能都答不上來

這是一篇年年入選中學課本的經典散文,也是一篇勸學名作,現在多數人都用來教育孩子好好學習,不然哪怕再有天賦最後也是“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第一段,作者將時間交代得很清楚,仲永5歲時連筆墨等書具都沒有見過,卻突然哭著說想要這些東西,父親好奇便借了些來,沒想到他隨手便寫了4句詩。有常識的朋友一看就明白這顯然不可能是真的,王安石是在誇張。但是因為王安石在後幾句中,用鄉里人的反應,以及父親靠兒子求財等的細節描寫,讓人對此事深信不疑。

學生讀《傷仲永》,問個有趣的問題,很多語文老師可能都答不上來

後面的兩段,王安石寫了仲永十二、三歲時的情形,以及再過7年後他已經淪為普通人的事實。最後一段則發表了自己的議論。整篇作文行雲流水,一氣呵成,寓教於理。

文章寫得很牛,但對於這篇文章中方仲永一人是否真實存在,文史學家們其實一直都是有爭議的。目前史書記載著,方仲永約生於1020年,比王安石大一歲,卒於1087年,比王安石晚一年,只知道他是王安石老家江西金溪人,除此之外便沒什麼其它記載了,而他最大的標籤就是《傷仲永》一文的主人公。

學生讀《傷仲永》,問個有趣的問題,很多語文老師可能都答不上來

生卒年和王安石本人如此高度重合,而且小時候的神童特性也與王安石十分相似。史書記載,王安石“自幼聰穎,酷愛讀書,過目不忘,下筆成文”,江西同一個地方出現兩個年紀幾乎一樣的神童,可能性應該是不大的。因此,不少人認為方仲永此人應該是王安石以自己為藍本,虛構的,這也解釋了天下神童那麼多,為何他偏寫方仲永了。

據文章的內容來看,王安石最後見仲永是在仲永20歲時,即1040年。但這篇文章卻是寫於1043年,既然是有感而發,為何會在3年後才想起來寫這篇文章。可見不管方仲永是否真實存在,但王安石寫這篇文章其實是別有深意的。

學生讀《傷仲永》,問個有趣的問題,很多語文老師可能都答不上來

1043年,王安石在鄞縣任知縣,前一年他中進士第4名,但他放棄了在京城入館閣的機會,偏要去地方為官,目的是為蒼生乾點實事,不想做一個困於館閣內的大學士。鄞縣當時是浙江的一個小縣,那時還不像現在一樣繁華。在那裡任官4年中,王安石興修水利,做了不少利國利民的好事,但最讓他頭疼的便是當地年輕人不愛讀書,他興辦的學校招生困難。在這種情況下,王安石寫下了《傷仲永》,目的就是為了勸學。

有人說王安石不算是一個純粹的文人,因為他的很多文字都是為他的仕途抱負服務的,所以他的標籤先是政治家,而後才是文學家。但在筆者看來,文能提筆安天下,正是王文公的魅力之一,不是嗎?歡迎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