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招安只是宋江一個人的主意嗎?《水滸傳》中支持招安的都有誰?

慈小姐


《水滸傳》裡,雖然一直不斷念著招安的是宋江,但他未必是最招安願望最強烈的。結合小說看,梁山裡強烈支持招安的好漢,至少會有以下幾類人。



一、曾經死活不願上梁山的

這類人有盧俊義、朱仝、安道全、李應等。盧俊義打心底是看不上梁山的,當初面對宋江和吳用邀他上山的請求,盧俊義表示寧願死也不願落草梁山,還說“生為大宋人,死亦為大宋鬼”這種話;朱仝雖然犯事被髮配,但他也只是想安心服刑,所以逼得李逵滅掉了那孩兒斷朱仝後路,這讓朱仝很是不滿;安道全也是一個打死都不願上山的主,甚至宋江有難也不想救,估計這是宋江後來沒有給他補償美女的原因;李應也是表態不願意上梁山,結果被梁山強行把全家接上山,逼得他跟著投靠了。



二、因戰敗不得已投靠梁山的

這類人比較多,比如關勝、秦明、索超、呼延灼、張清、徐寧、黃信、宣贊、郝思文、韓滔等人。他們原本是朝廷軍官,有工資領,生活圈也跟梁山無關。宋江對這些好漢,說的都是同樣的話,那就是先在梁山待著,日後咱們一起招安。如果堅持拒絕,那麼梁山的手段會是我們熟悉的,那就是儘量把他們名聲搞臭,讓他們無路可去。因戰敗投靠的這類人,日思夜想都是想回去過正常日子的。



三、鄙視落草,但又不得不上山的

這類人主要有史進、蔡福、蔡慶等。當初史進一把火燒了自己家,事後才後悔萬分。朱武請他上山時,史進明確表示不想因為上山而丟了父母的臉;蔡福和蔡慶原來是大名府的兩名牢子,只因幫了盧俊義被柴進看上,迫於淫威,兄弟倆不得不帶著家眷上山。柴進也是打心底看不上梁山的,但後來他辭官隱居,這說明他對招安一事是無所謂的態度。

以上三類人是最希望招安的,還有比如吳用想通過招安實現讀書人理想的,扈三娘想早日脫離苦海的,這也是想招安的。其他的就不太好說了,比如朱武和楊春這類,不知道他們是覺得山賊生活好些,還是做朝廷命官好些。


戴草帽的小老鼠


絕大部分人是支持招安的,你想想古往今來,有哪個強盜不想重新做好人,把通緝令消掉的?

當然李逵這種反人類分子除外

所有的強盜,最終要走的路都是洗白,所以梁山上招安才是主流,反對招安的是少數人


招安最早也是武松提出來的,跟宋江分別的時候說,待到朝廷招安如何如何,只不過他後來是對朝廷失望了才反對招安的

梁山上最大的一個派系是啥?是降將派系,全是朝廷軍官,大致心思都是“現在暫居水泊,日後招安了還能重回崗位”

天罡星中:關勝、秦明、呼延灼、索超、董平、張清、楊志肯定是支持招安的,

此外花榮、戴宗、朱仝是宋江鐵桿,徐寧派系色彩很淡,

林沖作為老粱山的一號人物(晁蓋死後)是擁護宋江上位的,所以應該是支持宋江招安的。

盧俊義、燕青都是迫不得已當強盜的,如果有機會重新回到正常社會,他們想必求之不得,

楊雄石秀算是盧的跟班,宋江更是對他倆有救命之恩,所以想必楊、石也不會反對招安。

柴進和李應是財主出身,也是被逼上樑上不得不做強盜的,沒什麼理由反對招安,從最後的結果看,這倆人繼續當富翁過的逍遙的很,本質上就不是喜歡殺人放火的主。

三阮其實也不反對招安,阮小七一出場的時候說 “酷吏贓官都殺盡,忠心報答趙官家”

最後小五死的時候,小七說俺倆哥哥是為國犧牲的,強似在水泊裡埋沒了名聲。


剩下的天罡星中,史進是個古惑仔,武松、魯智深、李俊、劉唐、李逵是反對招安的,跟上面的一比,明顯是人微言輕,還有雷橫、二解、二張,描寫很少,估計宋江說啥他們也不會強烈反對吧,穆弘是惡霸出身,想必有點意見,但貌似沒人會理會他……


地煞星裡,有點話語權的大概就是孫立了(畢竟梁山要靠官位和武藝立足)

孫提轄是被自己弟媳硬拉上山的,想必沒多喜歡當強盜,還是那句話:

我好好的公務員不做,要去當強盜,我是有毛病嗎?

絕大部分人是被逼上梁山的,如果有機會重新做人,我想他們是不會選擇當強盜,以殺人放火為業的。

現在這個機會擺在面前了,忠義堂上那個黑矮胖子能給你重新做人的機會,你不想要嗎?


託尼不帶水的歷史



不是的,絕對不是這樣。

如果真的就只是宋江一個人的一廂情願,根本帶動不了整個山寨的人馬,起碼是那些與朝廷勢不兩立的人們更不會跟著走下去,直到完成這個投降招安的計劃,成為趙宋官家的鷹犬爪牙。

在梁山上,沒有接受詔安意願的人並不是太多,除了幾個堅定的分子,大部分都希望能迴歸忠臣良將的本份。而那幾個最不願意接受詔安的幾個人,最有份量的托塔天王晁蓋一命歸西,底下的公孫勝、三阮、劉唐等人勢單力孤,甚至有一種樹倒猢猻散的悲涼滄桑。本來還有一個吳學究算是一夥兒的,可這倒黴孩子不知什麼時候早已和黑三郎暗中勾搭成奸,風向早已調轉,轉而對生死過命的兄弟開刀下傢伙。

山寨元老林沖自然是不願詔安的人,可他向來是孤家寡人一個,除了得到晁天王的眷顧恩待,在宋江的眼裡就是眼中釘肉中刺。晁蓋一死,林沖在山寨之上的政治生命也宣告完結。

二龍山來的大和尚、武行者和青面獸,倒是堅定的反對派,也和林沖、三阮等人站到了一起,但終究還是彼眾我寡,對抗不了大部眾的大勢所趨,只能跟著走下去了。非是他們樂於詔安,而是一則不願意傷了兄弟的恩義感情,二是也沒其他更好的地兒可去。

宋江雖然張口閉口都是詔安,但他絕不會強行硬來。這傢伙慣會見風使舵見機行事,自然就格外留意幾個和他唱反調的人。雖然那幾個都是一等一的絕頂高手,具有一呼百應的影響力,但畢竟和更大更多的部伍比起來少到可憐。

而且,山上的幾大降將也對這件事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比如大刀關勝,比如雙鞭呼延灼,還有雙槍將董平,霹靂火秦明,小李廣花榮等等,都是黑三郎投靠朝廷的得力助手,加上吳學究老謀深算頻出損招兒,自然就是水到渠成的結果。

宋江甫一上山,就開始了離間晁天王和手下眾將的陰謀,加上他自己利用個人情感投入的優勢,迅速的俘獲了大部分將領的心,情願跟著他赴湯蹈火萬死不辭。而且,他到山寨之後,很大一部分上山的人是衝著他來的,自然也會死心塌地的廝跟著他,哪怕前面是火海刀山萬丈深淵,也會義不容辭在所不惜。

這裡需要提一下第二把交椅的玉麒麟盧俊義,看似這個天下第一的漢子龍精虎猛金剛搗錐,其實心下並無甚主張,不過就是一個黑三郎的打手和跟屁蟲而已,其骨子裡也是一心要封妻廕子光宗耀祖。和山寨之上那些鐵骨錚錚反抗到底的硬漢子並不是一條道上跑的車。

倒是狗頭軍師來得實際,也最能算計擘畫,向來都是賣身投靠機關算盡,眼看著宋公明兀自做大,自然就趨炎諂媚賣身投靠,甚至不惜以犧牲兄弟情義和晁天王的身家性命為代價,可謂是實實足足的一個腌臢小人。難怪他吊死在宋江的墓前並無幾人同情,恐怕連收屍的都沒有。

只是可惜了水泊梁山偌大的家業,和那幾員生猛剛烈的威武上將,不得不搭上自家的所有去陪宋三郎做這個毫無意義的驚天賭注,讓聚義大業毀於一旦,惹來千古罵名。
圖片來自網絡


龍吟148119260


水滸裡真正願意接受招安的,有一大批人。

這得從宋江取代晁蓋後說起。

晁蓋時代基本沿襲了歷代強梁造反的傳統,小了就是劫富濟貧,賴以生存,最後被剿滅,這叫英雄聚義。大了當然是改朝換代,像劉邦朱元璋一樣登基做皇帝。

在晁蓋被曾頭市史文恭射殺後,宋江取而代之成為寨主。將造反額終極目標定到讓朝廷招安,博得功名,封妻廕子。

要做到這一點,就得讓朝廷認識到梁山的價值。即不是一群烏合之眾。

怎麼做到呢?

那就需要把隊伍基礎做大。

在宋江的謀劃下,招降納叛,先後網絡了一批朝廷命官:柴進,呼延灼,楊志,秦明,關勝,徐寧,湯隆等等。

尤其是盧俊義。

梁山為盧俊義下了血本,大家可以看看,前後打了幾次仗,傷了多少人。因為盧俊義價值最大,是可以和宋黑臉比肩的。

這些人都想再回到朝廷,不願以強盜身份終生。

這些人層次越高,跟朝廷叫板的本錢越大,越能在招安後獲得更多更大封爵。

梁山最不願被招安的是這幾種人:

身負多條命案的,如武松魯智深楊秀等

出身下層本來造反就是圖痛快的,阮氏三雄,李逵之流還有一類就是看透了朝廷的無恥與腐敗的,就是林沖等

更多看法,參見本號“逍逍客說”的《細說水滸》系列


逍逍客說


接受招安是梁山集體意志的體現,絕不是宋江一人就能決定的。

每一個封建王朝的末期,“要做官,殺人放火受招安”,已經成為了江湖豪強的普遍認識。梁山好漢聚義後打出”替天行道“的大旗,就是最直接的證明。替天行道,就是替朝廷這個”天“,行”除貪官汙吏、救黎民百姓“這個道。梁山好漢集體營造出的浩大聲勢,就是在為招安埋下伏筆。

一百零八將中很多就是奔著這面大旗而來的。更何況在”官本位“思想的影響下,往下的中低層頭領對於造反當官更是樂見其成,再往下的吃瓜群眾對於招安洗白身份也是甘之若飴。總而言之,梁山集團就是聚集在替天行道大旗下、等著朝廷招安的土匪窩。

當然像李逵這樣死腦筋、林沖這樣對朝廷有深仇大恨的人,肯定還是不願意招安的,但是他們畢竟是極少數。這時候如果宋江不選擇招安,說不定哪天就被手下的人搞掉了,一如王倫被林沖搞掉一樣。

梁山好漢主要是按照影響力進行排名,一百零八將前二十名無疑具有更大的影響力和話語權。請注意一個細節,排名前二十的人中,有十四個曾經都是官府中人。正所謂食髓知味,他們都知道當官的好處,大部分都是極其堅定的招安派。因此支持招安的十大人物名單就新鮮出爐了。

1. 呼保義—宋江

2.玉麒麟盧—俊義

3.智多星—吳用

4.大刀—關勝


5.霹靂火—秦明

6.雙鞭—呼延灼

7.小旋風—柴進

8.撲天雕—李應

9.美髯公—朱仝

10. 沒羽箭—張清

我是阿雲,善於從不同角度分析問題。留言必回,感謝支持。圖片源於網絡,侵刪。


雲天明的視角


首先是宋江帶上山的,與宋江關係最好的那群人,比如吳用,花榮,戴宗,宋清,張順張橫,孔明孔亮,童威童猛,穆弘穆春,柴進,張青,孫二孃等。其次是朝廷命官,如盧俊義,呼延灼,秦明,關勝,黃信,索超,韓滔,彭玘,陶宗旺,魏定國,單廷圭,宣贊,郝思文,朱仝,雷橫,李雲,蔡福蔡慶等人。最後是是有心歸附做官的,有施恩,樂和,李忠,皇莆端,安道全,凌振,朱貴朱富等人。

堅決反對招安的也有不少人。首先是與朝廷有深仇大恨的人,如林沖,楊志;接著是晁蓋的人,有劉唐,阮氏三雄,白勝等人;還有是看透朝廷的虛偽與黑暗,不願歸順的(我認為這些是最明智的),他們是武松,魯智深,公孫勝,燕青,李俊;最多的還是土匪,也就是真正的草寇,最典型的是王英,李逵,李立,楊春,陳達,朱武,周通,此外還有燕順,鄭天壽,杜遷,宋萬,時遷等。

最後是一些中立的人,招不招安無所謂,這些人也很多,如石秀,楊雄,史進,董平,張清,侯健,呂方,郭盛,歐鵬,鄧飛,馬麟,焦挺,樊瑞,項充,李袞,扈三娘,曹正,杜興,湯隆,孟康,蔣敬,楊林,鬱保四,王定六這些人。

這僅是個人觀點,如有錯誤,歡迎指正。


會發光的沙礫


首先,梁山是一個黑社會性質的組織群體,而梁山在創建之初骨子裡就是強盜理論。

大家脫離普通社會,聚嘯山林的目的就是為了利益最大化,因為打劫這件事顯然一個人是幹不了的,人越多幹的也就越大。

當然了,乾的越大也就越容易樹大招風,這是後話。

可不管怎麼樣,梁山作為一個群體,那麼大哥之所以被推選為大哥,不是因為大哥資歷老就是大哥,而是因為大哥能給群體帶來更大的利益。

要是資格老就能當大哥,那麼王倫就不會被火併了,晁蓋也就不會莫名地掛掉了。

所以說對於一個組織群體而言,任何決策都必須要符合群體大多數人的利益才能真正地執行下去。

如果梁山107個頭領都不同意宋江招安,宋江能招安成功嗎?顯然是不能啊!

我們倒推一下的話,或許就成立了。

梁山最後招安成功了,所以說梁山招安這件事應該符合絕大多數的梁山好漢的利益,所以也才能執行下去,不然梁山好漢如果在這個問題上無法達成一致,他們很有可能就分家了啊!

比如清末慈禧太后向十九國宣戰,可是東南地區的那些主政大佬們覺得這老婆子瘋了吧,乾脆不跟你玩了,我們自己搞個“東南互保”吧。

當然了,因為意見不一致鬧分家的,大到國家,小到個人家庭那是數不勝數,就不一一舉例了。

可從小說上看,似乎總有一種感覺,整個招安活動,好像只有宋江一人最上心,好像也只有他最想招安,因為書中可從未出現任何一個當面出來支持宋江招安的。

我得解釋是,不是他們不支持,而是這事他們都端不上臺面上說而已。

為什麼說梁山上只有宋江能把招安這件事端到檯面上說呢?

我覺得首先要對梁山好漢進行一下分類,然後逐一分析,當然了,我的分類不是以什麼派系為依據,而主要以好漢的出身以及因何上梁山為標準進行劃分的。

第一類:我當強盜沒理由(代表人物:王英等)

這一類人,在整個梁山好漢中比例不是太高,說實在的,這種人基本沒什麼文化,當強盜的目的也很簡單,大塊吃肉大塊喝酒,過上所謂的好日子就行。

第二類:被迫當了個強盜(代表人物:林沖,武松,魯智深等)

這一類人,在整個梁山好漢中佔比最高,也是整個梁山的中流砥柱。這個人原本有良民也有官員,總之上了梁山有各種原因。

第三類:強盜讓我當強盜(代表人物:關勝,呼延灼等)

這一類人,比例在持續增加,主要是朝廷的降將,戰敗被俘虜不得不加入強盜。

進行完劃分後,我們在進行逐一研究。

首先,第三類人是最支持招安的,這個應該是都無異議。

因為他們只是降將,他們肯定想官復原職,他們是不甘心當土匪的。

可是這些人在梁山上卻絕不能提招安的事,因為他們的身份是降將啊!

兩軍正在打仗,我方俘虜了一個敵將,可這個敵將投降我方後,卻老是讓我方向另一方投降,那這個降將安的是什麼心。

所以這些人要是敢公開支持招安,那說明他們還是想回到朝廷裡當官啊,也說明他們現在只是假意投降梁山,內心深處其實是對梁山不忠心的啊!

他們要不是二愣子敢這麼說嗎?恰恰相反,他們在面對朝廷軍隊時往往要表現的比其他人更賣力 ,以表現他們現在效忠的是梁山,同時俘獲更多的朝廷官員加入他們。

其次,第二類人中因為上山的原因各式各樣,人員也最為複雜,所以關於招安這件事看起來好像最為反對,其實這裡面卻大有文章,因為這裡面的群體都在撒一個彌天大謊,那就是“逼上梁山。”

縱觀梁山一百單八將到底有哪一個是被官府閉上梁山的呢?

恐怕也只有林沖一人才算得上吧!

晁蓋是嗎?宋江是嗎?仔細看書時才發現,這些人在完全符合現在打黑除惡的對象。

說白了,這些人上梁山真是的原因根本就不是逼上梁山,而是投靠了梁山,梁山是法外之地,是犯罪分子的天堂而已。

可是這些人對外怎麼聲稱的,說自己是被逼上梁山,說自己之所以上梁山是因為奸臣當道,官府腐敗。

被這些強盜一說,好像他們才是受害者一樣,官府則成了邪惡的化身。

如果他們此時要是站出來公開支持招安,那不是打自己的臉嗎?

你說你被官府逼得走投無路,可是你又去跟他們同流合汙,這不顯得自己就是一些見利忘義之徒嘛!

所以說,這第二類人種就算有人想招安,他也不好意思站出來支持招安。

最後,第一類人就比較簡單了,他們這些強盜,也沒什麼文化,更沒當過什麼官。他們要的就是大塊吃肉,大塊喝酒,所以這些人政治立場不是很明確,既然自己不明確那就跟著大多數混了。

保準當大多數人公開反對招安時,他們也會跟著反對。當多數人公開支持時,他們也會公開支持。可要多數人都不吭聲時,他們也就不會出動吭聲。

再一個,宋江也不是沒試探過大家意見,可是大家也沒多少人真正站起來反對,哪怕是私下裡跟他提反對意見分啊!

除了武松搞出了點情緒外,整體而言沒有出現什麼反對意見啊!

因為這恰恰說明了,絕大多數人是支持招安的,而最好的支持方式那就是不公開反對。

最後就成了!

“既然大家沒有什麼反對意見,那這事就這麼定了。”





青春了無痕qc


接受招安決不是宋江一個人的主意,他只是接受招安隊伍的首席代表。

宋江在招安方面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以關勝、呼延灼、董平等為代表的朝廷降將原本就無上梁山的意圖,只是戰敗被逼無奈。楊志乃中良之後,也是因為落魄犯錯被迫上山入夥。還有許多原屬朝廷裡的文官,更不願意為匪做盜。即使梁山的副首領盧俊義,上梁山也是避禍的權宜之計,從內心決不願意終生與朝廷為敵。

故此,宋江說出接受招安的志向會得到上述人等的支持。真正反對招安的,不過李逵、武松、魯智深、阮氏三雄和部分漁民、農民而已。


大唐文苑


以我個人的認識,聚集在水泊梁山的一百單八條好漢儘管是原因不同,有的被朝廷的官員迫害無容身之地(比如林沖),有的犯下了大罪逃避懲罰(這個比例很大,晁蓋一夥算是典型代表),有的是因為征剿水泊梁山兵敗無法向朝廷交代或者為了保命在水泊梁山暫避一時(主要是指哪些戰敗投降的降將,五虎將當中就有關勝,呼延灼為代表)還有很大一部分是自願落草為寇或者是本來就是各個山頭的強人(比如三山派當中的史進朱武),當然還有受宋江牽連或者被宋江吳用等人用“逼迫,脅迫,誘騙”等方式裹挾上山的“良民”(盧俊義是典型)。

但是,細細分析起來,這些好漢當中,真正的反對招安的好漢幾乎沒有,嚴格意義上講,應該只有魯智深是一個對招安看的比較明白的人,不然的話,水泊梁山好漢們“全夥受招安”的局面不可能形成,合理的解釋,就是在水泊梁山有影響裡的三四十名好漢當中,基本上沒有堅決的反對招安而選擇與朝廷為敵的。看的最清楚的魯智深也不算是一個堅定的反對者。不齒於和那些貪官汙吏為伍的魯智深,最堅決的選擇僅僅是“絕不同流合汙”。

同時,這個狀態也說明接受招安絕對不是宋江一個人的主意,應該是絕大多數好漢認可的一種歸宿。

從本質上講,水泊梁山的這股勢力其實質並不是一個有著明確的政治訴求的和大宋政權宣告決裂的一股政治勢力,這些聚集在水泊梁山的好漢們最核心的心態其實是“逃避”,如果朝廷不去招惹或者征剿的話,水泊梁山不會主動的去做任何摧毀政權的事情——不會發生和朝廷“搶地盤”的事,而一股勢力是不是“造反了”,最重要的標誌之一就是“搶地盤”。

水泊梁山的性質,和那些小的山頭上的強盜們的性質幾乎沒什麼本質區別,他們的主要業務就是“打家劫舍”和“攔路搶劫”。壯大自己的勢力的目的,就是更加有效的攔路搶劫——王倫時期的水泊梁山就只是搶一些單獨路過或一兩個人路過的客商。到了晁蓋時期就變成了可以搶一個“商隊”,可以和朝廷叫板。而到了宋江時期,水泊梁山就達到了可以攻城拔寨的實力,但水泊梁山的攻城拔寨其目的還是“搶劫”。

必須承認,強盜的存在,對於任何時期的老百姓而言都是禍害,都是各個時期朝廷消滅的對象。所以宋江一定要樹起一杆“替天行道”的大旗,這個大旗,是宋江的一種態度,一種絕對不和朝廷決裂的態度。

我們從水泊梁山三十六天罡星的這些人物來看看,究竟有多少“說了算”的好漢是支持招安的(宋江就不再分析了)。

所謂的招安,就是回到主流社會,接受朝廷的管制,為朝廷效力,以此掙得自己的利益,聲望,簡單的講就是歸順朝廷,為朝廷建功立業而掙得“光宗耀祖,封妻廕子”,自己也能掙得“一官半職”來實現自身的價值。

從這一點來講,牛鼻子老道公孫勝應該排除在外,作為一個道士,從參與劫取生辰綱開始,公孫勝就只能算是一個“妖道”,主流社會本來就不是他混的平臺。

招安的堅定支持者當中,首當其衝的應該是:玉麒麟盧俊義,智多星吳用,大刀關勝,雙鞭呼延灼,霹靂火秦明,急先鋒索超,小旋風柴進,撲天雕李應,小李廣花榮,美髯公朱仝,雙槍將董平,沒羽箭張清,青面獸楊志,金槍將董平。加上宋江和公孫勝,支持招安的人數大體上佔三十六天罡星的將近一半。

這些人基本上都是曾經主流社會的成功者或者受益者,至少是主流社會的仰慕者。他們在主流社會曾經有地位有利益,如果通過招安可以重回主流社會,這些人是“求之不得”同時也是“機會難得”。

這裡重點說說智多星吳用,這個曾經在主流社會並不得志的落魄文人,曾經是動過通過極端的方式獲取在主流社會無法正常獲取的財富的念頭並付諸實施的傢伙(劫取生辰綱),但是當他發現還有機會獲取在主流社會得到地位和名譽的機會(接受招安)的時候,他就毫不猶豫的和宋江一拍即合,成了宋江推行招安路線的堅定支持者和踐行者。事實上, 吳用不算是理想主義者而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機會主義者。

在三十六天罡星當中haiyou一些好漢,對接受招安的態度是不反對,但是也不主動,能有一個比當強盜看不到未來好一些的接受招安的出路,對於這些人來講也算是一個樂意接受的結果。

這些人包括:豹子頭林沖,九紋龍史進,插翅虎雷橫,神行太保戴宗,赤發鬼劉唐,病關索楊雄,拼命三郎石秀,還有解珍和解寶兩兄弟。

這些人有的和主流社會無冤無仇,有的儘管遭受了朝廷官員的迫害,但是總的來講是對當強盜信心不足的一些人,在沒有其他選擇的時候,當強盜也還可以或者勉強,一旦有了其他選擇,就會傾向於遠離強盜身份。

還有一些好漢,其實是對朝廷“無感”的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物,這些人包括阮氏三兄弟,黑旋風李逵,良裡白條張順,混江龍李俊,船火兒張橫,沒遮攔穆弘,甚至是浪子燕青。

這些人,生活在社會的底層,在概念當中基本上沒有什麼“光宗耀祖,建功立業”這樣的概念,能夠有一個自在舒適的生活,大概是他們的最高理想,所以對他們來講,當強盜也行,接受招安也行,選擇的標準是“自由自在的生活”。

這裡特別提出那個打虎的好漢行者武松,這個人是當初宋江正式提出“望天王,早詔安”的時候掀過桌子的——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冷了兄弟們的心了!

這是武松對宋江招安的態度,但是這個表現出來的態度,是否就是武松真實意思的表達,卻是十分的可疑。

因為“萬般無奈上山落草,萬幸不死等待招安”是武松在上二龍山落草時的心態。

武松因為報復張都監的陷害,血濺鴛鴦樓把張都監滅了門,這算是絕對的死罪,在逃亡的路上,武松結識了孫二孃,並在孫二孃的建議下投奔二龍山落草。

投奔二龍山路過孔家莊,武松再次遇到了宋江,當他們分手的時候,宋江問武松的打算,武松說:我犯下的這個案子,就是等到皇上特赦都輪不到被赦免,所以只能先到二龍山落草,如果有幸能夠被朝廷招安,那時候在一刀一槍的建功立業。

武松的態度,讓他的“反對招安”不太令人信服。

說起來,也就只有魯智深是真的不願意與朝廷為伍了。


步武堂


梁山泊在王倫時期只是水泊中的一家黑店,王倫自任店主,杜遷宋萬朱貴三人是黑店夥計,後來林沖投奔過來也做了黑店小夥計。

晁蓋七人上粱山火併王倫後把梁山擴大成了粱山泊股份有限公司,懂事會由晁蓋吳用公孫勝林沖組成,三阮劉唐等皆為股東,眾人心往一塊想,勁往一塊使,合力經營公司,為眾股東謀利益。

宋江加入梁山泊股份有些公司擔任懂事會副主席之後,便開始不動聲色的改變懂事會成員成份,揭力拉攏新股東加入公司,而把原來的股東變為打工的職員。

他架空懂事會主席晁蓋,拉攏懂事會總經理吳用,排擠副總經理公孫勝,使公孫勝憤而離開公司回了家鄉。

晁蓋死後,宋江更是變本加利,把懂事會元老級懂事林沖排擠出懂事會,而用盧俊義.大刀關勝這樣的招安急先鋒取而代之,使公司懂事會完全成了公司懂事長宋江的招安執行機構,宋江的招安也就在公司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