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具裝騎兵是什麼樣的?你怎麼看?

揚楊劉


中國是世界上較早擁有騎兵的國家之一。據史學家考證,春秋時期已出現少量騎兵,到了戰國時期,隨著戰爭規模的持續擴大,以及同北方遊牧民族作戰需要,騎兵作為一種獨立的兵種,開始正式登上中國戰爭史的廣闊舞臺。

戰國時期,由於戰爭形式已經從早年的兵車戰術的正面交戰,轉向靈活機動的作戰方式,成建制的騎兵部隊應運而生。

這裡面率先進行騎兵變革的是趙國。由於地處北方的趙國與樓煩、胡林、匈奴等少數民族為鄰,深受其擾邊之苦,而趙國傳統的車步兵在與靈活、快捷的胡人騎兵作戰中一度十分被動。為改變這一被動挨打的現狀,趙武靈王在國內進行了大刀闊斧的“胡服騎射”改革。

即削減軍中的車兵增加騎兵,並將漢族傳統寬袍大袖的衣服改為胡人式的緊身衣裝,以便於騎射。至此中原各國,逐漸開始重視騎兵,騎兵地位逐步提高,成為軍隊的一支主要力量。當時的戰國七雄均建立了強大的騎兵部隊,尤其是趙國最早建立了強大的騎兵軍團,開始成為戰國後期軍事上能與秦國抗衡的一個強國。

當時已經開始大量使用騎兵作戰,趙國名將李牧曾用萬餘騎兵配合步車兵大破匈奴,殲敵十餘萬,換來了北方邊境數十年的安寧。戰國至秦代的騎兵都配有齊全的鞍韉,但是沒有馬鐙出現,因此當時的作戰,仍以騎射為主,很少使用青銅劍、戟等馬上戰術作戰。

到了兩漢時期,由於對匈奴等北方遊牧民族大規模作戰的需要,騎兵軍團迅速壯大,中國騎兵迎來了發展史上的一個空前黃金時代。

漢朝大力發展騎兵,到漢武帝時,已經能夠運用10萬餘繼騎兵主動出擊作戰。漢代名將衛青霍去病曾多次率領數萬騎兵,採用迂迴包抄,深入敵後等戰法大破匈奴。尤其是公元前119年,漢武帝以衛青、霍去病二人各帶5萬騎兵出擊,深入匈奴腹地兩千餘里大破敵軍,殲滅匈奴主力,封狼居胥山勝利凱旋。

漢代騎兵的發展日益壯大,當時的兵種上已經出現了輕騎兵和重騎兵之分,輕騎兵基本無鎧甲,武器以弓箭為主,配備較矮小的戰馬;重騎兵著鎧甲,武器為戟、予、鐵環首刀等近戰武器,配高大的馬匹用於衝鋒陷陣。

魏晉南北朝時期,戰亂頻仍,十六國時期,大量北方遊牧民族入主中原, 隨著馬鐙的發明,騎兵運用達到了更高峰,交戰各方都大規模在戰場上使用騎兵。從敦煌保留至今的壁畫上看,當時的重騎兵(具裝騎兵)人馬均披厚重鎧甲,防護性極強,對步兵具有極大的衝擊力,成為戰場上克敵制勝的生力軍與核心力量。

如前秦的苻堅南下,時動用了騎兵27萬;北魏太武帝攻宋時以騎兵60萬渡淮,直逼長江;漢魏鍾離之戰中魏軍80萬大軍中,僅騎兵就有24萬,這一時期騎兵的作戰規模遠遠超越前代。

隋唐時期,騎兵裝備戰術發展並不大,已不像南北朝時代過分注重於重甲騎兵,而是以輕裝騎兵為主,發揮機動兵力的優勢,城池等攻堅戰主要靠步兵。

宋遼夏金時期,大量北方遊牧民族崛起,成為中原重文抑武“弱宋”漢王朝的致命威脅,這些少數民族軍隊的精銳以騎兵為主,騎兵的發展再度轉入高潮。譬如金國元帥兀朮,就以鐵浮屠和柺子馬為先鋒,曾多次擊敗宋軍,最後一舉攻佔東京汴梁滅掉了北宋,俘虜了徽欽二帝。

到了蒙元時期,能騎善射的蒙古人在“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卓越指揮帶領下,堪稱把騎兵戰術推到了冷兵器時代的巔峰;也把長距離奔襲、迂迴、包抄等騎兵的戰術優勢發揮到了極限。由於彼時的蒙古,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先後在東方消滅了宋、金、西夏,在西方打敗了花剌子模,征服了俄羅斯草原,打敗了西方聯軍,一直打到多瑙河流域,極盛時期蒙古大軍征服的土地多達三千多萬平方公里,成為當時歐洲皇室、貴族上層心中為之膽寒的“上帝之鞭”。

明清時期,火器得到了大力發展,出現了威力巨大的專門火器部隊和炮兵部隊,導致“冷兵器時代王者”——騎兵的地位逐年下降、衰退。到了近代,機槍戰壕組成的陣地戰出現時,騎兵基本上喪失了在軍中的地位和優勢,完成了歷史使命,無可奈何地退出了戰爭的舞臺。


霍小姐的八卦爐


起源

中國的具裝騎兵,興起於東漢中後期。當時來自帕提亞帝國的高橋馬鞍通過絲綢之路進入中國,使得騎兵在衝擊時可以保持前後穩定。如此一來,先前比較珍貴的衝騎數量開始增多,而且為了增加騎兵的衝擊效果,重甲的具裝騎兵開始出現。


早期比較有名的就是曹操麾下的虎豹騎,從“督虎豹騎從圍南皮,急攻之,譚敗。純麾下騎斬譚首”來看,虎豹騎極具衝擊騎兵的特性。平定西涼馬超時,魏軍“先以輕兵挑之,戰良久,乃縱虎騎夾擊,大破之”。這種先出輕裝步騎攻擊、後以鐵甲重騎衝擊恰恰是具裝騎兵常用的戰術。曹操的《軍令策》中,又特意提到袁紹有300副馬鎧,而自己只有十幾具。由此推測,虎豹騎當是較早記錄的中國具裝騎兵。

快速發展

西晉滅亡之後,天下重歸戰火。北方地區軍閥割據,此時來自西域的軍事藝術開始大量的湧入中國,直接影響了中國的盔甲構造。

同樣的,中國的具裝風格也受到了一定影響,重甲騎兵在北方橫行,直接催生出了兩種改變了中國騎兵史的東西,其中一種還改變了世界騎兵史——馬槊和馬鐙。



馬槊的出現,使得精銳的鐵甲具騎可以保持強大的衝擊力(馬槊不易折斷,而且十分銳利)。

不過和馬鐙相比,它的貢獻還是要小了不少。

馬鐙的出現,徹底解放了騎兵的雙手,真正使騎兵和馬匹結合為一體。

有了馬鐙的保證,騎兵可以承受更大的衝擊力,相應的也就需要更厚的甲冑。

在南北朝時期,中國出現了兩種具裝,一種是頗具拜占庭風格的一體式具裝,只是數量稀少。一種是極具中國特色的組合式具裝,這在東亞地區非常普及。

而騎兵為了保護自己也在胸部添加了當胸,也就是眾所周知的明光甲。


由於騎兵的作用變得越來越重要,各個政權無論南北也是儘可能的把最好的甲冑裝備在具裝騎兵上。有了最好裝備的保護,具裝騎兵往往可以在戰場上起到絕殺的作用。

公元402年,北魏和後秦決戰於秦州,魏太祖“詔王順以精騎衝擊,獲興甲騎數百,斬首千餘級。”最終使得長安大震,關中皆不敢出戶。

到了隋朝,在隋煬帝征討高句麗時,曾出動了二十四個騎兵軍團。從每一軍的裝備來看,皆是具裝鐵騎。考慮到隋代一軍4000人,24軍也就是96000人。僅憑一國之力便可出動96000具裝鐵騎,可見隋代國力之強盛,軍隊之強大。如此實力,是當時另外兩個最強的騎兵大國拜占庭和薩珊波斯也不能及。


可以說,自東晉十六國起至隋末唐初,中國的具裝騎兵達到了世界一流的水平,是當時各大強國中最為先進的。

進入巔峰

在以往的觀點裡,唐代的具裝騎兵由於敵人的輕甲化而開始出現衰落的局面。這是由於古時文人對於鐵甲具騎和輕騎兵的描述沒有明顯的分界線,而多以精騎、驍騎、勁騎來概述給人的一種感覺。

不過隨著這幾年考古研究的進展,在盛唐和中唐的墓穴中發現了大量的具裝騎兵陶俑。以及唐軍士兵甲冑的加重化趨勢,坐實了唐軍中具裝騎兵非但沒有減少,反而更加精英化這一現象。


比如在645年李世民征討高句麗時,“親率甲騎萬餘”,大破高句麗軍隊。

時至中唐,安史之亂後,華夏大地重陷戰火,唐軍同藩鎮間的戰鬥愈演愈烈。為了保證重騎兵的威力,重甲騎兵配置具裝作戰的次數越來越多。

在經歷了五代十國的洗禮之後,宋代的具裝騎兵進入了繁盛階段。正是由於西北馬場隨著党項人的獨立而喪失致使戰馬數量減少,再加上富裕的宋朝並不缺甲,就使得宋人的騎兵多是鐵甲具騎。



不過宋軍騎兵的訓練科目是輕肉搏而重騎射,就使得這一個個的鐵罐頭在面對敵人的衝鋒時往往不知所措。

可以說縱觀整個宋朝,除了岳飛的背巍軍中的具裝騎兵和北宋西軍的鐵甲具騎,別的具裝騎兵也就是圖有個樣子。


相比之下,宋朝的北方鄰居們可謂是各有各的特色。像遼國有著出色的鐵甲具騎“鐵林軍”。西夏有著“鐵鷂子”,並在永樂城之戰中大敗了宋軍的步卒。

不過最為出名的還是要數金國的鐵浮屠。比起遼和西夏,金國人同時兼具了具裝騎兵的衝擊力和騎射技藝。所持長槍同唐軍的馬槊不相上下,對敵人發起衝擊時,不同於西夏“鐵鷂子”的一衝而竭,而是反覆來回衝擊,直到敵人的陣地被徹底分割成數段。頗有近代騎兵方陣的感覺,配之以60多斤的札甲和200斤左右的具裝,鐵浮屠可謂是那個時代最可怕的衝擊力之一了。



衰落

中國具裝騎兵的衰落,一方面是由於火器的興起,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元明清三個大帝國所面對的敵人實在是具裝騎兵無用武之地。

在元末明初,明軍和蒙古人多少還都保留有一定量的具裝騎兵,但是永樂以後,蒙古騎兵多是無甲或輕皮甲,明軍在配備具裝便是多餘。

清初之際,把其中還有少量的具裝騎兵,不過比起金國的老前輩們,清人的具騎可以說要輕便多了。


火器工坊


被所有人都遺忘的中國重騎兵!鐵浮屠!鐵鷂子!鐵浮屠是歐洲十字軍一樣的重裝騎兵

鐵浮圖是重裝騎兵,人馬穿著盔甲,採用列陣中間突破戰術,也就是經典的中間鑿穿戰術,還會有重槍騎兵柺子馬,跟三馬連環弓箭柺子馬。

金國在護步達崗之戰,2萬金國鐵騎追著遼國70萬大軍殺。都認為什麼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都是士氣問題,而金國的重騎兵鐵浮屠被忽略了。

《宋史·劉琦傳》:“ 兀朮 被白袍,乘甲馬,以牙兵三千督戰。兵皆重鎧甲,號‘鐵浮圖’。” 清 夏燮《中西紀事·海疆殉難記上》:“ 吳侍郎 《朱副戎廟碑》系駢體文,其後段雲:‘……鐵浮屠林立於重關,銅面具風生於百戰。’”

今天河北,山東,山西,陝西,東三省,內蒙,北京,天津,湖北北部,安徽北部小部分,整個淮河以北就是所謂的金國。

而甘肅,寧夏,內蒙古以北,就是西夏,也就是中國另外一隻的重騎兵部隊。鐵鷂子。當時西夏景宗李元昊所創立的重裝騎兵部隊。除了用它作為西夏最高統治者的護衛、儀仗外,後來發展成為西夏的主力軍,作為衝鋒陷陣、突擊敵陣的“前軍”。因為人數一直不過萬,還不到5000,西夏表示我也想過萬啊,可是甘肅,寧夏,那麼多馬……鐵鷂子沒有圖片只能抽象的大家看一看就算了

當然最後都被蒙古輕騎兵終結。蒙古輕騎兵機動,靈活,以套馬杆,套馬索戰術,根本不跟你對向衝鋒,他們兩三騎直接用長長的套馬杆,隨著你一起並列奔跑直接套你,或者揮動套馬索,兩三騎一起套你脖子,拉你下馬,拖著你逛街,要是套身上還行,套脖子上,你還穿著重鎧,就算脖子有重鎧保護,脖子隔著鎧甲被2人套上拖著逛街,關鍵還不往一個方向跑,一會東一個,西一個的,重騎兵表示脖子很難受!重騎兵下了馬,又穿的不是清八旗的輕甲,還不如步兵。最後被歷史淘汰,只是短暫的曇花一現,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客觀的看歷史


就中國古代的具裝騎兵來說:

東漢和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重裝騎兵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

唐宋時期則以輕裝騎兵為主

元朝蒙古騎兵戰術發展到了極致,騎兵和戰馬的批甲率都很高。

其後,明清時期火器得到發展,騎兵的地位下降,不再作為主要作戰力量。而明朝同期的西歐重甲騎兵裝備則發展到了極致。

列舉部分中國古代具裝騎兵的圖,有個直觀認識:

圖為南北朝時期的南朝具裝騎兵

圖為南北朝時期的北朝重裝騎兵

圖為唐朝馬不披甲人披甲的精騎

圖為唐朝的精銳禁軍騎兵

圖為北宋時期的具裝騎兵

圖為對陣中的蒙古重騎兵和南宋騎兵

圖為明朝騎兵

圖為騎兵技戰術巔峰時期的元朝精銳重騎兵裝備


裝甲蒼穹


我們經常能在電視上看到歐洲中世紀後期那種人馬都披甲的騎士,很是具有視覺衝擊力,其實在我國古代也有這樣的騎兵。

騎兵在很早就出現在人類的戰場上,以其優越的機動性和強大的衝擊力在戰場上縱橫馳騁。特別是馬鐙的出現,騎兵更是如虎添翼,徹底的將戰車退出戰場。

而且隨著冶鐵的進步,不僅是人身上披上了鐵甲,更是將鐵甲披在了戰馬身上,讓戰馬獲得了良好的防禦力,騎士與戰馬都披上了鐵甲在戰場上簡直如一尊鋼鐵怪獸般無情的撕裂敵人的防線收割敵軍的生命。這在我國古代稱為“甲騎具裝”。“甲騎”指的是身披盔甲的騎士。“具裝”指的是馬鎧。

在我國早在春秋便有銅製的馬甲,不過其作用還有待商榷,真正的“甲騎具裝”在中國大規模使用是在南北朝時期,那時中國大地上戰亂不斷,馬鐙的普及和戰爭的刺激使得不管是南方政權還是北方政權都極為重視人馬皆著甲的騎兵。

在後世的朝代中隋朝再次的把“甲騎具裝”推上高峰,而到了唐朝,由於唐朝的戰法戰術的原因,雖然也有使用,但是更加喜歡使用不著馬甲的騎兵。

宋遼金時期“甲騎具裝”又迎來一次高峰,許多人都有耳聞的鐵浮屠便是具裝騎兵,人馬皆著重甲。

後世朝代由於各種原因,“甲騎具裝”在中國戰場上出現的越來越少。究其原因一是由於火器的出現,這使得費用昂貴的具裝騎兵在戰場上並不是無敵的。二是具裝騎兵的機動性不夠,太過笨重而且常常需要臨時加掛馬甲以保存戰馬體力就又失了先機。

現在的電視劇由於各種原因很少有展現過我國的具裝騎兵,使得很少有人瞭解到我國古代也曾經有過輝煌的超重型騎兵,隨著時代的發展,電視劇製作越來越考究,大家肯定能經常在電視劇電影中看到他們的身影。






笑面小黑虎


胡服騎射產生出中國最早的一批騎兵,這些騎兵的戰馬,大多數是蒙古馬,不具備著甲的體力,大約到漢代,西域的優秀戰馬開始引進並流入中國,騎兵開始著甲,大約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真正的具裝騎兵才真正誕生。騎兵是軍隊進攻的主力,一個軍隊沒有騎兵就很難進攻,只得防守,故此在不斷的繁衍中,這種可也著甲的優秀戰馬在隋唐年間達到了極高的數量,騎著這些戰馬的具裝騎兵配合輕騎兵與重步兵,成了大唐的主要威懾力量,讓駐軍在北方的遊牧民族望而生畏。古代的騎兵的出現讓戰車成為了淘汰品,一輛春秋戰車相當於兩個具裝騎兵+一個騎射手+一個長戈輕騎,而戰車一但使用一種技能,其他的技能就很難發揮出來,只會白白浪費,十分耗費能源。騎兵的基本兵種加起來就相當於一輛拆開的戰車,騎兵中的具裝騎兵替代的就是戰車的衝陣技能。具裝騎兵裝備厚實的鐵甲與長戈巨斧,毫不遜色於戰車前邊那兩匹身披重甲的戰馬,除了朴刀手與戰槊,任何步兵也無法單獨阻擋具裝騎兵的極速衝擊。在成陣型作戰中,具裝騎兵改變了之前騎兵無法擊敗同樣數量成陣型步兵的尷尬局面,使得騎兵與步兵至少是五五開。再加上騎兵速度的加成,形成了騎兵打敗騎兵跑,步兵打敗跑不了的恐怖設定,具裝騎兵因此更是成為了全殲敵軍的關鍵部隊,擊敗強敵的撞人利器!


南政昔風


結構完善的具裝騎兵,出現在十六國時期,不過通過鎧甲來保護戰馬和騎兵則有更早的起源。

關於我國的甲騎具裝,有一種觀點認為可能和西域有關,主要原因是在西亞地區,早在馬鐙出現之前就有了馬鎧。但是,這個觀點仍然值得商榷,從防護的基本需要來講,馬鎧和人的鎧甲並無區別,這是所有利用馬匹作戰的人都能想到的辦法。事實上,在戰國時期,我國也有過馬鎧,只是這種馬是用於牽拉戰車的。以

湖北隨州曾侯乙墓出土的實物為例,這類戰國馬鎧用皮革製成,主要防護馬的頭部和身軀。

△戰國時期的戰車

到了兩漢時期,部分馬匹可能使用了簡單的“當胸”,但只能保護一下馬的胸部,防護效果一般。漢末三國,文獻中明確記載有馬鎧,比如曹操跟袁紹在官渡之戰中,雙方都用到了配備馬鎧的戰馬,但是這種馬鎧長什麼樣?這種戰馬是用在戰車上還是用來騎乘?目前完全搞不清楚,因為缺乏足夠的考古資料和文獻記載。

從考古材料看,甲騎具裝的成熟、普及都是在十六國時期。眾所周知,西晉末發生了永嘉之亂,匈奴、鮮卑大舉入侵,他們擅長使用騎兵,對騎兵的裝備也進行了大幅度的加強。藉著這個契機,甲騎具裝流行開來。

當時的具裝馬長什麼樣,我們可以看看下面的例子。這兩匹陶馬均來自於西安東郊的一座十六國時期墓葬,第一件為普通的乘騎馬,有一整套完整的馬具,還可以明顯看到高橋馬鞍和馬鐙。第二件就是具裝馬了,除了四條腿,它全身都被鎧甲包裹起來,頭部有“面簾”,脖子上有“雞頸”,身上分別有身甲和“搭後”,在馬屁股上能看到一枚小小的圓柱形插座,這是用來插“寄生”的,寄生豎立起來,像一個展開的扇子,可以保護騎士的後背。

△十六國陶馬

當然,除了戰馬,人也有充分的保護,很有點像宋金時期的“鐵浮屠”。從十六國到南北朝時期,甲騎具裝都非常流行,範圍也不限於北方,東晉、南朝同樣會用到。下圖是河南鄧縣一座南朝畫像磚墓裡的具裝馬形象,可以看到跟北方的並無差別。


到了唐代,隨著戰術的轉變,甲騎具裝的重要性有所下降,在文物當中體現出來的也變少了,但是並不意味著甲騎具裝徹底消失。北宋時期成書的《武經總要》中專門記載了馬甲,基本結構仍然延續了十六國南北朝時期的樣式,但是取消了“寄生”這個構件。


考古軍中馬前卒


很多人的理解中,中國並沒有這種人馬具裝的超重裝騎兵,在此我簡單的介紹下中國具裝騎兵的發展歷史

1.東漢時期“突騎”這一稱呼就已近頻繁出現,騎兵廣泛用於衝擊,相適應的,馬甲開始出現但這一時期(不包括三國)馬甲仍然不完善,不能算完整的具裝騎兵,這一時期出現的重要防具是 當胸。

2.三國 在重騎兵方面有長足的進步,人甲和馬具裝不斷髮展完善 特別是漢末三國的發展較大。曹操《軍策令》說:“袁本初鎧萬領,吾大鎧二十領。本初馬鎧(所謂的“鎧”,就是鐵甲。馬鎧,就是鐵製馬甲)三百具,吾不能有十具”(而隨著動亂的平息,具裝數量也隨生產力回升,到曹操打馬超韓遂,已經能一口氣出5000具裝了)。曹植的《先帝賜臣鎧表》中就提到了「黑光鎧」、「明光鎧」、「兩當鎧」、「環鎖鎧」、「馬鎧」等五種。馬鎧在中國的出現,說明這一時期中國已經進入真正意義上的重裝騎兵時代了。漢末三國還出現了一些著名的騎兵如虎豹騎。

3、隋朝是走超重騎路線的,參考對高句麗作戰進過就可看出這點,隋朝伐高句麗的軍隊中甚至有一整個超重裝騎兵軍團。

4、唐代看似不再重視具裝騎兵,但考慮到唐代騎兵數量激增的事實,具裝騎兵比例下降未必意味著重視度下降(也未必是具裝數量不夠,我記得唐朝有個太監打了一兩場仗以為具裝好用結果給所有戰馬披上,結果大量累死)唐朝仍然有優秀到可以和東羅聖鐵甲談笑風生的超重裝騎兵。


口水雜談


中國古代的甲騎具裝?

具裝騎兵是中國古代對重甲騎兵的獨有稱呼。指的是人甲和馬甲的合稱,是古代重裝騎兵的防護裝具.在世界上最早的甲騎具裝是出現於伊朗中亞地區。中國南北朝時期標準的馬鎧,由六個部分組成:面簾;雞頸;當胸;馬身甲;搭後;寄生。“面簾”是一塊狹長的金屬製的護面,上面開有眼孔,主要保護馬匹面部;“雞頸”其實是一副馬頸部的護甲,由甲片綴成,前面有搭扣可以扣上;當胸;馬身甲;搭後,就是馬匹中後的大片護甲;而寄生比較有特點,是一個放在馬尾部的向上翹的掃帚一樣的東西(應該是保護騎兵後背的)。此外還配備有馬鞍和馬鐙、韁繩之類,十分精細。武士鎧甲由兩面鎧改為明光鎧,騎兵的格鬥兵器也由戟改為長刃的馬矛——槊。

騎兵作為古代戰爭中的主要機動力量,無論是千里馳援還是衝鋒陷陣都具有強大的戰鬥力。那麼在中國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又有哪些熠熠生輝的重甲騎兵的存在呢,在這裡筆者為大家列舉幾個吧!

北宋 靜塞軍

北宋靜塞軍創建於宋太宗趙炅時期。當時的北宋由於缺馬,所以起初難以組建起有效的騎兵武裝,後宋太宗趙光義北伐俘獲馬匹4萬,並由宋太宗親自督建,滿員3000人,各個皆是擁有百石之力的悍將。裝備配置方面,從軍士到戰馬全部披甲,配鉤連長槍。

雖然騎兵人數並不多,但是在歷次的對契丹的戰鬥中,作戰勇猛未嘗敗績,屢次正面打敗遼國最強的王牌軍隊鐵林軍。

西夏 鐵鷂(yao)子

西夏鐵鷂子,分為十隊,每隊300人,隊有隊。是由西夏景宗李元昊創立的騎兵部隊。其人員選拔基本上是世襲,父親的盔甲傳給兒子,兒子在傳給孫子,祖祖輩輩流傳。其戰術多采用魚鱗戰術,說白了就是一個個小隊逐漸聚攏向敵人衝過去的戰術。

金國 鐵浮屠

鐵浮屠是金國大將完顏兀朮(金兀朮)的手下,與柺子馬一起隨同金兀朮南征北戰,立下了赫赫戰功。1140年,完顏兀朮率領手下十萬大軍和一萬五千名柺子馬、五千名鐵浮圖一起浩浩蕩蕩直奔南宋首都臨安(今浙江杭州)。途中,鐵浮圖與柺子馬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一直氣勢洶洶殺到長江邊上的順昌。

蒙古鐵騎

蒙古的戰鬥力,早就是無可厚非的,他創建了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版圖,將自己的武勇宣言到了歐洲的多瑙河,若不是由於內部變故,很可能蒙古帝國會一統歐亞大陸。而他們的鐵騎對各個國家來說都是噩夢,當時歐洲各國為了能抵禦蒙古人的進攻,組成了一支重甲兵營,由重甲騎兵,重甲步兵組成。分別是日耳曼、奧地利、匈牙利三國,組成聯合軍隊,這幾個國家是當時歐洲軍事實力最強的。但是依然沒能阻止蒙古鐵騎的肆虐。被狠狠的教了一下怎麼做一個合格的騎兵。

重甲騎兵,雖然武力強勁,但是作為中國古代來說,多見於少數民族政權。漢人創立的國家政權裡由於戰馬物資的缺乏,很難建立起強有力的重甲騎兵隊伍。還有一點,漢族政權的農耕經濟決定了他的戰爭體系,多是由步兵組成,所以就重甲騎兵的記載非常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