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點素的,很有必要

突如其來的一場新冠肺炎,把人們的正常飲食規律打破了。不管這種新型冠狀病毒的中間宿主是果子狸還是穿山甲,人類食用不明來歷的野生動物的陋習該改改了。所以,多吃點素食,也許是個很好選擇。

素食,特指沒有肉的瓜菜蔬果。唐代的顏師古說“謂但食菜果糗餌之屬,無酒肉也”。而食用素食,在我國有很悠久的傳統。


吃點素的,很有必要


北魏的賈思勰在《齊民要術》專門有一篇《素食》:

《食次》曰:“蔥韭羹”法:下油水中煮。蔥、韭,五分切,沸,俱下。與胡芹、鹽、豉、研米糝粒——大如粟米。

瓠羹:下油水中,煮極熟。瓠體橫切;厚三分。沸而下。與鹽、豉、胡芹。累奠之。

油豉:豉三合,油一升,酢五升,姜、橘皮、蔥、胡芹、鹽,合而蒸。蒸熟,更以油五升,就氣上灑之。訖,即合甄浮瀉甕中。

蜜姜:生薑一斤,淨洗,颳去皮。算子切;不患長,大如細漆箸。以水二升,煮令沸,去沫。與蜜二升,煮,復令沸,更去沫。碗子盛,合汁減半奠;用箸,二人共。無生薑,用乾薑;法如前,唯切欲極細。

賈思勰的這則《素食》,介紹了幾款瓜菜類食物的做法,它們的特點是:其一,以瓜菜類為主,如大蔥和韭菜,瓠(類似西葫蘆),從古至今食用很多,也有很多人吟詠,如“大瓠秋成實,垂垂掛舊林。剖堅容五石,濟急直千金”,還有生薑等,食材加工都比較精細,如五分切、橫切、算子切、大如粟米、大如筷子等;其二,烹飪方法多樣,有煮、蒸、煎等,照顧到不同的口感。


吃點素的,很有必要


說起來,中國素食的傳統遠至夏商時期。相傳成湯滅夏桀於乙卯日,武王滅商紂於甲子日,後來歷代為避免重蹈覆轍,便在這些日子裡茹素齋戒。故《禮記》載“逢子卯,稷食菜羹”,從初一到十五吃素遂成為習俗。隨著佛教的廣泛傳播,尤其是梁武帝作《斷酒肉文》後,沙門子弟廣戒酒肉,傳到民間,從信奉者開始,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了吃素。

中國很多文化名人吟詠過素食。王維有“誓從斷葷血,不復嬰世網”(《謁璿上人》)、“吾生好清淨,蔬食去情塵”(《戲贈張五弟諲三首》)、“香飯青菰米,佳蔬綠芋羹。誓陪清梵末,端坐學無生”(《遊感化寺》)的詩句。


吃點素的,很有必要


蘇東坡在流放到黃州、英州、儋州時,曾創制過玉糝羹、東坡羹、蔓菁蘆菔羹等著名素餐,並寫下“我昔在田間,寒皰有珍烹。常支折腳鼎,自煮花蔓菁”(《狄韶州煮蔓菁蘆菔羹》)、“香似龍涎仍釅白,味如牛乳更全清。莫將北海金齏鱠,輕比東坡玉糝羹”(《過子忽出新意以山芋作玉糝羹色香味皆奇絕天上酥陀則不可知人間決無此味也》)的詩句,簡陋的環境造就了這些素食美味,也把蘇東坡這種隨遇而安的樂觀主義心態做了很好的描述。

陸游更是常年茹素,他有“放翁年來不肉食,盤箸未免猶豪奢。松桂軟炊玉粒飯,醯醬自調銀色茄”(《素飯》)、“青菘綠韭古嘉蔬,蓴絲菰白名三吳。臺心短黃奉天廚,熊蹯駝峰美不如”(《菜羹》)的詩句。


吃點素的,很有必要


明代陳繼儒在《讀書鏡》中這樣褒讚素食:“醉醴飽鮮,昏人神志。若蔬食菜羹,則腸胃清虛,無滓無穢, 可以養神也。”雖然有些自我標榜,但也算言為心聲。清代李漁在《閒情偶寄》對素食也極為推崇,說:“論蔬食之美者,曰清,曰潔,曰芳馥,曰鬆脆而已矣。不知其至美所在,能居肉食之上者,忝在一字之鮮。”

古人將“肉食者”視為“昏庸者”,以為食之能昏人心智。著名的說法是:“肉食者鄙,未能遠謀;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古代食肉者多為豪族、高官,小老百姓欲吃而不得,故而食肉與否成為劃分階層的標誌。那幫腦滿腸肥的傢伙活該被鄙薄。

李漁如此解釋其“鄙”何在:“食肉之人不善謀者,以肥膩之精液,結而為脂,蔽障胸臆,猶之茅塞其心,使之不復有竅也。”在現代社會,素食的品種、加工更加豐富多樣,素食更具號召力,以迴歸自然、迴歸健康和保護生態環境為理念,吸引了愈來愈多的白領參與,成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