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一生最大的失誤是什麼?

用戶5746089064836


諸葛亮一生最大的失誤就是出山,輔佐劉備。

未出茅廬就知天下三分的諸葛亮,難道就看不出漢室已經名存實亡嗎?

匡扶漢室難道不是一句空話嗎?

看不出劉備跟曹操、孫權一樣,想得是自己圖謀霸業稱帝嗎?

追隨劉備,難道就因為劉備姓劉,是漢室宗親嗎?

曹丕稱帝后,封獻帝為山陽公。劉備就認為獻帝已經被害,於是在成都為獻帝舉行了隆重的葬禮,然後稱帝。

能掐會算的諸葛亮就不清楚這一切的意圖嗎?

劉備漢中稱王,關羽心灰意冷,一意孤行發動襄樊戰役,即使不能匡扶漢室也要殺身成仁,諸葛亮就不清楚嗎?

劉備寧願不要荊州,也要做皇帝,諸葛亮不清楚嗎?

這一切的一切,只能說明諸葛亮出山的目的大有深意,絕不僅僅是劉備三顧茅廬的誠意感動了他,而是他期望成就劉備的同時,更要成就自己。

這也是劉備在世,諸葛亮一直得不到被放手使用的原因所在。

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但我更傾向於認為諸葛亮是張良、范蠡。

諸葛亮沒有野心,但有超強的理想追求;

不貪圖榮華富貴,但一定要留名於世。

比如五出祁山造木牛,六出祁山造流馬,諸葛亮精力過剩,就希望有生之年給後世多留下點東西。更多的是留下他的名聲,到現在也沒人知道木牛流馬是咋個原理。

一個真正的發明家,是希望造福於後世的。

即便出於政治、軍事的需要,暫時保密,但也應該想辦法流傳下來。

但諸葛亮想得最多的是留名,是否惠及後世,還在次要。

諸葛亮的確是聰明無比,但對於後世的貢獻還真不大。比起奸雄曹操來,差距很大。

司馬徽說“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

難道諸葛亮就不清楚嗎?

《隆中對》令劉備茅塞頓開,但我認為,即便沒有諸葛亮的預見,劉備取得荊州和益州也沒啥大問題。因為在這個具體的過程中,諸葛亮並沒有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其一,諸葛亮建議劉備取襄陽,劉備沒聽;

其二,劉備派遣諸葛亮遊說孫權,即便沒有諸葛亮,孫權也會抗曹;

其三,取西川,龐統是始作俑者,諸葛亮只是後期的介入。

諸葛亮真正發揮作用,還是在劉備病逝以後,維持了蜀漢苟延殘喘四五十年。

儘管對益州有一些經濟建設的貢獻,但與導致中國歷史三百年的混亂相比,簡直微不足道。

如果諸葛亮不出山,蜀漢就不會持續這麼久的時間,曹魏就可能儘早統一天下。

或許司馬氏家族就沒有機會,也就沒有西晉之後長久的南北朝混亂的局面,百姓就不會顛沛流離,居無定所三百年。

縱觀歷史,誰做皇帝不行呢?對百姓好一些就行。

曹丕明白禪讓究竟是咋回事,現在後世都明白了是咋回事。

禪讓有啥不好呢?

如果不是隋文帝楊堅接受禪讓,中國混亂不能統一的局面,啥時候會結束呢?

張良協助劉邦取得天下,畢竟開創了東西漢四百年的統一王朝;

范蠡跟隨越王勾踐臥薪嚐膽,滅掉了吳王夫差又如何呢?僅僅就是成就了自己的英名而已。

范蠡幾次成為首富,又幾次散盡所有財富,無非就是想證明他不僅能從政,而且下海經商也是高手而已。

諸葛亮出山也無非想證明,這個世界我來過,而且有一些經典傑作。

把諸葛亮的一生,放在整個歷史長河中看待,其實名不副實。

如果諸葛亮把自己的聰明才智,用於著作或發明創造,惠及後世,一樣流芳百世。

如此,或許諸葛亮更偉大。

這是諸葛亮一生最大的失誤,他沒有能跳出“學而優則仕”的窠臼。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通俗的說就是累死算了,反正也沒有個啥結果,盡上力留個名吧。

不喜勿噴,歡迎睜眼看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