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裕篡位後,為何不學司馬炎厚待曹奐,而將司馬家族斬盡殺絕?

歷史一書生


守仁君有話說

厚待前朝皇室是傳統,周滅商,封商朝貴族後裔微子啟宋國,並封公爵,是諸侯國中爵位最高的國家。秦一統六合,將六國後裔全部遷到咸陽居住,雖然是在監視你,但是錦衣玉食一輩子無憂。劉邦滅秦,子嬰還是秦王,劉邦滅項,項伯被封射陽侯。曹魏代漢,漢獻帝被封山陽公,禮儀待遇均與皇帝無異。司馬炎篡位,曹奐被封陳留王。


古人相信因果,不趕盡殺絕,留下餘地這是自古以來的傳統。

但是到了劉裕這就不行了,魏晉以來的天下是世家門閥的天下,劉裕頂著個漢皇后裔的名頭,但是實打實是草根出身。雖然經過東晉末年的動亂,世家門閥的控制力大不如前,但是其影響力仍然不可小覷,司馬是雖然被趕下了皇帝位,但是在一百多年的時間裡,司馬家已經和這些世家門閥結成了錯綜複雜的關係。如果不剷除,劉裕的王朝維持不了多長時間,劉裕在,或許能憑藉自己的威勢將他們震住,但是劉裕一死就很難說了,劉裕登基時已年逾五旬,兒子才十多歲,不由得他不擔心。


皇帝擔心的後果就是流血、死亡。

於是劉裕開始對司馬家進行大規模清洗,幾乎將南朝姓司馬的殺絕了。同時也開了屠殺前朝後裔的頭。

蕭齊建立後,劉裕的後人也慘遭屠殺,無一倖免。


守仁讀仁


劉裕一生殺了六個皇帝,滅司馬家全族。從劉裕開始往後,開啟了殺前朝皇室的先例。而劉家最後也被蕭道成斬盡殺絕。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劉裕因為自己出生貧寒,根基不穩,得位不正。而且他擔心自己死後,門閥士族會藉著“維護”晉室的名義擁立司馬氏奪權。沒想到最後還是讓蕭道成得手。



故國明月照


導語:

劉裕作為南朝宋國的創始人,其實在一定程度上,是非常痛恨司馬家族的。他篡奪司馬家族的皇位以後,果斷將司馬家的皇族全部誅殺。

可是我們會發現,司馬炎當年在創立西晉王朝的時候,並沒有屠殺曹奐,而是給了他封地讓他安享晚年,為什麼劉裕就做不到這一點呢?因為劉裕非常痛恨司馬家,司馬家族到底做了哪些事情讓劉裕如此痛恨呢?

01第一,司馬家族是五胡亂華的始作俑者。

司馬炎創立西晉王朝不久之後,情況就出現了非常大的轉變。司馬炎的兒子司馬衷是個弱智,他繼位以後,國家大事都是由他老婆賈南風打理。

按理說賈南風這個人雖然有點狠毒,卻也能把國家治理好。可是司馬家的其他叔叔侄兒這些人就不答應了。他們非要搶奪司馬衷的控制權,於是乎八王之亂就爆發了。

高祖武皇帝諱裕,字德輿,小名寄奴,彭城縣綏輿里人,漢高帝弟楚元王交之後也。---《宋書》

所謂八王之亂,也就是司馬家族的八個王爺,為了自己的私心,開始了一場爭奪皇位的戰爭。每個王爺手裡都有兵權,老到司馬懿的兄弟,小到司馬衷的侄兒,都發起了叛亂。

一時間西晉王朝處於了崩潰的邊緣,所以西晉短短五十幾年就被滅了。八王之亂所導致的後果,那就是五胡亂華的局面。

當初司馬懿殺光了遼東的官員,導致遼東這塊地盤上長期沒有人做主。胡人們發現了這塊寶地,所以就南下佔據了這裡。

等到西晉內部內亂的時候,他們又帶著兵馬長驅直入,直奔中原王朝而來。

裕家本寒微,住在京口,恆以賣履為業。意氣楚剌,僅識文字,樗蒲傾產,為時賤薄。---《魏書》

西晉宣佈滅亡的同時,漢人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屠戮,差點滅絕。而漢人是漢王朝的延續,劉裕本人又是漢王朝的後裔,他自然是對司馬家族深惡痛絕。

一個人的私心怎麼可能大到如此地步?就算頂著滅族的危險,也要想辦法去奪取至高無上的權力,這就是司馬家的所作所為。

02第二,司馬家族不僅幫助曹丕篡奪漢室江山,自己也是篡位奪取的江山。

要說司馬家族,那就不得不提司馬懿這個人。因為歷史上除了司馬遷以外,最著名的司馬家族的人,那就是司馬懿了。

司馬懿原來是大漢的臣子,在曹操統一了北方以後,司馬懿也就歸順到了曹操手下。不過曹操也有老去的一天,司馬懿必須要給自己找下一個靠山。

於是乎在曹操的眾多兒子當中,司馬懿選中了曹丕。在他的輔佐之下,曹丕滅亡了大漢王朝,自己當了皇帝。從此結束了大漢王朝四百多年的統治時代。

劉裕自率眾討毅,命王弘、王鎮惡、蒯恩等率軍至豫章口,於江津燔舟而進。毅參軍朱顯之逢鎮惡,以所統千人赴毅。鎮惡等攻陷外城,毅守內城,精銳尚數千人,戰至日昃,鎮惡以裕書示城內,毅怒,不發書而焚之。毅冀有外救,督士卒力戰。眾知裕至,莫有鬥心。既暮,鎮惡焚諸門,齊力攻之,毅眾乃散,毅自北門單騎而走,去江陵二十里而縊。---《晉書》

這是劉裕痛恨司馬懿的一個地方,此後司馬懿又從老曹家手裡奪取了政權,將曹家宗室給殺了一大片。征服曹魏政權以後,司馬懿安然下崗。緊接著他兒子司馬昭接替了司馬懿的位置,為開創西晉王朝做出了充分準備。

司馬懿和司馬昭在篡奪江山之上可謂是不遺餘力,將豐厚的成果傳給了司馬家族第三代掌門人司馬炎。

司馬炎實在安耐不住內心的衝動,篡奪了曹魏的江山,自己做了皇帝。這是可以預見的事情,可是司馬家族如果能好好管理帝國也就算了。

他們沒有這個能力,卻偏偏要奪取這樣的權力。最終導致帝國的覆滅,導致中原史無前例的災難。劉裕痛恨司馬家族幫曹丕奪取漢室江山,更痛恨司馬家族篡位後毀了中原地區。

03第三,劉裕出身貧寒,痛恨司馬家族這種士族大家。

劉裕雖然是漢高祖劉邦的弟弟劉交的後代,大小也是個王侯之後。可是到了劉裕這一代的時候,已經落魄到吃不上飯了。

他從小什麼活都肯幹,只要能夠給錢吃飯,那他就會去。他有一手編草鞋的手藝,這一點跟老劉家的另外一位英雄劉備有幾分相似,沒辦法,都是活不下去混口飯吃的手藝。

最後沒辦法,劉裕才參加了北府兵,成為了一名士兵。士兵可以吃公糧,這是劉裕當時最大的志向了。

辛卯,宋順帝下詔禪位於齊。壬辰,帝當臨軒,不肯出,兆於佛蓋之下,王敬則勒兵殿庭,以板輿入迎帝。太后懼,自帥閹人索得之,敬則啟譬令出,引令升車。帝收淚謂敬則曰:“欲見殺乎?”敬則曰:“出居別宮耳。官先取司馬家亦如此。”帝泣而彈指曰:“願後身世世勿復生天王家!”---《資治通鑑》

而司馬家族是什麼樣的家族?在司馬懿之前,他們家族一直以來都是漢朝的士族,也就是歷代都有人做官的。

雖然當時沒有人做皇帝,可是他們家跟很多士族大家一樣,歷代都會有人出來做官。可憑什麼他們家族就能世代做官?自己這位王室後裔,卻只能做非常艱苦的百姓?

後來他們做了那麼多年的官,居然還篡位做了皇帝,這就更加不能容忍了。劉裕拿自己的人生,去跟司馬家族的人生做了個比較,發現差距實在是太大了。

因此劉裕選擇性地對司馬家族這種士族集團產生了反感,他覺得世上就不應該有如此不公平的事情發生,而司馬家族卻因為能夠長期卑鄙無恥地隱忍著,不僅一直享受榮華富貴,而且還做了皇帝。

這種仇富心理,其實是值得理解的。畢竟劉裕曾經吃不飽飯,差點餓死街頭。而司馬家族卻世代榮耀,無法比擬。

總結:劉裕殺光司馬家族,主要是為了給後代掃清障礙。

篡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嗎?當然不是,這中間需要經歷太多變故。司馬家族不是一個沒有實力的家族,因為分封制度,司馬家族的很多王爺手裡依舊還有一定的權力。

而且司馬家族的數量每年都在成倍地增長,這全都是劉裕所建立的南朝宋國的障礙。一旦司馬家族當中出現一兩個能人,那麼南朝宋國還能長久嗎?

這國家的大權按照道理本來就是司馬家族的,是劉裕從他們手裡搶過來的。所以作為篡位者,劉裕的心裡當然有些緊張,他擔心司馬家族將來會打擊報復自己。

司馬家跟曹家不同。曹家沒多少死忠粉,唯一一個夏侯霸還被逼到了蜀漢那邊去了。可司馬家族也有一定的群眾基礎,他們這些人如果都活在世上,早晚就是自己帝國的禍害。

所以劉裕這麼做,是為了給自己的兒子掃清障礙。這也是為了王朝長期的穩定發展,做出的努力。

《宋書》

《魏書》

《晉書》

《資治通鑑》


江湖小曉生


第一,司馬炎是沒殺曹奐,可是他老子司馬昭殺了曹髦。

論如何殺皇帝,殺了還不用負責,司馬氏是劉裕的師傅。



第二,劉裕沒有將司馬家族斬盡殺絕。

根據史書記載,劉裕代晉時,死在他手上的東晉皇室成員只有四個人:晉安帝司馬德宗和晉恭帝司馬德文、梁王司馬珍之和西陽王司馬珣之。

說劉裕把司馬家族趕盡殺絕,這就有點胡說八道了。

事實上,劉宋一朝六十年,晉朝宗室成員善終的人,不在少數。

比如東晉會稽王司馬寶在劉裕代晉後,由王降為侯,改封為西豐侯。這一爵位在宋齊梁三朝都保留了下來。

寶字弘文,歷秘書監、太常、左將軍、散騎常侍、護軍將軍。宋興,以為金紫光祿大夫,降為西豐侯,食邑千戶。——《晉書·卷六十四·列傳第三十四》

還比如,晉恭帝司馬德文被劉裕殺掉後,他的零陵王爵位傳承了下來(曹魏的陳留王爵位也傳承了下來),劉裕讓河內溫縣人司馬元瑜承襲了零陵王爵位。司馬元瑜死後,零陵王爵位又傳了兩代,兩代都是由司馬家族的人充任。

再比如,晉恭帝的女兒海鹽公主司馬茂英嫁給了宋少帝劉義符。劉義符被廢前,海鹽公主還當了一年皇后。假如劉義符不被廢,海鹽公主還給他生兒子,那劉宋後來的皇帝就有司馬家族一半的血統了。

少帝司馬皇后,諱茂英,河內溫人,晉恭帝女也。初封海鹽公主,少帝以公子尚焉。宋初,拜皇太子妃。少帝即位,立為皇后。——《宋書·卷四十一·列傳第一·后妃傳》

這麼多人都活著,怎麼能說劉裕把司馬家族的人都殺絕了呢?

第三,司馬炎厚待曹奐,劉裕謀殺晉帝,是因為二者所處的環境不一樣。

司馬炎篡魏以及曹丕篡漢時,門閥制度還沒有徹底形成,當時除了比較顯赫的一些豪門大族外(如汝南袁氏,潁川荀氏),大多數後來名聲赫赫的家族,如陳氏(陳群)、賈氏等,在當時還都只是小門小戶,不入流的角色。

大多數士族與皇權沒有關聯,即表明當時的臣子對皇帝的忠誠度是非常低的。若皇帝一旦失權,往往就變成了光桿司令。

就拿漢獻帝來說,他由董卓所立,繼位之後狼狽不堪,播越草莽,不斷受他人擺弄。除了董承、孔融、伏完、耿紀等少數幾個人願意為他賣命外。當時大部分人都不拿當皇帝看,而是非常識時務。誰胳膊粗,就為誰賣命。曹操胳膊粗,就為曹操賣命。

所以在曹丕篡漢時,漢獻帝的死活已經無關重要了。他即便活著也威脅不了曹丕。而曹丕也需要利用他打擊劉備的合法性。因而就留下他的命。

司馬炎篡魏時,情況也一樣。不聽話的曹髦被司馬昭派成濟殺了,曹魏皇室雖然活著的人不少,但大多都如同廢人一樣。司馬炎根本不擔心曹奐能掀起什麼波浪。

但是劉裕就不同了。

劉裕代晉時,司馬氏宗室還有一定力量。比如宗室成員司馬休之、司馬思文、司馬楚之等人逃到了北魏,在北魏支持下,各自擁兵數千乃至上萬,盤踞在河南,隨時都有打回江南的可能性。

時宗室多逃亡在河南。有司馬文榮者帥乞活千餘戶屯金墉城南。又有司馬道恭自東垣帥三千人屯城西;司馬順明帥五千人屯陵雲臺。——《資治通鑑》


面對這些司馬宗族成員的外部壓力,劉裕必須要有他們在北朝支持下,打回江南,重新擁立晉恭帝復位的心理準備。

如果真的讓他們打回來了,再加上江南被晉朝統治了一百多年,司馬氏為正統的觀念根深蒂固,恐怕劉裕就危險了。

所以,劉裕繼位後,必須要斬草除根,從根源上斷了司馬宗族成員復辟的念頭。



第四,謀殺晉帝,還可以拉攏士族支持。

劉裕代晉時,他手下的軍事人才很多,但政治人才不多。尤其是何無忌、孟昶、劉穆之等人死後,劉宋的政治人才簡直是絕跡了。

馬上打天下,可馬上不能治天下。劉裕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他要拉攏江南士族。

可是,由於當時門閥政治已經形成,不僅士族與寒門界限森嚴,就連士族之間也有一條鄙視鏈條。劉裕出身寒門(這是他與曹氏和司馬氏最明顯的區別),他的拉攏,江南士族根本瞧不上。劉裕又不敢殺士族,他就只能殺了晉恭帝,斷了江南士族的妄念。逼迫他們效忠於自己。

後來晉恭帝被殺,江南士族明白,再在軍事、政治上公開對抗劉裕,已經不現實了。於是才有了後來劉宋與江南士族的全面合作。


Mer86


劉裕接受司馬氏禪讓之後,沒有像司馬氏厚待曹奐一樣,而是把司馬氏殺掉了。

這看似是心狠手辣,其實目的一樣,都是為了自己帝位的穩固。

劉裕(363年-422年),字德輿,小名寄奴。彭城郡彭城縣綏輿里人,生於晉陵郡丹徒縣京口裡。東晉至南北朝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軍事家,南朝劉宋開國皇帝(420年-422年在位)。西漢楚元王劉交之後 。

劉裕祖上是劉邦之弟、西漢楚元王劉交的二十二世孫,他的家族在早年跟隨晉朝宗室南渡後,一直居住在晉陵郡丹徒縣京口裡。

到了劉裕時,家境沒落,自幼貧窮。為了生計,就參加了北府軍,成為將領。

經過幾十年的生死打拼,劉裕憑藉巨大的軍功,在朝廷的地位顯赫無比。

義熙十四年(418年),劉裕任相國、總百揆、揚州牧,以十郡建宋國,受封宋公,加九錫殊禮。

同年十二月,劉裕指派王韶之縊殺晉安帝,立其弟司馬德文為帝,是為晉恭帝。

元熙元年(419年),劉裕進爵為宋王,又加十郡增益,共二十郡。年末加皇帝十二旒冕、天子旌旗。

元熙二年(420年),接受晉恭帝禪讓,代晉稱帝,東晉滅亡,改國號為宋。

當時,劉裕看到時機成熟,就命令黨徒傅亮草擬好禪位詔書,入宮逼迫司馬德文謄抄。

司馬德文欣然接受,立馬執筆抄寫,並對左右說:

"桓玄篡位時,晉室已經失去天下了,因為有劉公(劉裕),才延長了將近二十年的國祚。今天做這件事,是心甘情願的。"

司馬德文這話,恐怕是真心的,事已如此,能夠有這個境界,也是難得的明智。

但即便如此,司馬德文也難逃厄運。

禪位後,司馬德文退位琅琊王府。

劉裕登基後,降司馬德文為零陵王,把他遷到秣陵。正朔、車駕、服飾都依照晉朝規制,由冠軍將軍劉遵考帶兵看管。

永初二年(421年),劉裕命令琅琊侍中張偉攜帶毒酒,前去秣陵鴆殺司馬德文。

張偉不忍弒殺舊主,半路上自己喝了毒酒自盡。

劉裕得知大怒,就另派司馬德文褚皇后的兄弟褚淡之前往,以探視為名,派遣親兵跟隨,再次毒殺司馬德文。

司馬德文篤信佛教,對於前來逼迫他自殺的親兵,搖搖頭拒絕,說:

"佛教教義中說,人凡自殺,轉世不能再投人胎。"

兵士將他挾持到床上,用被子矇住他的臉,用力扼死。

司馬德文被殺後,劉裕還假惺惺地率領百官親臨為其送葬。

其實,這個事無需多說。後朝接受禪讓後,前朝廢帝,基本都是這個結果。

司馬氏代魏稱帝后,雖然實現了一統,但很快就因為內鬥,特別是賈后干政和八王之亂,把大一統的西晉搞垮了。

東晉南渡,偏安一隅,但司馬氏的勢力還很強大,更何況爭權奪利、謀反篡位的基因沒有改變。

劉裕接受禪讓後,地方諸侯勢力依然很強盛,留著司馬氏皇族存在,對於劉裕的政權來說,是很大的威脅。雖不能斬草除根,但剷除一個就減少一份威脅。

在此情況下,無論司馬德文多麼低調,多麼配合,劉裕是不會心慈手軟的。

也就是說,留著司馬德文只有麻煩,而沒有任何利用價值。

這跟司馬炎接受曹奐禪讓的情況是不同的。

鹹熙二年(265年),司馬昭死後,其子司馬炎繼位晉王,接受魏帝曹奐禪讓,代魏稱帝,封曹奐為陳留王,食邑萬戶,以鄴城為宮室,繼續使用天子旌旗,備五時副車,行魏國正朔,郊祭天地一如魏初制度。享受上書不稱臣,受詔不拜的待遇。一如漢獻帝故事。

太安元年(302年),曹奐病逝,享年五十八歲,也算是壽終正寢。

應該說,曹奐禪讓後的地位、待遇、結局是歷代亡國之君中最好的。

這或許是出於兩方面的考慮:

其一,司馬氏家族從司馬懿開始,一直是曹魏重臣,世受曹魏厚恩。為了安撫曹魏皇族及朝野人心,司馬炎理該大度一些。

其二,當時蜀漢滅亡時,劉禪被封為安樂公,其目的是在瓦解東吳的鬥志,為招降東吳做準備。既然劉禪能夠被封為安樂公,作為接受曹魏禪讓,以示正統地位的司馬氏,對待曹奐在劉禪之上也符合情理。

也就是說,曹奐還有一點利用的價值。無論是安撫內部還是招降外部孫吳,曹奐都有價值可以利用。

但劉裕所處的情況大為不同。

大亨元年(403年),桓玄逼迫晉安帝禪讓,自立為帝。降晉安帝為平固王,又遷晉朝宗廟到琅琊國。

桓玄被劉裕等斬殺後,安帝復位,隨後又被桓玄的部將桓振俘獲,直到405年才逃脫叛軍。此時,晉朝已經不存在了。

因為劉裕逐步把南方各大割據勢力,全部消滅,南方歸為一統,司馬氏趁機恢復政權,但在整個東晉境內,全由劉裕的勢力統治。但並非鐵板一塊,由於時間太短,劉裕並沒有徹底征服民心,站穩腳跟。

在此情況下,如果再保留著司馬氏的特權,很容易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再度引起混亂。

沒有了任何利用價值,還可能導致隱患,那就只有死路一條。

因此,在豹眼看來,無論是司馬炎厚待曹奐,還是劉裕對司馬德文趕盡殺絕,無非都是同一個目的,那就是為了自己政權的穩固。

在這個問題上,說不得心慈手軟還是心狠手辣,只能看各人的造化,作為亡國之君,是無法選擇的。


豹眼看歷史


在劉裕取代東晉建立宋朝之前,遵循“滅人國,存人祀”的古老傳統,亡國之君往往會得到善待。如曹魏代漢後,曹丕封漢獻帝劉協為山陽公,食邑一萬戶,允許其繼續奉漢朝正朔,祭祀漢朝祖宗。三國相繼歸晉之後,魏蜀吳三國君主均納土歸降,魏主曹奐被封為陳留王,蜀主劉禪被封為安樂公,吳主孫皓被封為歸命侯,均得到善終,陳留國甚至存國240多年,直到南齊時期才宣告滅亡。



但是,公元420年,劉裕代晉建立宋朝後,卻一改前例,對司馬氏皇族趕盡殺絕,由此開創了對前代皇族斬草除根的惡例。劉裕當上皇帝后,剛開始參照前朝做法,封晉恭帝為零陵王,遷居秣陵縣城(今湖北省荊門縣),並允許其繼續奉晉朝正朔,使用天子禮儀,司馬德文以為自己可以像漢獻帝劉協和曹魏皇帝曹奐那樣,可以安度餘生。但是,劉裕對東晉皇族勢力並不放心,派冠軍將軍劉遵考率軍在零陵負責監管。劉裕派人嚴密監視晉恭帝,他的皇后褚氏生下一子,被秘密殺死,劉裕還想害死司馬德文,由於司馬德文戒備嚴密,一時沒有得手。公元421年9月,劉裕派褚皇后的兄長褚淡之前往零陵王府邸,藉機引開了褚皇后,劉裕的兵士趁機進入司馬德文的住所,把毒酒放在他的面前,要求其自盡,司馬德文表示拒絕,認為自己信奉佛教,按照佛教教義,自殺而死的人不能轉世投胎。於是,兵士們便用被子矇住了司馬德文的頭悶死了他,司馬氏皇族的男丁也幾乎都被滅族。由於劉裕開創了一個殺戮前朝皇族的惡例,天道有循環,南朝劉宋的最後一任皇帝宋順帝,被迫禪位於權臣蕭道成,他哭著說,“願生生世世不要投胎在帝王之家”。蕭道成當上皇帝后一個月,命人將15歲的宋順帝處死。

劉裕之所以將司馬氏皇族滅族,主要原因在於,劉裕出身寒門,天然對門閥有自卑感,在大權在手之後,難免擔憂司馬氏等豪門復辟,所以決定斬草除根。而曹氏、司馬氏等都是世族出身,講究貴族風範,往往不願意行滅族之事。其實,劉裕高估了司馬氏的號召力,早在20多年前,權臣恆溫之子恆玄短暫取代東晉建立政權的時候,司馬氏的勢力已經消滅殆盡了,無力再重振皇權。劉裕對前朝皇族大肆殺戮,也使得自己的子孫最後不得善終。

不過,司馬氏也曾在奪取權力的過程中,在“高平陵之變”中認輸的曹爽家族大肆殺戮,剪除擁護曹魏政權的力量,司馬炎之所以曹奐善待,不過是因為曹氏家族勢力已經無力反抗司馬氏,再處死曹奐意義不大,不如做一個順水人情,順便對當時尚未臣服的江東孫氏政權做一個示範。


滄海拾遺錄


劉裕,字德與,乳名寄奴,籍貫彭城(今江蘇徐州)。劉裕是漢高祖劉邦的弟弟楚元王劉交的二十二代孫。東晉元興三年(404年),身為北府軍中下級將領的劉裕在家鄉京口(今江蘇鎮江)起兵討伐篡晉的楚帝桓玄。405年,劉裕擊敗桓玄,幫助晉安帝司馬德宗復位,安帝任劉裕為侍中、車騎將軍、青州、兗州刺史、錄尚書事、中外諸軍事等職,逐漸掌控了東晉王朝的軍事大權。

東晉義熙六年(410年),劉裕統率大軍一舉平定了南燕,立大功晉升為太尉、中書監,徹底控制了東晉朝政。

以後,劉裕培植黨羽,剷除異己,極力穩固自己的權位。一批與他政見不同的大臣譬如諸葛長民、劉毅、司馬休之等均遭清洗,紛紛被革職、罷黜、流徙。在不到二十年的時間裡,劉裕對內平息叛亂,對外發起第二次北伐,一舉克復關中,通過幾無停歇的戰爭,終於成為東晉首屈一指的大軍閥。

義熙十四年(418年),劉裕率軍收復關中、滅掉後秦後,被晉安帝封為丞相、宋公、加九錫 。彼時,劉裕實力雄厚,勢焰熏天,將東晉的軍政大權牢牢地握在手中,取代東晉的條件已經成熟。

同年,劉裕廢黜並殺害了晉安帝司馬德宗,另立司馬德文為帝。是為晉恭帝。

晉元熙二年(420年),劉裕命幕僚擬好禪位詔書,然後呈給晉恭帝讓他抄錄一遍,傀儡恭帝無可奈何,只好“欣然”提筆,將禪位詔工整地抄錄在一張赤紙(紅紙)上。劉裕築壇於南郊,在親信大臣們的擁戴下登基稱帝,國號宋(史稱南朝宋),是為宋武帝。宋武帝劉裕宣佈定都建康(今南京),改元永初,改晉《秦始歷》為宋《永初歷》,將“主動”讓位的晉恭帝司馬德文貶為零陵王。

次年六月,劉裕唆使手下將晉恭帝鴆(毒)殺,首開殺“禪讓”退位帝王的先例。至此,歷時104年、共歷11個帝王的東晉王朝名實俱亡,歷史進入到南北朝時期。

劉裕劉寄奴絕對是一個牛人。他能征善戰,屢建奇功,先後擊滅了桓玄、南燕、後秦,還平定了孫恩、盧循之亂......同時他手段狠毒,保持著一項"殺帝"記錄:共有六位帝王被他誅戮,幾乎將司馬懿的子孫斬盡殺絕。在此之前,歷代王朝均保持著一項不成文的規矩:善待前朝王室,特別是像晉恭帝那樣主動讓位的帝王。例如司馬炎篡魏稱帝后,對主動禪讓的曹魏末帝魏元帝曹奐還算客氣,除讓出皇位外,基本其他一切待遇照舊。

那麼劉裕為何不學司馬炎善待曹奐呢?據史料記載,劉裕開創了南朝劉宋王朝後,吸取歷史經驗教訓,主要是害怕東晉皇族捲土重來,反攻倒算,於是斬草除根,大開殺戒,幾乎將東晉最高統治者司馬氏斬盡殺絕。當初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事變後,將主動交權投降的曹魏大將軍曹爽三族數千口男女老幼盡數誅滅 ,就連早已出嫁生子的姊妹也不放過....... 他做夢也想不到,天道有輪迴,蒼天饒過誰!他的後裔又被篡晉的劉裕給屠戮一空。

劉裕不是個好大臣,但當皇帝后卻有所作為,歷史評價頗為不惡。

史載,劉裕代晉稱帝后,因他早先已經從鮮卑拓跋氏政權手中收復了青、兗、司三州,黃河以南廣大地區皆為劉宋所有,於是成為南朝前期疆域面積最廣袤,軍事實力最強,經濟最發達,文化最繁榮的一個割據王朝。劉裕在位期間,政治清明,減輕賦稅,與民生息,還赦免了大批奴客士卒,政績卓著,頗有作為。他只當了兩年皇帝,於劉宋永初三年(422年)病歿,年59歲,諡號(宋)武帝。

劉裕取代東晉,是軍閥對門閥的勝利,很顯然,在東晉長達一百餘年此起彼伏的戰亂中,擁有崇高聲望與社會地位的高門大姓已經失去了天生的優勢,駕馭不住擁兵自重、野心勃勃的軍閥們了。

【插圖源自網絡】

【發文不易 剽竊必究】


鐵馬冰河wu


實施暴虐還是採用懷柔在帝王那裡只是一個方式,開國皇帝通常不是昏君(但是有例外),至少懂得如何自保,因此在選擇迅速立足和給自己留個好名聲之間肯定要根據當時的形勢。

在亂局中無論造成多大傷害,軍政府都是最具效率的

劉裕身處“十六國”和“南北朝”的分界線,此時地球東部的這塊大陸已經被戰爭肆虐的千瘡百孔,這些個政權有的採取鎮壓有的採取調和都沒有什麼好的結果,北方最後被拓跋鮮卑部統一,南方則在內部爭鬥中完成政權更迭。北方拓跋鮮卑由於是異族,深知民族之間對抗的弊端,這種弊端對於統一毫無好處,拓跋最初的首領胸懷大志,他們採取積極的民族政策,不僅改善了民族關係,還積極學習漢族文化(姓都改了)。

(圖片來自題主配圖)

劉裕積極響應北伐事業,是個非常有能力的將領,因此他也成了軍中的實力派,成就了他實力基礎。由於他身份出身貧苦(販履),更能冷靜地看出士族人士的無能——不僅無能還身居高位,這成了他的動機來源。軍政府弊端很大,但是確實最有效率的方式。

東晉格局

東晉從立國就“王與馬共天下”,後來又有其他大姓把持朝政(謝、庾),還有大臣分庭抗禮(桓溫),再加上北方動亂,東晉站得很不穩,這就是東晉軍閥尾大不掉的原因之一。不得不依靠軍閥又不得不防著,新軍閥開始鉗制舊軍閥,後來直接取代成為新危害。

劉裕在取的政權後,直接派人將舊帝司馬德文用被捂死,舊帝這種結局,其他人就可想而知。事實上南朝不僅異姓屠戮,皇族內部也是互相攻伐,為了自保也為了權力。

司馬氏和曹氏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曹家取代劉家,司馬更進一步。司馬炎稱帝幾乎是“水到渠成”,功勞大體都是他祖、伯、父的。司馬懿滅了曹爽、司馬師廢了曹芳,之後曹髦死於司馬昭勢力。可以說司馬三人幾乎已經完全剷除了異己力量。司馬炎完全可以換宏大量的處理曹家人。


而劉裕時期,內有外援不斷,為了鞏固內部,大力改革,就對之前皇室大開殺戒。他用人對策也是大量啟用寒門子弟,打擊世家豪族,更加務實有效。這和殺司馬氏的行為也是相通的,都是為了建立新的秩序。


泊圖泊途



宋武帝劉裕並沒有將司馬家族趕盡殺絕,我在南北朝史書上沒有見過這樣的記載啊,人家只是將東晉皇帝給殺了。

當然宋武帝劉裕開了一個不好的先河,之前改朝換代,皇帝基本上都對亡國之君不錯。比如漢獻帝被曹魏封為山陽公,蜀後主劉禪被西晉封為安樂公,不論具體待遇如何,最起碼這些亡國之君得了一個善終。

而宋武帝劉裕開了殺前朝亡國之君的不好先河之後,後面歷朝歷代對於亡國之君基本上都是斬草除根的態度,對於前朝皇族不說滅族,但怎麼著都要清洗一番。

至於為什麼要這樣呢?

因為環境不同,司馬炎善待曹奐,是因為按照慣例所為,而且關鍵是曹奐沒有威脅了!像之前不聽話還有一定威脅的曹髦就被殺了!

而劉裕要殺東晉皇帝的原因很簡單!

因為東晉皇室不論與那些世家大族有什麼衝突,但不得不說的是東晉一開局就是“王與馬共天下”的格局,世家大族在這個朝代的權力可以說很大,可以說當時東晉皇室某種程度上也是世家大族的代表。

劉裕雖然號稱西漢楚元王劉交之後,但更多說是一種鍍金自稱!反正他家到了他那一代很窮,他父親甚至在小時候覺得養不起他,要將其拋棄,所以劉裕實際上是出自寒門。

這當時可謂是格格不入,從出身來說,劉裕就已經死死的站在世家大族的對立面。所以劉裕需要打擊東晉皇室這個世家大族的代表之一,免得世家大族利用東晉皇室做文章,所以劉裕殺了東晉二帝,以杜絕這種威脅!

至於其他沒有威脅的東晉皇室,劉裕倒是沒有進行滅族了。

以上就是宋安之的個人見解,還望大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宋安之


有一種仇恨也可以世襲。

公元240年左右,劉裕篡位奪權,劉宋王朝也自此建立,對於先前的司馬家族,被亡國之後的命運可想而知。他們的祖上司馬炎在當時,奪取曹魏政權的時候,由於他作為曹魏政權的舊臣,對曹奐還是挺優待的,直接封他為陳留王,也並沒有對他的皇室宗親進行趕盡殺絕。

不知道大家對仇恨傳遞怎麼了解,即使等待亡國之君的,無非就兩種結果,一種是響應優待俘虜的號召,另一種無非就是趕盡殺絕,就看篡位謀權者對於亡國之君的態度。

說起劉裕,他可是成功逆襲的典範。

曾經身為草根的他,由於卓越的軍事統御能力,再加上他在政治方面的遠見卓識,硬是從一個小兵,最終成為東晉政權中一名位高權重的大臣。

司馬家族的最終覆滅,其實也怪不得別人,終究是皇權日漸沒落。 就拿東晉時期的晉安帝來說,他對於大臣的信任程度,也算是言聽計從了。

當時的司馬家族已經權威不在,再加上晉安帝的種種行為表示,他並沒有治理國家的能力,國內戰亂頻發,權臣當道,皇室也僅僅作為一個擺設和傀儡,隨時有著被可能取代的風險,只不過就看誰願意鋌而走險,背上篡位奪權的罵名。

面對時局震盪的國內格局,由於這些年來,劉裕從小兵成長為大臣的過程, 不僅讓他更懂民心。

而且他還有很強的管理能力,同各個階層都有來往,善於準確把握時機、在當時的情況下,他的威望甚至蓋過了司馬家族,也正是順應那句話,“得民心者得天下。”

一方面劉裕軍功顯赫,另一方面,司馬家族也視其如己出,給予了他極高的信任,畢竟他也有那樣的能力擔當。

但人心叵測,慾望之心無限,劉裕當時在朝廷中的話語權極高,他也在當時被封為宋王。久而久之,劉裕就不再甘心接受晉安帝對自己頤氣指使了,他自己下不了手,於是就派人偷偷將晉安帝處理了。

此時的劉裕並沒有著急上位,而擁護司馬家族的另一位,司馬德文當上皇帝。

這也算是他忍耐的極限了, 劉裕想當皇帝的心思也由來已久,至於他為什麼這樣做,也是出於穩妥考慮。

由於當時他崇尚迷信,就暫時延緩了這一計劃,為了不揹負千古罵名,他接下來的手段,不可謂不高,他擁立司馬德文當皇帝,更多的是為了一己之私考慮。

在司馬德文在位期間,劉裕已經提前讓自己的心腹大臣,代替司馬德文寫好了禪讓憑證,只待時機合適,讓司馬德文親自謄寫承認。 劉裕如願以償之後, 剛開始是善待司馬德文的,還給了他封地讓他稱王。

(司馬德文畫像)

但他也並非絕對放心,由於提前派人監視司馬德文的一舉一動,司馬德文與楚皇后的孩子就被謀殺致死,擺明了想讓司馬德文斷子絕孫,當然在司馬德文不堪屈辱死後,劉裕為了保證司馬政權不再復辟,將司馬家族趕盡殺絕是最穩妥的做法。

司馬家族多年來的積累,家族實力範圍之廣,也是讓劉裕最為忌憚的,何況當時劉裕年事已高,有他的威望在,司馬家族定然不會造次,倘若他死後,他萬萬不敢保證,有關於他子孫後代的安危。

劉裕的出身,也決定了他必定不會受到士大夫家族的擁護,關於政權的爭奪,並不是厚待一個人就能解決的問題,家族之爭才是重中之重,由於在短時間內培養不起家族勢力,那麼最好的方式就是削弱敵對勢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