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和司馬懿相比,為什麼千古流芳的卻是諸葛亮?

大表哥吖


過去是“既生瑜何生亮”,周瑜病死後,魏國的司馬懿橫空出世,又變成了“既生亮何生懿”,諸葛亮與司馬懿,各奉其主,同是輔國棟樑,天下士民莫不知曉,卻為何諸葛亮能千古流芳,司馬懿卻成為大奸之惡呢?




三國成鼎足之勢,諸葛亮之遠見功不可沒,劉備三顧茅廬,現在看來,更像是諸葛亮考驗劉備的一種方法,事實證明,以諸葛亮之才幹,遇到劉備這樣的伯樂,正是“好馬配好鞍”。隆中對,諸葛亮深謀遠慮的指出“三國必成鼎足之勢”,在當時天下大勢還未明朗,劉備處境又極為不利的情況下,諸葛亮的預見,完全超出一般謀者的認知,他的遠見,早已經跳出漢末的格局,而把眼光放的更長遠。當曹操迎獻帝於許都的時候,諸葛亮知道漢朝的未來已經與獻帝無關,作為漢室宗親的劉備,是最有資格延續漢朝國祚,擔當起復興漢朝國運的人。




聯孫抗曹,於赤壁之戰大敗曹操,是諸葛亮自出隆中之後第一次完美的亮相,赤壁之戰,奠定了三國成型的基礎,隨著曹操含恨北歸,原劉表治下的荊州九郡,成為劉備賴以發展的根據地,雖然與孫權就荊州的分屬問題一直糾纏不清,但至少對於劉備來說,據有了荊州,意味著再也不用寄人籬下,看人眼色。在曹操北還許都,元氣大傷的空隙,劉備悉心經營荊州,整軍練兵,在宗室、益州刺史劉璋受到漢中張魯威脅而向劉備求助的時候,劉備得以攜諸葛亮親率數萬大軍入蜀,還能留關羽鎮守荊州,由此可見,諸葛亮當時是多麼有遠見之人,荊州,是劉備淘的第一桶金。




入主益州,大敗曹軍奪得漢中,再加上荊州,劉備的實力達到鼎盛,蜀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百官勸進下於成都稱帝,建立蜀漢政權。三國鼎立之勢形成,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全面主持朝政。關羽為東吳所殺,劉備起傾國之兵報仇,諸葛亮勸之不聽,蜀軍於夷陵之戰大敗,劉備白帝城託孤諸葛亮,後主劉禪繼位後,諸葛亮受封丞相相父,爵武鄉侯領益州牧。在丞相任上,諸葛亮忠心耿耿,勤勉謹慎,大小政事事事躬親,派人與東吳修和結為聯盟共拒曹操,七擒七縱孟獲終平後方之亂。屯田積糧,整軍備邊,積極謀劃進攻曹魏。諸葛亮先後六出岐山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後世很多人對蜀漢作為三國中最弱卻數次出兵北伐勞民傷財多有非議,殊不知諸葛亮北伐,既是為了復興漢室,也是為了蜀漢政權的長治久安。


諸葛亮為復興漢室可謂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六出岐山北伐中原,殫精竭慮積勞成疾,最終於蜀漢建興十二年(234年)病逝於五丈原,享年54歲,後主劉禪聞相父病逝,悲痛欲絕,追封忠武侯,東晉王朝亦追封他為武興王。諸葛亮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他的歷史光芒從古至今都閃耀璀璨。




司馬懿的發跡,始終離不開他的貴人曹操,但你們可能想不到,在最初,因為曹操出身“贅閹遺醜”,司馬懿是不大看的起他的,所以當曹操慕司馬懿才華而授予他官職的時候,司馬懿是拒絕的。曹操任丞相後,強行闢司馬懿為文學掾。此後在曹操陣營,司馬懿步步高昇,在曹操晉封魏王加九錫殊禮,司馬懿又勸進曹操稱帝,故而深得信任,在魏世子之爭中,司馬懿又助曹丕爭儲成功,曹丕重病,命司馬懿與大將軍曹真共同輔佐太子曹睿。明帝繼位後,司馬懿遷太尉、撫軍大將軍。




明帝崩,託孤幼主曹芳於司馬懿和宗室曹爽,曹芳繼位後,曹爽大權在握排擠司馬懿,司馬懿被以太傅虛職退閒在家,整日裝病足不出戶,雖如此,卻暗中讓他的兩個兒子司馬師、司馬昭刺探朝廷。正始十年(249年),司馬懿終於等來機會,乘曹爽兄弟陪曹芳離開洛陽去高平陵祭陵的絕好機會,迅速控制洛陽,逼迫曹爽交出大將軍印信,最後將曹爽兄弟一併誅殺,並夷滅三族。曹魏大權至此落入司馬懿父子手中。




與諸葛亮的忠心為主,一生為實現先主的遺願嘔心瀝血北伐中原恢復漢室基業不同。司馬懿是一個典型的投機家,雖然在北伐過程,司馬懿因其卓越的軍事才能數次給諸葛亮製造麻煩,直接遏制了諸葛亮的北伐大計。但是司馬懿所做的一切,其實不過是為了給自己累積更多的政治資本,司馬懿善謀奇策,擒孟達平遼東,率軍兩次成功抵禦諸葛亮北伐,但才識、品行皆不及諸葛亮。諸葛亮是盡忠報國無私心,司馬懿是投機取巧的投機家。在全面掌握曹魏大權後,齊王曹芳被廢,他的兒子又害死高貴鄉公曹髦,三代苦心經營,最終篡取曹魏政權建立西晉王朝,沒能做到善始善終,在歷史上自然就留不下美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