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為什麼那麼厲害?

廢翁


慈禧太后後期,國力已衰弱到極點,加之無定鼎之臣可用,皇帝也相對軟弱,世界列強也完成了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開始扣開中國的大門,作為慈禧雖然強勢極善權變同時對十一國宣戰,但也是無奈之舉。期間雖有戊戌變法,但很難短時間奏效。戰爭失敗、不平等條約履籤,然後提出“量中華之物力,結宇國之歡心”也是抱有幻想的無奈之舉。


雲水千江水與月


慈禧太后有多厲害呢?相當厲害。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長河當中,慈禧太后絕對是少數排的上號的人精。

生於1835年慈禧太后在26歲的時候就已經守寡了,現在的女生在26歲的時候在幹嘛呢?白天上班,晚上看韓劇?人家慈禧太后26歲的時候已經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皇太后了。

這個要託咸豐帝的福。但是,在掌權之初就聯合小叔子恭親王發動了一場政變,將咸豐帝臨終前留下的包括肅順在內的八大輔政大臣統統拉下馬,顯示了慈禧太后的手段是非常厲害的。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辛酉政變,辛酉政變後,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以及恭親王開啟了聯合執政。

恭親王因為位高權重,黨羽眾多,也在隨後被慈禧太后視為眼中釘肉中刺,在辛酉政變發生僅僅數年後,慈禧太后就以非常簡單的理由拿掉了恭親王的議政王頭銜。

1884年,中法戰爭,中國失利,慈禧太后因此罷免了以恭親王奕訢為首的所有軍機大臣,是為“甲申易樞”。

1898年,慈禧太后又發動了戊戌政變,將維新派趕下臺,自己重新垂簾聽政。

所以,縱觀慈禧太后的一生,遇到過對手與挑戰者,但是她始終能夠在縱橫捭闔之間將權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青年史學家


歷史上的慈禧執掌國家大權長達四十七年,三次發動政變,三次垂簾聽政,假如她沒有一定的政治手腕根本不可能辦得到。慈禧身上有順應歷史潮流的一面,她有推行新政的想法,也考慮過立憲,且對西方文化很感興趣,喜歡外國女裝、高跟鞋和化妝品。她當年不顧很多人上書阻止,廢除了被奉為金科玉律的科舉制度,推行西方新學,這些均有史可查。

但慈禧的文化程度不高、見識有限,導致她的許多決策失誤,且新政、立憲都以不損害個人利益及統治為目的,帶著濃厚的個人權欲,“精於治術而昧於世界大勢”是慈禧給中國帶來一系列災難的根本原因,慈禧執政前期擅弄權術、精於內鬥,後期不知外情、外交能力差,以致造成喪權辱國的下場。

慈禧太后在中國歷史上沒有第二人,在世界歷史上也絕無僅有,她不僅統治了大清帝國,推遲了大清帝國的滅亡,還把中國政治家們所能想到的某些改革措施也付諸實踐了。和當時其他婦女相比,她可謂鶴立雞群,出類拔萃。就性格的堅強和能力而言,她和任何人相比都不差。我們不由自主地欽佩這個女人,她小時候在家裡幫母親幹雜活,後來被選入宮做了貴人。她是一個皇帝的生母、一個皇帝的妻子。她立了一個皇帝,她還廢了一個皇帝,她統治中國將近半個世紀,而所有這些都發生在一個當時婦女沒有任何權力的封建社會。

說慈禧是19世紀後半葉最牛掰的女人,這不算是誇張吧?


看著天空的貓


我沒看出慈禧有什麼厲害。政治上其實不分男女的,只有利益獲取以及給予。封建統治者厲不厲害主要看的不是權力鬥爭,看的是能不能把國家搞好。在慈禧統治下,中國由“不弱”變成徹底孱弱,她和李鴻章一箇中央、一個地方難辭其咎。

(1)類似慈禧情況的人不少,其在朝廷上一言九鼎的地位比她深厚的人也不少,例如呂后、武則天、劉太后等人。但她仍是“生在新世紀,長在舊時代”的人

晚清時期,在清廷內部儒家化已經非常明顯,那時的慈禧也完全是按照歷史上的統治慣例進行統治。例如“揚滿抑漢”、重李鴻章輕湘楚等和過去的權力制衡並沒有本質區別。

慈禧統治下的中國在制度上沒有任何本質變化,只是傳統封建社會範疇內的權力制衡與鬥爭。她仍然生活在新世紀,腦子仍是老世紀的政治人物。因此,她的厲害按照中國人的傳統語言就是:矬子裡面拔將軍、窩裡能耐。

首先,“揚滿抑漢”滿足了基礎支持人滿精英的要求,這點你可以理解為“外戚勢力”,呂后身後的諸呂勢力、武后身後諸武勢力。當然,滿精英比“外戚”範圍大得多,只是比喻而已。

其次,“抑漢中又採取了揚李鴻章抑曾左”的措施,使漢精英間分裂,滿精英漁利,這就很常見了封建社會皆是如此;

最後,總體上恩威並重,朝臣都知道:不聽話榮華富貴都沒了,誰不老實。

而以上這三點兒,哪位集權人物都是這麼做的。慈禧並不比呂后、武后、劉後做得更好。

(2)慈禧在1881年以前,因為統治地位不穩固,做出的了不少對中國有利的決定,例如支持左宗棠收復新疆。1881年之後,則因為地位穩固開始一心求穩、攬權,造成中法戰爭、甲午戰爭、戊戌政變、八國聯軍四大戰略性錯誤

特別是八國聯軍侵華,為了廢光緒,挑動義和團進攻使館、向各列強宣戰,這些事情是隻有“為了自己利益一切都不管不顧”的人才會做出來的事兒。雖然義和團是因為反抗外國入侵、在長期積壓的受欺辱的情況下自發行為所導致的運動,但是,為政者應該懂得如何因勢利導。

中國已經沒有“中法戰爭”前的能力。

“中法戰爭”後的中國沒有合格的統帥,不僅軍事才能好還要懂得向西方學習,更要敢於拔劍知道什麼時候該打什麼時候不能打,自左宗棠病逝後,在統帥一級的人中這樣的“全才”就沒了。

軍隊戰鬥力,空有武器沒有人文精神。“中法戰爭”後的湘淮軍,因為腐敗等原因,武器裝備越來越好但戰鬥力卻越來越低,更沒有對抗多國等能力。

慈禧難道不知道這種情況?當然,慈禧宣佈宣戰,八國聯軍都會“組團”入侵,但畢竟慈禧在錯誤時間的宣戰,給了侵略者口實。


坐古談今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咸豐帝的妃嬪,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實際統治者。

1875年同治帝崩逝,擇其侄子愛新覺羅·載湉繼咸豐大統,年號光緒,兩宮再度垂簾聽政;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又因1884年慈禧發動“甲申易樞”罷免恭親王,開始獨掌大權;1889年歸政於光緒,退隱頤和園;1898年,戊戌變法中帝黨密謀圍園殺後,慈禧發動戊戌政變,囚光緒帝,斬戊戌六君子,再度訓政;1900年庚子國變後,實行清末新政,對兵商學官法進行改革。

從慈禧的經歷來說,外有強敵,內有憂患。作為一個女人來說實屬不易,她要想把這大清帝國帶入到一個強盛的時代是已經不可能,這時候的大清早已不是康乾盛世,病入膏肓,無藥可救。

而她的“牛瓣”之處除了掌握大清帝國,還有就是把大清帝國的家產敗得精光,可謂幾十個窟窿等著修補。





青峰酒史


提起晚清最後50年的政治格局,繞不過去的四個字乃“垂簾聽政”,而垂簾聽政這一政體下的核心人物,則是以女子之身掌控大清最高權力數十年之久的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得以控制清朝權柄,事實上是一系列偶然因素作用的結果。

  首先,慈禧的丈夫咸豐皇帝英年早逝是個意外,國家沒有成年的君主,導致了朝廷核心權威的缺位。

  其次,慈禧當上太后也是意外,咸豐生前慈禧只是貴妃而非皇后,但他卻為咸豐生下了唯一的兒子載淳,才得以憑藉皇帝生母的身份當上太后。

  再次,清朝歷來沒有垂簾聽政的祖制,只因咸豐顧忌弟弟恭親王,將其排擠出權力圈子,導致恭親王有了與兩宮太后合謀篡奪權位的動機。

  最後,後來同治皇帝與慈安太后的離奇死亡,導致無人與慈禧制衡,最終將她推上了最高統治者的寶座。

image.png

  在一個強調男尊女卑,講究三綱五常的古代封建社會中,像慈禧這樣可以統治一個國家數十年而始終屹立不倒的例子,是非常罕見的。拋開歷史功過的評價來說,應該只有漢代呂雉和唐代的武則天,以及慈禧三個女子在政治上達到過如此的高度。

  既然慈禧是個這麼厲害的政治家,那麼當時她的手下是如何評價她的呢?其中,晚清名臣曾國藩對慈禧太后有個非常有意思的評語,他說:“兩宮才地平常,見面無一要語。”

  很多人以為,曾國藩對兩宮太后的這句評語是在日記裡寫的,其實不然。這句話,是曾國藩寫給好友的信中提到的,不過曾國藩在日記中,倒是詳細記錄下了自己與兩宮太后那次“見面”的情形。

image.png

  從咸豐初年開始,曾國藩因奔喪回到湖南老家,被咸豐皇帝下令就地興辦團練,以對抗太平天國。曾國藩怎麼都沒想到,命運的轉折如此突然,自己一個京官文職人員,突然就成了領兵打仗的大帥,一手帶出的湘軍還成為了對抗太平天國,挽救清廷於危亡之間的主力軍。曾國藩一別京城近二十年,等到再次被召見入京,已經是同治七年的年底了。

  在覲見之前,曾國藩對兩位太后是抱有敬畏和感恩的態度的。因為在同治初年時,兩位太后作為深宮女子,竟能一舉扳倒以肅順為首的顧命大臣勢力,實現垂簾聽政,爆發出了巨大的政治能量,讓人刮目相看。而在打倒肅順集團後,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受肅順提拔的曾國藩,卻沒有受到牽連和打擊,反而更受重用,也讓曾國藩佩服兩位太后的胸襟。

  然而,在真正見面之後,曾國藩內心裡卻對兩位太后的表現有些失望。

image.png

  在平定太平天國以後,曾國藩的主要任務,轉為了到北方參與對捻軍的平叛,以及落實朝廷的裁撤湘軍計劃上面,這也是曾國藩此番入京,向太后和皇帝彙報工作的主要內容。可以想到,曾國藩入京前,必定對這次彙報做了非常精心的準備,應對太后和皇上的問題。然而後來對話的內容,有點出乎曾國藩的意料,不像是君王問政,更像是婦人之間的拉家常。

  曾國藩在日記中記載,覲見當日,自己與太后之間作了如下對答:

  太后問:“汝在江南事都辦完了?”曾國藩答:“辦完了。”太后問:“勇都撤完了?”曾國藩答:“都撤完了。”太后問:“遣撤幾多勇?”曾國藩答:“撤的二萬人,留的尚有三萬。”太后問:“何處人多?”曾國藩答:“安徽人多,湖南人也有些,不過數千。安徽人極多。”太后問:“撤得安靜?”曾國藩答:“安靜。”……

  接下來,太后繼續問曾國藩一路行程是否順利,家裡兄弟幾人,然後隨便寒暄了兩句,便匆匆結束了此次會面。曾國藩之前準備的講稿,因為太后沒有問,所以也一直沒有機會說。

image.png

  事實上,在第一次覲見之後的第二天和第三天,曾國藩還受到了兩次太后的召見,然而問話始終都是與大局無關的瑣碎之事,所以曾國藩才得出了兩宮才地平常的結論。在當時,由於慈安太后對政務不感興趣,而且口才也不好,許多實際的工作都交讓慈禧太后辦理。在與曾國藩的會面中,實際問話的應該是慈禧太后,也就是說,曾國藩其實是認為慈禧太后的才能很一般。

  不過,既然曾國藩說慈禧能力不行,為何後來慈禧還統治了清朝那麼久,難道是曾國藩對她看走了眼?其實,曾國藩在這裡說慈禧能力不足,指的是治國理政的能力,但對慈禧搞政治鬥爭的能力,曾國藩是從來都不敢小覷的。包括後來曾國藩就任直隸總督,都不敢有一刻不保持低調,以免成為慈禧的政治打擊對象。

  也正如曾國藩所言,慈禧雖然搞權謀很有一套,但在治國理政方面實在不在行。此前清廷做出的一系列成績,都是在恭親王的主持下實現的,後來恭親王遭到打壓排擠,慈禧一人獨攬大權後,便極大地加速了清朝衰落的進程了。






小哥哥說歷史


因為他是中國歷史上最瘋狂的女人。

1.晚清以來皇室缺乏接班人,咸豐帝只有兩個兒子,同治,光緒,宣統無子嗣。且都很短命不超過三十幾歲。皇室繼承人年齡偏小,不具有獨立處理政務的能力,只能依靠朝廷大臣,與自己的母后。這樣很容易皇權旁落。

2.咸豐帝死後實行太后垂簾聽政,與八大王議政模式來平衡權利。慈禧通過政治手腕逐漸掌握了權利。

3.能很好處理宗族關係,忠與愛新覺羅氏。


侃侃聊熱點


咸豐帝體弱多病,且內憂外患。慈禧工於書法,於是咸豐帝時常口授並讓其代筆批閱奏章,並且允許慈禧發表自己的意見。這樣的達10餘年!慈禧自然對於整個國家有自己的見解。也為自己後來獨攬大權奠定了基礎。咸豐皇帝臨終前將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景壽、協辦大學士尚書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人任命為贊襄政務王大臣,輔佐同治帝載淳處理朝政;又給皇后和皇太子兩枚代表皇權的印章,希望他們相互牽制。而後八人想要專政。於是慈禧找到咸豐皇帝的弟弟恭親王設計抓了八人。慈禧正式接觸朝政。

由於的咸豐皇帝的培養,慈禧懂得重用漢臣,鎮壓亂軍。使得清朝暫時穩定!


頑皮歷史


因為在封建主義社會的體制中,有她生存發展的牛掰階層基礎和封建皇權神權專制基礎等!


嫩水邊情


清朝末期,日本在受到西方資本主義工業文明衝擊下所進行了一場,由上而下、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全盤西化與現代化改革運動。

這次改革始於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進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憲政體。經濟上推行“殖產興業”,學習歐美技術,進行工業化浪潮,並且,提倡“文明開化”、社會生活歐洲化,大力發展教育等。最終,這次改革,使得日本成為了亞洲第一個走上工業化道路的國家,更使其逐漸躋身於世界強國之列。

自此,中國與西方的差距,也讓國人有了學習的對象及動機,於是,民眾紛紛呼籲:要對舊制度進行改革。這其中,呼聲最高的改革就是“立憲”,後人,將這些主張推行改革的大臣也稱為“立憲派”。在當時的環境下,“立憲派”的臣民有很多,不單單包括留洋的學生及新式學堂的學生,還包括當地的士紳、富甲。

光緒二十七年,當慈禧老佛爺帶著光緒帝還在西安避難之時,改革就已經悄悄的開始了。最重要的一項改革,應該是改革應付外國事務的部門,這個部門後來被改名為“外務部”。由於,國內的義和團運動,西方人急切需要清政府建立一個對接部門來處理西方人的需求,外務部就是在這種壓力下成立起來的。

可是,之後的改革停滯不前,最大的變化就是改變官員制度,或者宣貫一下當年戊戌變法的內容。有了這股學習變法的浪潮,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異常興奮,立即鼓吹變革,在社會上製造輿論,讓大家都參與到這場變革中來。在全民都被調動起來的時候,朝廷單單改一下官員制度已經不能讓大家滿意了,所有,必須大力推動改革。

立憲派人士要求:改革要徹底,必須完全跟西方接壤。

1904年,日本和俄國在我們境內打仗,這次是日本贏了,贏得很是徹底。在現在看來,這是中國的恥辱,竟然有其它國家為了中國的土地而在中國本土打仗,中國卻無動於衷。但是,在當時,很多人願意去給日本人做密探,或者給俄國人做密探,一些運氣差的密探,就被砍頭了,甚至,後來還被拍成紀錄片。

那時候,魯迅正好在日本留學,看到了國人甘願為日本人犧牲的情形,憤怒的放棄了醫學,轉而從事文學創作。另一部分國人還是以看熱鬧的心情看待這次日俄大戰,尤其是日本獲勝後,那些渴望變革的人都異常興奮。在這次戰爭之前,保守的人覺得俄國會打贏,而支持變革的人希望日本能夠打贏。現在,日本打贏了,在立憲派看來,這是一種激勵。

那麼,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這是亞洲人首次打破歐洲人的神話,也讓他們知道:只要國家進行變革,自己則遲早可以像日本一樣戰勝這些侵略國。這次戰爭給很多國人帶來了希望,至於戰爭的性質,他們就不那麼關心了。當然,這次的事件也驚動到深居皇宮的西太后。自從日俄戰罷,簽訂調解合約後,皇宮內外就沒有以前那麼安靜了,蠢蠢欲動的大臣越來越多。

宮廷外的張謇和湯壽潛開始鼓動百姓,要求朝廷儘快立憲。宮廷內也不得安寧,很多達官貴人都坐不住了,總想做些什麼。朝廷上袁世凱和瞿鴻禨是相互敵對的,總是相互攻擊,但是,在立憲問題上,他們卻出奇得一致,要求大清應該建立新的憲法了。甚至,平常名聲不好、受到太后器重的慶親王,也站出來要求要改革。

不但如此,地方總督張之洞和周馥也表現出對立憲的熱情,地方大員的奏摺,一封封得遞到西太后的面前,就堆在她的桌面上。經歷過逃難的西太后,似乎也變得開明瞭起來,現在,整天和西方的公使夫人混在一起,可能還是有些看不慣,但是,太后還是得忍著,有時候,高興了還會給這些夫人一些賞賜。

西方的文化傳播到中國,太后老太太還是比較擔心的,她擔心皇族的地位會不保,擔心國家局勢會動盪。現在,大家要求的立憲,到底是能夠發展清政府的實力呢,還是會動搖清政府的地位?老太太自己的心裡也沒有底。這個時候,有一個人出現在了老太太的面前,他就是從日本學成歸來的曹汝霖。後來,此人在五四運動中是賣國求榮的漢奸,但是,現在他還不是。

那個時候,曹汝霖的地位還很一般,但是,他懂得日本,是少數知道日本的專家之一。曹汝霖被定義為著名賣國賊的淵源之一,可以追溯到1905年。這年的11月17日,中日兩國全權大使奕劻、小村壽太郎等在北京就東三省條約事宜展開談判,袁世凱作為中方代表之一參與其中,而“日本通”曹汝霖,是作為袁世凱助手身份出現的。所以,後來被指責賣國。

西太后特旨召見了曹汝霖,在此之前,曹汝霖得到了袁世凱的提示,知道西太后的詢問,肯定與日本的立憲運動有關。果然,西太后開門見山,一上來就詢問關於日本變革的情況,包括:日本何時完成立憲、立憲之前到過哪些國家進行考察、究竟以哪個國家的憲法作為借鑑的基礎、議會上下的兩院是什麼情況、議員是如何選舉的等等問題。

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西太后在召見曹汝霖之前,在西方立憲這一塊也補習了一下,她也想弄懂這到底是些什麼東西,怎麼就比中國的制度要優越呢?

除此之外,西太后還特別想知道,日本開議會時,不同黨派會不會相互攻擊。之後,曹汝霖針對太后特別關心的問題回答道:開會總是免不了爭吵,但是,一旦形成決議,兩黨肯定會團結一致,為共同的目標而奮鬥。就像這次日俄戰爭,在戰爭前,日本內部有不同的聲音,但是,到了天皇決定應戰的那一刻,大家都會齊心協力,為日本能夠打贏戰爭而出謀劃策。

聽到這裡,西太后回了一句:“中國人壞就壞在不能團結一致。”曹汝霖意識到自己之前的話語還沒有消除老太后對立憲運動的顧忌,於是,連忙說道:“如果朝廷有了國會,一旦大家能夠坐下來開會,肯定會團結的。”老太后詢問原因,曹汝霖回答道:“團結是需要中心的,而憲法就是這個中心。”

對此,老太太還是有些不解,曹汝霖又說道:“議員是人民選出來的,是人民的代表;內閣總理大臣是皇上欽命的,擁有行政權。兩個中心都是為憲法做事,如果,兩個中心沒有辦法統一,內閣總理大臣可以解散議會,重新選舉議員。只要選擇了合適的議員,是可以達到和諧共處,君臣一心的。”西太后聽了這番話,陷入了沉思之中。

曹汝霖的道理,不知道能不能說服西太后。但是,我們可以看到,清廷的改革明顯加快了,立憲的步伐也加快了。1905年,朝廷派出五位大臣出去考察關於立憲的事情。第二年,清政府宣佈立憲,由各省選出代表組成諮議局,中央的資政院也組建起來了。1908年,朝廷頒佈了《欽定憲法大綱》,確認了立憲時間。1916年,國會成立。

當然,在此期間也有諸多諍諫者,試圖以對抗中央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忠貞,比如:內閣學士文海,文海在一紙奏摺中指出立憲有六大錯:

第一,五大臣以考察政治之名始,卻以建議立憲終,屬於偷樑換柱;

第二,立憲者建議裁撤軍機大臣,設置內閣總理,有迴歸日本立憲前藩鎮割據之嫌;

第三,中國法制紛繁詳盡,立憲者動輒評議,屬於劍走偏鋒;

第四,中國與西洋各國風土人情各異,不能照搬法度;

第五,變法求速成,違背了立法宜緩不宜急的客觀規律;

第六,預備立憲一起,原先已有起色之籌餉、練兵之舉全部廢弛,造成浪費。

西太后過世後,繼承人開始拒絕變革,要把權利重新掌握在自己手裡。於是,在1911年組成的皇族內閣中,幾乎是清一色的滿族人,沒有人數眾多的漢族人身影。皇族的這個動作讓大家寒心,於是,革命無情的開始了,皇族被趕下了臺,小皇帝還沒懂事,就從皇位上跌下來了。

其實,清朝末期的皇族,大多屬於保守派。清朝的立憲運動是向日本學習的,顯得十分保守,大部分權利還是掌握在滿人手裡,只有少部分權利分給了實力強勁的漢人。所以,當初決定朝廷開展立憲運動的西太后,是知道需要提高漢人的地位,讓他們有更多的行政權的。

可是,老太后的後人卻不知道這個道理,還是固執得墨守陳規,抓住自己的權利不放,拒絕改革。由於,權利沒有分散,皇族還是掌握大部分的權利,這次的運動也是一場“假立憲”運動。皇族的報應很快到來了,短短几個月,他們就被擁有廣大群眾基礎的改革派給推翻了。

為此,清政府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