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謎案“燭影斧聲”到底怎麼回事,趙光義弒兄奪位到底是真是假

千古謎案“燭影斧聲”到底怎麼回事,趙光義弒兄奪位到底是真是假

眾所周知,宋朝建立後的第一次皇位傳承,留下了“燭影斧聲”這一千古謎案。一直以來,人們對於這場謎案始終是眾說紛紜。由於各種人為因素的干預,事情的真相或許將永無出頭之日。但透過現存史料的蛛絲馬跡,我們多少還是能夠一窺該案的是是非非。那麼,這場謎案究竟是怎麼回事?宋太祖的死和宋太宗的繼位之間,到底有沒有陰謀充斥其間呢?

01

不只是喝酒

最早對“燭影斧聲”有詳細敘述的,是文瑩所寫的《續湘山野錄》,其間描寫大致如下:

入夜,太祖登上太清閣四望,開始天氣晴朗,星光燦爛,忽然間陰雲四起,天地陡變,猛然降下雪雹,太祖便移杖下閣,急傳宮鑰開端門,召來開封尹趙光義,延入寢宮,酌酒對飲。然後令宦官、宮女盡行避去。守候在外者只是遠遠看見燭影之下,光義時或避席,有不可勝任之狀。飲畢,已是深夜三更,大殿下積雪已有數寸。忽見太祖用柱斧戳雪,回顧光義道:“好做!好做!”遂解下衣帶就寢,鼻息如雷。是夜,趙光義亦留宿宮內。將近五更時,殿外守衛者寂無所聞,但宋太祖已駕崩矣。趙光義接受遺詔,於靈柩之前即位。等到天亮上殿,宣讀遺詔,引近臣瞻仰宋太祖遺體,見容色如玉瑩然,好似剛經過沐浴一般。

這段敘述生動形象,就好像作者身臨其境一樣,以至於雖然沒有任何史料能夠佐證其是真是假,但流傳至今,不少正統史書在描寫此事時都引用了上述文字,如《續資治通鑑長編》。因此,我們不妨認為它是真實或者接近真實,那麼其間無疑有兩大疑點最值得關注:一是宋太祖召弟弟晉王趙光義,也就是後來的宋太宗入宮喝酒,為什麼要讓宦官、宮女盡行避去,是有什麼重要的話要說,容不得第三人知曉嗎?二是宋太祖究竟是怎麼死的?

先看第一個疑問,也就是太祖兄弟倆在當晚到底聊了些什麼。聊完天后,宋太祖就死了,所以這個疑點對後面太祖的死有著直接乃至根本的促進作用。顯然,非要弟弟在如此惡劣的天氣下進宮,又非要讓所有人離開,只留下兄弟二人,這肯定是要談一件極為機密的事。不過因為沒有別人在場,談話內容可能永遠不得而知。

但請注意兩個細節:一是“遠看見燭影之下,趙光義時或避席”,二是“宋太祖用柱斧戳雪,回顧趙光義道:‘好做!好做!’”晉王在飲酒時,有數次避席的舉動。為何避席?如果是地位高的人避席,是一種尊重、謙虛的表現;如果地位低的人避席,則是謝罪的表示。

晉王相對於皇帝,自然地位要低。那麼他避席,是不是受到了皇帝嚴厲的批評或指責,因而不得不表示謝罪呢?

再看太祖用柱斧戳雪,柱斧是哪來的?試想進宮面君,安檢肯定少不了,晉王如果隨身拿一把柱斧,那不是明擺著要弒君嗎?所以柱斧非晉王所有,應該是本來就放在宮殿裡的。太祖酒酣耳熱之際拿起斧子來戳雪,是玩嗎?況且連聲道:“好做!好做!”也就是好自為之的意思,是什麼事能讓太祖當著弟弟的面拿起能殺人的斧子並大喊好自為之?我們不妨大膽假設:晉王奪權篡位的陰謀被太祖知悉,太祖席間發怒,晉王惶恐避席,太祖幾番欲下殺手,但念及兄弟之情舉而又止,只得戳雪以洩氣!

那麼這麼講,有依據嗎?

千古謎案“燭影斧聲”到底怎麼回事,趙光義弒兄奪位到底是真是假

02

你的心思我知道

晉王有沒有搶班奪權的想法?我們拋開那個可能是子虛烏有的“金匱之盟”,看看晉王當時的地位如何:他是開封府尹,首都最高行政長官。按照五代舊例,親王兼首都行政一把手即被視為皇儲,晉王恰恰符合作為皇儲的條件。

太祖登基之後,一直不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似乎在某種程度上也暗示“金匱之盟”中提到的杜太后要求太祖傳位晉王的指示是存在的,即便沒有紙面協定,太祖多少也是口頭答應了。而正是在開封尹的位置上,晉王大肆培養自己的黨羽,其勢力根深葉茂,朝中大臣、宮內宦官、禁軍將校、三教九流……晉王的心腹和眼線幾乎囊括了開封城中的各行各業。

對於晉王勢力的膨脹,太祖有沒有警覺?當然有!史料記載,乾德四年(966年),宋太祖藉口鉅額財產來源不明,一口氣將馮瓚、劉嶅、李美等十餘名官員或罷免、或流放,而這些官員在太宗即位後不僅重回仕途,還均有升遷。這說明什麼?

說明太祖是在故意打壓晉王的黨羽,這些人替當時的晉王頂了雷,所以到了太宗朝自然倍受重用。

開寶九年(976年),太祖又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突然表示要遷都洛陽,後來因為群臣勸阻而作罷。這又說明什麼?說明太祖想要擺脫晉王的勢力網,但又不願和弟弟撕破臉。雖然遷都未能成功,但它卻警告了晉王:你小子的算盤,我清楚著呢!

千古謎案“燭影斧聲”到底怎麼回事,趙光義弒兄奪位到底是真是假

03

哥倆到底說了啥

沿著這個思路,我們再把目光拉回到“燭影斧聲”案發的當晚:是夜風雪交加,對晉王的陰謀一清二楚的宋太祖心中無比鬱悶。他想了半天,決定還是把弟弟找來,哥倆開誠佈公談談心。

弟弟來了,太祖屏退了所有人,哥倆開懷暢飲。喝的差不多了,太祖便將晉王的所作所為一五一十講出,晉王惶恐不已,只得屢屢避席謝罪;太祖藉著酒勁氣憤難平,拿起斧子想要殺死晉王,可突然間又想到了母親的話,於是只能無奈地拿地上的積雪出氣,並大叫道,你好自為之吧!

這之後,晉王告辭離開,太祖回宮就寢,不久便鼾聲如雷。一直到五更時分,守夜的太監聽不到皇帝的呼嚕了,這才躡手躡腳上前查看——太祖已然駕崩了!

在訓斥完晉王、幾番欲殺之卻未能下手之後,太祖就這樣糊里糊塗地死了——這由此引出了“燭影斧聲”的第二大疑點:太祖到底是怎麼死的?

千古謎案“燭影斧聲”到底怎麼回事,趙光義弒兄奪位到底是真是假

04

怪事連連

一直以來,對於宋太祖是怎麼死的,呼聲最大的一個論調便是宋太宗弒兄。儘管宦官宮女可以作證,晉王走時皇帝還沒死。而且有學者認為,晉王是臨時被召入宮中,怎麼可能預謀殺害皇帝?況且若其真欲弒兄自立,為什麼非要選擇和太祖獨處、嫌疑最大時動手呢?要解答這些,我們不妨先往後看。

得知太祖駕崩,從夢中被驚醒的孝章皇后馬上讓親信宦官王繼恩叫皇子趙德芳入宮,準備即位(另一個具備即位條件的皇子趙德昭這時遠在漢中,趕不回來)。應該說,皇后的反應還算迅速、準確。但不想,王繼恩並沒有去皇子家,而是去了晉王府!

作為宮內的親信宦官,從本質上說,其關係應該和皇后更為親密。然而在皇帝駕崩這個緊要關頭,他為什麼沒有遵守命令去找皇子,而是去找晉王?很顯然,有兩個原因:一是他本人已被晉王拉攏,他是晉王在宮內安插的眼線;二是他要把晉王所急切期盼的情報第一時間帶給晉王,這顯然是晉王拉攏他的一大原因。

那麼,是什麼情報需要王繼恩冒著暴露自己是晉王眼線的風險、違背皇后的命令去告訴晉王?先留下這個問題,當王宦官來到晉王府後,又一個怪事出現了:王府門外還坐著一個人——左押衙程德玄。據《宋史》記載,這個程德玄是晉王的心腹,且“善醫術”。大半夜的,又時值寒冬,他坐在王府門口乾什麼?對此,老程自己給出的答案是:夜裡我聽見有人敲門,說晉王要見我。我開門後卻不見人影。如此三次,我心裡忐忑,害怕晉王真病了,就趕了過來。沒想王府大門緊閉,只好坐在這裡。

千古謎案“燭影斧聲”到底怎麼回事,趙光義弒兄奪位到底是真是假

05

比我還著急

程德玄所說可信嗎?完全不可信——你要是真擔心晉王病了,為什麼不趕快敲門?所以,程德玄的行為只有一種合理的解釋,那就是他預感到今夜必將發生大事,宮裡會有人前來報信,因此便提前坐在王府門口等待消息。

那麼,程德玄預料到會發生什麼大事了嗎?史籍沒有記載,不妨暫且按下,繼續往後看。當王繼恩見到晉王時,立即將太祖的死訊和皇后傳趙德芳進宮一事和盤托出。接著他又說:“您要是現在不進宮,會讓他人捷足先登!”

好傢伙,王繼恩違抗皇后的命令來找晉王入宮即位,他不怕掉腦袋嗎?當然不怕,因為他所說的正是晉王想要第一時間得到的急切情報——換言之,兩人早就聯繫好了。

於是,晉王遂和王繼恩、程德玄一同進宮。注意,這裡程德玄跟著去了,他如果是局外人,有必要跟著去嗎?入宮後,王繼恩請晉王稍後,他去稟報一下。程德玄立馬說:“進去就是了,還稟報什麼?”看來,他比晉王還要著急——這更加印證了我們之前的推斷,這件事里程德玄絕對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千古謎案“燭影斧聲”到底怎麼回事,趙光義弒兄奪位到底是真是假

06

皇后的屈服

三人來到太祖寢殿,這時皇后還以為來的是趙德芳。可當看到晉王時,她呆住了。短短几秒,皇后或許想明白了一切,她瑟瑟發抖,怯生生地對晉王說道:“我們母子的性命,全託付給官家了。”

官家,乃五代、兩宋時期對皇帝的稱呼。皇后此話,無疑承認了晉王對帝位的繼承權。貴為皇后,在當時太祖駕崩的情況下,已是絕對的宮中之主。當其看見王繼恩違令將晉王帶來時,完全可以下令衛兵將這夥人拿下。可是,她放棄了抵抗,選擇了屈服。為什麼?也許她明白抵抗是徒勞的,連王繼恩都站到了晉王這邊,那宮中會有多少宦官、侍衛是晉王的人啊!

皇后的屈服,似乎點明瞭太祖的死因。再結合王繼恩變節、程德玄的異常舉動,我們不妨暫時來個腦洞大開,還原一下太祖死亡的經過:

當太祖讓人叫晉王入宮,決心向弟弟攤牌時,宮內的眼線便提前將情況透給了晉王。晉王深知此行兇多吉少,於是便命“善醫術”的程德玄置備好了毒藥,而後暗藏於衣中進宮面聖。席間,當太祖厲聲責問時,晉王知道今日若不放手一搏,即便不死,餘生肯定也不太平。於是,他趁太祖不備,將毒藥下在了太祖酒杯之中。這種毒藥應該是一種慢性毒藥,太祖沒有馬上死掉,而是恰好待晉王離去後於夢中離世,這樣無疑減小了晉王弒兄的嫌疑。

如果事情真是這樣,那麼程德玄的異常舉動也就好解釋了:他為晉王置備毒藥,等於把自己和晉王綁在了一條船上,所以哪裡還睡得著!毒藥起沒起作用、皇帝死沒死、晉王會不會出賣自己——事關自己身家性命,坐立不安的他只能在晉王府外等待著宮中傳來的第一手消息。

“燭影斧聲”的懸案,至今已有一千餘年了。一直以來,無數專家學者都在不遺餘力地尋找各種證據,期待著為大家揭開案件的真相。但是,由於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想要完全搞清這一懸案的前前後後,已經是不太可能的事了。就如同宋太祖登上皇位一樣,他的死同樣是迷霧重重,讓人難以看透,這或許就是上天對這位充滿傳奇的帝王的結局所作出的最好的安排。


策劃:魚羊史記 監製:魚公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